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藏族蒙古族信什么教 蒙古族萨满舞历史

导语:藏族和蒙古族信仰着不同的宗教,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而蒙古族则信仰萨满教。蒙古族萨满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舞蹈,它是蒙古族人祭祀和祈福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舞蹈的形式,蒙古族萨满舞表达了他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之情,也传承了蒙古族的文化和历史。

目录导航:

  1. 藏族蒙古族信什么教
  2. 蒙古舞代表东西
  3. 哈萨克族的民族历史
  4. 蒙古舞信奉什么教
  5. 跳大神,是什么
  6. 现在还有萨满教存在吗
  7. 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形式和种类都有哪些
藏族蒙古族信什么教

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支。主要在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是西藏地方化了的佛教。

蒙古族主要信仰萨满教和佛教。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以前,蒙古地区占支配地位的宗教是萨满教。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原始宗教。后来成吉思汗和他的继承者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政策,于是开始流行佛教。

藏族信藏传佛教,蒙古族信仰萨满教和藏传佛教。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藏族雕刻技艺高超。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萨满教是蒙古人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腾格里汗“长生天帝”。直到元时期,萨满教都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主持祭祀。

蒙古舞代表东西

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以及吉林、黑龙江等省蒙古族聚居地区的民间舞蹈。蒙古民族的舞蹈文化与他们的狩猎、游牧生活有密切联系。蒙古民族祖先的原始舞蹈形态,在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凿刻的阴山崖画、乌兰察布崖画中,有着生动真实的表现。

在古代,蒙古族还有很多模仿凶猛动物的舞蹈,如“白海青”(白鹰)舞、熊舞、狮子舞、鹿舞等。这些舞蹈作为独立的形式,大都失传,但在萨满舞中仍有反映。

哈萨克族的民族历史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长期以来,哈萨克族和其他兄弟族一起,以自己辛勤的劳动,开拓了祖国的疆土,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国哈萨克族人口,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有131.07万人,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简称伊犁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还有少数分布在甘肃西部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及其他地方。

哈萨克族与中国古代曾经统治过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带的古代民族乌孙(公元前2世纪~2世纪)、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世纪~12世纪)、哈剌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2世纪末~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在现代哈萨克族中间仍有一些部落保留着上述古代的名称。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也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或“可萨”的异名。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避难者”、“脱离者”。

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15世纪20年代,在金帐汗国东部出现了乌孜别克汗国,以锡尔河下游为中心,北至托波尔河,东北至额尔齐斯河。1456年,汗国有两个苏尔坦(吉来和扎尼别克),由于内讧向东逃入亦力把里统属地区,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区让给他们游牧,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一部分脱离乌孜别克汗国的人被称为哈萨克人,意为“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1589年,哈萨克人及其分布地区已区分为三个玉兹(血缘的部落联盟):大、中、小玉兹,即清文献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兹(哈萨克斯坦中部地区)和大玉兹(七河流域)臣服于准噶尔部。而小玉兹(西哈萨克斯坦)则于1731年被沙俄吞并。哈萨克三玉兹在18世纪中叶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特别是中玉兹和大玉兹,与清朝的关系更为密切。

历史发展清初,蒙古准噶尔汗统治了西域。17世纪70年代,其首领噶尔丹势力向南扩展至南疆、青海,向西进攻哈萨克等族,迫使哈萨克族离开原牧地。18世纪初,哈萨克等族人民开展了反对准噶尔汗的斗争。1723年,准噶尔汗封建贵族在塔拉斯河流域地区烧杀掳掠,使哈萨克族人民遭受了大灾难。1755~1757年,清朝统一了准噶尔部,解除了哈萨克族来自准噶尔的威胁。由于哈萨克的三个玉兹曾先后表示归顺清朝,部分牧民迁到阿勒泰、塔城、伊犁地区放牧。

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在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人口为907582人(1982)。使用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1959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1982年恢复使用原有文字,将新文字作为音标保留

“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民间传说哈萨克为“白鹅”之意。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

历史上,哈萨克族人民曾和新疆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抗沙皇俄国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在抗俄斗争中,哈萨克人民均表现出了坚决反对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

1944年~1949年,哈萨克族人民积极参加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伊犁、塔城、阿勒泰三区革命,为新疆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

答:国外学者多认为“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初期。据民间有关白鹅的传说,认为哈萨克为“白鹅”之意。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的人”。

13世纪上半叶,成吉思汗把从亚洲到欧洲凡是蒙古人马蹄所到之处,分给了自己的四个儿子。长子术赤分得钦察草原,建立金帐汗国。

不久,由于领户分封,造成了新的割据局面。

斡鲁朵分得了今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建立“白帐汗国”,并于14世纪一度强大,统一了整个金帐汗国。

哈萨克族的祖先建立过区域性政权,这个政权在历史上称哈萨克汗国。1456年,克烈汗和贾尼别克汗,率部离开乌兹别克汗国,东迁蒙兀尔斯坦(东察合台汗国)。

这些脱离乌兹别克汗国的牧民,被称为哈萨克人,他们在新的牧区建立起以克烈汗为首的哈萨克汗国,人口有20万。

哈萨克族是哈萨克斯坦的主要民族和俄罗斯、乌兹别克、土耳其和中国等国家的的少数民族,人口约1660万。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本民族在中国的文字是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语,在哈萨克斯坦,使用以西里尔字母为基础的文字。哈萨克民族祖先主要是塞人和突厥人,人种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和欧罗巴人种及印度地中海类型之间的混合类型,属于混血民族。哈萨克是伟大的民族,在二战等重大历史中为人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哈萨克汗国建立后哈萨克诸部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经济上得到迅速发展,汗国的领土也不断扩大,1698年至1718年哈萨克族的许多部落按照部落谱系划分为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又称大帐、中帐、小帐:中帐在哈萨克中部高地,小帐在乌拉尔河至里海,大帐在巴尔喀什湖以西至突厥斯坦。

当哈萨克汗国步入全盛时期,蒙古草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等人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逃回漠北草原。蒙古变成分裂部落,逐渐形成了鞑靼和瓦剌两大部落联盟。1524年瓦茨西迁与哈萨克发生冲突,由于明代的瓦剌部到了清代被称之为卫拉特蒙古,所以这场战争就被称之为卫拉特-哈萨克"两百年战争"。

1615年到1652年哈萨克汗国打败卫拉特的攻击并占领准噶尔汗国的西部地区。这一时期东方的清王朝康、雍、乾三代帝王对准噶尔汗国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打击,到1760年冬满清王朝彻底平定了准噶尔汗国。清军在消灭准噶尔汗国后就和哈萨克直接接壤了,冲突不断但谁都占不了便宜,双方签订条约,哈萨克是清朝藩属国。

刚消灭东部准格尔,哈萨克又要面对沙皇侵扰,哈萨克也是名义臣服沙皇,俄国人不断蚕食哈萨克,1743和1744年哈萨克侵扰俄国边境,抢劫商队。俄国通过煽动,使土尔扈特人,巴什基尔人,和哈萨克人互相削弱。无力对付俄国。1847年哈萨克汗国可汗被叛徒出卖给沙俄,将近391年的哈萨克汗国覆灭。

1864年沙俄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中国新疆44万平方公里领土。一些哈萨克部落不愿受沙俄的统治,向东进入中国境内,成为今天中国境内哈萨克族人的祖先。

1936年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更名为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哈萨克北部多是俄族聚居地,还向这一地区大量移民以图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

蒙古舞信奉什么教

信仰萨满教,蒙古族图腾多是凶猛的飞禽走兽,崇拜白颜色。古代萨满教中的女巫师跳舞时,身穿白色长袍,手持白绸巾翩翩起舞。直至20世纪50年代,蒙古族民间还流行着“安代”(亦称查干额利叶)这一古老的舞蹈形式,其踏地为节的舞蹈特点仍保持着蒙古族古代广泛流行的踏舞特征。

1240年成书的《蒙古秘史》记载了在庆典时跳踏舞的热烈场面:“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膝之尘矣。”

在元朝的诗歌中也有“齐声才起合,顿足复分曹”、“踏歌尽醉营盘晚”等诗句,是对这种舞蹈的描述。

跳大神,是什么

1、跳大神,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民间活动仪式,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现在“跳大神”大多数是封建迷信活动,也有流传下来的民族艺术,如“萨满舞”等。

2、跳大神是一种活着的人和死着的人的交流方式。一般来说,跳大神要有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是一神,一个是二神,一神是灵魂附体的对象,二神是助手。在跳大神过程中,一神多是在“旋转”,二神耍鼓。有固定的曲调和请神词,神请来之后,由二神负责与神(灵)沟通,回答人们的问题。请来的有的时候是所谓的仙,有的时候是死去人的灵魂。

3、现在跳大神更多的被作为一种民族艺术被保留了下来。正式称谓叫:萨满舞。萨满是满族的巫师,萨满舞也就是巫师在祈神、祭礼、祛邪、治病等活动中所表演的舞蹈。据说古代中国北方民族曾盛行过这种巫舞。满族称萨满舞为“跳家神”或“烧旗香”,表演时,萨满腰间系着长铃,手持抓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请各路神灵。请来神灵后(俗称“神附体”),即模拟所请之神的特征,作为各路神灵的表演。比如:请来“鹰神”,要拟鹰飞舞,啄食供品;请来“虎神”,要窜跳、扑抓;或者在黑暗神秘的气氛中舞耍点燃的香火,这就表示已请来“金苍之神”。蒙古族称萨满舞为“博”、“博舞”。萨满的神帽上有鹰的饰物,身穿带有飘带的裙,腰里系着9面铜镜,用以显示其的神威、法力。表演的时候,法器用单面鼓,一名萨满为主,另外两名萨满为他击鼓伴奏。舞蹈多是模仿鸟兽与各种精灵的动作,最后表演“耍鼓旋转”。这就是“萨满舞”,俗称“跳大神”。

现在还有萨满教存在吗

我国还有萨满教存在。

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等民族的民俗生活中至今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萨满教信仰活动。

改革开放后,各地萨满活动和祭祀仪式明显增多。

萨满文化对当代人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表现中华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于少数民族文化在传统的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对于发展民族文化事业和旅游经济,都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舞蹈的形式和种类都有哪些

一是盅碗舞。盅碗舞一般为女性独舞,具有古典舞蹈的风格。舞者头顶瓷碗,手持双盅,在音乐伴奏下,按盅子碰击的节奏,两臂不断地舒展屈收,身体或前进或后退,意在表现蒙古族妇女端庄娴静、柔中有刚的性格气质。舞蹈利用富有蒙古舞风格特点的“软手”、“抖肩”、“碎步”等舞蹈语汇,表现盅碗舞典雅、含蓄的风格。兴安盟民间流传的盅碗舞,舞姿质朴简单,没有严格的规律动作。

二是筷子舞。筷子舞以肩的动作见长,一般由男性表演。舞者右手握筷,不时击打手、腿、肩、脚等部位,有时还击打地面(或台面)。

三是安代舞。安代舞于明末清初发祥于科尔沁草原南端的库伦旗。最初是一种用来医病的萨满教舞蹈,含有祈求神灵庇护、祛魔消灾的意思,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为表达欢乐情绪的民族民间舞蹈。

四是查玛,查玛在蒙古族舞蹈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59814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十大祸国殃民的奸臣 古代贪污腐败特别多下一篇:美剧迷必看的美剧有哪些 百年悬案:克罗斯实验竟创造出新物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