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董元奔|唯物主义文论家亚里斯多德向唯心主义文论家柏拉图学了啥 董元奔|唯物主义文论家亚里斯多德向唯心主义文论家柏拉图学了啥

导语:董本元|唯物主义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向唯心主义文艺理论家柏拉图学了什么?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原文/董他的弟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古希腊乃至欧洲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而文艺在当时并没有脱离哲学,所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西方世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起源。公元前367年,年轻的亚里士多德从马其顿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院,与柏拉图一起学习哲学

董本元|唯物主义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向唯心主义文艺理论家柏拉图学了什么?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原文/董

他的弟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是古希腊乃至欧洲最早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而文艺在当时并没有脱离哲学,所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观是西方世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起源。

公元前367年,年轻的亚里士多德从马其顿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院,与柏拉图一起学习哲学。柏拉图死于公元前347年,亚里士多德含泪离开书院,前往小亚细亚结婚。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直是针锋相对的敌人。那么,亚里士多德这20年向柏拉图学习了什么样的哲学和文学思想,以至于如此不愿意去柏拉图?

梳理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思想,可以发现,没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文论,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文论就不会存在,柏拉图的文论孕育了亚里士多德的文论。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文艺思想的学术启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唯一途径是模仿;文艺作品的创作必须遵循有机统一的原则;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在于它的美感。模仿理论和有机统一理论是西方古典文学创作的核心理论,而美感理论是接受的核心理论。

第一,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唯一途径是模仿

在古希腊,甚至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论语境中的“模仿”就是临摹,就是反映对象的变化。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与作品所反映的对象不同,作家的行为是“模仿”;画家和雕塑家创作的绘画和雕塑作品与作品中反映的对象并不完全相同,画家和雕塑家的行为是“模仿”。

文艺如何反映现实生活?柏拉图认为是“模仿”。模仿是柏拉图唯心主义文学思想的基石。

柏拉图认为文艺创作过程中总有三样东西:文艺家眼中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它就在那里;现实生活在文艺工作者心中的投影,别人是看不见的,文艺工作者有自己的数字;第三种是艺术家正在创作的供人们日后欣赏的文艺作品。

柏拉图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经历了两次“模仿”。文艺工作者第一次用心感受客观生活。客观生活因其感受而在文艺工作者心中留下了一个形象,但这个形象只是接近客观生活,无论多么接近,都低于客观生活。第二次,文艺家在纸上、布上或石头上“模仿”他心目中低于客观生活的形象,成为诗歌、绘画或雕塑等文学作品。不用说,与文艺家心目中的形象相比,再优秀的文艺作品,也比文艺家心目中的形象低。

柏拉图称文艺家心目中的现实生活形象为“理性风格”。他的结论是文艺是“模仿”的产物,但不是模仿现实生活本身,而是模仿现实生活在文艺工作者心中形成的“理性公式”。经过两次“模仿”,技术手段好的文艺作品比现实生活低,技术手段差的文艺作品比现实生活低得多。所以文艺和现实生活相比,真的很无聊,所以文艺工作者其实是“骗子”。

柏拉图将文艺的“模仿”对象认定为文艺家心目中的“理性公式”,当然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文艺观,但亚里士多德从柏拉图的“模仿”理论中看到了许多闪光点,并借助这些闪光点建立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模仿”理论。

首先,文艺反映生活的方式只能是“模仿”。亚里士多德认为,当艺术家创作违背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时,现实生活会在艺术家的脑海中塑造一个形象。其实这个形象是艺术家对文学作品思考的产物。艺术家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他通过技术手段对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践是同步统一的。如果创作实践没有结束,思考也不会结束。也就是说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直接的,是一次性的“模仿”,而不是两次的“模仿”。

其次,文艺当然会和它所模仿的现实生活有所不同,但这种不同并不意味着文艺低于现实生活。亚里士多德认为,现实生活是复杂而混杂的。合格的文艺工作者在模仿现实生活时,总是选择好的、真的、美的,而抛弃坏的、假的、丑的。所以文艺中的世界比现实生活规范得多,文艺高于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认为,现实生活是地表的山、海、城的自然文化景观。其实现实生活说到底就是人的生活,到处都留下了人干扰它的痕迹。所以文艺“模仿”现实生活就是“模仿”“行动中的人”,文艺归根到底是为生活服务的。亚里士多德为文学人生观奠定了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文艺作品的质量取决于文艺家的手段好坏。其实文艺作品的好坏,取决于文艺工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选择和接受能力。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创作应该突出创作主体的作用,艺术家应该通过学习前人的优秀作品来积累知识,应该广泛深入现实生活,提高自己感受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的能力。艺术家只有把丰富的文艺教育与敏锐的领悟生活的能力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

第四,文艺既然高于它所模仿的现实生活,文艺家就不是骗子,而是社会英雄,应该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柏拉图把人分为九类,哲学家是第一类,“诗人和其他模仿艺术家”被列为第六类,低于工匠,艺术家被柏拉图驱逐出“理想国家”。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造科学”。哲学被归为理论科学,文艺被归为创造科学。从事“模仿艺术”的文艺家获得了哲学家一样的崇高地位。

二、文艺作品的创作必须遵循有机统一的原则

列宁曾开玩笑说:“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唯物主义。”他说的聪明的唯心主义是指辩证唯心主义,愚蠢的唯物主义是指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属于“聪明的唯心主义”,因为他的文艺思想中有一种辩证的气场,即文艺创作中的“有机统一”原则。

柏拉图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一个局部的完整的整体”,“它既是一个又是多个,既是整体又是部分”。他的意思是部分和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柏拉图用文艺的例子阐述了他的“有机统一”的哲学,他说:“文章的结构应该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头和尾,中间部分,四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完全和谐。”他认为高音和低音的节奏组合创造音乐,思想和艺术的恰当组合创造诗歌,可笑和严肃的恰当组合创造喜剧。

“美”不仅是文艺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也是文艺中最重要的内容板块之一,柏拉图是第一个把美作为文艺范畴来讨论的人,柏拉图从自己的“有机统一”的文艺观出发系统地研究了美,柏拉图认为美不同于美的事物,不同的美的事物带给人不同的美的感受,而那些感受是特殊的;美是指所有不同的美的事物都给人以美的感觉的普遍性质或普遍规律,所以美也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

虽然柏拉图在文艺中用“有机统一”的概念论述美,但他仍有许多疑问无法解答。比如漂亮的东西是有时效性的,漂亮的东西不一定漂亮甚至难看。那么,美作为普遍规律在哪里呢?再比如:有时候美好事物的观赏者是有差异的。同样的事情,一个人看着很美,另一个人看着很美甚至很丑。具有普遍特征的美在哪里?再比如:美的事物所拥有的宇宙之美,本来应该是固定的,但会随意与味道、颜色、声音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味道、声音、颜色的美。在现实生活中,它也会随时与人的欲望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美好。为什么美会漂移?

亚里士多德高度赞扬柏拉图“有机统一”的和谐文艺观,并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其唯物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深化“一”与“多”的辩证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正如“一”和“多”是有机统一的一样,特殊和普遍也应如此。文艺的本质是通过事物或现象的特殊性来表现其普遍性,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由于特殊性和可能性密切相关,普遍性和必然性也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接着解释说,文艺要做的是“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情”,但文艺所描述的事物规律是符合可能性或必然性规律的,所以文艺是特殊性和普遍性的有机统一,也是可能性和必然性的有机统一。亚里士多德对上述文艺辩证关系的论述,是现代文学中“典型”、“典型”和“这一个”理论的起源。

其次,美完全遵循“有机统一”的原则。在柏拉图确认美遵循“有机统一”的原则之后,仍然有许多上述的奥秘。根本原因是他从唯心主义世界观去分析美,过分追求基于感觉的所谓“美本身”,却没有牢牢把握“美”作为物质与“有机统一”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事物之美在于其形式上的“大小有序”和“适度”。他在诗学中特别解释了“大小”:你看不到,甚至看不到一个非常小的事物的全部,更不用说它的部分了。因为你不能把局部和整体有机地统一起来,你就不能知道它的美;一个巨大的东西看不到边的部分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看不到整体,所以不能把部分和整体有机地统一起来,自然也就无法知道它的美。事情有条不紊,情况也差不多。亚里士多德用他的“美论”来指导文艺创作。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全长、篇章的划分、情节的演变顺序、思想内涵的确定、表现手法的选择等等,都应该在形式上和“适度”上“有机统一”,这样文学作品才能给人带来美感。

第三,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在于其审美功能

柏拉图贬低文艺,鄙视文艺家,亚里士多德尊重文艺,重视文艺家。两者区别的根本原因在于文艺作品的社会效应,即文艺对社会是有害的还是有益的。柏拉图认为文艺对社会有害,亚里士多德认为文艺对社会有益。既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柏拉图完全不同,那么亚里士多德是否可以从柏拉图的文艺社会效应理论中学到一些有用的东西?当然可以!

柏拉图哲学的出发点是为奴隶制“理想国家”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在一个“理想国家”,哲学家是统治者,战士是捍卫者,农民和工匠是劳动者。这三个层次的人之间的关系是由法律、伦理和制度来维系的。文艺为什么对社会有害?柏拉图认为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所以远远低于生活本身。虽然“引人入胜”,能“唤起快感”,但也不能帮助人们认清“隔着两层”的真实生活。文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从而改变人的本性,影响法律、伦理、制度在人们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更有甚者,文艺工作者总是为了私利而想扩大受众,所以在创作中会针对人性的弱点,从而煽动人们的情欲,使人们摆脱理性的束缚,成为离经叛道的人,不利于“理想国家”的安定和谐。

亚里士多德通过消除柏拉图文艺社会效果理论的唯心主义核心,发现了自己的文艺效果机制,即文艺具有审美效果。

柏拉图强调法律、伦理、制度的重要性,轻视文艺,法律、伦理、制度都是灌输的。灌输一旦停止,人又会变坏;但是文艺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既定的人,从此再也无法变回从前。亚里士多德认为,既然“坏”的文艺会通过感染力教人学坏,那么“美的”文艺也会通过感染力使人高尚,而这种文艺之所以能使人高尚,就在于文艺的审美效果。

柏拉图的文艺所带来的快感容易挑逗人的欲望,从而阻碍对人的理性约束。亚里士多德认为,欲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只有理性才能压抑欲望。相反,长期的压抑会让人某一天突然爆发,从而永远打破理智;高尚的文艺之所以对人有审美作用,是因为受众在理性的支配下受其影响,不仅使人高尚,也使人的理性更有弹性。感性高尚的文艺与理性人的灵魂相互作用,促进受众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一个人格全面和谐的人,他的情感和行为会“适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古希腊最重要的文艺范畴是诗歌,即悲剧艺术,因此,亚里士多德从文艺的审美功能出发,专门论述了悲剧对人类灵魂的“陶冶”作用。

高尚的文艺可以通过它的美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悲剧作为文艺的主要范畴,当然会有这样的影响,这就是“陶冶”悲剧理论。

悲剧是美的艺术,它的美体现在它的悲剧中。古希腊人认为生命的痛苦是上帝主宰的,人无法避免,所以古希腊悲剧是命运悲剧。比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无法避免上帝提前告诉他“杀父娶母”,导致了他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在美的悲剧中,悲剧的主人公首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奴隶主和贵族,他之所以遭受悲剧,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另外,悲剧英雄应该不是特别高尚的人。他应该和我们普通人差不多或者只是更强,有我们正常人有的善良性格和喜怒哀乐。因为悲剧英雄和我们差不多,他很容易犯我们吃烟花会犯的错误,犯了错误会被命运惩罚甚至丢掉性命;而正是因为他和我们相似,我们才会为他感到同样的痛苦,流泪。

亚里士多德总结道:因为悲剧为一个和我们相似的善良的人的悲剧经历赢得了我们的同情,它客观上警示我们不要像悲剧的主人公那样犯错,帮助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使人格进一步高尚。悲剧对我们生活的这种影响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陶冶”来实现的,这就是悲剧艺术的审美效应和悲剧艺术的社会效应。

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包括文艺,是在他追随柏拉图的二十年间奠定的,是在批判继承柏拉图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性。名言“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不是亚里士多德对他老师的挑战。这句话中的“真理”包含了柏拉图理论中的合理成分。

当然,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文艺观还是有一定缺陷的。比如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该是善良的奴隶主,这是他的阶级局限性;他认为文艺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会使人的情感“适度”,忽视了人的包括激情在内的多样情感的特点,这是其思想中的形而上痕迹;他把悲剧主人公的经历归结为主人公的“过错”,而忽略了社会和阶级原因,这是他思想中历史唯心主义的痕迹。但是,亚里士多德文艺观的局限是时代的局限。

“弟子不一定比老师差,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好。”韩愈的话似乎没有描述亚里士多德和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一直把柏拉图视为一座巍峨的山峰。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是“智慧唯心主义”。正因为如此,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会给亚里士多德带来学术启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唯一途径是模仿;文艺作品的创作必须遵循有机统一的原则;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在于它的美感。

【说明】文字插画来自标题免费图库。

【作者简介】董,1971年生于苏北,传统文化学者,网络知名作家。早年在教育主管部门当作家,后来辞职创办了江苏省著名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训机构。培训事迹多次被《中国教育报》、《中国考试》、《新华日报》等媒体报道,并被记录在《江苏教育年鉴》上。自2016年以来,build house一直作为自由撰稿人忙碌着。

柏拉图文艺文艺家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盘古开天地主要讲什么 盘古开天地主要讲什么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主要讲了什么下一篇:唐朝并非全是大胖子 初唐美女曾很骨感 唐朝并非全是大胖子 初唐美女曾很骨感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