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历朝历代如何写史 来聊聊关于历史的历史 历朝历代如何写史 来聊聊关于历史的历史

导语:历代如何写历史?先说历史的历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中国古代关于「 ”史”的意义,概有二说:一说以「 ”史”为记事之义;一说以「 ”史”为掌官书的职名。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叙述前迹,褒贬得中,足为后人借鉴,乃可称史。换言之,史的本质是「 ”中正不阿”,史的功用是「 ”有裨治道”,这就是中国古代对于史的观点。西晋目录学家荀勖撰«中经新簿»,分书籍为甲、乙、丙、

历代如何写历史?先说历史的历史。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中国古代关于「 ”史”的意义,概有二说:一说以「 ”史”为记事之义;一说以「 ”史”为掌官书的职名。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叙述前迹,褒贬得中,足为后人借鉴,乃可称史。换言之,史的本质是「 ”中正不阿”,史的功用是「 ”有裨治道”,这就是中国古代对于史的观点。西晋目录学家荀勖撰«中经新簿»,分书籍为甲、乙、丙、丁四部,史始独立为丙部,而隋唐诸志则列史为乙部。因此史学在古时又称为「 ”乙部”或「 ”乙部之学”,其地位仅次于经。 现代所说的「 ”历史”,概由「 ”历代之史”简约而来,始自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历史和社会历史;狭义的历史,则仅指社会历史,即人类社会已发生的事件、经历的过程,以及对这些事件和过程的记述。研究历史的学问,称为「 ”历史学”,亦称「 ”史学”,其总体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基础层次,主要是史料方面,包括史料学、历史文献学、考古学、金石学、甲骨学、档案学等; 撰述层次,指完成对历史过程、本质、规律的叙述、编纂和揭示,包括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国别史、区域史,以及与史学相关的边缘学科和分支学科等; 指导层次,主要是史学理论,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方法等,这对第一、二个层次的史学起着指导作用。此外,研究历史学本身发展历史的史学史,也属于史学研究范围,而且备受史学研究者本身的重视。 至于史的目的,唐代刘知几说:「 ”达道义,彰法式,通古今,着功勋,表贤能,叙沿革,明罪恶,旌怪异。”近人梁启超说:「 ”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较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概括而言,历史就是「 ”叙述进化之现象”。 中国历代史学概说 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指秦代统一中国以前的历史时期,可远溯至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一般是指夏、商、周三代。中国远在商代甚至以前,已经有了文字,可以用来记录时事,商代还出现了史官。«尚书»是中国最早的史料汇编,保存了商、周时代的一些重要文献。«春秋»是中国传世的最早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月日顺序记录史事,此书原是鲁国的国史,出于鲁国史官之手,而经孔子整理。如果考究中国古代史学发达兴旺的原因,不能不强调孔子与«春秋»联结在一起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其后相继出现了一些叙述春秋战国时期史书的典籍,如编年体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及略具国别断代史性质的«国语»和«战国策»等,各有特色。«左传»一书叙事详备,文笔生动,是中国最早一部史学名着,在先秦史学中成就最高。 如果说,«春秋»是记事之史,«国语»是记言之史,那么«左传»已经发展到成为一种言事两者兼载的编年史了。 汉魏南北朝时期 两汉时期出现了两部史学巨着,一是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另一是东汉时班固的«汉书»,并称「 ”史汉”。«史记»开创了综合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于一书的纪传体通史体例,记载了二千六百余年间的史事;«汉书»则记西汉一代史事,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例。二书各有所长,在中国史学上都有突出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着作非常丰富,以断代史和人物传记最多,断代史着作多已亡佚,现存的名着有西晋时陈寿的«三国志»和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等。«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 ”四史”,是正史中的代表作。 隋唐五代时期 隋代统一和安定的时间较短,只是为其后的史学发展开出端绪。唐代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所着的«史通»,对中国古代史学作了系统性的评论,在史书编撰、书事曲直、史家修养、史馆监修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看法。中唐以后,开始出现旨在「 ”通变”和「 ”致用”的通史,杜佑的«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典制通史。 五代各朝在分裂动荡的政治环境下,仍然设置史馆,史官制度亦大致上承袭唐朝的体例,保持由官方征集史料、纂修实录等史籍的基本格局。隋唐至两宋时期,官方史学发展迅速,中国传统史学的成熟化,首先就是表现于官方史学的建设方面,包括史馆建置与记史、修史制度,以及官方对本朝史事的记述和纂修。 宋元时期 北宋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以有关国计民生的政治史为重点,在史学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南宋时袁枢据此编成«通鉴纪事本末»,首创将史事分别立目、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的纪事本末体。 南宋时又有郑樵撰«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宋末元初马端临撰«文献通考»,是继«通典»之后又一部典制通史,但旨在通古今的典制,而不涉时政。«通典»«通志»和«文献通考»,并称「 ”三通”。 「 ”三通”的影响及于后世,清代和近代都有续作。清代有«续通典»«续通志»和«续文献通考»,又有«清通典»«清通志»和«清文献通考»,合称「 ”九通”;连同近代刘锦藻的«清续文献通考»,成为「 ”十通”。 明清时期 明朝大致沿袭元朝的史官制度,没有常设的修史馆局,如有修史之事则临时抽调人力,翰林院就是提供修史人员的重要机构。缺乏修史组织,是明朝官方史学不能振作的原因之一。 清代到了乾嘉时期,历史撰述与评论、历史文献学等方面都有成绩,考史着作以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赵翼的«廿二史劄记»为代表,并称「 ”清代三大考史名着”。史学理论家章学诚所着«文史通义»,对中国古代史学作了尖锐的批评,且提出自己的史学见解,在史学理论方面有很大建树。«史通»与«文史通义»是中国古代两大史评,后世亦将刘知几与章学诚二人并列。 近代以来 清朝末年,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越来越趋复杂多端,以及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梁启超倡导新史学,既着眼于创新,实亦致力于中国古代史学的传承。20世纪初年,出现了不少关于新史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着译,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之类的新式着作,亦应运而生。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夏曾佑着«中国历史教科书»,分章分节叙述历史事迹,称为「 ”章节体”。其后史学界普遍采用这种体裁,直至现在。 同时值得注重的一事,乃学者于埋首历史研究和撰写史学着作之外,从事历史教学工作者大不乏人,为普及历史知识于大众作出贡献,成为近代史学的一大特色。马克思主义史学传入中国后,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研究的结合取得可观的成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全面性的发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爱迪生晚年 爱迪生晚年致歉特斯拉,揭秘爱迪生与特斯拉之间的故事下一篇:爱迪生和特斯拉 爱迪生晚年致歉特斯拉,揭秘爱迪生与特斯拉之间的故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