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美国击沉日本几艘航母 美国击沉日本几艘航母

导语:以下关于日本几艘航空母舰被美国击沉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日本自1922年拥有第一艘航空母舰起到1945年战败为止,总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舰。其中20艘在战时被击沉。到了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的生产能力已经跟不上损失的速度。在1944年1月,日本虽然拥有13艘航空母舰、可搭载496架舰截机,然而实际拥有的舰戴机数量却始终这不到这个数字。   另外,即使有足够的飞机,吨位

以下关于日本几艘航空母舰被美国击沉的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日本自1922年拥有第一艘航空母舰起到1945年战败为止,总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舰。其中20艘在战时被击沉。到了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的生产能力已经跟不上损失的速度。在1944年1月,日本虽然拥有13艘航空母舰、可搭载496架舰截机,然而实际拥有的舰戴机数量却始终这不到这个数字。   另外,即使有足够的飞机,吨位相同的日本航空母舰的飞机搭载数仍少于美国航母:25675吨的“翔鹤”级可搭载飞机84架,而排水量20000吨左右的美国“约克城”号航母却能搭载109架。况且美军航空母舰还不断更新舰载机品种,日本却始终让老旧的“零”式战斗机唱主角,难怪在后来的战斗中处处挨打。   1943年,日本损失了7096架飞机,但7186名经过长期培养的飞行员的损失,才是日本航母战斗力下降的致命伤。   除此之外,燃料的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日本海军的行动。1941年,日本的重油储备量是4890万桶,到1949年只剩下2330万桶,而日本原指望“以战养战”的南洋油田却因为炼油设施被英国、荷兰先期破坏而来不及生产。相比之下,美国在1943年的重油产量是同年日本储备量的700倍。   在太平洋战争末期,种种困境使日本海军孤注一掷,妄图采取极端的自杀性战术采挽救失败。在莱特湾的“捷”号作战中,日本的航空母舰甚至毫无反抗,纯粹只是吸引美军的注意力,让日本的战列舰可以安全地炮击美军登陆舰队。这种自杀性战术的结果是使日本本来就不占优势的航空母舰损失得更快了。   第1艘下水的“僵原丸”号于1939年3月在三菱长崎厂开工,第2艘“出云丸”号则于同年11月30日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动工。 1940年‘0月,邮轮的建造工作尚未完成,即被决定改造成航空母舰并由军方收购。“隼鹰”级的改造工程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进行,“僵原丸”号在1942年5月初完工,7月中旬更名为“隼鹰”号;“出云丸”号则在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为“飞鹰”号   1944年6月20日,在马里亚纳海战中,“飞鹰”号在舰载机倾巢而出后,被美军舰载机趁虚而人命中1条鱼雷,鱼雷爆炸后破坏了航空燃料库,挥发后的油气弥漫在舰艇内部。2个小时后油气被引爆,随后产生了场无法控制的大火,强烈的爆炸使舰上官兵误认为该舰又被一条鱼雷击中。“飞鹰”号在爆炸后不久便倾覆沉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海战中,有3艘日本航空母舰都是被鱼雷攻击后因油气引爆而沉没的。   在同一天里,“隼鹰”号也被2枚炸弹命中,坦损伤不重。它在修复后直担任训练和飞机运输的任务,未参加针对莱特湾美军舰队的作战,因此免去了被美军穷追猛打的命运。1944年12月9日,“隼鹰”号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而严重受损。但由于中雷时弹药库和燃料库都是空的,因此幸运地没有步姊妹舰的后尘而发生爆炸。修理完后的“隼鹰”号一直停泊在佐世保港,战后于1946年8月解体。   “神鹰”号:由德国商船改装的飞机运输舰   “神鹰”号也是艘由商船改装而成的航空母舰。但比较特别的是,它的前身是一艘德国商船“沙恩霍斯特”号。该船于1935年在德国不莱梅建造,属于德国洛德航运公司远东航线的定期邮轮,排水量18184吨。在次定期航程停泊于日本时碰上欧洲战争爆发,因为大西洋的制海权掌握在英国手里而无法回国,只好滞留在神户。   从航速上可以看出,该舰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一艘飞机运输舰。它于1944年7月编入第1海上护卫队,担任船队的护航任务。1944年11月17日,在一次从日本到新加坡的护航任务中,在黄海济州岛以西水域被美军潜艇击沉,结束了短短5个半月的航母生涯。   “海鹰”号:从客轮、袖珍航母到训练靶船   “海鹰”号的前身是属于日本大阪航运公司的“阿根廷丸”号客轮。1939年5月在三菱长崎厂完工,也是日本大型商船“奖助金”支持下的产物。原先排水量12577吨,16600马力航速21.48节,可搭载旅客901人。中途岛战役后,1942年12月由三萎长崎厂进行改装,次年11月完工,更名为“海鹰”号。该船航速太慢,只从事船队护航、运送飞机等后勤任务,未投入到线作战。   1845年3月19日,“海鹰”号在吴军港外海遭美军空袭受损,被拖回濑户内海的别府湾作为训练用的靶船。同年7月24日在别户府湾遭英国海军航空兵攻击后,搁浅直至战争结束,1946年9月解体。   “大凤”号:油气“闷炸”使之魂归大海   这是日本海军最后一艘大型的正宗航空母舰。当时日本海军急需扩充航母力量,以对抗太平洋上的美国海军力量。日本海军认为,美国已拥有5艘大型航母并还将建造2艘,日本则只有6艘一线航空母舰,所以要再建造一艘“大凤”号与之抗衡。   1944年6月,“大凤”号第一次出击,19日出现在马里亚纳海战中,发出第一波飞机后即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命中舰岛下方,导致航空燃料库龟裂,挥发的油气充满整个停机库,不得不暂停第二波飞机的起飞作业,用运送飞机的升降机搬运木材以填补燃料库的裂缝。中弹5小时后,“大凤”号上的损管人员犯下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启动舰上的通风系统以排除弥漫在舰内的油气,结果电力系统产生的火花瞬间引燃了油气,爆炸的冲击波无法炸穿两幢和飞行甲板的装甲,而是在舰内部造成“闷炸”。惊人的爆炸摧毁了舰内所有较薄弱的结构,但“大凤”号仍在海面上漂浮了1个多小时才沉没。该舰由于“闷炸”而使人员伤亡惨重,阵亡官兵在1000人以上。   “信浓”号:首次出航不到20小时就被击沉   该舰原本是“大和”级超级战列舰的第3艘,1940年5月动工:但在横须贺造船厂施工过程中,因中途岛战役航母损失惨重而半路改建成航空母舰。1944年11月9日完工。   由于“信浓”号的舰体有战列舰装甲。所以日本海军原本打算拿它作为航空母舰的海上物资补给母舰,用于携带航空战队所需的炸弹和鱼雷。为了防止“大凤”号的悲剧重演,该舰采用通风能力较好的开放式机库设计。   “信浓”号水线长256米、宽36.3米。航速27节,150000马力,续航力10000海里,官兵2400人。该舰原计划在1944年12月完工。但因1944年横须贺船厂接到太多的军舰修复工程,致使其建造工作中断了3个月之久。日本军方又不断施加压力,希望“信浓”号能在10月中旬投人战斗。造船厂不得不日夜赶工并简化建造流程,终于在1944年11月19日勉强交船。这时,东京已经处于美国陆军第20航空队B-29战略轰炸机的威胁之下,于是海军决定将“信浓”号转移到濑户内海的吴港海军造船厂完成细部舾装等收尾工作。11月28日,“信浓”号起航,在濑户内海进行它的处女航行,随船官兵和造船厂工人总计1900人。不料在28日夜21时左右,“信浓”号被美军潜艇“射水鱼”号发现,29日凌晨遭攻击并被4条鱼雷命中。虽然在设计上“信浓”号可以承受20条以上鱼雷的攻击,但由于抽水泵尚未安装,水密隔舱的工程也未完成,加上舰上人员未经训练,“信浓”号在中雷2个半小时后,因锅炉进水而导致全舰动力尽失,5个小时后倾覆沉没。   “信浓”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吨位最大的航空母舰,日本人花了4年半时间来建造它,可在第一班出航不到20个小时内即被击沉。   “千岁”级:曾是袖珍潜艇和水上飞机的母舰   该级舰包括“千岁”号和“干代田”号,前真是水上飞机母舰。最初设计是作为一种排水量仅46吨的袖珍特攻潜艇的母舰,在平时充当水上飞机母舰和高速油弹补给船,并可作为航母预备舰。   “千岁”号完工后被编入第3舰队第50航空战队,从事输送飞机和船队护航任务,而“千代田”号则编入第12航空舰队第51航空战队。1944年2月,两舰同日被改编入第3舰队第3航空战队,6月份参加马里亚纳海战,“千代田”号曾中弹负伤回到吴港修理。当年10月,两舰都投入到针对美军的“捷”号作战行动中。“千岁”号在恩加诺角被美军俯冲轰炸机投弹命中,在1 0月25日上午沉没;“千代田”号则在当天下午遭到美军巡洋舰的炮击而中弹沉没。   “云龙”级:日本最后一批中型正规航空母舰   “云龙”级航空母舰包括“云龙”号、“天城”号、“葛城”号、“笠置”号、“阿苏”号和“生驹”号,是日本海军继“大凤”号之后在1942年着手设计的最后一批中型正规航空母舰。原来打算仅建造1艘,并以“飞龙”号航母的设计作为腹案。中途岛战役后,日本海军对航空母舰的需求更加急迫,“云龙”号便于2个月后在横须贺开工,1943年9月下水,1944年8月完工。   “云龙”号完工后恰逢马里亚纳海战结束不久,日本航母的舰载机损失殆尽。虽然它与“天城”号同被编入第1航空战队,但根本没有配属可供战斗的飞机,只能从事训练任务。到1944年12月,菲律宾战局急转直下,“云龙”号便被指派进行紧急运输任务,于12月1 8日从吴港出发,运送“樱花”特攻队及陆军部队到马尼拉。19日在东海航行时被美军潜艇发现并遭到攻击,由于命中“云龙”号的2条鱼雷引爆了该舰的前弹药库和航空燃料库,在阵剧烈的爆炸声中,“云龙”号很快沉入海底,舰上官兵1240人悉数毙命。   至于“云龙”级的其他姊妹舰则是在“云龙”号之后追加建造的。开始计划建造6艘,实际动工的只有5艘,最后1艘“鞍马”号还在图纸作业阶段时战争就结束了。实际动工的5艘中,完工的只有“天城”号和“葛城”号。“天城”号于1944年8月在三菱长崎厂完工,编入第1航空战队。1945年3月19日停泊在吴港时遭到空袭被命中1枚炸弹,在7月24日的空袭中再度被命中3枚炸弹而倾疆于军港中,1946年12月解体。   “葛城”号则于1942年12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1944年完工后编入第1航空战队。在“天城”号遭到空袭时,“葛城”号也曾中弹但受损较轻。它是日本在投降后仍维持可操作状态的最大吨位战舰,此后直从事运送海外日本战俘回国的任务,1946年2月解体。   “笠置”号于1943年4月在三菱长崎厂动工,1944年10月下水,下水后开到佐世保进行舾装工作。1945年4月因战局恶化而终止建造,战争结束时工程完成84%,1946年9月解体。   至于“阿苏”号,则载1943年6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1944年11月下水后即告停工,工程进度完成约60%。1945年7月日本准备所谓“本土决战”前夕被该做“樱花”特攻机的靶舰而损毁搁浅,1946年12月解体。   “生驹”号则于1943年7月在川崎神户造船厂开工,1944年11月下水后也告半途而废,进度仅完成60%,1946年6月解体。   “伊吹”号:胎死腹中的前重型巡洋舰   “伊吹”号原本是1941年日本海军追加建造的“铃谷”级重型巡洋舰,于1942年4月在吴港海军造船厂动工。2个月后日本因在中途岛战役中惨败而改变战略方针,1943年5月该舰下水后即未再施工而停泊在吴港内。   虽然日本海军一再考虑将“伊吹”号改造成航空母舰,但由于受当时舰载机性能的限制,以“铃谷”级重型巡洋舰的规格可能无法回收舰载机,所以考虑将“伊吹”号变更为高速油弹补给船。一直到日本出现新式舰载机后,“伊吹”号才被用于改造成航空母舰。1943年11月,“伊吹”号在佐世保开始进行航空母舰的改造工程。1945年3月,“伊吹”号的工程完成80%时,因战局恶化而停止建造,战后在1946年10月解体。   先后建造了29艘航空母舰!!全部击沉了!!!!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军国主义兴起后,更是醉心于坚船利炮。和各列强海军样,最初日本海军内部也曾有过航空母舰与战列舰孰轻孰重的激烈争议,但仍从1911年就开始了航空母舰的开发工作。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为止,先后建造了29艘航空母舰。二战初期,日本海军在山本五十六等一班深知海军航空兵重要性的将领的指挥下,几乎横扫大半个太平洋。直到中途岛战役,日本海军在一连串的失误下惨败而旧,大批优秀的飞行员和飞机维修人员伴随4艘第一线航空母舰命丧汪洋,从此日本国力的缺陷——物资、人力的不足——纷纷暴露出来。虽然日本倾尽全力赶造和改装各型航空母舰,但在美国一大批新造航空母舰的压迫下,不熟练的飞行员和不足额的舰载机使得日本海军纵有航空母舰,也无法挽回颓势。日本苦心经营了30年的联合舰队,在短短4年多的时间里灰飞烟灭。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郭姓女历史名人 郭姓女历史名人下一篇:历史上的薛刚反唐 历史上的薛刚反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