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良渚文化:虞朝子民聚居的地方,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导语: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是良渚遗址,距今约5300-45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和东部。这个文化遗址最大的特点是出土的玉器。墓葬出土的玉器

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是良渚遗址,距今约5300-4500年。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而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在钱塘江流域的东北部和东部。这个文化遗址最大的特点是出土的玉器。墓葬出土的玉器包括多种器物,如璧、琮、冠形器、玉镯、圆柱形玉器等。另外,良渚陶器也很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西北部的平遥镇,其核心位于古城“矾山、焦墨山、关晖山”,平遥有11座大坝。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其实是余杭县良渚、平遥、安溪三镇中许多遗址的总称。于超的孩子们生活在紧凑的社区里。它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300年到公元前2000年,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代表遗址。1959年根据考古实践以良渚文化命名。场地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初步名录》,2018年将被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农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水稻可分为籼稻和粳稻,石犁和石镰应用广泛。良渚文化的手工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玉器制作、陶器制作、木材制作、竹编和丝麻编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尤其是玉雕品的数量、种类、精致程度,更是达到了史前玉器的巅峰。玉器装饰图案的主题是良渚先民“天人合一”观念的体现和信仰,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玉器和陶器上也有许多雕刻符号,形状上接近商周文字,是良渚文化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文化命名

1936年,石鑫在良渚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陶器;1938年,《良渚县第二区黑陶遗址初步报告》出版。石鑫成为第一个发现良渚遗址的人,也是探索良渚文化和良渚文明的先驱。

1959年,夏乃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称。

1973年,江苏省吴县草谢山遗址的发掘,使人们对良渚文化的认识有了很大的突破。首次在典型的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玉琮、玉璧等玉器,将长期被视为“周涵古玉”的良渚玉器回归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时代坐标。从此揭开了长期笼罩良渚玉器的神秘面纱。

受前期诸多考古发现的启发,浙江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了反山权贵的墓葬、瑶山和关晖山的祭坛和墓地、焦墨山的巨型建筑基地、唐山的“土墙”等大型遗址、良渚时期的大量村落遗址和墓地。目前已发现各类遗址135处,共同构成了分布密集、类型多、规格高的遗址群落。学者称之为“良渚遗址”,是整个良渚文化的中心,是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展示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圣地”。

2007年,考古学家发现焦墨山宫殿周围有一圈城墙。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继良渚遗址的发现和良渚文化的命名——良渚文明的建立之后,70年考古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

站点发现

1935年5月,西湖博物馆在杭州发掘了一个叫古当的遗址。当时在西湖博物馆工作的石先生也参与了发掘。在整理出土器物的过程中,有几件器物看起来很眼熟,尤其是石斧穿孔,这引起了石庚欣先生的注意。这种石斧在他的家乡良渚偷文物,特别是偷玉器中很流行。所以经常散落在盗坑周围。两地的石斧有什么联系吗?为什么良渚也有这种石斧出土?这些问题引发了石庚欣先生回良渚考察的想法。经过多次调查,石庚欣先生收集了一些陶器碎片,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他隐约觉得良渚好像有个古代遗址。在向当时的西湖博物馆馆长董先生汇报了这些情况和想法后,在博物馆的同意和支持下,石先生开始主持良渚遗址的正式野外考古发掘工作。

从1936年12月到1937年3月,进行了三次考古发掘,获得了大量的石器、陶片、陶器等实物资料,从科学发掘的角度证实了良渚地区古代文物的存在。有了第一手考古发掘资料,先生开始撰写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完成了题为《良渚-汉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的报告。在书中,先生充分认识到良渚遗址古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文化中的重要性。虽然他认为这个古文化是当时龙山文化的一个分支,与后来的事实相反,但应该说一个年仅25岁,不是专业考古学家的年轻人,也能做出这样的学术判断,已经很有价值了。事实上,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不满意,还想继续探索考证。然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的爆发,粉碎了他的计划。同年12月24日,杭州失陷,石信清先生所作《良渚》印刷中断。随西湖博物馆迁居浙南,不久从军,在瑞安县抗日自卫会工作。1938年,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良渚》这本书经过许多波折才勉强在上海出版,许多被视为珍宝的出土文物也因为来不及搬动而毁于战火。更不幸的是,这个本应能在良渚遗址发掘研究中做出巨大成就的年轻人,却因猩红热于1939年5月英年早逝。贺天星和石为良渚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因为他们的发现,他们才有了今天。他们是坐在同一张长椅上的两位先驱。1936年5月,参加杭州鼓荡古文化遗址发掘。出土的石斧曾在良渚见过,但7月份又回到了良渚。在干涸的池底发现了几件石器,在地上发现了很多陶器碎片,包括陶制的三脚架。带回杭州,请董主任鉴定。董认为这些陶器年代久远,可能是一大发现,支持他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同年11月初,我第一次去良渚,在潘琪墓发掘了大量陶器。同年12月和次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发掘。发掘范围从良渚扩大到安溪、昌明、内地,包括潘琪墓、李恒伟、毛岸千、诸村斗、浔山、徐家渡、金山、横村塘、戴玉基、钟家村、金家巷、宋村、后河村等10多个村落,获得石器、陶器500余件。4月,陪同南京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的董作斌、梁思永考察现场。对三次出土的出土文物进行了研究和整理。1937年春,在馆长董和同事钟的帮助下,撰写了《良渚》一书5万余字,绘制图纸100余幅,详细介绍了发掘过程和收获,并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由西湖博物馆出版。手稿排版后,抗日战争爆发,印刷暂停。辛甚至带着手稿随西湖博物馆搬到了兰溪、永康和松阳。董上诉后,浙江省教育厅同意支付印刷费。1938年秋,《良渚》问世,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1959年底,考古学家夏鼐将这种新石器文化命名为“良渚文化”。

出土文物

良渚出土的陶器中,泥灰色胎、磨光黑皮的陶器最具特色。它采用车轮系统,规则的形状,和许多绕脚装置。用刻孔、竹结、弦线装饰,还涂了漆。发现了许多玉器,包括璧、琮、黄、环和珠,其中大部分是在墓葬中出土的。与良渚遗址同类型的遗址广泛分布于钱塘江以南长江下游的苏南地区,在考古学上统称为“良渚文化”。根据相关遗址出土文物的碳14测定,年代大约在4700 ~ 5300年前,延续了几千年。

1982年底,考古学家在长江北岸浦口的营盘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玉器、陶器等文物。其中最早出土的龙形玉器。两条龙中的一条是仰脖的“抬头龙”,另一条是龙头向下的“低头龙”。

1986年和1987年,良渚墓出土大量随葬品,其中玉器占90%以上。象征财富的玉器,象征神权的玉木屐,象征军事力量的玉钹,为研究阶级起源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并使世界上许多大博物馆对旧玉器进行了重新鉴定和命名,导致一些人误认为是“汉玉”等。,认为“丝绸之源”起源于长江三角洲,古代黄河和西北地区由河姆渡、良渚等江南丝绸文化向北传递。1994年,超巨型建筑的地基遗址被发现,占地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确认是大型人工土堆,土层最厚处达到10.2米。它的工程庞大,世界罕见。考古学家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

历史时期

良渚文化是分布在长江下游的一种古老文化,距今5300年至4000年。《管子》记载“鸠山之国...兵强则天下不可夺”,其实就是说良渚文化集团武力强大,天下无敌。考古研究表明,良渚文化时期,农业率先进入耕稻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玉雕业特别发达;大型玉器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墓与平民墓的区分,显示了社会分化的加剧。出土器物上镌刻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成熟汉字的前奏。专家指出,中华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的发展分为石器时代、玉器时代和陶器时代。玉是良渚先民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华。良渚文化的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巅峰,数量众多,品种丰富,雕刻精美,在中国乃至同时期的环太平洋地区具有玉器传统的部落中名列第一。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给世界带来了无限遐想。文字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在良渚文化的一些陶器和玉器中,出现了大量具有表意功能的雕刻符号,学者称之为“原字”。

良渚文化时期,水稻生产相当发达。从出土的三角石犁等农具来看,良渚人摆脱了用铁锹和铁锹的犁耕,率先进入了连续耕作的犁耕阶段,为当时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称,胎质细腻,形制规整,器物种类繁多,用途鲜明,尤其是丁、窦、胡的组合,构成了一批具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

文化舞台

良渚文化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以钱、张灵山为代表。陶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黑陶,形状有翅形鼎、袋脚、打孔豆、穿耳壶、球形腹罐、耳杯、耳、大口、底罐等。后期以良渚、鹊木桥等遗址为代表。陶土黑陶比较常见,有细胎黑陶、丁字脚三脚架、竹形柄豆、穿耳壶、穿耳壶、小口圆腹壶、芦苇、大圆脚盘、宽柄、流杯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彝族摸奶节 彝族文化:彝族摸奶节是什么节日怎么来的下一篇:前外交官员:毛泽东参加斯大林寿宴鼓掌鼓到手疼 前外交官员:毛泽东参加斯大林寿宴鼓掌鼓到手疼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