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老挝官方语言 老挝文字的历史

导语:老挝文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世纪,是老挝官方语言。它受到梵文和巴利文的影响,有自己的独特特点。

目录导航:

  1. 老挝官方语言
  2. 苗族文字为什么失传
  3. 泰文怎么来的
  4. 泰文的由来及其演化
  5. 为什么泰国,柬埔寨和老挝文字那么像
  6. 印度使用的是什么文字
  7. 泰国字的由来
  8. 柬埔寨语的来历
老挝官方语言

先说结论,老挝的官方语言是老挝语,老挝语主要通行于老挝以及泰国的东北部和越南的中西部地区,使用的人口大约超过了1000万人,老挝语是老挝的官方语言,也是老挝使用人口最多的通行语言,使用人数超过了800万人之多,是最多的语言。

老挝语也称为寮语,是老挝的官方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台语支,文字外观与泰文十分相似,主要分布于老挝、泰国东北部和北部佬族居住区。

老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台语支。老挝文和泰文在外观上十分相似,两种语言基本能互相沟通。老挝文是在梵文巴利文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

苗族文字为什么失传

苗族之所以导致古老文字失传,是因为多次受到外边战争的打击。可以说苗族经历的多灾多难的历史,我们就择其要说一下。

中原说的所谓的五胡乱时期,就是华夏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被北方民族占据,汉族历史上的“衣冠南渡”就是晋朝离开汉族传统地盘黄河流域,而进入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历史上中原力量虽一直不敌北方民族,但自楚汉之争后,面对南方少数民族则占有绝对优势。

但秦灭楚和楚汉之争的最后失败,仅仅是灾难开始,他们开始还是往南部躲避,但晋朝中原人的到来,苗族自此被挤压到山区和更往南的地区。

苗族人有自己的母语苗语,苗语在语言分类上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系苗语支。苗族是跨国境民族,苗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湖南、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美国等国。

一、苗族的文字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说和苗族古歌里都说苗族有文字。但可惜的是已经失传,只是在部分地方发现石刻等保存古苗文,证明确实存在过古苗文。关于目前,因为苗族是跨国民族,各国的苗族发展不等,大多制定有拉丁化的现代苗文。

在苗族古文字失传的情况下,苗族文化依然在传承和发展,有以下几种方法进行传承文化和记载历史。

1、依据其他文字记载,比如在汉字古籍中保存有大量关于苗族的文化信息。

2、苗族分布在互相隔绝的一些山区,不同地区在长时间发展中,在古苗文失传后,再度发明了替代文字。如清朝《洞溪纤志》中说:“苗人有书,非鼎种,亦非蝌蚪,作者为谁,不可考也。”有的借用汉字偏旁,创造了方块字形的苗文。有的用阿拉伯字母创造拼音文字。

3、苗族有丰富的口头文化,通过口传记述了苗族迁徙变化的发展历史。

二、苗族悠久的历史

黄河流域是汉族发源地,而长江流域发现的数万年千的古人类遗址被认为系苗族祖先,城头山遗址就被一些专家推断是刚刚形成的苗族所建立的第一个方国的都城。古越语称“稻田”为“na”,古越语“na”(稻田)也与苗语“nax”紧密相连。古朝鲜语和古日语的“稻”都沿用了苗语“稻”音“nax”,于是被一些专家认为苗族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长江流域是古越族和苗族的发源地。

苗族悠久历史几乎是跟汉族一样久远,汉族传说的黄帝大战蚩尤,蚩尤就被认为是苗族的祖先。也就是早在传说时候,苗族和汉族几乎是同时存在的。但苗族朋友对于丑化蚩尤是非常反感的。按汉字史书记载,黄帝九战蚩尤均失败了,说明蚩尤代表的苗族非常强大,后黄帝求助九天玄女才取胜。这说明是黄帝用了什么无法明说的招法,估计的偷袭或是诈降等,就假说借助神力。

国家十一五重点规划项目历经6年多时间考证编写的《苗族通史》明确认定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是苗族人所建,楚国开国君主鬻熊就是苗族人,楚国的王室和主要居民是苗族人,楚国是苗族人建立的国家。

在汉文字古籍《战国策·魏策》中明确记载:“昔者,三苗之居,左有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汶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三苗”即4000年前苗族之古称,证明楚地即苗族的祖居地。在商朝的时候,就发展起三苗帝国,也就是后来楚国的前身。

楚国的国名就是来源苗语“hsat”,在苗语里是褒义词,本义为“最”,用作国名则表示楚国是“最好”、“最强”的国家,与汉字作为贬义词“楚”所表达的荆棘蛮荒的意象完全不同。

李国栋,苗族。贵州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日本研究中心主任,贵州苗学会的副主任。他写有论文《苗族后裔——项羽》,认为项羽是苗族人。项羽的“项”姓源于苗语“xongb”,“项”即“xongb”的音译汉字。现在苗族有很多人姓“项”,是苗族的一大姓氏。

秦灭了楚国后,苗族人一直在梦想恢复自己国度楚国,项羽就是复国的实践者。项羽的苗族与刘邦代表的华夏族,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楚汉相争”,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上苗族与华夏族长期对抗的延续,具体就是古越族和苗族代表的南方稻作文化与汉族代表北方粟稷文化的冲突,是黄河流域文化与长江流域文化的冲突。要论历史悠久,稻作文化的产生早于粟稷文化。“楚汉相争”意义深远,现在中国象棋还写有楚河汉界。

楚汉之战的最后结局,就是苗族代表项羽失败,苗族的势力范围被往南部挤压。而且楚汉之战几乎是决定民族命运的战争,自此苗族就失去了与中原封建王朝的抗衡力。

三、多灾多难的苗族历史

苗族之所以导致古老文字失传,是因为多次受到外边战争的打击。可以说苗族经历的多灾多难的历史,我们就择其要说一下。

中原说的所谓的五胡乱时期,就是华夏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被北方民族占据,汉族历史上的“衣冠南渡”就是晋朝离开汉族传统地盘黄河流域,而进入长江流域等南方地区。历史上中原力量虽一直不敌北方民族,但自楚汉之争后,面对南方少数民族则占有绝对优势。

但秦灭楚和楚汉之争的最后失败,仅仅是灾难开始,他们开始还是往南部躲避,但晋朝中原人的到来,苗族自此被挤压到山区和更往南的地区。

明朝的时候,曾对苗族地区进行多次武力征伐,明朝对苗族生存空间压迫最大,所以苗族发动起义的也最多。比较大的起义就有:1426年(明宣德元年)湘黔一带旱荒严重、腊尔山苗族爆发起义。1431年(宣德六年)湖南筸子坪与贵州铜仁府平头司(今松桃县境)的苗族又联合起义,前后抗击明军12万之众,坚持斗争达8年之久。

我虽是满族人,但站在客观历史角度去说,清朝确实也对苗族进行残酷统治。影响最大的就是雍正的改土归流。大汉族主义并非一定是汉族,雍正的改土归流,对中央封建集权统治的是有益,同时让汉官汉族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

这些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中原王朝本来是不直接管理,不征税也不征劳役。当地的民族还是自己管理自己。但雍正开始打破了南方少数民族的宁静,不再许可世袭的本民族完全自治,而是外派流官,让汉文化进入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南方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化受到打击。

雍正也意识到这点,所以发现一些汉族人与南方少数民族勾结抵制改土归流,雍正发明了一个词“汉奸”,说那些是背叛自己汉族利益的奸人。

四、近代东南亚的苗族势力

近代,苗族在东南亚国家的势力还是很大。最大的就属老挝的王宝(英文:Vang Pao,1931年12月8日,一说1929年12月8日-2011年1月6日),他是著名老挝苗族将军,人称苗族雄狮。他效忠的是老挝王国。当 1973年,美国从越南撤军。1975年,老挝人民革命党执掌政权后,老挝部队和越南人民军发动大规模战争,王宝的部队失败后移居美国。他的部队一部分进入泰国,一部分留在老挝打游击,他跟缅甸的部分武装也有联系,所以他对泰国和老挝、缅甸等地的苗族都还有一定影响力。他在美国成立一些组织,他们目标是在东南亚苗族地区建立苗族国家。2010年12月26日王宝因罹患肺炎、并发心脏病住院。2011年1月6日过世。

泰文怎么来的

11世纪时泰国的一个国王叫蓝干亨结合巴利文和梵文创立的。也叫“蝌蚪文”,书写的时候笔画从小圈圈开始的。

据泰国出土的素可泰石碑记载,泰文是素可泰王朝兰甘亨国王1283年在孟文和高棉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泰文文献是13世纪的兰甘亨碑文,现存于国立博物馆。泰文字母以古代高棉字母为媒介,以印度字母为模式,又与这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人们考察了泰国邻国的文字后却发现,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文字与泰文颇有相似之处。

文字学家认为,这几国的文字都源自南印度的格兰他字母,随佛教传入东南亚。因此,可以断定,兰甘亨国王只是对文字进行了加工和修改,而不是像素可泰石碑记载的那样是创造了泰文。

泰文的由来及其演化

泰文的历史始于13世纪,一般认为是素可泰王朝的三世王兰甘亨大帝创制的。最早有史可查的泰文字书写于兰甘亨石碑上,并且碑文中提到:该泰文由兰甘亨国王创造,此前并无此种泰文。根据当时的历史状况来看,泰文很可能是在以高棉文为主,同时受到孟文的影响之下产生的。而高棉文和孟文又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印度婆罗米-天城字母体系的影响。现代泰语的语体特征根据身份可以分为三类:日常用语、僧伽用语、皇室用语。其中的皇室用语保留了较多高棉语的表达,而僧伽用语则保留了较多梵巴语的痕迹。

但是在泰文字创制之前,泰语口语便已流传甚久。泰语属于侗台语族台语支。然而对于泰语所属的侗台语族语言源流,至今尚无定论。台语(包括泰语)中存在大量的汉语借词,但是许多借词的关系可以追溯的时代过于久远,很难确认是外来借词还是同源词。现在常见的对于泰语借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潮州方言、马来语、英语等方面,而这些语言接触过程却是比较新进了。

泰文是用来标写泰语的文字,在泰国使用。泰文属于元音附标文字,即用在辅音字母的四周标示代表元音的符号。泰文由著名的素可泰王朝创建者,Si Intharathit国王的第二个儿子,也就是第三任国王兰甘亨(Ramkhamhaeng)于1283年发明,被称为“素可泰文”,字母系统来源于古印度梵文。泰语是泰国的官方语言。泰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不同的声调有区分词汇和语法的作用。

泰语是泰国的官方语言。属壮侗语系侗台语

族。泰语是一种分析型语言,不同的声调有区分词汇和语法的作用

泰文是素可泰王朝兰甘亨国王1283年在孟文和高棉文的基础上创造的。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泰文文献是13世纪的兰甘亨碑文,现存于国立博物馆。泰文字母以古代高棉字母为媒介,以印度字母为模式,又与这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人们考察了泰国邻国的文字后却发现,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文字与泰文颇有相似之处。

文字学家认为,这几国的文字都源自南印度的格兰他字母,随佛教传入东南亚。

因此,可以断定,兰甘亨国王只是对文字进行了加工和修改,而不是像素可泰石碑记载的那样是创造了泰文。

为什么泰国,柬埔寨和老挝文字那么像

泰文、老挝文和柬埔寨文同起源于巴利语系,根据各个国家文化的发展而演变出不同的形状,泰语和老挝语基本可以相通,柬埔寨语发音和文字又与其他两者不太相同

印度使用的是什么文字

印度民族众多,语言复杂,据有关资料统计,印度共有1652种语言和方言。其中使用人数超过百万的达33种。

英语在印度很有影响。除宪法规定的18种语言为联邦官方语言外,还规定英语为行政和司法用语。英语和印地语同为官方语言。北印度语言主要包括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等。南印度语言主要有泰米尔语、泰卢固语等。印度东北地区语言主要包括那加语和米佐语等。印度中部地区主要有桑塔尔语、蒙达语等。还有安达曼语,主要流行于安达曼群岛。

参考资料:

印地语使用天城体文字;这是一种音节拼音文字,由古代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自左而右书写。天城体是众多的婆罗米系列字母中流传最为广泛最为强势的字母,用来拼写印地语、梵语、尼泊尔语等语言。天城体在亚洲不少民族使用的字母都是属于婆罗米系列字母,关系密切。这些字母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尼泊尔等地。

过去或现在用于书写南亚和东南亚多种语言的数十种文字的统称。

除了约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使用的佉卢文字外,该地区所有现存文字皆源于婆罗米(Brahmi)文字,中世纪阿育王的印度-雅利安石刻(公元前3世纪)是最早的证明。

在阿育王以后的6个世纪里,婆罗米文字分为北方和南方两种变体。

北方形式发展成所谓的笈多体文字(4~5世纪),最后发展为天城体文字(现用来书写梵语、印地语、马拉塔语、尼泊尔语)、孟加拉文、奥里雅文和果鲁穆奇文,锡克教籍文字,也用于印度的现代旁遮普语的前身。

南方形式则发展成僧伽罗语、泰卢固语、坎纳达语等文字以及帕那瓦文字。

后者形成其他多种文字的基础,包括泰米尔语和马拉雅拉姆语、许多东南亚文字(例如那些用来书写孟加拉语、缅甸语、高棉语、泰语、老挝语的文字),以及若干澳斯特罗尼西亚诸语言。

过去或现在用于书写南亚和东南亚多种语言的数十种文字的统称。

除了约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3世纪使用的佉卢文字外,该地区所有现存文字皆源于婆罗米(Brahmi)文字,中世纪阿育王的印度-雅利安石刻(公元前3世纪)是最早的证明。在阿育王以后的6个世纪里,婆罗米文字分为北方和南方两种变体。北方形式发展成所谓的笈多体文字(4~5世纪),最后发展为天城体文字(现用来书写梵语、印地语、马拉塔语、尼泊尔语)、孟加拉文、奥里雅文和果鲁穆奇文,锡克教籍文字,也用于印度的现代旁遮普语的前身。南方形式则发展成僧伽罗语、泰卢固语、坎纳达语等文字以及帕那瓦文字。后者形成其他多种文字的基础,包括泰米尔语和马拉雅拉姆语、许多东南亚文字(例如那些用来书写孟加拉语、缅甸语、高棉语、泰语、老挝语的文字),以及若干澳斯特罗尼西亚诸语言。

泰国字的由来

泰国文字直接来源于古高棉文字,他与印度文字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印度文字传入东南亚,有着漫长的历史进程,讨论泰国文字的发展,我们就不得不先探讨泰国文字的起源,也就是古高棉文字传入东南亚的时间。

印度是一个古老的文明,他在东南亚大陆上最早起源,因此他相较于东南亚,其他各国文明都有着先进性和独特性,当一个文明强于其他文明,伴随而来的就是本族文化的侵入。这在东南亚也是如此,印度与东南亚的贸易交往以及佛教的传入,使得印度文字开始往泰国等国家流传。

据泰国出土的素可泰石碑记载,泰文是素可泰王朝兰甘亨国王1283年在孟文和高棉文的基础上创造的。

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泰文文献是13世纪的兰甘亨碑文,现存于国立博物馆。泰文字母以古代高棉字母为媒介,以印度字母为模式,又与这两种语言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人们考察了泰国邻国的文字后却发现,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文字与泰文颇有相似之处。文字学家认为,这几国的文字都源自南印度的格兰他字母,随佛教传入东南亚。因此,可以断定,兰甘亨国王只是对文字进行了加工和修改,而不是像素可泰石碑记载的那样是创造了泰文

由泰国第三任君主在高棉文字的基础上改造而成。

1238年,泰人首领膺它沙罗铁领导泰人脱离真腊高棉人的统治,在今天泰国境内登基称王,建立泰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因定都素可泰(今泰国素可泰),史称“素可泰王朝”,正式国号“暹罗”,并且成为此后泰国所有朝代的国号。

泰国因为素可泰王朝的建立,形成统一国家,此后历史按照封建王朝发展规律。膺它沙罗铁死后,他的长子和次子先后继承王位,次子正是兰甘亨。

兰甘亨在1275年兄长班孟死后,成为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君主。

兰甘亨对泰国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发明了泰国文字,也就是泰文。在此之前,泰国人用的文字是高棉文,高棉文是高棉人的文字,高棉人是今天柬埔寨主体民族。兰甘亨继承王位后,出于对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考虑,以高棉文为基础,在1283年改造出一种新的文字,这种文字不断发展改进,就是今天的泰文字。

正是因为兰甘亨发明了泰文,对于泰国历史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兰甘亨死后,素可泰王朝尊兰甘亨为大帝,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位得到大帝称号的君主。

其实兰甘亨的历史贡献远不止发明泰文,他在父兄两代君主的基础上,扩充了泰国的疆域、颁布了泰国第一部成文法典、把佛教定为国教、引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鼓励艺术发展,等等。兰甘亨在位期间,素可泰王朝发展到极盛,他是一位文治和武功都非常出色的君主。

柬埔寨语的来历

柬埔寨主要民族是高棉族,所以柬埔寨语实际上是指绝大多数柬埔寨人讲的高棉语。

柬埔寨语属于南亚语系的孟—高棉语支。其文字十分古老,它是根据南印度婆罗迷文创造的。

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柬埔寨文字先后经过10次大的变化,演变成今天的文字。

柬埔寨语言文字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公元7—12世纪是古柬埔寨文阶段;公元12—17世纪是中世纪柬埔寨文阶段;17世纪以后是现代柬埔寨文阶段。

柬埔寨文字大约在公元7世纪形成,这个结论来自迄今发现最早的柬埔寨文字碑铭是公元611年,地点在茶胶省。

最近50多年,柬埔寨政治、经济发生多次变动,柬埔寨文字和语言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

由于早期柬埔寨在宗教和文化方面受到印度宗教、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柬埔寨语中大量使用了巴利文,政治、经济词汇中使用的尤其多。

因为巴利文词汇像英语那样有词根、前缀、后缀,具有极强的构词功能,可以从一个词根派生出大量新词汇。

高棉语又称柬埔寨语,是柬埔寨的主要语言,属于南亚语系。

在柬埔寨大约有90%的人口(1200万人左右)使用高棉语,在泰国、老挝和越南也有约200万的高棉语使用者。

高棉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最早的文献溯源于5世纪,分布于柬埔寨和越南南部与柬埔寨接壤的地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58075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为什么古时打仗要击鼓?有什么含义么 古代如何称战争为战场呢下一篇:大乔的历史原型人物是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