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野史秘闻>正文

什么大战之后 法国 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英国文官发展历史

导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重新建立了他们的文官制度。与此同时,英国的文官制度也经历了一段历史。本文将介绍这些国家在大战后建立起来的文官制度,并探讨英国文官的发展历史。

目录导航:

  1. 什么大战之后 法国 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2. 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的国家
  3. 为什么西方文官制度延续至今
  4. 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5. 英国的文官制度又称
什么大战之后 法国 德国和日本等国的文官制度最终建立起来

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西方文官制度是在反对君主恩赐制和政党分肥制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当时欧美政坛以钱谋官、卖官鬻爵之风盛行,直到 19 世纪中期,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产生了改革这种不合理官吏制度的要求,最早形成了文官系统。

“文官”一词最早出现于 1855 年 《诺斯科—屈维廉报告》中,由英文 Civil Service 转变而来。英国 《文官统计资料 ( 年刊) 》解释: “文官是以公民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未在政治部门任职的工作人员; 根据特殊规定担任某些其他职务的人员; 以个人身份为王国政府服务,从王室的年俸中支薪的工作人员。”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以后,专指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无过失长期任职的国家公务人员。这种国家公务人员,在法国称 “公务员”,美国称 “政府雇员”。

由于英国文官制度在西方国家中建立最早,影响较大,因此,西方国家的公务人员制度都效仿它称文官制度。随后,美国在 1883 年颁布了 《联邦文官法》即 《彭德尔顿法》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美国的现代文官制经过多次改革后,逐渐成为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典型代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先后颁布了文官法或公务员法,形成了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主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英国、美国和日本的文官制度。

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的国家

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英国。

文官制度是指国家关于各级文官的考试、任用、管理、权利和义务以及退休等一整套的制度和体制,是以其特定的内容与形式构成的关于文官进、管、出的法律制度。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开始于英国,从1870年确立文官制度到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年之久。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故确立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文官制度的国家是英国。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加拿大和美国在英国的影响下,分别于1882年和1883年建立自己的文官制度。德国、法国、日本长期保留封建官僚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真正确立现代文官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立文官制度的同时,第三世界一些民族独立国家,仿效或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制定本国的文官制度。

中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政治的国家,外国学者认为中国的文官制度比欧洲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英国要早六七百年,我则认为早二千多年。《尚书。舜典》上有“三载考绩”的记载。

汉代的乡举里选,考选的人才都是文人。

隋唐建立的科举制度,更是惟文才是举,唐朝人以诗取士,诗写得好才能当官。宋朝尤是文官治政最彻底的时代,边军队都靠文人管理。文人管理国家,其思想和审美意识影响就更大,在中国,“儒为席上珍”,文人即使不做官,其言行思想都会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

英国。

英国文官制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长期、曲折和复杂的过程。它大致经历了“恩赐官职制”时期、“政党分赃制”时期和“考试择优录用”时期。

现在英国的文官制度是1968年改革后的产物。英国的官吏队伍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政务官,包括首相、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等。政务官是由民选产生或由当选者任命的,有任期限制。政务官主要是参与制定国家政策,参加议会活动。但由于他们的任职是靠党派关系,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为依据,所以政务官要随竞选的胜负与内阁共进退。

第二类是事务官,包括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次官、助理次官、特等主管、主管、特等执行官、高等执行官、执行官、事务员、事务助理、勤杂人员等。

所谓的文官,主要就是指这部分人而言的。由于文官的任职者绝大多数是通过竞争考试择优录用的,他们的升迁主要是靠政绩,所以其去留不受政潮起伏的影响。

根据历史记录,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文官制度被广泛采用,并在公共事务、政府管理和官员选拔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时期,而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中国的文官制度强调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及赋予官员相应的权力和职责。这种制度设立了一套严密的官员晋升和管理机制,以确保政府的有效运作和公正管理。在中国历史上,文官制度一直是国家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国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中国在古代建立了早期的文官制度,但其他古代文明国家也存在类似的官僚机构和官员选拔制度。因此,对于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的确切答案可能因学者之间的观点而有所不同。

为什么西方文官制度延续至今

众所周知,英国在西方,尤其是近代的西方,地位尊崇至极、实力也是非同一般乃至独步天下,因此在近代的英国,一举一动都被西方其他国家所效仿,西方著名的文官制度就是起源于英国——因为英国率先进行文官考试制度的变革,其余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但是吧,这件事情最尴尬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英国其实就是效仿的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换句话说,穷流溯源,西方的考试制度居然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所以,中国的原有的那种科举考试的考试制度,确实拥有无比先进的地位,这就是我上文说过的所谓“礼失求诸野”。

制度是什么,制度就是形成固定搭配的一种行政形式。科举制度自形成之后,沿革数千年,毫无疑问已经形成了真正的制度了,可那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失了呢?这之间当然绕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科举制度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制度,但他所考的内容很有问题,科举制度下的考试内容总喜欢考一些四书五经以及几千年前的所谓圣人的微言大义,这种极度腐朽的内容毫无价值。

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于19世纪中叶。19世纪以前,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于国王,官员的任免实行恩赐制。1688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重要官员的任免由议会多数党掌握,盛行任用私人。1700年《吏治澄清法》规定,除各部大臣及国务大臣外,其他官员均不得为议会下院议员。自此,英国官员分政务官与事务官。19世纪初,财政部等机构在大臣之下设政务次官和常务次官。1830年,常务次官在大多数部相继设立,文官制度有了雏形。

1853年议会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政府官制和人事制度进行调查,提出《麦克莱报告》。主张考选标准应注意通才,即一般的教育程度及适应能力,反对以应用技术及专门知识为考选条件;职员任用必须经过公开竞争考试。考核及格后接受训练两年,按成绩分派工作。这个报告对英国文官制度产生了极大影响。阿伯丁政府委派S.诺斯科特和C.E.杜威廉全面调查官员任用情况。1854年二人提出了诺斯科特-杜威廉报告即《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它提出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和4项重要建议。从此奠定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1855年 5月政府颁布了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一个枢密院令,成立由 3人组成的、不受党派干涉、独立主持考选事务的文官事务委员会。1870年6月4日政府颁布了关于文官制度改革的第二个枢密院令,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两个枢密院令确立了英国文官制度的重要原则,通常把1870年枢密院令的颁布作为英国文官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此后,政府在1875~1930年间先后成立各委员会,专门负责调查研究有关人事制度的问题,并颁布一些新的命令和规定。

1944~1945年政府实行了文官新训练计划和新考核方法的两项改革。1968年富尔顿报告对英国文官制度进行了全面设计,政府采用了其中的一些改革措施。这是英国文官制度上的一次最重大改革

英国的文官制度又称

文官选拔制度。

英文“文官”civil servant,原指英国由国王任命,专职部门发给证书,进行文职工作,并由国王和议会直接发给报酬的文职服务人员,带有封建色彩。英国文官制度建立以后,专指经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无过失长期任职的国家公务人员。这种国家公务人员,在法国称“公务员”,美国称“政府雇员”。由于英国文官制度在西方国家中建立最早,影响较大,因此,西方国家的公务人员制度都效仿它称文官制度。

英国的文官,英文称为civil servant,最早是在1853年帕麦斯顿政府时期开始制定文官制度的。其特点在于,文官保持政治中立,在政务官由党派基础的时候,维持政府的幕后运作,这一功能在大选期间极为重要。在英国,各部门的一些秘书长和常务次官都是文官的范畴,也就是高级公务员。他们的存在是要保证政策的执行,以及政策的连续性。

文官制度和议会制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是相互独立开的。在英国政界(应该说是大多数西方国家),政治职务分为“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通常指那些通过政治选举或者经过政治任命产生的职务,在英国,内阁大臣和各部的一些次官都属于这个范畴,他们的任职要跟随内阁进退,内阁一旦垮台,政务官也悉数“失业”。事务官指的是通过非政治选举途径选拔上来的政治职务,这种途径基本为考试,有点像我国的公务员考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yeshi/599031.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1949到1964法国退出北约的原因 欧洲历史退出公约下一篇:目前有多少中国人加入日本国籍 日本的历史统计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