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蜀汉治理最好 蜀汉治理最好 为什么却是三国中第一个消失的呢

导语:蜀汉治理最好,但为什么是三国第一个消失?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在《三国演义》的刻画之下,诸葛亮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符号,但是相比起真实历史的形象来说,太完美的诸葛亮终究是无法被历史所接受的。在诸葛亮的身上为人称道的品质就是对蜀汉的忠诚,对先主遗愿的固执。但殊不知诸葛亮的种种行为却是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的,当时蜀汉真正的压力并非来自于外部军事压力,而是出自于内部。正如罗玉开

蜀汉治理最好,但为什么是三国第一个消失?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在《三国演义》的刻画之下,诸葛亮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符号,但是相比起真实历史的形象来说,太完美的诸葛亮终究是无法被历史所接受的。在诸葛亮的身上为人称道的品质就是对蜀汉的忠诚,对先主遗愿的固执。但殊不知诸葛亮的种种行为却是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的,当时蜀汉真正的压力并非来自于外部军事压力,而是出自于内部。正如罗玉开先生曾经说的观点,蜀汉真正亡于土着豪族。诚如是那么诸葛亮的形象就在完美上有所过度,过分的完美。 诸葛亮 曹魏和东吴的共性 当时三国后期的发展情况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逐渐恢复稳定。不过晚年时期的东吴政治上是令人诟病的,尤其是孙权的昏庸和暴虐,对臣子之间的猜忌,骨肉之间的相残。总之情况非常的残酷,与之相比较起来曹魏和蜀汉的情况政治清明,而且曹魏的曹丕在上位以后,为了能够获得世家大族的支持,所以接受了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简而言之九品中正制的意思就是,朝中或地方长官被称为中正,而他们根据一个人的家世背景来选拔人才。九品中正制的出现只是在两汉时期察举制的改进,带来的影响就是逐渐朝政大权被世家大族所垄断。 诸葛亮 至于东吴,和曹魏相比较时的共同点就是做到了吴人治吴。江东从孙权的父兄开始打下基础,但终归来说东吴是入侵者的身份进入江东的,这也是为什么孙权和当地土着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但是即使东吴晚期的情况很糟糕,不过孙权有一点是很正确的。那就是他做到了把东吴江东化,并且将江东士族之间的利益和东吴政权捆绑在了一起。一旦是江东士族和东吴政权的利益一体化了,这也就说明当江东遇到危机时,世家大族的利益也要受到影响,如此一来江东士族不得不站出来保卫孙权。显然不论是东吴还是曹魏,其目的都在于保障了世家大族的利益。相反的是蜀汉,即使在诸葛亮的领导下政治清明,但却忽律了蜀汉当地士族的利益。 诸葛亮的理想国度 刘备拿下益州之后,蜀汉又因关羽的大意失荆州,走向了逐渐衰微的地步。同时诸葛亮又不愿意事实政权的益州化,反而对益州士族打压。诸葛亮采取的措施对益州士族边缘化,在不断的被压迫、被排挤之后,直接逼迫益州本土士族和蜀汉政权站在了对立面上。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事情,甚至出现了里应外合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以说诸葛亮要负一定的责任,这是因为诸葛亮忽视了历史的进程不可逆转这一事实。在三国还不是三国时,蜀汉提出的口号是兴复汉室,但这不再是民众的期待和愿望,因为对于士族来说两汉时期的察举制不如九品中正,既然有好的为什么还要想着回到过去呢? 诸葛亮逆天的行为 历史发展规律注定世家大族会逐渐垄断政治,诸葛亮也许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对于蜀汉和刘备的忠诚,促使诸葛亮在为了实现自我形象「 ”鞠躬尽瘁”上,让蜀汉做了牺牲。为一人而抛弃蜀汉士族,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面对曹魏的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利益趋势,东吴的逐渐改革,蜀汉士族如何会不想要离开蜀汉,投奔曹魏?这时候的蜀汉更像是曹操时代的统治,追求的是法家寒族路线。 诸葛亮 如果诸葛亮能够从根本处入手,为益州土着的利益考虑,这才是解决蜀汉内部矛盾的办法。实际上诸葛亮采取的不断北伐,依靠战争来缓解内部矛盾的做法,短期内看很有效果,而且也一定程度上为诸葛亮「 ”兴复汉室”愿望付出了行动。但这是短暂的,而且给益州的士族们提供了一个抨击诸葛亮的借口,那就是「 ”穷兵黩武”。然而诸葛亮付出了苦心,换来的却是世人的不解。以至于到了今天,关于诸葛亮数次北伐的利弊和好坏都讲不清楚。 诸葛亮坚持自我带来的影响 持续的战争所带来的结果就是百姓的痛苦,根据《汉晋春秋》中的描述,东吴的薛珝出使蜀汉后,回来就对东吴之主孙休说了以下这番景象: 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 ”主闇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薛珝也是直言不讳的说出了蜀汉将亡的结论,无独有偶的就是当时有一个张悌的人,也说了一样的结论。张悌给出的理由是:「 ”今蜀阉宦专朝,国无政令,而玩戎黩武,民劳卒弊,竞于外利,不修守备。”,短短一句话就已经把蜀汉看了个底朝天。的确穷兵黩武民众劳累,这是蜀汉在坚持北伐后带来的影响。而且在刘禅投降之后,蜀汉的数据一样说明了问题。当时蜀汉民众有九十四万人,军队有着十万人。这也就说平均九个人就要养活一个士兵,这么大的压力自然让蜀汉民众难以承担。 诸葛亮 当然事情都存在着两面性,正如同百姓们因为战争而饿肚子,但因为战争官场也愈发清明。正如陈寿的记载一样,「 ”路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这些都是好的影响。只是这一现象的特点就是「 ”短暂”,在百姓们眼里,吃饱显然是更为重要的。马斯洛需求理论里,只有在生存需求满足之后,才能拥有上层基础。蜀汉这种先上层又缺乏基础的情况,自然也就是诸葛亮的「 ”逆天”行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为什么答案是B解析谢谢高中历史必修一古希腊民主政治 为什么答案是B解析谢谢高中历史必修一古希腊民主政治下一篇:关于自出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自出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