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1903年 1903年 这个美国人给房山的明朝古村留下了一件珍贵的物品

导语:1903年,这位美国人给房山的明朝古村落留下了一件珍贵的物品。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老照片,总是能够给人时空穿梭的感觉。 100多年前,一个美国人给房山拍山沟里的一个小山村拍了一张照片,而这张照片也是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拍摄时间最早的照片。 大石河在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 《水经注·卷十二·圣水·巨马水》载:「 ”圣水出上谷,故燕地,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 圣水谷,即今

1903年,这位美国人给房山的明朝古村落留下了一件珍贵的物品。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

​ 老照片,总是能够给人时空穿梭的感觉。 100多年前,一个美国人给房山拍山沟里的一个小山村拍了一张照片,而这张照片也是迄今为止已经发现的拍摄时间最早的照片。 大石河在拐了一个九十度的弯 《水经注·卷十二·圣水·巨马水》载:「 ”圣水出上谷,故燕地,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 圣水谷,即今天的房山区北沟,因大石河古称「 ”圣水”,因而也就有了「 ”圣水谷”的名称。 相对「 ”圣水谷”这个陌生的书面称呼,乡民更习惯于用「 ”河套沟”称呼大石河流经的山谷。大石河经过黑龙潭之后,拐了一个大弯,冲积出了一块平地,到了明朝,这里开始有了人烟,这就是河北镇辛庄村。 大石河水在这里拐了一个「 ”直角弯” 辛庄村,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甚至更早,根据口口相传,这个大石河畔的小村曾经叫「 ”河南新庄”, 顾名思义,是距此不远的河南村衍生出来的小村落。 清初志书中关于「 ”辛庄村”的记载 河南新庄的名字在正史中少见,在清初的《房山县志》上已经简化为「 ”新庄”,后来村名逐渐从「 ”新庄”演变成了「 ”辛庄”。 上世纪七十年代地名规范时,为了区别其他「 ”辛庄”,以地理区位莫名其妙的给加了个「 ”北”字,成了「 ”北辛庄”,但是这个名字却始终没有被当地人接受。尽管曾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统一做了地名规范的牌子,但是当地人仍然称为「 ”辛庄儿”, 北辛庄这个名字,很少被人提起。 村子不大,一应俱全,小庙里的画尤为珍贵 辛庄村不大,分为前街、后街。 前街地势平坦,也是老建筑保存最多的区域,是辛庄村旧村的核心。后街因为地势较高,加上一部分住户从山上迁来,因此也被称为「 ”高山”。 历史上的辛庄村前街曾经在一南一北各修建了一座外观酷似「 ”城门”的「 ”瓮券”和清灰抹皮的影壁。影壁和「 ”瓮券”,一南一北,把村内老街两个出口围得严严实实。相传抗日战争期间,一队日军路过村口,端着步枪满脸狐疑的在村口看了一眼,终究没敢进村,扬长而去。 老街南端的瓮券和影壁 所谓「 ”瓮券”,其实就是建筑学上的过街楼,上面是建筑,下面是道路可供通行。「 ”瓮券”这个称呼的来源,一直没有找到准确出处。终究只能望文生义的去理解。瓮,有瓮城的引申义,而北方农村村口的过街楼通常是「 ”有瓮无城”,因而只根据功能留下了「 ”瓮”,同时结合门洞弧形发券的建筑工艺,最终形成了「 ”瓮券”这个别称。 老街北侧重建的过街楼 和北方诸多传统村落「 ”有村就有庙”一样,辛庄村也因地制宜的修建了反映乡民朴素信仰、满足信仰需要的乡村小庙——「 ”五道庙”。 辛庄村五道庙修建在村北,坐北朝南,门口植有一棵柏树。虽然辛庄五道庙规模不大,但是却曾经因为悬挂有画着「 ”小红人儿”的《七十二司》题材的布画而被有关部门关注。 根据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传说,《七十二司》的全称应该是「 ”幽冥地府七十二司”。 「 ”幽冥地府七十二司”,由东岳大帝掌管,主宰人间的生死祸福,「 ”七十二司”,即东岳大帝管辖下的专职衙门,包括掌速报司、掌正直司、掌正直司等。每个衙门里由「 ”掌司”负责,每个衙门的「 ”掌司”分别掌握着人世间婚丧嫁娶,升官发财等一系列事务。由于存在「 ”合署办公”的情况,七十二个衙门里一共有七十六名掌司。 现存于北京延庆的七十二司壁画 因为每一司都寄托着中国古代百姓最朴素的愿望,所以每一司的掌司人物也凝聚了古代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和对前人的评价,如第一司速报司的掌司便是铁面无私的包拯或嫉恶如仇的岳飞。 「 ”七十二司”虽然表面上展现的是各种酷刑,但根源上还是希望以此警醒世人能够与人为善、存善心、执善念的去与人相处。因此,也成为北方农村劝人向善、和谐相处、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的朴素「 ”教材”。 现在想来,老人口中所说的「 ”小红人儿”大概就是画面里身穿官服的「 ”掌司”吧。 《七十二司》作为反应中国古代北方农村传统信仰的实物展现并没有特殊之处,但辛庄村五道庙内的《七十二司》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特点。 现存于北京延庆的七十二司壁画 通常情况下,北方农村在修建庙宇时,大多根据功能不同,在墙上绘制相应题材的壁画,但辛庄村五道庙中的《七十二司》不是画在墙上,而是画在布上,上下各有卷轴,挂在墙上。 村里上年纪人回忆,由于卷轴挂在墙上,每当刮风时,《七十二司》卷轴都会随风晃动,加上小庙里光线暗弱,加上观者内心的联想,很容易产生「 ”活了”的错觉,让人毛骨悚然,村里的老人也经常用「 ”小红人儿来了”吓唬不听话的孩子。 60年代中期,《七十二司》挂画险些被烧毁,被闻讯赶来的「 ”文化干部”带走,从此不知所终。 爷爷讲的故事,成为确定老照片拍摄地点的关键 辛庄村是我的老家,但对这个老村的了解不是亲身经历,更多的是从我爷爷的讲述中知晓。「 ”修108过道之前,村口大影壁比现在的要大,北边的瓮券儿上面,有一个小庙,分别供奉着关公和真武”,「 ”小庙房子虽然不大,但是但是门窗齐全”,「 ”时间太长了,北边的瓮券儿很破,为了防止墙塌了,只能拿石头垒个垛子”、「 ”出了北边的瓮券儿是个大下坡,下坡之后绕过影壁就出村了”、「 ”影壁的背面是一个哪吒的塑像,举着红缨枪,盯着前面的河滩”。这就是我爷爷告诉的我只言片语,很长时间里都难以勾勒出一个完整的画面。 修葺一新的影壁,少了执红缨枪的哪吒 90年代后期,村北的「 ”瓮券”复建之后,爷爷口中的「 ”瓮券”、小庙重新出现在眼前。 2012年一个初秋的午后,朋友给我传来一张旧照,由于这张照片特征明显,当即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佛堂及辽塔无疑。 美国人司戴德和他拍摄的辛庄村过街楼、黑龙关龙神庙 这张照片出自国外某大学收藏的一本制作于20世纪初的私人相册。根据我对清末民初直至抗战爆发前外国人在华游历所拍摄照片的了解,这类照片通常以记录沿途景色为特点,连续性很强,周边照片应该不止一张,于是,请朋友继续帮忙,获得了该相册的全部电子版文件。 在这本相册中,具备明显建筑特征的旧照是一张过街楼。通过对相册内容的分析,加上长辈的描述,随即初步确定这张照片很有可能是爷爷生前和我说的辛庄村北的「 ”瓮券”。 随后,我带着这张拍摄于百年前的老照片回到了辛庄村进行了比对。 经过比对发现,新建的「 ”瓮券”和两侧建筑除了因为修路在位置格局上有所变化外,建筑风格与老照片中的画面基本一致,尤其是老照片中过街楼两侧的房子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尽管已经过去百年,瓮券东侧的杨家大院倒座房的北山墙、「 ”瓮券”西侧五道庙依然保持着近百年前的原貌。 跨越百余年的今昔对比 而造成新建「 ”瓮券”和两侧建筑位置关系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108国道时,由于线路要从村口穿过,不得已将村北的「 ”瓮券”拆除,90年代末重建瓮券时,由于原址已经是路面,只能在原址偏南进行重建,这也就造成了老照片和今天现状的差异。 通过老照片里过街楼券洞的透视,可以看到远山及村中街道内的建筑,甚至连百年前老家宅院西墙和门口的老槐树都能一览无遗。 两张照片,相隔已是百年。如今百年已过,已是物是人非。 正如歌词中所唱「 ”年复一年的成长,念念不忘的又遗忘,忆得当年携手处,如今已是水远山长”。 后来,关于这张照片的考证过程发表于《北京日报》,在我看来,这是对先辈最好的纪念。 感谢这个美国人,拍摄了辛庄村第一张照片 搜集房山老照片已经十几年,大概由于交通不便的原因,拍摄于清末的房山北沟村落的老照片面世的数量极少,而拍摄于20世纪初的这批照片,很有可能是目前已知拍摄时间最早的老照片。 关于作者,通过查询清末民初的档案,由于参加了对清政府的盘剥,他的在华经历似乎并不光彩,但他当年一次随便的游历、站在大石河畔对着沧桑的瓮券拍下的照片,却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难得乡愁。 感谢这个美国人,无意之间为大石河畔辛庄古村留下了第一张影像。 版权声明:近5年来,多个自媒体账号以各种借口未经本人授权擅自转载本人原创文章、图片,并破坏文章、图片的完整性。鉴于此,再次做出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除注明出处或作者之外,均系本人原创、本人依法享有着作权。任何未经授权的个人、单位未经书面授权或支付相应稿酬,不得擅自转发、转载、使用本公众号发布的文字、图片或洗稿。 未经授权以任何方式、任何用途使用本公众号发布的文字、图片,即视为同意千字千元、每图千元的稿酬标准,并同意于转载、转发后15工作日内向本人支付稿酬。如需获得授权,请后台留言。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句芒在文献中是怎么记载的?古代神话中的春神又是指的谁下一篇:菊子 世界上十大灵异娃娃:第1会杀人第4看一眼做噩梦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