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千年的皇帝八卦藏在这本书里 千年的皇帝八卦藏在这本书里 都是我们在电视剧里看不到的

导语:《千年大帝八卦》就藏在这本书里,我们在电视剧里看不到。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图片来源:豆瓣《延禧宫略》 不知道你和我是否一样,非常好奇古代人是怎么生活的。 其实很多电视剧演的都不是真的,许多情节只是为了迎合观众喜好。 除了难懂的文言文书籍之外,我还能从哪里了解到正确的古人生活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新书《知史》放在我的收藏夹很久了,一拿到新书,我迫不及待读起来,实不相瞒

《千年大帝八卦》就藏在这本书里,我们在电视剧里看不到。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让我们快速看看!

图片来源:豆瓣《延禧宫略》 不知道你和我是否一样,非常好奇古代人是怎么生活的。 其实很多电视剧演的都不是真的,许多情节只是为了迎合观众喜好。 除了难懂的文言文书籍之外,我还能从哪里了解到正确的古人生活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新书《知史》放在我的收藏夹很久了,一拿到新书,我迫不及待读起来,实不相瞒,我是一边泡脚一边读书,看得太过瘾了。 这是一本关于古代生活细节的话题之书,从衣食住行到语言文化,知史这个历史小知识的分享平台,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方式和我们分享历史。 从书的封面就能看到许多话题,比如「 ”千年的皇帝八卦哪个是真的”、「 ”历代女名医的传奇历史”、「 ”古人怎么刷牙洗脸”、「 ”千年典故从何而来”等等,非常吸引我~ 本书分为6个章节,都是我们在教科书和影视剧里看不到的精彩历史,那些真实的历史,让我们现代人在书里「 ”穿越”回古代。 八卦一:皇帝只穿龙袍? 在我们的印象中,皇帝是常常穿龙袍,但龙袍不是一整件黄色,有各种颜色点缀,比如在袖口、领口的位置上,用一种接近黑色的深蓝色,也称石青色。 龙袍有九条龙,「 ”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第九条龙是绣在衣襟里,代表皇帝的自谦之意。 图片来源:豆瓣《延禧宫略》 佛珠一直是清朝皇帝常戴的配饰,它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叫「 ”朝珠”,后妃、亲王、五品文官或以上、四品武官或以上,都可以佩戴朝珠。 图片来源:豆瓣《延禧宫略》 除了朝珠,当时还有「 ”朝带”,类似我们今天的皮带,一种用丝带串联四块金属板的腰带,它的功能并不是像皮带为了束腰而用,而是一种配合朝服的配饰,同时用来辨别等级 在配饰方面,满族人接受了中原文化,非常喜欢「 ”荷包”,清朝皇室的男性成员会把荷包佩戴在腰侧,女性成员则将它挂在领襟的纽扣上。 《清史稿·舆服志》记载了清朝的服装规定,不同官职、身份都必须严格着装,从朝服、朝冠、朝珠、朝带等都有详细的规定,感兴趣的朋友不妨阅读学习。 关于皇帝服装,除了龙袍,还有朝服、渔服、常服、行裳等多种选择,根据不同场合需求来调整。 图片来源:豆瓣《延禧宫略》 八卦二:满汉全席是专为皇帝而设? 一提起「 ”满汉全席”,我们可能第一反应是「 ”奢华”、「 ”美味”,但你知道吗,其实满汉全席起源于康熙年间的「千叟宴」,当时是康熙皇帝的六十大寿,宴请了满、汉两族的65岁以上的老人,设三天六宴。 在乾隆晚年,饮食风气受到了官场腐败风气的感染,达官贵人请客时,会用各种名贵的菜式来彰显「 ”诚意”,此时的「 ”满汉全席”是一种「 ”陋习”,像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里记载的:「 ”今官场之菜,名号有‘十六碟、八簋、四点心’之称;有‘满、汉席’之城......种种俗名,皆恶厨陋习,只可用于新亲上门、上司入境,以此敷衍”。 但真正把「 ”满汉全席”推向宣传的,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很多内膳房御厨面临清朝结束、没有工作的困境时,去民间很多大饭店应聘,饭店为了吸引人流,尽力宣传「 ”大家也能吃上满汉全席”,很多宫廷菜式就被组合在一起,加上了一个新名字「 ”满汉全席”。 八卦三:皇帝出门只坐轿子? 我们常常听到电视剧里,皇帝出门,一声「 ”备轿~”、「 ”起驾~”,宫门前就有人抬着轿子等着。 图片来源:豆瓣《延禧宫略》 其实皇帝的代步工具有很多,比如马车,在祭祀、出巡、迎接凯旋军队时都会用到。 鹿车,又称「 ”辇车”,最初的形式是和马车一样,由人来拉动,清朝还有用大象来拉车。 抬轿、拉车所需的人数,两人、四人、六人、十多人等等,不仅是为了保证安全,而且还反映了气派。 在《知史》里提到抬辇所需人数最多的,是宋太祖,要64人,算是「 ”历代之最”。 关于皇帝的八卦还有很多,比如皇家美食、皇族体育课、修宫殿、乾隆下江南等等,真的解开了我很多小疑惑,满足了我的吃瓜心理~ 日常一:人人都要身份证 西周时期,开始有了户籍制度,家里有初生婴儿,都需要上报专职官员登记居民信息,那时候信息收集非常简单,只需要姓名和出生时间即可。 在春秋时期,商鞅设立了出行证明制度,意思是所有人要去投宿客栈,都需要登记信息,不然客栈会被罚。 在汉朝,只要居民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必须办理「 ”传”的身份证,在过关卡的时候出示,申请的方式非常繁琐。 到了明代,「 ”传”的身份证被称作「 ”文引”,申报更严格,申报者需要申报出境理由,而且还得由专职人员记载容貌,比如身高、年龄、面形、面色等等。 如果你投宿的客栈老板在观察你的「 ”文引”和实际样貌时,发现差别太大、对不上的时候,老板可以不接待你,甚至带你去衙门审问。 日常二:起床要刷牙洗脸 古人很重视牙齿健康,会用占卜来求问自己的牙齿,但苦于那时候的技术有限,哪有我们现在的牙膏牙刷,殷商时期出土墓穴中的骸骨,多达三成人有牙病。 那古代人怎么清洁口腔呢?用手指在牙齿上抠,古人还把这种方式叫做「 ”揩齿”,是不是一听就比较文雅? 但用手指抠始终效果不好,后来古人会把皂角、生姜、细辛、荷叶等磨成粉末状,混合成「 ”牙粉”,再用布蘸上一点牙粉来揩齿。 洗脸,也不是只用清水,肯定是没有洗面奶的,那古人怎么洗呢?用「 ”澡豆”。 古人把猪的胰脏洗干净,研磨成浆,混上豆粉,再切成小粒状,这就是「 ”澡豆”。 你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这种方式太简陋了?但你知道吗,当时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有资格用澡豆。 日常三:古代妇女很讲究化妆 《长安十二时辰》中人物的妆容还原了史书中唐朝女子的妆容,剧中人物的妆容,脸颊上是大面积的红色腮红,那时候的人都以满脸涂红为美。 图片来源:豆瓣《长安十二时辰》 在中唐以后,人们流行「 ”赭面妆”,不施妆粉,直接涂红,将嘴唇涂成黑色。除了这种妆容,还有在额头涂上黄的妆,称为「 ”佛妆”。 虽然古代的化妆工具简单,但妇女们都有爱美之心,一点都不随意对待化妆的事。 关于古人的日常,还有美甲、读书、离婚、姓氏、消防队等等,我读完后,简直是大开眼界。 《知史》是平台「 ”知史”三位编辑的随笔,他们选取了大众比较感兴趣、但又不了解真相的话题,整理在这本书里。 其实「 ”古”「 ”今”并没有一条明确的分界线,古今古今,早已融在一起,我们生活中常用的语言表达都是建立在古人的基础上。 如果你对历史很感兴趣,又或者是在看影视剧时,想多了解一些情节的真实历史,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当我在读历史的时候,读得不只是「 ”八卦”,而是了解我们民族的过去,才能更珍惜现在的生活。 《知史》,让我们以史为鉴,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知史,《知史》.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9∶1-193. with love 豆奶小姐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包拯的收入有多少 包公的薪资高待遇极好 包拯的收入有多少 包公的薪资高待遇极好下一篇:2009年包头语文中考试题 2009年包头语文中考试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