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杨朱:中国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导语:杨朱,中国战国早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生于魏国。杨朱主张“重己”、“重生”、“不害人”的思想。他是道教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战国时期,出现了“天下之言不

杨朱,中国战国早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生于魏国。

杨朱主张“重己”、“重生”、“不害人”的思想。他是道教杨朱学派的创始人。他的解散见于列子、庄子、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战国时期,出现了“天下之言不归杨,归莫”的现象,显示出其理论的巨大影响。

杨朱学派在战国时期独树一帜,与儒家和墨家相抗衡。魏晋时期的庄周和宗儒学的都曾加以排斥和抨击,很可能就是因为这种批判的影响,才流传到后来的学者那里并停止了;更有甚者,秦皇焚书,汉武只尊儒术,所以秦汉时期就消失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理论和影响已经消亡,而只是沉入民间,东晋张占将其复兴。在张占的《列子序》中,说杨朱是“唯一的存在”之一,这不是一个杜撰的词。

至于杨朱的理论,一直起源于老子,更接近道教,勉强归为道教;或者是因为与老子思想不完全一致,老子软而阳朱珪自重,为庄周所排斥,不属于道家;大多是从老、儒墨之后的“杨朱”开始的,真的是绝无仅有,而“杨朱”则是绝无仅有的一家。总结一下杨朱的言论,他的思想一定是“重己”,或者说“为我”。后人常常痛斥杨的说法“自私”、“颓废”、“堕落”。其实杨朱的说法有其时代特征。春秋晚期和战国早中期,“孔子主张”思天下;但是诸侯纷争,相互侵略,逐利逐死,国王安康导致臣民轻生,贵仁得仁的理论变得虚伪起来。杨朱愤世嫉俗,崇尚“重己”论。“古代的人,为了造福世界而损失了一毛钱,不同意;知道世界上到处都是衣服,但不要拿走。人人不亏一毛钱,人人不利于天下,天下有治。”他还说:“你管好别人,事情不一定管好;治理好内心,事情可能就不会乱了。除了法治,其法律可以暂时适用于一个国家,但不符合民心;在我的统治范围内,我可以把它推向世界。”人各有志,互不侵犯,互不伤害,人都尊重自己,爱自己。难道他就没有自己的位置,整个世界都被统治了吗?杨朱从“重己”出发,构建了自己的理论:

论生与死:生了就要死,每个人都要死。贤惠和贫穷是有区别的,而死亡被归为腐骨。武顺和桀桀没有区别。

重视自己:自己身体里最有价值的人,不能过自己的生活,但遇到生活困难的时候,很容易死去。这短暂的生命应该是极其宝贵的,要快乐的活着,一切都要以救我为价值。别伤害他,别再来了。

正直与忠诚:所谓正直,就是顺应自然,生出你所拥有的,使之易于享受,同时保持健康,享受事物。但是,活下去,欣赏生活,是不可逆的,但是是累积的。用“房子有钱,衣服漂亮,味道好,颜色好”来满足生活就够了。不要贪得无厌,不要用异物伤害自己的生命。

所谓忠贞,就是保持自然赋予我身体的真实,永不失去当年的喜悦;随心而动,不违背自然;用心游泳,不要对抗一切;不要仰慕一时的名声,死后不要被人尊崇;不羡慕生活,不羡慕名利,不羡慕地位,不羡慕财富,不畏惧鬼神,不畏惧人,不畏惧权势,不畏惧利益,不畏惧保持和顺应自然,不畏惧掌控自己的命运。

至于“杨朱”这个人,上述资料包括、、杨朱、居、曲等。根据《古史辨》第四卷下编《杨朱传》中郑斌的考证,确定为“杨姓朱,子住”,也确定为秦人。至于杨朱的生卒年,我原以为会晚于翟墨,但在蒙克之前,《古史》所编《杨朱与杨子之比较研究》就断定“其生卒年大致应在西晋以前四百五十至三百七十年之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张名雅 历届港姐前三甲盘点 你最喜欢哪一位呢下一篇:光绪38岁才去世 光绪38岁才去世 为何没有留下子嗣 只因慈禧的这些无耻做法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