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融大德大智大勇於一身的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融大德大智大勇於一身的共和国第一大将粟裕

导语:共和国第一将军苏羽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文/项刘伯承元帅曾评价苏羽,说:苏羽同志在古代是聪明、勇敢、优秀、胜利、有名的。他是我军最好的将军,也是中国的军事家。他还说苏羽将军是我军有名的百战百胜将军。他一生都是军人。他文武双全,能善战,无私无畏,见义勇为,学识渊博,节操很高,没有很高的功德。晚年,苏羽写了一首抒情诗:“在他当兵的半生里,他的整个身体都处于危险之中。

共和国第一将军苏羽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文/项

刘伯承元帅曾评价苏羽,说:苏羽同志在古代是聪明、勇敢、优秀、胜利、有名的。他是我军最好的将军,也是中国的军事家。他还说苏羽将军是我军有名的百战百胜将军。他一生都是军人。他文武双全,能善战,无私无畏,见义勇为,学识渊博,节操很高,没有很高的功德。

晚年,苏羽写了一首抒情诗:“在他当兵的半生里,他的整个身体都处于危险之中。战场上经历了许多战斗和谈笑风生,遭遇了许多磨难。松仓敢挺云,草为什么怕大风冷?生死浮而求常事,乐愿交青山。”诗歌表达的是雄心壮志,这首诗凝聚了他艰苦奋斗、强烈激情、曲折无私、无畏开放的革命人生。

勇敢地承担沉重的负担,处于危险之中,并在自己的生命中处于危险之中

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可以想象,他们在承担前进任务时,将面临巨大的困难,承担艰巨的任务。苏羽服从党的安排,三次奉命执行先期任务,并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以智慧和能力尽了最大努力完成任务,充分体现了他为革命事业勇于担当的战斗精神。

苏羽参加的第一次先遣任务是为了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于1934年7月协助担任红七团参谋长的方志敏、荀怀洲执行围堵任务。当时,红七军团有6000多人,包括4000多名战斗人员和大约2000名非战斗人员。这样的单位很难完成中央下达的任务。1935年1月,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先遣队在江西怀玉山战役中失败。怀玉山战败后,苏羽率领数百人突破重围,遵照中央指示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前进师,并任命苏羽为师长,奉命开展游击战争,创建苏区。苏羽等人在失去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领导的情况下,带领部队经历了从正规军到游击队和从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两次转变,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国民党的“压制”,成功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革命火种。

1940年,苏羽和陈毅在苏北黄桥决战前夕。

1938年4月,苏羽奉命率领由500多人组成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在长江以南敌后推进,进行战略侦察。当时敌情十分严峻,日军占据了主要战略位置;国民党正规军节节败退,留下大量地方杂牌军,占领了长江中下游广大的村庄。先遣支队去江南的时候,在一个陌生的土地上,实力很弱。它能否屹立不倒,打开局面,华东爱国军民十分关注。但是,接受任务后,苏羽不仅没有表现出对困难的恐惧,反而表现出了一些兴奋。同时,他深感责任重大,暗暗下定决心不辜负党的期望。进入江南后,苏羽率部先后在魏岗、杨晓丹、关东门等地打胜仗,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江南军民的士气,为新四军等部队进入江南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底,苏羽奉命率领新四军第一师进入东南,执行在江浙皖敌后发展的任务。1944年秋,经过长期战争,日本侵略军已是强弩之末。党中央审时度势,制定了发展东南的战略方针。当时苏羽作为新四军第一师司令员,主动要求中共中央局和新四军领导苏联第一主力执行南下任务,发展东南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部队开始南下。部队南下,既要深入敌后新区打击日伪和发动群众,又要面对面应对顽军的拦截,做好增援其纵深力量的准备。他们要时刻提防日伪和顽军的夹击。一方面,苏羽狠抓部队的休息训练,总结经验;一方面积极部署根据地,开展新区工作,发动群众减租减息,发展生产,积蓄力量。1945年2月至6月,苏羽绘声绘色地指挥天目山三次抗击顽强自卫。天目山战役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苏南和浙东的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浙西的抗日根据地。在全军率先实现了从游击战向运动战的转变,为八路军、新四军进行大规模运动战和歼灭战积累了经验。同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我江浙军区部队按照中央命令,有计划地渡江撤退。从南到北,用了10个月。苏羽以劣势兵力领兵。在复杂的形势和困难的条件下,他打开局面,成功地完成了中央赋予的开发东南的任务,扩大了我们在东南的抗日阵地。

在三次先遣任务中,苏羽勇敢地肩负重任,身处险境,信念坚定,风雨兼程,奋勇抗敌。他很好地完成了党交给他的任务,显示了他杰出的才能和优秀的品格,这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

敢于直白,打破机器,在战场上谈笑风生

面对强敌,苏羽轻抬重量,如果命令定了,就当是“说笑”。苏羽既有远见,又有过人的勇气。他敢于在战略决策中“直言”,在作战指挥中快速决策。

解放战争时期,苏羽十多次提出与大局有关的战略建议,其中至少有三次使用了“直言不讳”的措辞,还有一次是“愿意冒宗派主义的嫌疑”。他之所以采取这样严肃的态度,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建议涉及到全局战略大局,更重要的是,它们与中央和上级的决策有很大的不同。

1947年,苏羽在孟良崮战役的前线。

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提出对外进攻的战略部署,指示苏羽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西出淮南时,苏羽认为依靠根据地进行内部歼敌更为有利, 并建议华中野战军首先在华中地区打几场胜仗,然后冒着可能受到上级责难的危险,“大胆地、直截了当地”集中主要作战方向。 而且在作战指挥上,他没有采取诱敌深入、先战胜弱敌的传统战术,而是决定在解放区前线作战,向敌人进攻起点前进,把战斗力强的国民党第83师作为歼灭的第一目标,取得了七战七胜的辉煌胜利, 为我军内部歼敌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为中共中央确定内部防御作战的战略方针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决战的关键时刻,在中共中央作出分兵南下的战略决策,指示苏羽率领华野三纵队渡河南下的时候,苏羽两次“大冒险直闯”,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构想,开展战略进攻,取得民族胜利。他建议在作战和军队建设上采取措施,改变我军在数量和技术上的劣势,中原三野战军应采取突然聚散的战术打一场大仗,华野三纵应暂时停止渡河,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一场大歼灭战, 以便尽可能多地消灭长江以北的国民党主力。 中共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决定华野三纵队暂时不渡河南下,将华东野战军主力集中在中原地区五六个至十一个或两个正规旅,为渡河南下铺平道路。

1948年12月17日,淮海战役总前委在华野指挥部菜岙村召开第一次会议,左起苏羽、邓小平、刘伯承、陈毅

豫东之战,中央军委原作战任务是以消灭国民党第五军为中心目标。苏羽根据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和战场形势的变化,认为消灭第五军的不利因素很多,于是设计了一个“先开印,再战,助敌”的腹案,当预想的战斗机出现时,他主动出击,立即付诸实施,最终击毙9万多人。/[/K0/。

苏羽几次敢于直言,已经成为军事史上的一个著名故事,但敢不敢直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如果没有对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勇气,没有把个人得失置于危险境地的坚强党性,就不可能做出这样一个在普通人眼中超出常规的决定。

豁达,承受屈辱的负担,草劲和对疾风和寒冷的恐惧

苏羽的一生是曲折的一生,在近60年的革命生涯中,有20多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他受到革命阵营的多次打击,三次受委屈,特别是一九五八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错误批评。1954年10月,经毛泽东亲自提名,苏羽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5年9月,苏羽被授予将军军衔,在十大将领中排名第一。在总参谋部的七年里,苏羽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望。他致力于建设和巩固国防和国家安全,对现代战争的许多新课题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研究。但他的求实精神、开放的胸怀、直率的性格并没有得到一些领导的赏识,不正常不公平的工作环境制约了他才能和能力的发挥。客观来说,他的“老实”“率直”也得罪了一些领导。在中央军委千人扩大会议上,苏羽受到了错误的批评,受到了许多莫须有的指控,在没有作出政治结论的情况下采取了组织措施,并被解除了参谋长的职务,从而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的思想、成就和品德被有意无意地埋没和扭曲,他还指责他工作的地区和指挥的战斗,造成了对错颠倒、真假混淆的严重后果。他逝世后,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在《人民日报》上联名发表《忆苏羽同志》一文,郑重声明:“1958年,苏羽同志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评,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的错误。这个观点也是中央军委的意见。”但是,苏羽虽然受了委屈,却没有抱怨别人,也没有躺下。错误批评一结束,他就接到了成为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的命令。同一天,他去了军事科学院工作,致力于军事科学研究。孟颀的信念不变,逆境中斗志不减,历经磨难成为英雄。他仍然尽职尽责地从事分配给他的工作。1959年庐山会议上,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彭、受到批评,建议苏羽适时提出平反要求。苏羽郑重其事地说:“彭同志受到批评,我不想问自己的问题。我绝不会利用党内政治风暴的大起大落。我相信我几十年的革命实践足以说明我自己。”这些文字辉煌、凛然、以德报怨、光明磊落,充分展现了苏羽纯洁的党性和高尚的人格。

功德不高,气节高,生死沉浮

苏羽是一位军事家、军事家,军事成就斐然,在人民战争的大舞台上上演了许多具有毁灭性、威武雄壮、吞山河的历史活剧。但在个人名利面前,苏羽也表现出超乎常人的胸怀,顾全大局,谦虚而不争,敢于放弃,敢于当配角,坦荡而无私,留下了“两将一元帅”的故事,使他更加勇敢和高尚。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苏羽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成为副司令员。苏羽接到电报后“吓坏了”,立即向中共中央局负责同志提出建议,并向中央发来电报,要求任命张鼎成为司令员,并任命他为新的副司令员。他首先认为张鼎成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同志,是中央委员,比领导闽西起义、担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的苏羽大九岁。新四军组建之初,任二支队司令员,苏羽任副司令员。苏羽一直视张鼎成为哥哥,很尊敬他。苏羽认为,以张鼎成为合适人选,自己为副手,更有利于工作和团结。苏羽的建议当时没有被党中央采纳,苏羽还是坚持要当司令员。同一天晚上,苏羽又发来第二份建议电报,请求连任代表,恳切地说:“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更有利于今后的工作,我特地发了一份电报,要求中央政府尽可能地以丁成为司令,帮助完成中央政府交给的光荣任务。”中共中央接到苏羽的电报后,最终决定采纳苏羽的建议,张鼎成为华中军区司令员,苏羽为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苏羽不仅自己主动担任副司令,还要求新四军一师和他领导的江浙军区的干部在剪辑时把官职让给兄弟部队的干部。多么宽广的胸怀和包容。

1948年5月,苏羽前往河北省阜平县城南村,向党中央、毛泽东报告华野1、4、6纵队暂时不下江南的问题。汇报后,中央决定将陈毅从华东野战军调至中原局和中原军区工作,苏羽接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但这个消息让苏羽大吃一惊。陈毅是苏羽的老领导。在长期的共同战斗中,苏羽和陈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苏羽非常尊重陈毅。同时,苏羽知道,有陈毅主持华野的全面工作,他就能更好地集中精力指挥战役,完成中央军委交给的剿灭敌人的任务。苏羽想要的是如何帮助华野多打胜仗,歼灭更多敌人。立即多次要求陈毅为华野总司令,“华野不能脱离陈常军”。经他再三恳求,中央决定同意陈毅在中野工作,仍保留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的职务。陈毅不在期间,苏羽担任华野代理司令员兼政委。

1955年,周恩来总理授予苏羽第一个将军军衔。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度。资历、声望和战功是当时授予元帅和将军的主要依据。当中央政治局考虑元帅和将军的军衔时,毛泽东和其他人一样,想给苏羽元帅的军衔。据毛泽东身边的首席保镖李银桥说,中央委员会在中南海一年厅讨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军衔。毛、刘、周、朱等参加了会见。在讨论苏羽的军衔时,毛泽东不仅给了苏羽元帅的军衔,还给了苏羽很高的评价。说:“苏、因功德、历算、才干、品德,被封为元帅。解放战争,华东谁不知道苏羽?蒋介石的驴孔谁不怕苏羽?但是,苏羽事先写了一封信,要求坚决辞去元帅的职务。”周恩来叹曰:“苏豫二使帅,人才难得,将军尚得。”毛泽东立即补充道:“而且是第一将军。”

沧海一粟,两袖清风,乐将雄心付青山

苏羽在军事上有很大成就,身居高位,从来不以功德自傲,也不以权谋私。无论顺境还是逆境,你总是把自己当成沧海一粟,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军人来管教。十年内战期间,他迅速从基层指挥员成长为高级指挥员,担任红军第七军团参谋长。在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他担任战略要地的主要领导人。解放战争过程中,先后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代理司令员、代理政委。他为赢得解放战争和创建人民共和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常胜将军。解放战争胜利后,先后担任中央军委委员、副总参谋长、参谋长。面对一届又一届的权力和荣誉,他总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之所以能为革命做出一些贡献,是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野战军通力合作的结果,是广大指战员和战士流血牺牲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的结果。个人认为,我只是沧海一粟。”

1949年7月,苏羽出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南京市市长。为了工作方便,组织决定给每个地方岗位的干部做一套便服。后勤部建议苏羽作为一个城市的领导,做一套呢子服装。苏羽不以为然,说:“不!为什么要羊毛?你不会做布吗?刚进城的时候,要注意衣服不好。你应该离开人群。人民不是看我市长穿得好不好,而是看我工作做得好不好。”根据他的意见,后勤部给他做了一套灰色卡其中山装。他穿着这套西装去见南京人,去工厂、学校、商店调查研究。后来调到中央军委任副参谋长。他从南京到北京一直穿这套衣服,直到它变成灰白色,他舍不得扔掉。

1951年,他成为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他家搬到北京,在老房子里住了30年。有的房子入住不久就倒塌了,管理部门提出了2万元的维修预算。苏羽不以为然,却提出了“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案,简单修复了500元。直到1976年唐山大地震,房屋完全倾斜破碎,成为危房,才彻底翻修。对于孩子来说,他既是慈爱的父亲,又是严厉的老师,注重培养他们勤劳勇敢顽强的气质,告诉他们不要养成纨绔习气。孩子长大后,苏羽要求他们忍受集体生活的锻链,上学回家自己走路,不准开车接送;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主动要求辛苦工作,从普通军人做起。

物质生活方面,苏羽确实一尘不染,依旧是公务员。1980年,病重的苏羽留下遗嘱:“在我身后,不要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要举行追悼会,希望把我的骨灰撒在战斗频繁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上海、山东、河南。在几个省市的土地上,和一直睡在那里的同志们一起。”他最后一次实践了自己“乐于为青山买单”的远大志向。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洪四庠 《庆余年》洪四庠是谁?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下一篇:郭淮作关中都督 郭淮作为威名赫赫的曹魏名将 司马懿为什么如此的忌惮他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