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赵括是被冤枉的 他像是一个赌徒 赵括是被冤枉的 他像是一个赌徒 宁愿相信那微小的可能性

导语:赵括被冤枉了?他就像一个赌徒,宁愿相信微小的可能性。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长平之战是奠定秦灭六国的关键之战,此战之后,阻挡秦国东出的三晋已经是无力抵挡秦军了,经历胡服骑射强军的赵国也被彻底打趴下,直到灭国都没有恢复过来,而造成赵军惨败的将领,赵构也是后世争论的人物之一,他到底是优秀的将领,还是一个狂傲的志大才疏之人? 说到赵括,先来说说赵括这个人在被人眼中的样子,

赵括被冤枉了?他就像一个赌徒,宁愿相信微小的可能性。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长平之战是奠定秦灭六国的关键之战,此战之后,阻挡秦国东出的三晋已经是无力抵挡秦军了,经历胡服骑射强军的赵国也被彻底打趴下,直到灭国都没有恢复过来,而造成赵军惨败的将领,赵构也是后世争论的人物之一,他到底是优秀的将领,还是一个狂傲的志大才疏之人? 说到赵括,先来说说赵括这个人在被人眼中的样子,他绝对自认是一个人生不公平,不被人了解的人,这个大家都知道了,父亲赵奢说他,「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当然赵奢说这话显然是在赵括没有到军中历练时说的话,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他的母亲说他,「 ”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而且蔺相如也是说他不同的变通。 虽然不知道赵括的具体年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还很年轻,对于一个年轻气盛的人来说,先是被父亲看不起,眼看赵王要命自己统领长平赵军主力,母亲还百般阻拦,赵括势必会意气用事,而且他的口才一定很好,把赵王忽悠的挺开心,他要的就是这个机会,这个一战成名的机会,如果打赢了,他将是赵国最伟大的将军,这是多么大的诱惑力,就有点像,一只饿了很久的猫,看到一条鱼的样子,赵括在长平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来,美好到他从未想过自己会战败。 赵王也不是听信秦国反间计就临阵换帅的,说到底是赵王心底不相信廉颇了,当时廉颇对赵王来说有一个很尴尬的地位,那就是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廉颇已然是赵国朝堂之上总揽军权之人,这对于一个继位初期的王来说,怎么看廉颇都不舒服,而廉颇在长平前线据守不战,赵王屡次催促速战,廉颇就是不听,这个时候,赵王就是看不惯廉颇的,什么秦人只害怕赵括,廉颇要投降了,但凡心智正常点的都能知道这是假的,赵括什么时候和秦国打过仗?秦军会害怕一个没打过仗的年轻将领?秦国的反间计更多的是给赵王免去廉颇的一个借口而已。 这里多说一句,很多给赵括洗白的人,说赵括参与过阏与之战和麦丘之战,不过史书上没有记载,更是有人说麦丘之战中,赵括用计谋破城,可是史书上关于此战只有寥寥数字,十九年,秦取我二城。赵与魏伯阳。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但是也不能说赵括完全没带过兵,可能在长平之战前赵国也是带过兵的,不过绝对没有参加过什么像样的战役。 赵括到长平前线之初干的事就看出是个无脑的将领,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一上来不好好了解一下军情,急切干的事就是换上一批听话的将领,说白了就是为了以后自己的军令能够被实施,如果是廉颇留下的那些人,自然是容易不满自己的军令,但问题是,新换上的人,赵括哪里能了解他们的才能,只能挑看顺眼的,听话的人,试想赵括身边围着这样一群人,怎么能掌控全局,虽然赵军未必有40余万,但是10万最有的主力赵军还是有的,古代这么大规模的军队,赵括第一次指挥如此多的赵军,身边没能将怎么可能办得到! 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这里也能看得出来,赵括的自大了,秦赵两国在长平一线对峙了那么久,赵括会对前线军情一点都不知道,廉颇又不是一开始就保持守势的,秦赵两军还是打过野战的,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障四尉。七月,赵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所以说不是廉颇畏战,从上党之战开始赵军都是被吊打的,秦军不但战力超过赵军,且士气正盛,正面去硬杠秦军的那是傻子,且不管廉颇指挥的对不对,策略是对的,必须往后拖,两军决战的时间越往后越好,拖下去赵国可能会撑不住,但不至于被灭国,正面决战很可能被灭掉。 问题是赵括想不到这个问题吗?为什么廉颇在时,秦军战力强悍,怎么自己一到任,秦军战力就这么弱了,接连败绩,他也不想想,秦军这么好打,廉颇自己不会打吗?还留着给你这个年轻人捞功绩,个人感觉那个时候的赵括倒像是一个赌徒,他知道秦军可能在使诈,但是赌徒都有一个共性,都相信那微小的可能性,而且对下的赌注好不在意,他是在用十几万赵军做赌注,赌的就是秦军因为一些自己不知道的原因,军心不稳,战力减弱了。 也或许是想学自己的父亲,认为廉颇示弱已经很久了,秦军想不到赵军会全线出击,当初赵奢就是先示弱于秦军,之后一战而定的,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可惜赵括只是学个皮毛而已,他不懂得兵无常势的基本道理。 《东周列国传》赵括胜了一阵,不禁手舞足蹈,使人至秦营下战书,白起使王龁批:「 ”来日决战。”因退军十里,复营于王龁旧屯之处,赵括喜曰:「 ”秦兵畏我矣。”乃椎牛飨士,传令:「 ”来日大战,定要生擒王龁,与诸侯做个笑话。”当然这个《东周列国传》是小说啊,我只是感觉这段描述很符合我认为的但是赵括的情景,志得意满就是当时的赵括了。 按理说派人追击也可以,但是能不能有一个完整的计划,从战争经过来看,赵括没有,就是一股脑的全军压上,完全不考虑后方有没有可能被突袭,赵廉颇原来据守的赵军壁垒就是丹河的河谷北段,两边有韩王山与大粮山。这也是为什么王龁就不能断廉颇的后路,就是廉颇卡住了险要位置。 当赵括率主力赵军追击秦军至秦军壁垒的时候,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曾经廉颇据守的赵军壁垒就这么丢了,毫无疑问,赵括接任后冒失主动出击河谷,离开两山的屏障护卫,无异于自寻死路,问题是,他就没想过在后方留有兵力以防秦军突袭吗?貌似他以为只要他率大军俱进,秦军自然就退了,他是不是把打仗想得太简单了。 出击战术布置几乎没有完整的计划,他还真的以为十几万人马的军队在没有预想完整的计划,就能临时应变取胜的吧,更搞笑的是,眼看秦军壁垒攻不下来,得知后路被断了,赵括的第一反应竟然不是突围,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在得知自己被围的时候,坚守待援是没有问题,可赵括坚守待援就是最大的错误,你是主力部队啊,你让谁来救你啊,自己不去打通生命通道,你让被人去卖命就你,是不是脑子锈到了,但凡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是不是应该趁秦军合围尚未牢固,拼力突围啊,当时赵军粮草还够支持一段时间,战力尚在,你不突围,也不知道他当时咋想的,不会有些惊慌所措了吧,明知道哪里还有什么援军,非要在死地等死。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等到秦国倾尽举国之力围困赵军,那才是真正的回天乏术,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都说赵括能够让赵军被围46日不发生动乱就很不容易了,我个人觉得未必是赵括的带兵能力强,毕竟一个从未指挥过大战的将领,在军中哪里来的威信。 赵军士卒最害怕的应该是白起,赵军被围的时候自然是终于知道,秦军主将是白起了,对于这位嗜杀的秦军将领,赵军士卒是忌惮的,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拔华阳,走芒卯,而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沈其卒二万人于河中。昭王四十三年,白起攻韩陉城,拔五城,斩首五万。估计白起在赵军眼里已经不是人了,就是魔鬼,这要是投降于他,分分钟被砍了,所以赵军被围的时候只能死等,而且赵军内部开始杀老弱充饥了,说明赵括已经控制不住局势了。 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在眼看援军无望的时候,他才想起拼死突围,但是这个时候的赵军战力和刚被围时的赵军战力完全不可以比,这个时候才是真的送人头,反复冲击了4、5次都不能冲出去,绝望之时,赵括就只能以悲壮的方式,给自己一个体面地收场了。 有人说白起夸过赵括,希望不要误会,人家白起可不是高抬赵括的意思,也就是秦王让白起带兵打邯郸的时候,武安君言曰:「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白起这里提到了秦卒死者过半,时间点是从秦军破赵长平军开始,到是长平结束一年多后的秦赵战争伤亡统计,可不是单单说的长平之战的伤亡状况,而且当时白起和秦王是有些间隙的,白起是打心底不愿意在那个时间段去打邯郸的,所以言语之间难免有夸大的成分,他可不是在夸赵括。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如何去掉百度搜索栏中的历史记录 如何去掉百度搜索栏中的历史记录下一篇:同治皇帝福健恭进银币值多少钱 同治皇帝福健恭进银币值多少钱 我有一块福建恭进.同治皇帝的银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