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为什么说丘吉尔在巴尔干半岛的行动 为什么说丘吉尔在巴尔干半岛的行动 虽然失败了却变相拯救了英国

导语:为什么丘吉尔在巴尔干半岛的行动虽然失败,却变相拯救了英国?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1914年,奥匈帝国的王储在萨拉热窝被的死可能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刺杀事件了。因为当时的欧洲处在一个微妙的局势之下,似乎每个国家都在之前依靠外交斡旋极力的回避战争。无论是摩洛哥危机还是巴尔干战争的影响都在这个机制下被控制在了局部,唯独哈布斯堡家族这位叛逆的大公的死彻底搅乱了欧洲的均势。

为什么丘吉尔在巴尔干半岛的行动虽然失败,却变相拯救了英国?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1914年,奥匈帝国的王储在萨拉热窝被的死可能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刺杀事件了。因为当时的欧洲处在一个微妙的局势之下,似乎每个国家都在之前依靠外交斡旋极力的回避战争。无论是摩洛哥危机还是巴尔干战争的影响都在这个机制下被控制在了局部,唯独哈布斯堡家族这位叛逆的大公的死彻底搅乱了欧洲的均势。 而经历了二十年的停战后,世界大战再度打响,巴尔干虽然没有成为战争爆发的起点,但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因为战争的走向从这个火药桶奇妙的拐了个弯,为什么说奇妙呢,因为大量的错进错出导致了让参与其中的国家获得了预想不到的结果。 英国人渴望扳倒亲德的塞尔维亚政府,却因为不利落的手段令这个地区在战后站到了体系的对立面。 意大利人渴望在地中海东部重建罗马时代的辉煌,却跟在非洲一样最后得靠德国人来收拾烂摊子。 至于德国原本其高级将领和希特勒对于英苏进攻顺序的纠结,却在英国在南斯拉夫和希腊搞出小动作后不得不先踏平了巴尔干半岛,而这一结果直接加强了希特勒战略东移的决心。 甚至连克里特岛上的英军抵抗失败也令德国彻底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或者进攻英国在中东的殖民地的打算,因为在缺少海权的情况下,德国最精锐的伞兵部队在克里特岛的战役中付出了相对较高的代价,足以令希特勒开始爱惜起自己不多的羽毛。 尽管发生了这么多变化,英国联阻止希特勒脚步的想法虽然短期内失败了,但他们事后竟然惊喜的发现在巴尔干拖延的每一天都为之前被挤到绝境的大不列颠岛赢得了生机,也为之后被压在水下不能呼吸的苏联人多出了一口气。而挽救英苏也就意味着挽救了整场反法西斯战争,要保的南斯拉夫,希腊虽然被悉数丢给了德国,却在无形中保住了整场战争的胜利。 五年之前,我们还是朋友,还可以问候, 只是那种温柔, 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 五年之后,我不认识你 你不属于我。 我们还是一样, 陪在一个陌生人左右。 谁也没想到1941年英国人在巴尔干的失败竟然还是达成了最终的目标——为盟军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大概是历史上数得上号的错进错出了。 故事刚开始的重心并不在巴尔干半岛上,希特勒在整个1941年上半年最关注的的一直都是东线的苏联,当2月3日,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做出了一份有关苏军极不准确却又让希特勒极度信服的报告后,这位第三帝国的掌权者就坚定地走上了覆灭的道路。 他兴奋的说:当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时,全世界将会大惊失色。 不过德国的行动却一直等到了四个半月以后才正式展开,探究其中的原因,无非是因为巴尔干半岛的归属。显然这个位于德军东线阵地侧后方的地区最终倒向哪个阵营,不仅会在军事意义上对德国的行动造成干扰,更能在石油这个关键点上掐住德国人的命脉,因为来自于罗马尼亚油田的石油补给是驱动德国装甲部队前进的最主要动力。 原本德国人对于这一地区的干涉是以外交手段为主,他们也做的不错,保加利亚这个冤大头再次表现了它令人堪忧的眼力劲,不负众望的站错了队。而罗马尼亚的安东内斯库独裁政权在受到苏联军事进攻压力之后,已经成了轴心国集团内除了德日意以外最重要的势力。至于南斯拉夫,在希特勒亲自把摄政王保罗亲王叫到跟前,用胡萝卜加大棒的套路一顿敲打后,也乖乖认栽。所谓的大棒自然是德国压倒性的军事优势,而胡萝卜则是当时属于希腊的萨洛尼卡地区,这个面向爱琴海的出海口同样也被许诺给了保加利亚。 萨洛尼卡 3月25日,南斯拉夫的首相和外相在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面前就南斯拉夫的屈服缔结了条约。这个时候整个巴尔干半岛不安定的因素只剩下最南端的希腊,他们在英国人的支持下在前一年就让意大利人吃尽了苦头。而意大利的悲剧正令希特勒对于南翼可能有的威胁做出了过度的解读。 对这种解读添砖加瓦的事件此时也在刚刚被德国纳为小弟的南斯拉夫发生了。3月25日南斯拉夫的首相才和德国人签订条约,3月27日在英国人的帮助下,南斯拉夫的空军总司令就带着一群反德的青年军官发动了政变。他们很轻松就掌握了政权,并宣布拒绝履行之前和德国签订的条约。 一边是丘吉尔的兴高采烈,他决定英国将对南斯拉夫的亲英政府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 丘吉尔 另一边则是希特勒的雷霆震怒,他决定立即发动对南斯拉夫和希腊两个国家的进攻。 因为德军本就在准备和苏联的决战,因此战争准备异常迅速,仅仅十天德军就开始进入南斯拉夫境内。这里的山地并没有阻碍到德军机械化部队的行动,而它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甚至没有挺过第一阶段德国空军的波状轰炸。 希腊的战斗持续时间相对长一点,因为英军的存在和击败意大利而高涨的士气都是希腊政府抵抗决心的来源。但德国人还是一样运用了装甲部队在机动上的优势,通过赢得战场空间,最终赢下了战争。 李斯特的第十二集团军这个时候已经来到了保加利亚,而英希联军主要也在保加利亚进入希腊的关隘要道布防。这个时候德军一面向斯特鲁玛河下游佯攻,另一边的装甲部队却借着掩护沿希腊和保加利亚的国境线越进到南斯拉夫境内,拦截了希腊和南斯拉夫抵抗力量的联系,并迅速攻占了南侧向爱琴海突出的萨洛尼卡地区,这样一来,色雷斯地区的英希联军被拦腰截断。 而取得了阶段性胜利的德国人并没有头脑发热选择从萨洛尼卡直接穿越奥林匹斯山南下的路线。为了避开英军已经建立的防守阵地,德军再次依仗自己的机动优势,进行了迂回,他们绕到了更西面的莫纳斯提尔,并沿着西侧的海岸线南下,这么做的好处有三个,第一避开了英军主力的消耗,第二拦截了阿尔巴尼亚的军事力量,第三侧翼的迂回攻击断绝了敌军撤退的可能性,英希联军也就兵败如山倒了,不得不退守孤悬海上的克里特岛。 作为一个rts老玩家,作者深知空降对破坏方矿区的重要意义,而作为频繁使用空降战术的德国其伞兵部队投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就发生在克里特岛,大概超过两万两千名德国伞兵在1941年5月20日后陆续降落在岛上,当时岛上的英希联军大概有五万之多,但由于英国人相比于空中的威胁更担心德国人在意大利海军帮助下从海面上发起攻击。因此直到德军伞兵天降的前一天,丘吉尔仍然在考虑抽调坦克增援而不是加强防空力量,这也导致岛上的联军对于空降部队在降落过程的杀伤有限。 整个二战过程中德军的战斗力其实主要不是体现在装备中,而是反应在数量众多能力出众的士官中,在这些士官周围德军个体相对出色的战斗素质也被拔高,而德国的伞兵部队则更是其中的精锐。因此在数量严重劣势,轻火力为主的不利条件下德军还是获得了极大程度的成功。 战斗一周后,联军指挥官弗里堡开始下令撤退,因为防空力量的缺失,联军的撤退也暴露在德国空军的炮火下,海军损失六艘舰船,死亡人数超过两千人,五万多联军最终成功撤退的不足一万七千人,当然英国人的抵抗也令德国的伞兵部队遭遇了开战以来最大的损失,死伤超过六千人。这波精锐力量的损耗,除了数字上的意义,还有更深层次的影响,从近的来说,它打消了德国依靠伞兵攻占马耳他这座英军在地中海中央不沉的航母的打算,从远的来看,也让希特勒依靠空降兵进攻英国本土的企图画上了终止符。 不过无论如何德军在巴尔干的行动中还是获得了极佳的战绩,整个过程中德军损伤仅为一万人上下,而所获得的俘虏中则包括了一万三千英国人,九万南斯拉夫人,二十七万希腊人,至于其造成的伤亡则更是巨大。 这个战绩带来的有利影响是希特勒彻底放下了悬着的那颗心,不再因为罗马尼亚油田可能遭遇英军的威胁而心惊胆战,在对苏联进行作战布局的同时它的侧后方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安稳的。 而对巴尔干半岛的迅速征服,也让巴巴罗萨几乎仅仅拖延了一个月,或许大家会认为这种拖延本质上是一种不利影响,但对于德苏战争我们除了要考虑到时间因素,也同样要考虑到气候因素,从拿破仑时代到二战,在俄国境内打仗,最大的挑战不是战术而是空间,这广袤的空间有着极度不匹配的相对落后的交通条件,这种说的交通条件不仅包括铁路还包括可以供机械化部队通行的公路甚至土路。而苏联漫长的冬季,寒冷的气候更是令作战时段被严格限制,因为由于冬季积雪的存在俄国春季的道路会因为道路化雪而难以通行,而在秋季扮演道路杀手的则是秋雨,这些泥泞不堪的道正是机械化部队的天敌。 恰恰,1941年的气候特殊性加剧了这个情况,一直到六月初,在东普鲁士曼施坦因面对的是连绵的雨水,在难免一点的波兰则是河水泛滥,虽然原因不同但一样造成了北路中路两大作战群都要面临一不小心踏入沼泽泥潭的境地。 因此即使没有巴尔干这档事,巴巴罗萨计划启动的时间也很可能如同德军总参谋长哈尔德所说不得不因为气候拖延。 尽管英国人在巴尔干的强出头虽然没有达成他们设想的目标,但却仿佛上错了花轿嫁对了郎,因为德军迅速从巴尔干抽身,赶上了夏季进攻苏联的时间点,战争的重心从此被彻底导向了东线,而从历史上的战例中可以发现,广阔的战略纵深总是侵略者最畏惧的东西,苏联恰恰在这上面有着世界最领先的优势。 假如英军多坚持一个月乃至半个月,我们几乎可以断定错过了最佳时机的德军是不会继续在1941年继续进攻苏联。那么整装待发的德国装甲师有两个方向可以选择,第一英国,第二北非。以德国海军喜人的战力来看英国应该并不会是优先考虑的对象,反倒是北非是一个可行的选择,隆美尔一个德械装甲师就能带着意大利人起飞,假如他苦苦请求的的援兵到位,那么在当时美军仍未介入的情况下,打下埃及是极有可能的。到时候德军越过西奈半岛,南下可以到波斯湾威胁印度,北上则可以越过高加索山脉进入苏联南部,甚至西班牙也会因为局势的变化彻底倒向轴心国,即使英国人在地中海有着海军优势,在其变成德国内湖后,它的地中海舰队也只能选择退出。 二战时德国的扩张 我们再设想一下,假如像上面说的一样发展,被维希法国接管的法属西非显然也会被德国人彻底收入囊中,后来美军在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的登陆就不会那么容易,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也会发挥更大作用,英国包围网带来的压力会不会在美国参战前彻底将曾经的日不落帝国压垮难有定论,但至少这样对反法西斯同盟造成的伤害要比德国踏入对苏战争泥潭所造成的伤害要大得多。 所以我们才说,丘吉尔的目标失败了,因为他想在南斯拉夫培育亲英的政权,却因为在巴尔干的糟糕战绩而丧失了信用,甚至于在战后不仅是南斯拉夫,整个巴尔干半岛除了希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都站到了其对立面 但是丘吉尔又成功了,因为从结果来看,德国人的战略方向因为英国人的速败而彻底转向了东线,从此走上了崩盘的末路。 这就是所谓的英国不胜而胜,德国不败而败。 更多内容请点击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十大通灵游戏 日本通灵游戏一个人捉迷藏 切勿轻易尝试后果难料下一篇:曹魏皇帝到底也没有斗过司马氏?晋朝如此混乱的原因是曹魏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