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木牛 诸葛亮造的木牛流马是什么东西 这东西现在还存世吗

导语:  长期以来,人们对木牛流马的解释莫衷一是,即使是最原始的材料也给人们带来了疑惑,尤其是《诸葛亮集》中记载的关于木牛的说法很容易使人把木牛流马想象成木制的牛马,而且是一种能够不断给予一定动力的、能够连

  长期以来,人们对木牛流马的解释莫衷一是,即使是最原始的材料也给人们带来了疑惑,尤其是《诸葛亮集》中记载的关于木牛的说法很容易使人把木牛流马想象成木制的牛马,而且是一种能够不断给予一定动力的、能够连续工作的机械。但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三国时期能否达到这样的水平让人怀疑。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妻子黄月英及蒲元等人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4百斤以上。

  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另外还有机关防止敌人夺取后使用。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要想确切地了解“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和现在人们所用的独轮车有什么异同,似乎不太现实。把木牛流马和独轮车相提并论的是在宋代,如宋真宗时杨允恭建议依照“诸葛亮木牛之制”,用“小车”运军粮。这里的“小车”就是独轮小推车。

  《宋史》、《后山丛谭》和《稗史类编》都说:木制独轮小车,汉代称为鹿车, 经诸葛亮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到了北宋,在沈括《梦溪笔谈》中开始出现了独轮车的名称,這种小车的形态和构造,因地制宜,略有不同,故各地所称手推车、二把手,鸡公车等,都是指这种独轮小车。

  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说:(诸葛亮始造)木牛, 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民间谓之江州车子,这在《诸葛亮集》、《资治通鉴》里也有些根据。

  范文澜明确提出這个观点,其确凿佐证是成都羊子山二号汉墓出土的骈车画像砖,其右下角有人推独轮小车的形象,木牛流马的称呼来历,因为独轮车不用牛马,一个人能推走,为不吃草的牛 (木牛)、能流转的马(流马),这正如今人把拖拉机叫做铁牛、摩托车叫电驴子一样,

  但这两种解释也有欠妥之处:独轮车、四轮车机械原理十分简单,何劳“长於巧思”的诸葛亮亲自制作?而且独轮车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诸葛亮沿用了这种独轮车,还值得史书上大书一笔吗?

  在《三国演义》中,木牛流马几乎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致使今天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它们是中国早期机械自动化的代表作。事实真是如此吗?这个在古代战争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后勤装备,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东东?

  其中一种说法是单轮木板车,是一种山路用的带有摆动货箱的运送颗粒货物的木制人力步行机。设想有一离地三尺、长四尺、高六寸的水平木条,木条左端削成车把形,右端有品字形的三个孔。

  再设想这样的两条木条被布置成人力车的左右两辕。再设想在两个品字形的顶孔间插有一条三尺长的轴,在品字形的下面的两个孔中各用小轴铰装着一条可以沿该小轴摆动的、另一端顶地的木柱,这个有四条腿的人力车就是木牛。

  流马是一个向上开口的,左右侧壁近上缘的垂直中心线上各有一个孔的木箱。木牛的那根三尺长的轴就穿过流马的这两个孔,流马可以在该轴上前后幌动。为了不使箱中粟、米之类的载荷左右移动,有一块纵向隔板把箱一隔为二,而且粮食是先装入布袋再装入箱中的。

  当木牛叉开前后腿时随时可以停在坡地上。叉开度由在该四尺长的车辕上的限位钉限制。把车辕的把手一面拉前一面下压,品字顶孔就移向品字左孔之上,即重心移到前腿上,此时品字右孔被撬高,即后腿不受力并被凌空提起,在重力作用下或流马上的梢钉推动下向前腿靠拢。

  当重心移出品字左孔时,木牛已向前移动了半步,再向前就要颠覆了,此时可把手把迅速向上拉起并向前拉,使品字顶孔向后移至品字右孔之上使重心落在后腿上,前拉的结果是使后腿叉开,同时前腿被流马上的销钉推向前。木牛就这样走完余下的半步。

  流马在木牛的上下动作下会像打踿跹那样产生前后摆动,何时把手把拉上、压下和拉前当然要和流马的摆动频率配合,所以操作须要有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只要使流马保持稳定的摇摆,对操作者来说肯定最省力。当木牛流马在直路上下坡时,可以完全自动化。此时可以利用装在流马上的梢钉抬起和压下水平木条和前、后腿。

  美术史学者周亚辉说,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独轮车的创始时期是在西汉晚年。在没有实物出土,又没有可供复制的完整数据乃至图纸的情况下,要想确切地了解“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和现在人们所用的独轮车有什么异同,似乎不太现实。把木牛流马和独轮车相提并论的是在宋代,如宋真宗时杨允恭建议依照“诸葛亮木牛之制”,用“小车”运军粮。这里的“小车”就是独轮小推车。

  独轮车的原动力主要是人力,可由一个人在后面用手推动,也可一人拉一人推。有了这种车,比人力担挑、畜力驮载,运输能力可以增加好几倍。独轮车灵巧方便、用途广泛。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山区,无论是载人还是运货,都可以使用。

  直到今天,这种独轮车仍在广大农村使用,只是形状方面各地有些差异,加上地方语言的原因,在名称叫法上多种多样。有的叫独轮车,也有的叫小车、手车、土牛的,还有叫手推车、二把手、羊角车的。在成都平原,人们叫鸡公车。

  “木牛流马”主要用于运粮,它可以运载一个士兵一年的口粮,约合250公斤左右。而今天的小推车,可以装载约500公斤的东西,载重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当然也有可能,当年诸葛亮的设计是因为考虑到蜀地崎岖的山地地形,特意减少了装载量。

  还有专家认为,“木牛”和“流马”是不同的两种运载工具,前者用于陆地,后者用于水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记载远程陆地运输的历史文献中,往往会看不到“流马”的影子。

  历史上对流马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首次出现粮食运输难以为继的问题,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一般都认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发明,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周亚辉说,有一种说法是,当诸葛亮正在为运粮工具苦恼时,诸葛亮手下的官员蒲元写信给诸葛亮,提出制造木牛流马的想法。

  所以人们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蒲元提出制造木牛流马的创意,为诸葛亮所采纳制造。不管是诸葛亮本人设计的也好,还是蒲元的建议被他所采纳也好,总之,诸葛亮都亲自参加了设计过程,最后确定了设计方案。从这一点出发,后来人们把这项改革都归在诸葛亮的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时间上讲,在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之前,四川地区已经出现了独轮车,他的设计方案完全有可能是吸收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意见。此外,诸葛亮的故乡是琅琊郡阳都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沂南,他十三岁时离开山东到豫章郡,十七岁时去荆州,当时山东地区就已经有了独轮小推车。他的方案是取自儿时家乡见闻的灵感,也是有可能的。

  长期以来,人们对木牛流马的解释莫衷一是,即使是最原始的材料也给人们带来了疑惑,尤其是《诸葛亮集》中记载的关于木牛的说法很容易使人把木牛流马想象成木制的牛马,而且是一种能够不断给予一定动力的、能够连续工作的机械。但在一千七百年前的三国时期能否达到这样的水平让人怀疑。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与妻子黄月英及蒲元等人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4百斤以上。

  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另外还有机关防止敌人夺取后使用。不过,确实的方式、样貌现在亦不明,对其亦有不同的解释。

  要想确切地了解“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和现在人们所用的独轮车有什么异同,似乎不太现实。把木牛流马和独轮车相提并论的是在宋代,如宋真宗时杨允恭建议依照“诸葛亮木牛之制”,用“小车”运军粮。这里的“小车”就是独轮小推车。

  《宋史》、《后山丛谭》和《稗史类编》都说:木制独轮小车,汉代称为鹿车, 经诸葛亮改进后称为木牛流马,到了北宋,在沈括《梦溪笔谈》中开始出现了独轮车的名称,這种小车的形态和构造,因地制宜,略有不同,故各地所称手推车、二把手,鸡公车等,都是指这种独轮小车。

  高承《事物纪原》卷八说:(诸葛亮始造)木牛, 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民间谓之江州车子,这在《诸葛亮集》、《资治通鉴》里也有些根据。

  范文澜明确提出這个观点,其确凿佐证是成都羊子山二号汉墓出土的骈车画像砖,其右下角有人推独轮小车的形象,木牛流马的称呼来历,因为独轮车不用牛马,一个人能推走,为不吃草的牛 (木牛)、能流转的马(流马),这正如今人把拖拉机叫做铁牛、摩托车叫电驴子一样,

  但这两种解释也有欠妥之处:独轮车、四轮车机械原理十分简单,何劳“长於巧思”的诸葛亮亲自制作?而且独轮车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了,诸葛亮沿用了这种独轮车,还值得史书上大书一笔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人物观后感 历史人物观后感下一篇:金字塔之谜 揭埃及金字塔之谜:到底是谁建造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