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好的英国历史文官

导语: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可追溯到历史悠久的英国历史。在英国历史上,有许多优秀的文官为国家的发展和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通过执政能力和专业知识,为英国政府提供了稳定和高效的行政服务。

目录导航:

  1. 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2. 世界上第1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3. 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4. 为什么西方文官制度在英国形成
  5. 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6.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作用
  7. 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
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背景

19世纪中期,由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国会制度改革的巨大推动力,以及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根源和东印度公司职员任命矛盾的产生,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系列探索,最终确立了由法律规定的,以对文官的公开考试、录用、考核、监督、升降、奖惩、免职等为主要特征的资产阶级文官制度,对英国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给我们今天的改革也留下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于19世纪中叶,1854年二人提出了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即《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它提出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和4项重要建议。从此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世界上第1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从1870年确立文官制度到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年之久。英国又官制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它大致经历了“恩赐官职制”时期、“政党分赃制”时期和“考试择优录用”时期。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英国的官吏队伍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政务官,包括首相、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务官是由民选产生或由当选者任命的,有任期限制。

政务官主要是参与制定国家政策,参加议会活动。但由于他们的任职是靠党派关系,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为依据,所以政务官要随竞选的胜负与内阁共进退。

第二类是事务官,包括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次官、助理次官、特等主管、主管、特等执行官、高等执行官、执行官、事务员、事务助理、勤杂人员等。所谓的文官,主要就是指这部分人而言的。由于文官的任职者绝大多数是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他们的升迁主要是靠政绩,所以其去留不受政潮起伏的影响

你好!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古代中国。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256年),中国的政府开始实施文官制度。这一制度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行政管理、高效的招募体系和专业的行政服务。

文官制度的核心是通过选拔人才,以其才能和能力来担任政府职位,而非仅仅依靠出身或个人背景。

这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长期统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后来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建立行政官僚制度的范例。感谢您的提问,希望这个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从1870年确立文官制度到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年之久。英国是世界上较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并于1853年制订了一整套行使至当代的制度。

英国的文职官员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优秀的官员队伍之一,廉洁与高效为其赢得了巨大声誉,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官制度建设的样板与楷模。然而这一切的都源自于其构架良好而又合理的文官制度。

英国

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开始于英国,从1870年确立文官制度到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年之久。

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故确立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文官制度的国家是英国。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分别于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

德国、法国、日本长期保留封建官僚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确立现代文官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文官制度的同时,第三世界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仿效或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制定本国的文官制度。

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

先说结论,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如下,英国文官制度的特点主要有公平性和普惠性,英国文官制度是英国仿造中国的科举制度建立起来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这种制度非常的公平,最大程度的保证了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转和相关公务的办理情况。

为什么西方文官制度在英国形成

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指导思想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尤其是二战后,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英国文官制度自然不能再去坚持传统的思想,那样就太过于落后了,于是一方面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政府社会职能保障更好的服务。

英国政府将其指导思想设定为了新公共管理理论,坚持政府要小,但是社会要大的思想,同时也坚持着这个管理模式,从而使得政府的冗官现象得到很好地解决,一方面可以用最小的成本为公众服务,一方面也能够够追求现代化的高质量服务,至少在现在看来这理论还是十分先进且能让利益呈现最大化的状态。

2、 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策略的变化

英国的改革相比较其他的一些改革来说,进程是十分快速的,甚至可以用“光速”来形容,当然这个“光速”是相较于其他的改革来说的,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本身也是经历了很多年才形成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这个政治体系的。从最开始考试到从高校直接录取再到各方面人才吸收,这种策略的变化是良性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趋势而变化的。

但是即使它有变化,这样的变化也不是“改头换面式”的,而也是有限制的,比如说像宗教、传统等等,这些东西已经深深植入英国的文化之中,是没有办法割舍的,改革必须为这些东西让步,这是维持社会和谐的最大一个前提,连社会和谐都无法保障,何谈改革,更不要说改革策略了,但即使这样,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还是在已有的局限之中找出来自己的出路,这是很难得的。

3、 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结果

虽然说,英国的文官制度已然十分的先进,但是真正来看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还没有达到最优状态,还是有很多纰漏的地方是需要进行改进的,但是这种改革确实是使英国的政治达到了目前为止的最优状态,这是别的政策所无法达到的,而这是十分符合英国国情的一种改革方式,至于剩下来的一些需要“查漏补缺”的地方还是要看一看英国的未来发展趋势,不能够盲目改。现在有很多西方国家都在学习英国文官制度,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有差别,是不能够全盘照搬的,全盘照搬可能能改好,但是也有很大的可能是越改越差。

纵观英国的文官改革,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的大幅度改革,主要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富尔顿改革、撒切尔夫人改革以及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的一系列改革,之所以把二十世纪晚期以来的改革列为一个改革体系,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这个时期的改革和之前每一次的改革都有着不一样的地方。

富尔顿改革想要的是打破原先传统的封闭文官构成,使得其政府人才能够真正的是“人才”,但是其结果并没有如其所料。相反,文官选拔依旧被上层文官所垄断,根本收纳不到自己想要的“真正的人才”,这样看来,这次的改革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换句话讲,这次的改革是很失败的。

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

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政治的国家,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官制度比欧洲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英国要早六七百年,我则认为早二千多年。

《尚书。舜典》上有“三载考绩”的记载。

汉代的乡举里选,考选的人才都是文人。

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度,更是惟文才是举,唐朝人以诗取士,诗写得好才能当官。宋朝尤是文官治政最彻底的时代,边军队都靠文人管理。文人管理国家,其思想和审美意识影响就更大,在中国,“儒为席上珍”,文人即使不做官,其言行思想都会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作用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从1870年确立文官制度到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年之久.英国又官制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它大致经历了“恩赐官职制”时期、“政党分赃制”时期和“考试择优录用”时期.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英国的官吏队伍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政务官,包括首相、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务官是由民选产生或由当选者任命的,有任期限制.政务官主要是参与制定国家政策,参加议会活动.但由于他们的任职是靠党派关系,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为依据,所以政务官要随竞选的胜负与内阁共进退.

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

先说结论,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重要标志就是1788年英国颁布了国家公务人员法律,英国颁布了国家公务人员法律,就将文官制度下的考试选拔,公务人员裂成了法律的形式,使得这种形式得以牢牢的树立下来,并且极大地促进文官制度的完善。

英国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18世纪初为了防止国王通过任命官员干预议会活动,英国规定除了大臣以外,其他官员不得当选为下院议员。19世纪初为了保证政府工作不受政党更替的影响,英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开始设立常务次官的职位,这样,英国政府的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务官,包括大臣和政务次官或务秘书,他们随内阁共进退;另一类是事务官,即文官,包括常务次官直至以下的一般政府工作人员,负责具体事,不受党影响,可以长期任职。

1854年,英国与俄国在克里米亚作战。由于府机构混乱,官员昏庸无能,导致英军因后勤供应问题伤亡重,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强烈不满。1855年,英国政府接受《关于建立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的建议,颁布法令,建立不受党干涉的文官委员会,对被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考试。1870年,英国再次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文官委员会有权独立决定文官的基本录用条件,最终确立了文官制度。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579870.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代为何存在频繁冤案?下一篇:宜妃封太妃了吗 历史中雍正与宜妃的矛盾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