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被传说成恶魔的纣王到底是何真面目 被传说成恶魔的纣王到底是何真面目

导语:传说中的恶魔纣王的真实面目是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欢迎关注《写乎》,您的足迹就是《写乎》! 作者必看:采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着您:《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和征稿选题 作者:刘宏宇 正题之前,先明确:「 ”纣王”的称谓,肯定不对。不管「 ”纣”到底何意、典出何处,「 ”王”字,在他所处的时代,都不是今天通常理解的指代名词,而是动词。这种动词用法,一直持续

传说中的恶魔纣王的真实面目是什么?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欢迎关注《写乎》,您的足迹就是《写乎》! 作者必看:采用即有稿酬,每月6000元等着您:《阅读悦读》作者奖励标准和征稿选题 作者:刘宏宇 正题之前,先明确:「 ”纣王”的称谓,肯定不对。不管「 ”纣”到底何意、典出何处,「 ”王”字,在他所处的时代,都不是今天通常理解的指代名词,而是动词。这种动词用法,一直持续到很近的近现代;用作指代名词,最早也是周朝以来的事了。 所以说,如果「 ”纣王”就是指殷商末世「 ”帝”的话,严格来讲,这个称谓是错的。 经典史籍《史记》中,明确讲了他的称谓——帝辛。补充说:天下谓之纣。也有帝纣的字眼出现。后世研究者,称之为商纣、殷纣,都可以说过得去。 当然,约定俗成地,不较真儿,纣王就纣王吧,反正都知道,说的是那个人——商朝最后的最高统治者。 从《史记》到《封神演义》愈演愈烈的妖魔化 在有关这个人物的最权威典籍《史记》里面,首先是对他的赞誉性描述—— 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 基本来讲,这是个文武全才、聪明过人的家伙。 接下来是「 ”但是”—— 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 还有具体的—— 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积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不仅具体,而且生动。具体到似乎是在参考着很详细的文献;生动到如同亲自见闻。 《史记》比他晚了九百多年。今天的我们,想要如此具体且生动地说九百多年前那时候的事儿,怎么也得加点儿表示谨慎的注释,比如:从可靠资料分析、推测;或者:身临其境地设想;又或者:基于可靠资料想象加工……什么的。 今天的我们,想要弄清楚九百多年前的事儿,比编纂《史记》那时候,手段、资源,都不知强大了多少,尚且未必就敢确然地具体。前溯两千多年,到西汉司马迁的时代,似上面那般确然的具体以至于达到生动程度的记述,委实不懂底气何来。 倒是有一点,比较来看,或许更确切,就是:一切史籍的口径、立场,都免不了受现时的影响甚至左右;至少,在我们国家,是这样的。 这点上,司马迁算是忠耿的典范了。可估计也没忠耿到彻底的程度。不然,老人家恐怕早就挂了,咱今天也八成看不到《史记》了。 所以说,即便是最权威的经典,也得辩证地去看待。 汉因循周,故而周正确。周推翻纣,故而纣错误。 在这样的基点之上,到现在都无据可考的纣的那些具体和生动,发挥余地就大了去了! 后世在《史记》基础上,不断加剧对纣这个人的否定和相关「 ”证明”。善于因循而欠缺怀疑,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也好也不好,不多说。反正结果就是,远古的纣,被世世代代回旋加速效应似的妖魔化着,到明代的《封神演义》,近乎到了极致,一个亡国之君,变成了高度怀疑患有精神分裂、迫害狂之类疾病的变态恶魔。 古往今来勇敢而睿智的质疑 虽然我们这个民族,更善于并且乐于因循,而不喜欢或者说不敢怀疑,但总有那么一小撮不懂事的,会出么蛾子。关于纣这个人,古往今来,质疑甚至试图颠覆经典和传统大众化认识的不懂事、出么蛾子的,还真颇有几位: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后世言恶则必稽焉——这是子贡的话。 荀子在着述中这样形容纣——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完全赞颂级的画风有木有? 《诗经·商顷·玄鸟》提到——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孙子。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 ”武丁孙子”,说的就是纣。 亚圣孟子在其着作中,有这样的话——纣之去武丁末久也,其故家遗俗,风流善政,犹有存者……「 ”风流”的意思,跟今天不同哒;就算相同,后面还有「 ”善政”哪! 跟司马迁及其《史记》几乎同时代诞生的典籍《淮南子》在其《缪称训》篇章里这样讲——三代之称,千岁之积誉也;桀纣之谤,千古之积毁也。「 ”三代”概指夏商周,这话里更是在指夏商周的开国之君。注意,这里提到很重要一点——千古。正、反,意识认知上,时间的累计,都不可忽视! 再看近现代。 顾炎武说:纣之不仁,吾殊谓不然。 郭沫若说:殷纣王这个人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在。殷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煞了。 郭沫若还说:中国统一,商纣王开其端,秦始皇收其果——评价很高好吗! 毛主席说: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 …… 篇幅有限,不再多举。就上面这些,似乎,不懂事、出么蛾子的,重量级还都不低。 把这些罗列给拿《封神演义》当正史的人们,弱弱提醒一下:纣、纣王,很可能不是彻头彻尾的坏蛋,更不是还在播映中的《封神演义》电视剧呈现出的类似土匪头子的逼格。 中国奴隶社会最后的英雄 上面提到,荀子在对纣的描述中,用到了「 ”杰”这个字——天下之杰也。《史记》在「 ”但是”之前,也简约而明确地形容了这个人的超能力。 「 ”武王靡不胜……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诗经》以近乎崇拜的调调,来形容奴隶制帝国时代的这位君主,说他不仅战无不胜,还能很好地治理广大疆域,同时很呵护制下黎民,以至于盛名远播。或许有夸张的成分,就如同把他形容成变态恶魔,也肯定带夸张成分。 正、反,两面,都可能有夸张;夸张也该不全都是空穴来风。 按照咱们民族推崇的中庸之道,回归到既不无条件因循传统主流也不轻易颠覆的理性尺度,笔者设想,他,纣王,商帝子辛,或许是这么个轮廓: 俊朗强健、聪明机敏、勇猛善战、心高气傲;专情好乐、活力四射、好饮有量、不拘小节;自信果决、雷厉风行、爱憎分明、敢作敢当……这些,大抵都可以算是优点。 缺点主要是:苛求、严厉、铺张、倨傲;强人所难、以己度人、刚愎自用、穷兵黩武……像是跟拿破仑有点儿靠。 至于酷刑、不认真祭祀、戕害臣下、信用「 ”小人”、听信女人的话,等等这些,就便都不虚,也恐怕得放在特定历史环境和专属于他的个别情境下去看待。 别的不好说,历史环境,还是能讲讲的—— 他所处的时代,是巫鬼崇拜及其文化盛行的奴隶社会中晚期,尚未形成普遍的法规层面的婚姻制度;哲学和宗教都还不具备生发条件;道德也还处于仅限于「 ”我生的和生我的”这样最最基本的伦常概念的粗线条初级阶段,远达不到精细,更毋论完善;君上和臣下、宗主与属邦,之间,要么是近似人身依附的硬连接,要么是类似骆驼与狼的共生关系,基本没有中间状态;最广大社会范围内,还没有完整的宗族制度和家庭体系;国家形态和制度还在不断完备的过程中;人口和劳动力的缺乏和分布不平衡呈常态;肉刑和战争,是维系统治和权威的最主要手段…… 《封神演义》及其电视剧呈现的浩浩宫阙、满朝文武,实际上更像小说产生时候的明朝;臣子谏言、诸侯奉命,也大抵都是基于明朝的现实的想象。 而其实,那是一个松油火把、纵酒野合、神权与君权并立的时代;没有后来那些规矩,也没多少道理可讲;君主的决策是否执行,取决于占卜结果,不需要人为的说明、说服;宗主对属邦不满,动辄刀兵相见,消族灭国、屠杀俘虏,杀伐之酷烈,直接击穿今人承受底线。 可是,在那个人均寿命不到30岁的时代,就是那样的——今天,人们在讨论抗癌特效药的价格,研究生物工程的突破;那时候,连感冒冲剂都没有,咳嗽了能不能好,全靠问卜。 但那也是一个激情直露、奋勇无畏的时代——要想解决问题,就行动起来;要想打赢对手,就强大起来;要想让悖逆者服帖,就残酷起来…… 拉美西斯一世杀过多少人?赫梯王不穷兵黩武么?大流士一世用没用过酷刑?阿育王征战四方,留下多少孤儿寡妇?图坦卡蒙的父母是亲兄妹!亚历山大大帝最心仪的爱人跟他一样是男性!雅典和特洛伊因为一个女人互撕十多年,闹到国破家亡、血流成河……人类的文明,就是从那样的懵懂、冥顽、不可理喻中,一步步走来的。 在那些懵懂、冥顽、不可理喻中,文武全才、战无不胜、傲视天下、机敏善辩、自信满满、纵情钟情的殷商帝子辛,用他的决心与勇气,用他的任性和失败,演绎出上古英雄的豪横与悲怆,为中华大地的奴隶时代,划上血红的句号。 很可能是积极的改革家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成果告诉我们,子辛,传说中的纣王,即位时已年过30,在位三十余年,时期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叶到中期。其时,殷商这个朝代,已经走过六百来个年头,寿数已然超过了前面的夏朝,并且,比后面除周朝之外所有朝代,都更长久。 由于自然条件、资源分布等方面的一些个性化特征,加上历史形成因素,到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叶纣即位殷商帝的时候,已经六百来岁的殷商帝国,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例如: 青铜铸造产业的核心化与垄断,呈顶峰效应,再难循着老路往前发展,而又不进则退。 武丁时期强大的帝国式高压统治,进入报复期。 东部、东南部沿海地区的「 ”东夷之乱”愈演愈烈,属邦、盟邦貌合神离,帝国的安全和权威,面临空前威胁。 神权受到质疑,其所连带的以「 ”人殉”为最典型表现的方法论,面临明里暗里的抵制。 …… 从经典史籍上的一些批评、批判性质的描述,可以透视地看出,纣在位时,应该是做过一些试图突破制度瓶颈的事情的。 比如:说他不重视祭祀。能不能想象般理解成——他作为最高的世俗统治者,是在以忽视、淡化的方式,妥协性地回应、呼应对于神权的质疑和挑战? 暂时忘掉《封神演义》,单看史籍,再品品后世「 ”非声”,带着两下综合起来的感受,回归到正常的人的理性,会否品咂出下面3点疑惑—— 1.作为帝国权力的继承人,他得是对先人有多大的恨,才会自杀般奔着亡国末路而去? 2.如他那样有才能且精力充沛的人,仅靠声色犬马就可以填满吗?他就没有一丝一毫后世哲人说的「 ”追求伟大”的欲望吗? 3.所谓经营东南,到底是宿命或者单纯的好大喜功,还是背靠一番通盘大变革谋划的先决性步骤? 这3点困惑,就算他本人,都未必能对着自己的心灵,给出完备的答案、诠释,别人、后人,就更没戏了。 比较清楚的,是后人的两句话:一是墨子说的「 ”纣无得武之备,故杀。”;二是《左传·昭公》讲的「 ”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前一句,可以理解成:他并没有对最终覆灭了他的周及其盟友,做多少武力方面的应对准备,所以,可以说是在措不及防的状态下,把老命玩进去了。 后一句,则直接是在讲:真正要了他老命的,是东夷;他取得了针对东夷的决定性胜利,几乎被抽空。潜台词:被传颂了三千年的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设想一下:他意识到需要变革,并且坚决地展开了步骤。他甚至认识到周的德治理念的救世潜力,并因而多多少少欣赏、买入。他想赶在周的前面,以天下共主的姿态和力度,引领这个划时代的变革。但是,他首先要解决东夷的问题。东夷的问题,是他的,不是周的。他也许想要倾尽全力搞定东夷,之后再跟周好好谈谈——如果他对周完全敌视到不想谈、没的谈,恐怕再早时不会放归已然是阶下囚的周文王姬昌。如果他对周没有欣赏甚至是敬意,向东夷动手之前,他也可以把周文王和他的儿子们,都剁成肉酱。但他没有。他或许还在想着,搞定东夷之后,怎么跟理念上已经跑到前面去的周,联手缔造新时代…… 肯定是胡思乱想级别的假设,很缺乏依据。正如《封神演义》讲的他的那些出离的、精神病式的暴虐,也很缺乏依据一样。 可以说,巫鬼崇拜及其文化承载着的奴隶制度,在纣的时代,的确是无可逆转地走向没落、覆灭的必然;相比之下,作为单个的人,纣的失败和灭亡,倒真未必是他的必然。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 ”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点一下文末「 ”在看”。 历史文化类投稿邮箱: 小说散文类投稿邮箱: 顾问:朱鹰 、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编辑:洪与、邹舟、大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徐福是不是日本的祖先?中国拿出十大铁证下一篇:这个王朝在亡国前居然还能暴揍世界强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