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宋朝军事能力弱吗 从雍熙北伐浅析宋朝军事制度的优缺点 宋朝军事能力弱吗 从雍熙北伐浅析宋朝军事制度的优缺点

导语:宋朝军事能力弱吗?从永西北伐看宋代军事制度的利弊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很多人觉得古代军事能力最强的王朝是汉朝、唐朝,亦或是秦朝、明朝,而宋朝是不值一提的偏安王朝,虽然经济发达,禁军众多,却总是打败仗,甚至是连年赔款,然而事实如何呢?本文将从雍熙北伐为出发点,探讨宋朝军事制度的优缺点。 北宋疆域 势如破竹最终却满盘皆输的北伐 雍熙三年,三支全副武装的军队自东京汴梁城出

宋朝军事能力弱吗?从永西北伐看宋代军事制度的利弊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以下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很多人觉得古代军事能力最强的王朝是汉朝、唐朝,亦或是秦朝、明朝,而宋朝是不值一提的偏安王朝,虽然经济发达,禁军众多,却总是打败仗,甚至是连年赔款,然而事实如何呢?本文将从雍熙北伐为出发点,探讨宋朝军事制度的优缺点。 北宋疆域 势如破竹最终却满盘皆输的北伐 雍熙三年,三支全副武装的军队自东京汴梁城出发,他们满载着大宋皇帝和满朝文武的期望,开始了历史上着名的雍熙北伐。在各路大军接连攻下了云州、应州、寰州、朔州四个州后,无论朝野,几乎人人都认为此战必捷,军队洋溢着对丰厚赏赐的无限期待。 西路军的副帅杨业此刻也是壮志满怀,身为北汉的降将,他对强迫北汉军士向中原同胞挥刀的契丹人恨之入骨,同时,杨业也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来回报大宋太宗皇帝的浩荡君恩。正当大军休憩,驻于桑潜河畔时,东路曹彬军失利,仓促退兵之际,被契丹兵追破。庙堂中宋太宗急令各军撤退,切勿冒进。然而西军远在雁门,哪能参知圣意。监军王侁与麾下诸将贪图军功,威逼杨业出关,杨业深知此去必败,便建议主将潘美与谷口埋伏重兵,以接应大军,并歼敌于谷中。 雍熙北伐 杨老令公在向潘美嘱咐置兵事宜时,是哭着说的,整个西军中,他唯一能托之以性命的,唯有这位成名已久的主帅了。可潘美即使身为主帅,也毕竟只是将领,监军属文官,在大宋竟可抢夺主帅的指挥权。王侁在关内不见辽军踪迹,急功近利之下,竟率大军出谷,潘美无奈下只能随军而动。杨业且战且退,到谷口竟无一兵一卒,悲愤之下,顿足捶胸,与残军力战而亡。 雍熙北伐初期可谓势如破竹,然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首先,雍熙北伐的转折点在于岐沟关之战,岐沟关之败,乍一看是因为主将曹彬急功近利,孤军深入,但一个细节却暴露了更深层的东西。宋太宗居于庙堂,却知道千里之外的实时战况。庙堂诸公分析后发现,东路曹彬的十万主力军补给不足,却深入敌腹,这很明显是骄兵姿态,辽军欲诱敌深入,围而歼之,故急令大军撤退,不许轻易追击。 雍熙北伐 很明显,总参谋部在汴梁的殿堂之内,总指挥与其说是主将,不如说是庙堂诸公与皇帝。本着旁观者清的说法,这种军事指挥制度倒也合乎情理。但是别忘了,古代作战,情报的传递是有很长的时间差的,而战局瞬息万变,又怎么可能时刻汇报,每逢作战,就要等待来自庙堂的指挥命令呢?然而宋朝真就是这么个奇葩的军事指挥制度,军政大事,总决于上,武将不得违背,更不得干涉。 其次,监军王侁竟能越过主帅,指挥一路大军!有人就说了,潘美作为主帅太过软弱,作为一个成名已久的老将又未免太名过其实,这其实又是一个表象。老话说「 ”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兵痞子又怎么可能听一介书生的话呢,必然是有所忌惮,有所制约。历朝历代,对武将权力的限制,几乎是每个有志、有才之君必做的事,而在宋朝,这种忌惮、制约变本加厉,几乎成为了武将心中的梦魇,使得武将内心惊惧,不敢有任何的违抗。那就是「 ”崇文抑武”之策。 北宋的政治军事制度的演变 宋太祖赵匡胤是后周的禁军将领,他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方式称帝。那么对于宋太祖而言,他该如何避免类似的政变再次发生呢?又该如何保证他的王朝能够长期稳定呢? 宋太祖: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何如? 赵普: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制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宋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通过这则《涑水纪闻》中的记载,我们清楚地看到赵普给赵匡胤的建议就是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对节度使或者说武将进行「 ”分权”。 那么,宋太祖是如何进行「 ”分权”的呢? 第一,太祖令各地赋税收入,除日常军费所需外,全部运送中央,剥夺了节度使擅自处理地方赋税的财权。而剥夺了的财权给了谁呢?太祖他弟太宗把它给了转运使。宋太宗于各路设转运使,称「 ”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 ”转运使司”﹐俗称「 ”漕司”。 宋朝社会 第二,太祖还命令诸州府挑选精兵编入禁军,并定期更换驻地,以此来削弱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并拱卫京师,镇守地方。 第三,太宗又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直属中央,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中央又以文官出任知州、知府。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而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 其他两个措施属于稳固政权的常规操作,而第二个措施却大大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首先,北宋的禁军是职业军队,以募兵制招募组成。禁军的给养较优厚,月俸分等发给,年节有赏,大典有赐,行军另有行装钱等。有的看官就要问了,那这不是很好吗,至少比征兵制的士兵要强吧,就像全日制生和在职生的区别。道理确是这个道理,但实际上操作起来便又是另一回事儿了。 宋朝 北宋的募兵制,不仅要负责养活这个兵,连带着这个兵的家庭也是要负责的。那这不是很好吗?即使现代军队都没达到这个水平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了解下北宋前期的军队数量,太祖时禁军19.3万,太宗时35.8万,真宗时43.1万,仁宗时82.6万,厢军也从太祖时的18.5万激增到仁宗时的43.3万,总计125.9万。朝廷的军费开支竟达到「 ”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以致「 ”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各位想想,北宋政府再有钱,若长年养着一百多万的军队加上约三百多万的军人家属,这钱也省不了多少了吧?那宋太祖当年究竟是为什么要建立这样靡费的募兵制呢?他老人家的是这样说的,「 ”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 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意思是遇到灾荒之年,朝廷特意在灾荒之地招募饥民,流民中的健壮者为士兵。剩下的几乎都是老弱妇孺。即使爆发民叛,可是兵「 ”仰食于官”,他们非但不会参加叛乱,还会奉旨对人民实行镇压。丰收之年,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有军队哗变,也只能是孤立无援。 宋太祖 这种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 ”养兵”政策,希望通过广泛募兵达到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的目的。其实从社会稳定性的角度考虑,宋太祖也算高瞻远瞩,毕竟两宋加起来有整整319年之久,超过了唐、明、清!除了北宋末年的方腊起义,还真没有大型的起义叛乱。然而这种社会大环境的安定,是以军队的稳定性为代价的。军中军吏克扣军饷的现象十分常见,禁军生活都很困苦,特别是社会地位低下的士卒,深受将校欺凌和虐待,以致常常发生兵变。由于北宋的募兵制是出于「 ”养兵”的目的确立的,所以禁军的招募标准便成了个笑话,所招者往往都是些饥民,所谓「 ”兵强马壮”不过是虚妄罢了。 其次,募兵也好,征兵也罢,一支强军定然离不开一个懂兵的将领,这里说的「 ”懂兵”,不仅指懂军事、会打仗,还要会练兵、知兵。老话说得好,将为军胆,但笔者认为,将远不止兵胆而已,一个与兵同休的将领,定然受士卒们的爱戴,士卒们信任他到了愿为之效死的地步,那么这支军队就有了军魂,一个有意志、有纪律、有勇气,并且有着杰出战略指挥和战术配合的军队才是无敌之师。而禁军虽待遇优厚,但因为更戍制的缘故,而缺少一个知兵的将领,此乃兵家大忌。那么,什么是「 ”更戍制”呢?即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地方,定期轮换,但将领却不随之调动,正所谓「 ”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宋太宗 最后,北宋实行军权三分的制度,「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枢密院作为最高军政机关,秉持皇帝旨意,掌有调兵权,也就是前文提到的「 ”庙堂诸公”。三衙负责统帅京师的禁军,掌有统兵权。率臣即主帅,战时由皇帝临时指派,然后便率京师及各地禁军奔赴战场。然而,军队中又有中央指定的文官充任监军,对主帅处处掣肘。所谓「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情况在北宋前期当是不存在的。主帅倘若不遵枢密院的命令,便是岳飞「 ”十二道”金牌的下场。 这下大家明白了吧,所谓「 ”将不知兵,兵不识将”有多可怕!然而更可怕的不是制度上的制约,而是思想上的压迫。 「 ”崇文抑武”的方针 唐末五代的君主多是地方将领、节度使出身,原先的王朝、皇帝因无法满足军士们对军功、对高官厚禄的需求而被麾下的将领、节度使所弑或推翻,皇权威严扫地,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皇位「 ”今朝你家,明日我家”的思想。赵匡胤自身也是这种情况的受益者,所以他很清楚建立北宋,统一中原后,他的敌人并不是外部的契丹、党项人,而是王朝的开国勋贵们,那些妄图裂土封疆,手握地方军政大权,对皇权毫无敬意的武将们。 岳飞 而士大夫们在历经了毫无尊严、地位可言的乱世之后,迫切地想要恢复文臣的尊崇地位,所以极力地向君主兜售儒家思想以重建封建礼教秩序。恢复封建秩序自然是要加强皇权,树立君权神授的神圣地位,这符合皇帝的利益,所以赵匡胤与手下这批文臣不谋而合。北宋统一地方政权后,朝廷便开始颁布一系列尊儒崇文以重建封建秩序的政策。所有的政策都秉持着「 ”崇文抑武”的原则制定,如前文提到的针对节度使的一系列分权措施,再如大开科举,提高文人社会地位,文臣担任枢密使等等。 如果用「 ”重文轻武”来形容宋太祖时期的政策倾向的话,那么宋太宗以后便是真正的、持久的「 ”崇文抑武”了。宋太宗得位不正,故时常担心太祖之子会篡位,而这种担心便在其第一次北伐亲征时差点实现了。当时宋军溃败,太宗中箭,易装潜逃,杳无音讯,然国不可一日无君,开国勋贵们便拥立太祖之子继位,这时候,太宗还朝,拥立事件便虎头蛇尾地结束了。然而太宗便开始了事后清算,开始大力打击武将。 南宋社会 在雍熙北伐也失败后,太宗北上收复幽云的壮志便烟消云散了,整个北宋的政治倾向转变为「 ”守内虚外”和「 ”崇文抑武”,武将的权力一削再削,其地位一落千丈。在北宋远超唐代的科举规模和官、职、差遣分离的官僚系统下,社会很快便形成了尚学、崇文的风气,不仅民众以入军籍为耻,武将勋贵们的后代亦失去了尚武精神。 直到几十年之后的仁宗朝,先有侬智高造反,后有西夏攻宋,几次军事行动的大败使仁宗开始意识到武将的重要性,仁宗本欲兴武事以对外,然朝中早已是「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武将们大多萎靡不振,失去进取之心,唯一一个名将狄青,在被破格提拔为枢密使后,遭到满朝文臣的打压,最后落得个惊惧而死的悲惨下场。同时,过于优渥的文臣待遇和易于升迁的文官体系,使得大多读书人亦丧失了进取心,成为了尸位素餐、愚不可及之辈。 关于宋朝军事萎靡的一些探讨 梁启超先生曾说: 「 ”相尚以文雅,好为文词诗赋训话考据,以奇耗其材力,即有材武杰勇,亦闲置而无所用武,且以粗鲁莽悍见屏于上流社会之外。重文轻武之习既成,于是武事废坠,民气柔靡……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敢敢如驯羊。” 这正是自北宋「 ”崇文抑武”之策产生广泛社会影响之后汉人的精神面貌。赵匡胤通过对社会整体的「 ”崇文抑武”保证了赵氏王朝的稳定,但却导致整个民族失去了自我保护的实力与血性。 赵构与秦桧 虽然宋朝的物质实力远在北方民族政权之上,但缺乏战斗力的军队,过于分权的官僚体制,却使宋朝数百年间积弱不振。最终赵宋王朝被金人的铁蹄驱离中原,南渡另立。事实上,北宋的灭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件好事,因为北宋的体制已经僵化,既得利益集团把持政权,使得几次变法运动破产,北宋最富改革精神的宋神宗心灰意冷,再之后的几位皇帝便得过且过,闭口不提改革,成天沉醉于汴梁繁华的镜花水月中,殊不知金人即将兵临城下。 而新建的南宋完全可以破而后立,坐拥淮水、长江天险与江南富庶之地,待兵强马壮之时,未尝不可「 ”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奈何宋高宗被金人吓破了胆,自毁长城,杀贤臣良将,以更甚以往的态势推行「 ”崇文抑武”之策,可不惜哉!可不惜哉! 文中配图多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 参考文献: 1、《廿二史札记》卷二十五《宋制禄之厚》,赵翼。 2、《宋史·杨业传》,脱脱等。 3、《宋史·曹彬传》,脱脱等。 4、《论尚武》,梁启超。 5、《竦水记闻》,司马光。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手机使用人数发展历史 中国手机使用人数发展历史下一篇:镶黄旗爱新觉罗氏 镶黄旗爱新觉罗氏 镶黄旗是八旗之首为什么爱新觉罗氏是正黄旗而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