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

导语: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必修历史——关键知识总结陈近南,2008年2月14日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委员:○1皇位世袭制取代禅宗制;○2参与决策和大臣,负责祭祀卜筮和记录卜筮、愿望和王朝大事的历史,掌管军事大权。地点:侯、博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分封制有直接影响。2.西周的细分:○1封臣

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必修历史——关键知识总结陈近南,2008年2月14日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委员:○1皇位世袭制取代禅宗制;○2参与决策和大臣,负责祭祀卜筮和记录卜筮、愿望和王朝大事的历史,掌管军事大权。

地点:侯、博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细分:○1封臣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战,进贡,朝拜朝觐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周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周皇室的明星

捧月的政治格局

负面影响:西周晚期皇权削弱,春秋战国暑假国与国之争

○3结果:分封制在西周晚期被破坏;战国末期,周王室失去了分封权

3.西周的宗法制度:

○1内容:以父系血缘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制度。

○2特点: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安定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的形成

1、集权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享;皇权至上;世袭王位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集权的确立。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集权制的作用和影响:

积极效果:○1加强秦国实力,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措施巩固统一。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其后是历代封建王朝

使用,并不断加强和提高。

负面影响: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导致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三课汉代至元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继承了秦制

中央政府发生了变化

中国和朝鲜的决策机构

朝鲜外部执行机构

尚书台中央组织

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了三省制

隋代的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是中央政府的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时,中书省掌管决策,负责起草和发布诏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法令。

六系:官、户、礼、兵、刑、工。

它隶属于省,负责审查政府法令。

宋中学下辖的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的最高军事和政治机构

了解副相的政治事务,划分总理的行政权

第三部门管理财政,划分总理的财权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

枢密院的最高军事机构

郑玄袁领导宗教事务,管理西藏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与韩、郡州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立刺史制度

隋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首领越来越多,发展成为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是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代地方实行省制。在省制下,有路、府、州、县。

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它的建立是地方行政体制的一个巨大变化。

偏远民族地区的阿尔卑斯宣传学院进行管理

3.汉代至元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相对权力被削弱,皇权被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加。

第四课巩固明清帝制

1.明朝: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中国的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立军部,新满汉官员由皇帝选拔为军机大臣。

完成

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权力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五课古希腊的政治民主

1.基础:梭伦改革

建立:克里斯蒂尼的改革

黄金时代:伯里克利的统治

2.特点:人民主权、轮流执政、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的形成;促进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开创西方民主政治的先例

负面效应: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轮流坐村里的弊端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十二铜桌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百科全书》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持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它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的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

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国会逐渐也是如此

“状态而死

○3责任内阁制:总理实际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安全,稳定社会,进入民主,树立典范;

外来影响:对其他国家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很大影响。

3.特点:英国的宪政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的混合体。

君主制是象征性的

作为国家元首,他的大部分职责是礼仪性的。

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1787年宪法》:美国在独立初期只是一个邦联国家。

原则:“三权分立”、“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的制约是平衡的;总统和国家

国会之间、国会两院之间以及司法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都有制约因素。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战时可以行使专政。

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州议会选举产生,每个州有两名参议员;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人数与国家人口成正比。

联邦法院的司法权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有权解释所有法律和条约

2.“1787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提升美颜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建立了联邦州;它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就,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加入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奴隶贸易,留下了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痕迹;妇女、印第安人和黑奴被剥夺了选举权。

第九课欧洲大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张

1、通往法兰西共和国的艰难之路:

1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第三共和国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行政权属于总统;立法权属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党人最终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派在国家政权中各占一席,共和政体终于建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力,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的建立:1871年宪法,建立二元君主立宪制。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权:统一后的德国是邦联君主制;

立法权:两院制议会作为立法机构。

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的权力。

帝国总理主持帝国政府的工作,是内阁的首脑,拥有绝对的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个不完整、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负面影响:君主制得以保留,勇克地主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军国主义传统继续存在,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国国家;德国进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到19世纪末,德国已经成为世界强国之一。

○5含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君主制的建立;带有浓厚的封建和军事色彩。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趋势

第十课鸦片战争

1.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挑起鸦片战争。

2.1841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威胁广州。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内容包括:把香港岛割给英国;赔偿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贸易口岸;中国海关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关税,由双方商定。

3.1856年,英军攻打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条约规定,允许外交部长进入北京;沿海开放十个贸易港口;英法巨额白银赔偿;允许外国人在mainland China旅游、经商和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的每个河口秘密航行。

不久,英法火烧圆明园。

1860 =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条约规定:承认天津条约的效力;开放天津为商埠;将九龙师第一区切至英格兰;对英国和法国的赔偿分别增加到800万两银子。

4.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程度加深了。

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

1.天目制: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

○1原则:“天下人共耕”,“处处不平”;

○2规定: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家家户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3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一个“耕田有田,吃饭有饭吃,穿有衣穿,赚钱赚,处处不平,没有人不满足于温暖”的理想社会。

2.“天目制”在中国的意义:

积极意义:体现了农民获取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几千年反封建斗争思想的结晶。

消极意义: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3.高级事务新篇章: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

这是先进的中国人第一次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但由于当时的形势,没有得到实施。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

第十二课甲午战争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

1.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

条约规定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与日本断绝关系;赔偿日本军费2.2亿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中国的贸易港口投资建厂,日本的产品出口到mainland China,不需要缴纳国内税收。

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辛丑条约》: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辛丑条约》,辱国辱国。

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各国银4.5亿两,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关税、盐税抵押;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边界”,不允许中国人在此居住,并派驻国家保护;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国家向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派兵;惩罚在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建立或参加反帝组织;把总理府改成外交部,排名在六大部门之上。

4.《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中国清政府腐败无能,避战求和,不敢依靠人民;明治维新后,日本成为强国,对华战争蓄谋已久。

第十三课1911年革命

1.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钟惺协会。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2.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宪法。

这部宪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专门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对反对封建专制具有进步意义。

3.辛亥革命的意义: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制的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帝国主义势力,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第十四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运动是一场不完全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四运动的口号是“外争国力,内惩国贼”。

2.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

3.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是国民党的召开。

第十五课国共对峙十年

1.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其意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人民军队的建立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分离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3.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党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

第十六课抗日战争

1.抗战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四大战役是淞沪、太原、徐州、武汉。

效果是延缓了日本的侵略。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赢得抗日战争。

中国取得胜利的原因是:

○1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坚持民族抗战;

○3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国际上帮助不大;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相互支持。

3.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是中国人民在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彻底胜利;

○2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第十七课解放战争

1.1945年10月10日,“双十协议”: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CPPCC会议保障人民权利。

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

3.宣告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结束的事件,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标志着中国百余年屈辱和分裂历史的终结,期待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3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增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士气;

○3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十八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无产阶级斗争更加蓬勃发展。

2.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3月28日。虽然失败了,但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第十九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1917年3月,“二月革命”。

2.列宁的《四月提纲》提出了俄国革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3.1917年11月彼得格勒“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的性质:无产阶级领导,旨在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平等的社会制度。

“十月革命”的意义:它打开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激发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

2.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实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人民代表大会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项原则,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第二十一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1.“文革”始于1966年。

“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丧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了。

2.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中共中央平反了刘少奇,平反了全国各种冤假错案。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82年通过了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宪法。

4.1984年,政府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二课祖国统一大业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

2.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祖国实现统一大业的方针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1997年7月1日,中国收复香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收回澳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4.港澳回归的根本原因是通过改革开放提高了中国的综合实力。

第七单元近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在国际交往中,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主要体现在“新起炉灶”、“打扫房子请客”、“一边倒”。

2.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双边会谈中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标准,也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世界五大国家之一首次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5.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政策。

同:遭受殖民主义的灾难和痛苦;解除殖民主义的痛苦和灾难,发展国民经济。

不同的国家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

会议的意义:加强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

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

1.1971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2.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改善中美关系的首要前提是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1972年,刚刚成为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应周恩来邀请访华,并签署了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新时期党的工作重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4.中国领导的区域性国际组织是上海合作组织。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结构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1.二战后美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2.二战后,美国以经济手段扶植和控制西欧的表现是马歇尔计划。

3.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北约与华约的对抗为标志。

4.二战后形成的两级格局解体的标志性事件是苏联解体。

5.二战后,美国在亚洲的热战主要是对朝鲜和越南的侵略战争。

第二十六课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1.世界多极化产生的原因:根源: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丧失;

外部因素:美苏霸权的影响;

统一情结的历史渊源。

2.“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解体;

欧盟加强了经济政治实力,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摆脱了美国的控制;

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谋求政治权力地位;

俄罗斯国际地位提高,军事实力堪比美国;

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第三世界走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积极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美国依然是最强的。

参考文献:这是我高一寒假的总结。我现在高二,应该值得信任。我根据这本书逐字逐句地写了它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简短 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简短下一篇:颜良文丑真实武力有多强 颜良文丑真实武力有多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