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辽宁省朝阳县古时是什么民族 德都蒙古族历史

导语:辽宁省朝阳县古时是德都蒙古族的聚居地,蒙古族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德都蒙古族是中国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他们在朝阳县定居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传统。德都蒙古族的历史与朝阳县的发展紧密相连,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目录导航:

  1. 辽宁省朝阳县古时是什么民族
  2. 朱棣是蒙古人吗
  3. 蒙古三次西征起点
  4. 德会哈市介绍
  5. 河北在古时候属于哪个部落
辽宁省朝阳县古时是什么民族

以汉族居多,有满、蒙古、回等民族。

朝阳县境春秋时期为东胡地。战国时属辽西郡,秦时不变。

西汉时属柳城、孤苏县地。

东汉时属辽西郡柳城县地,东汉末为鲜卑族慕容氏占据。西晋时属平州昌黎郡柳城县地。

东晋咸康八年(公元三四二年)鲜卑慕容皇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今凤凰山)之西为福地。北燕时设昌蔡尹。北魏时属营州昌黎郡。

北齐时为龙城县。隋开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设龙城县,后又改为柳城郡柳城县。

唐武徳初年(公元六一八年)为营州总管府柳城县。唐天保元年(公元七四二年)改为营州柳城县。

五代十国时期为契丹人占据,设霸州彰武军,治霸城县。辽重熙十年(一〇四一年)升霸州为兴中府、改霸城县为兴中县均属中京道。

辽保大三年(一一二三年)兴中府归降于金,兴中府、建州仍沿用旧称,属北京路。

元代属大宁路兴中州地。

朱棣是蒙古人吗

明成祖朱棣是蒙古人

作者:任爱杰蒙古《黄金史纲》中说大都城破时,顺帝的妃子弘吉剌氏(弘吉剌部盛产美女,自成吉思汗起,弘吉剌部即为孛儿只斤氏的世代姻亲。)已经怀孕三个月,没有来得及逃出,躲在一个大瓮中避难。被明军搜出后为朱元璋纳为妃子,称为翁(瓮)氏。(按:弘吉剌又称翁吉剌,译音不同而已。翁氏之称或许来自于此。)

弘吉剌氏当时心想:“如果七个月后产子,则必然会被(朱元璋)当作敌人的儿子所杀。如果分娩在十个月后则会被(朱元璋)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于是向天祈祷再添三月孕期。果然怀孕十三个月才分娩,产下一子,就是朱棣。

当时朱元璋梦到东西二龙相斗,西龙被东龙打败。解梦的巫师告诉他这代表他的两个儿子争位。西龙是汉后的子孙,而东龙是翁妃的子孙。朱元璋听后认为翁妃来自蒙古,本属自己的敌人,让她的儿子继承大统不好,于是就把朱棣贬去边疆镇守。

朱元璋死后,朱棣发动叛乱,率领自己的亲兵和山阳的六千兀者人,水滨的三万女真人(按:六千兀者,三万女真都是虚指。一如卫拉特一贯称四万卫拉特,蒙古本部一贯称四十万蒙古。),以及黑城的汉人讨伐建文帝。照这部史书的记载,建文帝被朱棣擒获。朱棣在他的脖子上用银印烙上记号后将其放逐。朱棣自立为大明皇帝,汉人都认为他是朱元璋的儿子。为了酬谢兀者人和女真人的功劳,朱棣遂割让土地给他们。

下面对这个记载作一分析:

《明史》上的说法,朱棣是朱元璋的正妻马氏所生,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但是朱棣是蒙古妃所出的说法见于各类汉人的野史如《南京太常寺志》,《南京奉先殿序》。在明朝司礼监宦官中也流传甚广。我个人的看法是朱棣的确为朱元璋的蒙古妃所出。明初朱家皇室取蒙古人为妃在所多有。例如朱元璋就给自己的儿子秦王朱樉取扩廓铁木尔的女儿为妻。可能朱棣的母亲早死,遂为马氏抚养成人。至于这个蒙古皇妃是否以前属于顺帝则大可存疑。不过,怀孕十三个月而生出皇帝并非蒙古人的专利。不用说汉族的那些上古帝王了。《史记》里面一方面说吕不韦把自己怀孕的老婆献给赢异人,一方面又说秦始皇“孕期年而生”也就是怀了至少十二月才生下来。

朱元璋梦到二龙相斗的故事在汉文野史中也是有广泛记载的。例如《随志》就记载“高皇梦二龙绕于庭,—奋而张.—倪而顿;既觉,实懿文、燕邸同游,而文皇厌飞龙焉。”

而朱棣向北元和女真借兵一事则是千真万确。明成祖虽然有守边之责,但是他起兵时根本没有多少兵力也是事实。只好向北元和女真借兵。事后明成祖割让大宁卫给冗良哈三卫。此事正史当然不写。但是私家多有著述。如《皇明四夷考》,《三卫志》,《建文朝野汇编》等等。而《国榷》则说成祖“义旗初建,首下大宁,简兀良哈三千骑为奇兵,立三千营,不忘其德,尽指大宁地与之,割雄镇以资伏莽”。

又据《朝鲜太宗恭定大王实录》二年壬午(公元1402年)三月己丑纪事:贺圣节便参赞议政府事崔有庆回自京师(南京)启曰:“燕兵势强,乘胜远斗,帝兵虽多,势弱,战则必败。又有鞑靼兵乘间侵掠燕、辽之间,中国骚然。”又四年中申(公元1404年)十二月庚午纪事,称帝为燕王时纳於虚出女,及即位,除建州卫参政,欲使招谈野人。

这位於虚出就是建州女真的首领阿哈出。朱棣取了他的女儿当王妃。而《明实录》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八月乙卯纪事条则说:升释家奴官,“释家奴者,指挥阿哈出之子,皆以从征有功也”这位释家奴的御赐汉名叫李显忠。

朱棣既是篡位,对汉人来说当然要把自己的出身说成是朱元璋的嫡系。在宗法制度下,朱棣如果承认自己的母亲是蒙古人,则他就不是朱元璋嫡出而是旁系中的旁系。以朱元璋嫡系身份夺了自己侄子的帝位在一般人眼里还算是可以。但是以旁系夺权则很可能遭到其他握有兵权的嫡系的打击。

而对于蒙古和女真方面来说,朱棣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半个蒙古人的身份来搞好和他们的关系。朱棣负责镇守北疆,一旦起兵,他必须考虑是否会两面受敌的问题。所以要造反成功,他必须安定自己的后方。所以他很有可能自己添油加醋,把自己说成是黄金家族的后裔。对北方各少数民族来说,作为黄金家族的后裔朱棣当然不但有权成为汉人的皇帝,也有权成为蒙古和女真人的大汗。元朝的大汗多不由继承而来。所以朱棣起兵争夺皇位对兀良哈诸部和女真诸部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后来朱棣五次扫荡漠北,军中更有单独编制的蒙古骑兵(即达军)供其驱使。而其中的三千营还是皇帝的近卫军(京营)。这些蒙古骑兵甘于为他卖命,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应该是原因之一。

元朝在退回北方的时候,留守在各地的蒙古人并没有一起退出。蒙古史籍上对蒙古人一般称为“四十万蒙古”。这里指的不是只有四十万人,而是指在元朝统治全国时共有四十个万户。在元顺帝撤退时,只有六万户逃了出来,而剩下的三十四万户都留在了明朝统治地区。(否则一般人都不会明白为什么后来四十万户的蒙古本部却斗不过只有四万户的卫拉特)

这些留在了明朝统治地区的蒙古人有些被杀,有些则被编入了明朝的户籍和军队。如何稳定这些降人,一直是明朝初期的一个重大课题。朱棣是黄金家族后裔的传说不但对他自己获得这些蒙古降人的效忠有利,甚至对他的后代获得这些蒙古降人的效忠也有利。终有明一代,蒙古军对朱皇帝们忠心耿耿。从下级军官到一品的五军都督府都督到皇帝的秘密警察兼贴身保镖锦衣卫指挥使都可以看到蒙古人的身影。

至于朱棣是不是真的有蒙古血统,是不是真的是黄金家族的后裔。我只在这里举一个例子,大家可以自己评判。中国各个大一统的朝代,除了开国皇帝之外而亲征的皇帝少而又少。而皇帝动不动为了鸡毛蒜皮的一点事就亲征,甚至没有必要亲征也要找借口跑出去亲征的只有元朝和明朝。而皇帝喜欢亲征的朝代如隋,唐,元,清要么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要么皇帝有少数民族血统。明朝有五位皇帝亲征。包括那位“总督军务镇国公”。只不过,不知为何,好动的明朝皇帝们到了嘉靖之后突然变了缩头乌龟,躲在北京的大院子里不出窝了。我看了看明朝历代君王的画像,发现头几位皇帝都是满脸虬髯,越到后来,皇帝的胡子越少,成了小白脸。所以,基因突变也是有的。或许这是一个原因?一笑。

蒙古三次西征起点

1219~1225年,成吉思汗拉开了蒙古西征的第一幕。他发动第一次蒙古西征,以战争手段严惩杀害蒙古使者和商队的中亚大帝国花剌子模国,此次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日后第二次及第三次的西征定下良好基础。

1235~1242年,成吉思汗孙子拔都再次率领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和地区,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钦察汗国。1252~1260年,成吉思汗孙子旭烈兀进行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家或地区,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西北宗藩国-伊利汗国。此三次西征,令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被人称为世界“征服者”。

蒙古西征有三次。

第一次是成吉思汗西征花刺子模,攻陷其都城玉龙杰赤,其王摩诃末死于里海小岛。

第二次是长子西征,蒙古大军攻灭基辅罗斯,占领俄罗斯大地,打败波兰和德国联军,横扫匈牙利,建立金帐汗国。

第三次是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远征波斯,阿拉伯帝国,杀末代哈里发,建立伊儿汗国。

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搭建大帐,举行忽里台大聚会,被推举为成吉思汗,意为“拥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长”,也是“众汗之汗”,成为草原上的最高统治者。建立大蒙古国后,成吉思汗对诸子进行了分封,按照蒙古族幼子守产的传统,第四子拖累得到了蒙古帝国的中心地带,即大汗斡耳朵周围地区。其他三个儿子的封地在阿勒台山之西,称“西道诸王”。长子术赤在最西边,包括花剌子模至不里阿尔地区以西;次子察合台在术赤东南,包括畏兀儿以西、伊犁河、楚河、塔剌恩河流域;三子窝阔台的封地为阿勒台山原乃蛮之地及叶迷立、霍博等处。与西道诸王相对,成吉思汗将诸弟分封在了草原东部,称为“东道诸王”。

向邻近地区不断扩张和对其他民族掠夺征服,是草原民族的共有特性。甚至,在分封的时候,他们的封地也没有明确的边界,而是称作“马蹄可以到达的地方”。成吉思汗曾对他的儿子们说:“天下土地宽广,河水众多,你们尽可以各自扩大营盘,征服邦国。”成吉思汗还对手下将士们说:“男子最大之乐事,在于压服乱众,战胜敌人,夺取所有的一切……”。于是,国家政权建立和国内秩序确立之后,对邻国和邻邦进行征服,就成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花剌子模王国原是里海之东的小国,逐渐强盛,夺取了西辽西部地区,又通过多次远征吞并了波斯、阿富汗等周围各国,达到全盛。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出征花剌子模。兵分四路,第一路由察合台、窝阔台指挥,围攻讹答剌,六个月后,占领讹答剌;第二路由术赤指挥,顺锡尔河西北攻占昔格那克、讹迹邗、巴耳赤邗、毡的;第三路由阿剌黑、速亦客秃、塔孩指挥,沿锡尔河东南攻占伯纳克特、忽毡;自己与拖雷率领主力,渡过锡尔河,通过600公里宽的基吉尔库姆沙漠,直取不花剌、撒麻耳干,切断摩诃末向受围各城支援的通道。历时五年,到1224年,消灭40万军队,征服了花剌子模。

成吉思汗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的军队既擅野战又能攻坚。但另一方面,战争也具有野蛮性和残酷性,征战中大规模屠杀,毁灭城镇田舍。不论蒙古人还是其他被征服民族,都为战争付出了惨重代价。比如,在攻占花剌子模新都撒马尔后,成吉思汗就下令将投降的3万人全部杀掉,并挑选居民分给了诸子和诸将。自征服花剌子模后,大蒙古国的疆土进一步向西拓展,越过中亚,逐渐与欧洲接壤。

长子西征,是大蒙古国的第二次西征。1235年,窝阔台召集诸王大会,决定征服伏尔加河以西的钦察、斡罗思等国。此次西征,派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长子拔都、次子察合台的长子拜答儿、三子窝阔台的长子贵由、四子拖雷的长子蒙哥,各统本王室军,其他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亦分遣长子出征,以拔都为统帅,共15万大军,故名为“长子西征”。诸长子商定后,各率本部兵前进,规定1235年秋季抵达伏尔加河东岸汇合。各路军进展顺利,很快灭掉了不里阿耳、钦察等国,攻下了斡罗思也列赞、莫斯科、罗斯托夫等十余城。1240年,拔都亲统大军攻下了乞瓦(今乌克兰基辅),对城内军民进行屠杀和掠夺后继续西进。1241年初,蒙古军除3万留守俄罗斯,其余12万人分三路向马札儿(今匈牙利)进军。蒙古军进抵佩斯城,攻破其城。夏、秋,全军在佩斯城附近的诺伊施达城,遇奥地利、波西米亚两公国的反击,旋即退走。12月,多瑙河封冻后,进攻匈牙利古都格兰城。蒙古军抵城下,置炮30攻城,驱俘虏填壕。城内的法、德等国商人,尽焚财帛。蒙古军破城后,将城焚毁。1242年初,窝阔台死讯传到军中,3月拔都率军东还,蒙古军第二次西征就此结束。

蒙古军在征服欧洲诸国的战争中,自己军力也削弱了,已无力再继续维持欧洲战事。而且,窝阔台死后,成吉思汗诸子孙关注汗位继承问题,蒙宋战争也还在继续,因此蒙古统治集团就无暇顾及欧洲了。1243年,拔都率军经瓦刺吉亚(今罗马尼亚西部克里瓦纳)、摩尔达维亚(今摩尔达瓦),到达伏尔加河下游营地,留镇钦察,其他长子东还。这次“长子西征”,为金帐汗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259年,蒙哥汗死后,拔都建金帐汗国,都萨莱城(今俄罗斯伏尔加河下游萨拉托夫),统治斡罗斯达200余年。

通过前两次西征,蒙古势力已经扩展到中亚和欧洲,但此时的欧亚大陆交接地区还有一些没有臣服的国家,尤其是波斯境内的木剌夷国(今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以巴格达为国都的黑衣大食王国,以及西部的叙利亚等国。它们彼此孤立,相互之间没有联盟关系。蒙哥汗继位后,遵奉祖父成吉思汗遗训,拓展疆土,开藩建汗,决定第三次西征。1252年,蒙哥命旭烈兀进攻波斯,以怯的不花为先锋领军1.2万先行。1256年,旭烈兀率大军渡过阿姆河,与怯的不花汇合。其间,怯的不花已经攻下好几个城堡,消灭了不少敌军部队。1256年9月,旭烈兀兵分四路并进,向木剌夷国都城麦门底司堡(今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土山中)进攻。经过一番激战,最终迫使麦门底司堡守军投降,不久之后占领了木剌夷国全部领土。1257年9月,旭烈兀与怯的不花相配合,兵分三路同时向报达国的首都巴格达城前进。双方在底格里斯和巴格达发生激战,都以蒙古军的胜利而结束,报达国也便俯首称臣了。之后,旭烈兀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向西进攻,直达阿拉伯,攻下了不少城堡。1259年,旭烈兀再次兵分三路,进军至叙利亚,先后攻下阿勒颇城和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此次西征,旭烈兀还到达了地中海沿岸,使这些地区大为震动。东罗马朝廷和西欧诸国纷纷派来使者,与旭烈兀联系,欲结成联盟,共同讨伐回教国家。但此时,蒙哥汗死讯传来,旭烈兀率军回至波斯,留先锋怯的不花镇守叙利亚,然后自己率部而归。1259年9月,怯的不花军队被密昔儿打败,怯的不花也战死在沙场,第三次西征结束。

蒙古西征的胜利,主要原因是在战略上采取由近及远、相继占领的策略,即以蒙古大漠为中心,向外一步步扩张。而在战术上,也注重学习各民族的军事技术,尤其用回回工匠制造大炮,提高了战术优势。加之,骠悍的蒙古骑兵适合远距离作战,战斗力相当强大,可封建社会的欧亚各国则分裂独立。俄国正分裂为许多小公国,相互争斗,不能一致对外。花剌子模虽是大国,却分兵守城,消极防御,不能集中兵力迎敌。因此,这些国家在蒙古军队的进攻下,相继灭亡。

第三次西征之后,形成了“四大汗国”并立的局面,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虽然四大汗国都是大汗管辖下的一部分,但随着蒙古国对外征服战争的加强和疆域的空前扩大,各汗国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遥远,大汗无力顾及庞大帝国的每一个地区,导致四大汗国逐渐成为各自独立的汗国。其中,钦察汗国原是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的封地,此后父死子继,到拔都统辖时又经过分封,以拔都所辖势力最大,称金帐汗国。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窝阔台继承蒙古大汗后,封地被授予贵由,但到1251年蒙哥被拥立为大汗后,以窝阔台系诸王作难为由把封地分割。到14世纪,其领土又部分并入察合台汗国,部分归附金帐汗国,部分并入元朝。伊利汗国是拖累子旭烈兀建立的汗国,是重要交通枢纽,14世纪末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德会哈市介绍

“德会哈”是蒙古语“金色的世界”的意思。德令哈市建政于1988年,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共有蒙古、藏、回、撒拉、土、汉等19个民族,蒙古族为主体少数民族。

🚙🚙一个美丽的河滨城市,一条清澈的“巴音河”日夜流淌。这里流传着蒙古族英雄“固始汗”的故事。蒙古族文化比较突出,所有地方都用蒙汉藏三种文字标识。店铺里有蒙古族人买卖着蒙古族服饰和马鞍,精致的手工艺令人赞叹。

德令哈,真是青藏高原上的一块宝地。

河北在古时候属于哪个部落

河北地区古称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为幽州,《禹贡》中亦为冀州,《周礼·职方》曰幽州。

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今邢台市),经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迁奄,约130多年。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召公之子于燕国,封周公之子于邢国,河北成为燕、邢之地。

春秋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中山国、赵国和魏国、西北部属代国。邯郸和邢台曾是赵国都城。

河北古称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为幽州。《禹贡》亦为冀州。《周礼·职方》曰幽州。

公元前15世纪,商王祖乙迁都于邢(今邢台市),经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至南庚迁奄,约130多年。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召公之子于燕国,封周公之子于邢国,河北成为燕、邢之地。

春秋时期河北省北部属于燕国,南部属于中山国、赵国和魏国、西北部属代国。邯郸和邢台曾是赵国都城。

秦始皇时期这里属于巨鹿郡、邯郸郡、恒山郡、齐郡、济北郡、上谷郡、代郡、渔阳郡、右北平郡的地域。

西汉时河北属幽州、冀州、并州小部分,幽州治所在蓟(今北京市),冀州治广川国(今河北冀州市旧城),并州则治晋阳(今山西太原)。东汉时属幽州、冀州。三国时属幽州、冀州。

西晋时属幽州、冀州、司州部分,幽州治涿(今北京市),冀治房子(今石家庄市高邑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后秦、西燕、北燕、南燕占领。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

隋代时属冀州。辖武阳郡(大名)、清河郡(清河)、武安郡(永年)、恒山郡(正定)、河间郡(河间)、上谷郡(易县)、北平郡(卢龙)、信都郡(冀县)、襄国郡(邢台)、赵郡(赵县)、博陵郡(定州)等。[2]

唐朝的河北省

唐代时属河北道、河东道小部分,河北道幽州范阳郡(北京)、沧州景城郡(沧县)、冀州信都郡(冀州)、瀛州河间郡(河间)、定州博陵郡(定州)、邢州钜鹿郡(邢台)、莫州文安郡(任丘)、易州上谷郡(易县)、深州饶阳郡(深州)、妫州妫川郡(怀来)、魏州魏郡(大名)、恒州常山郡(正定)、贝州清河郡(清河)、洺州广平郡(永年)、平州北平郡(卢龙)、赵州赵郡(赵县)等,河东道蔚州安边郡(蔚县)。

五代后晋时,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周世宗复三关,与契丹以白沟河为界。

北宋时南部属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属于辽国南京道、西京道东部、中京道西部,河北东路辖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三府;十一州:沧、冀、博、棣、莫、雄、霸、德、滨、恩,清;河北西路辖真定府(正定),中山府(定州),信德府(邢台),庆源府(赵县)四府。州九:相,浚,怀,卫,洺,深,磁,祁,保。

金代时属河北东路、河北西路。完颜亮定都于燕(今北京市)改置中都等路。

蒙古初置燕京路。至元四年,定都于北京,改大都路,置中书省。元代河北为中央直属的中书省。河北地区辖有保定路(清苑)、真定路(正定)、顺德路(邢台)、广平路(永年)、大名路(大名)、河间路(河间)、永平路(卢龙)、大都路(北京)、上都路南部、兴和路南部、大宁路部分等。[2]

明属北直隶、山西小部分、鞑靼小部分,仍属中央直辖,天津开始设县。北直隶辖顺天府(大兴、宛平)、永平府(卢龙)、大名府(大名)、顺德府(邢台)、广平府(永年)、保定府(清苑)、真定府(正定)、河间府(河间)、宣化府(宣化)等。

清代属直隶省,辖顺天府(大兴、宛平)、顺德府(邢台)、广平府(永年)、保定府(清苑)、正定府(正定)、天津府(天津)、河间府(河间)、承德府(承德)、大名府(大名)、永平府(卢龙)、宣化府(宣化)等。直隶省省会在保定。雍正八年起,直隶总督驻保定府(今保定市),现存有当时的直隶总督署。

中华民国成立后,当时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今河北境域主要属直隶省,后因直隶省名不符实,以地在黄河以北,于1928年改为河北省。1930年11月~1935年6月,河北省省会天津市。

京畿重地 魅力保定(19张)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河北省。

1952年,撤销察哈尔省,将其原察南、察北两个专区划归河北省;1956年撤销热河省,将其原大部分辖区划归河北省。

1958年,将河北省的顺义、延庆、平谷、通县、房山、密云、怀柔、大兴等县划归北京市。

1958年2月天津划归河北省。1967年1月恢复直辖市。

1968年,文化大革命前期,河北省的省会从保定市迁往石家庄。

1973年,将河北省的蓟县、宝坻、武清、静海、宁河等五县划入天津市,自此形成河北省现辖区规模。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581052.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古人说“豆蔻年华”,那么豆蔻是一种什么植物 植物界十大罕见奇葩 会跳舞会害羞下一篇:阿塞拜疆人是哪里人 阿塞拜疆宗教历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