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收藏 收藏 到底是私人爱好还是文化使命

导语:收藏是个人爱好还是文化使命?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在唐朝以前,收藏都只属于皇室和贵族阶层。 中国书画从南北朝开始兴起,唐代皇室花了很多钱去收藏二王的书法,其中尤以唐太宗李世民费尽心机收藏《兰亭序》的故事最为着名。那时候,中国的收藏都是帝王和贵族阶层,民间是没有这个能力和财力去做收藏的。这个现象在宋代出现了变化。 从打破阶层固化的角度而言,宋代的科举制度可圈可点。一个

收藏是个人爱好还是文化使命?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在唐朝以前,收藏都只属于皇室和贵族阶层。 中国书画从南北朝开始兴起,唐代皇室花了很多钱去收藏二王的书法,其中尤以唐太宗李世民费尽心机收藏《兰亭序》的故事最为着名。那时候,中国的收藏都是帝王和贵族阶层,民间是没有这个能力和财力去做收藏的。这个现象在宋代出现了变化。 从打破阶层固化的角度而言,宋代的科举制度可圈可点。一个文人可以通过科举走向仕途,还有机会做到高级官员,就可以改变他所在的阶层。大文人苏轼祖上没有当官的,他的伯父是进士,苏辙和苏轼是家族中第一代当官的,于是就有余力开始收藏名人字画。当文人变成社会主流,开始介入收藏,在写文章传播自己的文化观念的同时,互相组成各式各样的社交圈子互相影响,并将这些影响扩散。苏轼是欧阳修的学生,关联着一大批的文人。 这些文人进入收藏圈以后,他们不仅仅是当成一个私人爱好,而是赋予它一个文化正当的意义。他们觉得,收藏对于经国理政、研究学术和历史都是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收藏从一个个人兴趣爱好行为上升到一个于国于民有利的,可以宣传和鼓励的行为。这个转变对中国后世收藏有着巨大的影响。宋代米芾就写到,收藏有两种人,一种是好事者,一种是鉴赏家。从此,文人们已经将收藏行为正当化了。 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都是收藏的爱好者。赵明诚出身官宦书家门第,又是金石学家,夫人李清照同样出身名门。两夫妇一起做收藏,身家颇丰,逃亡之际什么都可以舍弃,唯独要带上成车心爱的收藏。赵明诚死了之后,李清照二婚后很快又离婚,据说是第二任丈夫图谋她和前夫赵明诚的收藏。离婚后的李清照,余生守着收藏独自生活。 在周文翰梳理的中国历代藏家中,李清照两夫妇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例子:「 ”从这些士大夫和文人身上可以看到,他们对于文物是一种使命感的存在。此后,中国文化人将收藏转化为一种文化使命,这跟国外藏家的收藏行为是不一样的。” 作为二战后在美国经营中国古董的古玩商代表,安思远极具传奇色彩。年仅19岁的安思远在古董商爱丽丝·庞耐的画廊工作并得到其赏识,了解到中国的陶瓷、家具和绘画,并有机会和博物馆、学术界交往,为他之后走上中国文物的收藏之路奠定了基础。1959年,30岁的安思远在纽约曼哈顿的58街开了一家古董店,主营中国文物。除了零星买卖,他最擅长的是积累一系列货品,然后举办展览、出版着作,推荐给最有实力的私人藏家、博物馆。 安思远收藏的《烛台老鼠》,纸本设色,23.3×32.2cm,齐白石 这幅画上除了两方齐白石的印章,还有庞耐和安思远的印章,这两位喜爱中国文化的古董商也学习中国的鉴藏家一样刻了自己的中文名称印章并盖在经手的藏品上。 安思远是20世纪后期美国权威的亚洲艺术品古玩商和收藏家之一,他率先收藏了一系列明清家具,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明式家具收藏热中的活跃人物。1970年出版了《中国家具——明代与清早期的硬木实例》一书,后把收入书中的数件藏品半捐半卖给了大都会博物馆,入藏艾斯特夫人赞助的「 ”艾斯特庭院”。这是美国博物馆中的第一个苏州园林风格建筑,将中国家具这一在当时还不受重视的藏品提升到了显着地位。他在当时的助手吴尔鹿的建议下关注碑帖藏品,1994年从佳士得购得香港藏家李启严送拍的北宋拓《淳化阁帖》第四卷,1995年从佳士得竞得台湾藏家吴朴新所藏《淳化阁帖》第六、七、八卷。2003年,他将这四卷宋拓《淳化阁帖》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博物馆,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杂果图》册页,纸本设色,30.8×63.8cm,1945年,丁辅之,大都会博物馆 安思远1986年捐赠了一批近现代书画为主的藏品给大都会博物馆,他的住所距离这座博物馆不远,他是那里的常客。 安思远最大手笔的买卖出现在1981年。银行家兼收藏家克里斯蒂安·休曼逝世以后,遗留的1600件中国、印度和东南亚的艺术珍品被安思远出资1200万美元购入。他转手把一部分卖给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一部分1982年委托香港佳士得拍卖,剩下的部分1990年交由纽约苏富比拍卖。2014年逝世后,他保存在纽约第五大道960号公寓22个房间的数千件藏品举行了7场拍卖会,在全球引起广泛关注。 十年完成初稿,四年修改,周文翰完成了《中国艺术收藏史》,从史前人们收集穿孔贝壳的故事开始,全面回顾了5000年中国文物艺术品收藏的悠久历史,其中既有对商、周、秦、汉以来每个历史时期收藏文化潮流的细微分析,有对当代新兴收藏现象的敏锐观察,也以案例的形式呈现了重要收藏家的经历、思想和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精选近150组中国文物艺术品,包括玉器、青铜器、绘画、书法、碑帖、瓷器,跃然纸上,极具审美和收藏价值。这些流散于世界各地的重要中国艺术品分别来自纽约大都会、台北「 ”故宫博物院”等十余家博物馆,许多都是第一次走进大众视野。 2019年10月12日晚上19:00 - 21:00,在商务印书馆和佳作书局举办的新书沙龙中,由刘玥妍担任主持,周文翰带着他的《中国艺术收藏史》,与潘采夫一起为你讲述中国文物在大历史中的起伏流转,雅昌艺术网和艺术头条进行独家直播。在直播中,周文翰谈起了他费时多年写作这本书的原因。 周文翰 《中国艺术收藏史》作者、艺术和建筑评论家、博物作家,曾任《财经时报》《新京报》文化记者。 其博物学专着《花与树的人文之旅》获评「 ”2016年度中国好书”。 潘采夫 作家、资深媒体人,曾任新京报文化副刊部编辑、南都周刊主笔。 现任跑题大会FM联合创始人、博雅小学堂CPO。 着有文化批评集《贰时代》、文化随笔集《十字街骑士》。 主持人:刘玥妍 《中国艺术收藏史》图书编辑 2005年,时任新京报艺术记者的周文翰,也亲身感受到了艺术市场的飞速发展,飞往全国各地进行艺术活动报道是工作常态,机场书店成为了他最爱光顾的地方。他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那么多关于收藏的书,大多是关于如何鉴赏和成交价格的,而关于人们如何收藏以及收藏中的故事,却很鲜见。 每一件玉器、青铜器、绘画和书法作品之所以能够保存至今,背后都有一段文化、政治、经济因素角力的动人故事。「 ”如若孔子的弟子们编定的《论语》简册在秦始皇焚书令和秦末战乱中全部毁灭,儒家在后世中国社会还能具有那样巨大的影响吗?如果《清明上河图》没有流传下来,今天的人如何重构北宋的都市面貌?” 除了去实体书店,周文翰还在网上进行了搜索,居然也没有。周文翰是个行动派,了解到这个空白之后,他就着手准备了:「 ”可以说,每一件珍贵的收藏品都堪称一座文明的纪念碑,吸引着人们带着崇敬的目光前去瞻仰,而现在,我试图绕到纪念碑的背后、底下,看看它的基座的材质、纹理、成色,推敲一下它的建造和构成,看看它为何矗立在这里,又将如何影响后来者。” 周文翰的收集和整理是放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除了关乎中国历代收藏,周文翰还关注中外收藏文化、收藏家间的对话和交流,诸如清代晚期收藏家端方如何收藏埃及文物艺术品,美国收藏家福开森如何将大量文物「 ”得之于华,公之于华”等等。还想了解更多故事吗?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弟弟早逝 弟弟早逝 大哥将弟媳关小屋50年 如今小屋成着名景点下一篇:颛顼陵的历史功绩 颛顼陵的历史功绩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