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刘秀废掉皇后郭圣通后 刘秀废掉皇后郭圣通后 郭后的儿子、太子刘强如何保住自己性命

导语:刘秀废郭圣通皇后后,郭侯之子兼太子刘强是如何保全性命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衣赐履按:公元41年,刘秀废掉皇后郭圣通,立阴丽华为皇后,但并没有换掉太子刘强。这就奇怪了,要知道,废立皇后可不是换个保洁员那么简单的事儿,自古以来,只有皇后的儿子才能当太子,除非皇后没有儿子,刘强是郭后的儿子,所以才被立为太子,现在,郭后换成了阴后,阴后有一大堆儿子,太子刘强,实在太尴尬

刘秀废郭圣通皇后后,郭侯之子兼太子刘强是如何保全性命的?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衣赐履按:公元41年,刘秀废掉皇后郭圣通,立阴丽华为皇后,但并没有换掉太子刘强。这就奇怪了,要知道,废立皇后可不是换个保洁员那么简单的事儿,自古以来,只有皇后的儿子才能当太子,除非皇后没有儿子,刘强是郭后的儿子,所以才被立为太子,现在,郭后换成了阴后,阴后有一大堆儿子,太子刘强,实在太尴尬了。 郭后被废之后,太子刘强,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郅恽对刘强说,太子啊,你现在这个位子可是烫屁股诶,上违孝道,下有危险,干脆啊,把太子之位辞掉吧,专心奉养母亲。刘强虽然年轻,但非常懂政治,多次托老爹刘秀左右亲信和能说得上话的宗室、诸侯表达诚意,希望能够退居藩国。 刘秀不忍心这样对他,迟疑徘徊了好几年。 【刘秀,真是深不可测啊】 公元43年,六月二十六日,刘秀下诏: 《春秋》大义,选立继承人,以身份高贵为标准。东海王刘阳是皇后之子,应该继承皇位。皇太子刘强,坚决谦让,愿退居藩国。出于父子之情,难以长久违背他的愿望。今封刘强为东海王;立刘阳为皇太子,改名刘庄。 衣赐履说:看,刘秀是真沉得住气啊,郭后废了都两年了,他偏偏不换太子,非要等到太子自己不想干了、闹得全天下都知道了,才「 ”极不忍心”地换了太子,非得让所有人都认为,不是我要换他,是他自己死活不干了。刘秀的心机,真是深啊深啊深。 提个问题在这儿哈,为什么给刘阳改名为刘庄? 【汉明帝刘庄,为什么改名?】 这个刘阳可不简单,他是阴丽华的长子,端得是聪明无比。我们举几个例子看哈。 天下一统之后,刘秀让全国自行申报耕地面积,数据报上来之后,刘秀觉得不实,并且户口增减变动不大正常。 公元39年,刘秀下诏,让各州郡进行检查核实。于是,各州刺史和郡守们多行诡诈,投机取巧,他们打着丈量土地的旗号,把农民们聚集到田中,连房屋、乡里村落也一并丈量,百姓挡在道路上啼哭呼喊;有的官吏优待豪强,侵害贫弱。 衣赐履说:这里插一句哈,关于刺史和州牧,前106年,汉武帝刘彻,初设州部刺史;前8年,汉成帝刘骜,取消刺史,改设州牧;前5年,汉哀帝刘欣,取消州牧,再设刺史;前1年,又取消刺史,再设州牧;公元42年,刘秀取消州牧,恢复刺史。因此,本年,公元39年,说各州刺史、郡太守投机取巧,恐怕有误。刺史本来是监督官,在与州牧改来改去的过程中,慢慢的,职能也基本趋同,对各州不但有监督权,而且有了行政权。 当时各郡都呈递关于土地丈量的奏章,刘秀在陈留郡官吏的奏章中,发现一条简牍,上面写着「 ”颖川、弘农可以问,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秀就问陈留的官吏,这句话什么意思。结果那个货说这个简牍不是他的,是在洛阳长寿街上捡到的,不小心夹在奏章里了。刘秀是什么人?岂能被人糊弄?火儿噌的一下就起来了,立即就要收拾这个货。正在这时,帐子后面有人出声,说,那是官吏接受郡太守的指令,让他跟其他郡丈量土地的情况作个比较。 刘秀说,既然这样,为什么说河南、南阳不可问? 刘阳说,河南是首都,有很多陛下的近臣;南阳是陛下的老家,到处都是皇亲国戚。他们的田地住宅都是超标的,不能用来作参考。 刘秀于是命人责问陈留官吏,那个货这才承认,就是这么回事儿。 你道在帐子后面说话的人是谁?阴丽华的长子,东海公刘阳,本年虚岁十二。刘秀认为这个儿子地真的不一般,越发喜欢。 衣赐履说: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史官在这一段,其实是在向我们透露一个重要信息。刘阳为什么会坐在帐子后面?哈,因为早就开始重点培养刘阳了,时机一成熟,随时可以换太子。此时,太子刘强看到老爹动不动带着弟弟处理政事,而且这个弟弟是现任皇后阴丽华的长子,只要不是二傻子,那就赶紧辞职啊! 刘秀派谒者对二千石官员中循私枉法的行为进行核查。十一月,查出大司徒欧阳歙先前在汝南太守任内,丈量土地时作弊,获赃款一千余万,于是被扔进大狱。欧阳歙家世代教授《尚书》,八世都为博士。他的学生门徒,守在宫门外替他求情的有一千余人,甚至有人自处髡刑。有个平原后生,名叫礼震,刚十七岁,更是愿意替欧阳歙去死。刘秀毫不动摇,欧阳歙死在狱中。 【大贪大儒欧阳歙】 衣赐履说:作为一个家族八世为博士,自己也是满嘴孔孟之道的大儒,欧阳歙贪污一千万,我并不奇怪,因为官场化的儒家本来就是两张皮,他们嘴上说的和实际做的,永远都不一样。我奇怪的是,欧阳先生已经被查实是个贪污犯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为他叫冤?有人甚至愿意替他去死?这一点,实在让人费解。 公元40年,九月,河南尹张汲,以及其他各郡太守十余人,都因在丈量土地中作弊,逮捕入狱,全部处死。 按照一般的理解,刚刚建立的朝代,有如旭日东升,老百姓跟着英明的皇上,大踏步走在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但实际上很不幸,东汉王朝虽然是刚刚建立,但全国范围内,各郡、封国的盗贼哪儿哪儿都是,此起彼伏。各郡县追击征剿,军队一到,盗贼一轰而散;军队一离开,他们又屯聚集结,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四个州尤其厉害。这个具体原因可能很多,我们不作讨论,只讲与刘阳有关的一次平叛。 公元43年,「 ”妖贼”单臣、傅镇等,聚了一票人马攻入原武城,自称将军。刘秀命太中大夫臧宫率兵包围原武城,屡次攻城不克,士兵有不少伤亡。刘秀召集公卿、诸侯、王商量怎么办。大家都说,应该提高赏格。唯独东海王刘阳说: 这群人都是被妖师、巫师所胁迫的,肯定不能长久。其中一定有后悔想逃跑的,但是咱们现在攻得太急,围得水泄不通,想逃的人根本逃不掉。不如,我们稍稍放松攻势,给他们制造逃跑的机会。一旦开始逃亡,盗贼全面溃散,到时候,哪里用得着臧宫将军出马,派个亭长就解决了。 刘秀认为说得有理,就让臧宫撤围,果然,变民集团一轰而散。四月,攻陷原武城,斩杀单臣、傅镇等。 衣赐履说:这里显示了刘阳的军事才能。 本年,六月,刘秀下诏,把太子刘强和东海王刘阳,掉了个个儿,刘强为东海王,刘阳立为皇太子,改名刘庄。 公元51年,北匈奴派使者到武威郡请求和亲,刘秀召集公卿在朝堂商议,无法决定。皇太子刘庄说: 南单于最近归附,北匈奴害怕遭到讨伐,所以倾耳听命,前来归顺。现在我们不但没有为南匈奴出兵攻打北匈奴,反而跟他们开始交往,我担心南匈奴将生二心,而声称投降的北匈奴也不会再来了。 刘秀赞同,告知武威太守不要接待北匈奴使者。 衣赐履说:这里显示刘庄的政治和外交的才能,基本上来看,连着这几件事说明,刘庄具备继承帝位的一切条件了。 公元52年,正月,改封鲁王刘兴为北海王,将鲁国并入东海王刘强的采邑。刘秀认为刘强去就有礼,所以对他特别优待,加大封国,食邑二十九个县,并赐予虎贲武士、骑兵仪仗,以及用木架悬挂的钟磬乐器,完全跟皇帝一样。 公元57年,二月五日,刘秀在洛阳南宫前殿逝世,享年六十二岁。之后,皇太子刘庄登基,即汉明帝,尊老娘阴丽华为皇太后。 山阳王刘荆在哭悼老爹刘秀毫不悲伤,而且假冒郭况,给刘强写了封信。信中说刘强无罪而被废去皇太子之位,母亲郭后也遭罢黜屈辱,劝刘强回到东方起兵,夺取天下。并且说: 高祖起兵时,只是一个亭长;陛下在白水乡间,兴起大业。何况大王你是陛下的长子、原来的储君?你应当做秋之寒霜,肃杀万物;不要当被圈之羊,受人宰割。皇上驾崩,连小老百姓都跳出来做强盗,想搞点事捞点好处,何况大王你呢! 【唯恐天下不乱的山阳王刘荆】 刘强收到此信,差点被吓死,立即抓了送信的奴仆,将原信封好,上呈明帝刘庄。刘庄因刘荆是同母胞弟,便将此事保密,命令刘荆离开京城,移居到河南宫。 刘强于明年病逝,一直到死之前,都与明帝保持比较亲密的关系。 衣赐履说:刘强是东汉第一个被废的太子,后面又出现了好几次,不过,废太子都能善终,也属不易。这个刘荆有意思,他和刘庄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看来是真想把水搅浑,摸条大鱼,呵呵。 刘秀立刘阳为太子后,改名为刘庄,这是为什么呢? 我倾向于认为,改名其实是为了「 ”避讳”方便一点。以前我们也讲过,皇上的名字,臣民是不能直接念、直接写的,如果皇帝叫这个名字,老百姓和他重名了,那就得改名,不光活的要改,死的也要改,不光人要改,地名啊,物件儿啊,反正只要重名的,神马都得改,呵呵。举几个例子: 【听说新皇上小名叫狗剩子,以后我们不能再当狗啦!】 汉武帝叫刘彻,于是,已经死了好多年的秦末着名策士剻彻,就被改成了剻通;将军们都梦想要封侯,那位着名的老李广,盼了一辈子也没封上,那个侯,本来叫彻侯,自从汉武之后,就给改成了通侯,或者列侯。北岳恒山,不知叫了多少年了,突然碰到个汉文帝叫刘恒,于是,恒山也不能叫了,改叫常山,他老爹刘邦所设立的「 ”恒山郡”,也只好改成「 ”常山郡”了,《道德经》里的「 ”道可道,非恒道”,改成「 ”道可道,非常道”,呵呵。 那么,为了避讳,给人改名,改成什么字儿呢?一个基本原则是,改的字与原字意思要相近,比如,彻和通,恒和常。 我们讲王莽时曾说过,王莽特别喜欢给别人改名,汉平帝本来叫刘箕子,让王莽给改成刘衎,这个字儿恐怕认识的不多,基本上不存在避讳的情况。可是,刘秀的太子叫啥?叫刘阳诶,这下子坏菜了,与这个字儿有关的东西是多如牛毛啊,咱光看地名,首都洛阳,刘秀老家南阳,经常打仗的淯阳,秦朝的首都咸阳……等等吧,彼时叫阳的地方特别多,刘阳只要一登基,那就全都得改。 这还只是地名,阳这个字,用处太大,范围还特广,比如,「 ”阴阳五行”,这可是我国古代一门非常重要的学说,包括后来的天文学、气象学、算学、医学,等等等等。如果把「 ”阴阳五行”也改头换面,所带来的影响和麻烦更是可想而知。并且哈,为了避刘阳的讳,连「 ”太阳”都得改名,似乎就有点那个了吧?考虑来考虑去,刘秀父子发现,与其那么麻烦,不如给刘阳改个名得了,于是,改「 ”阳”为「 ”庄”。 刘庄继承皇位后,其它凡是涉及到「 ”庄”字的,就都得避让了,都得另取「 ”近意字”了。比如「 ”庄子”,在东汉永平之后应该叫「 ”严子”,「 ”楚庄王”,应该叫「 ”楚严王”。而刘秀的同学庄光则叫「 ”严光”,王莽的大将庄尤,在班固的《汉书》里理所当然地就变成了「 ”严尤”,这涉及面就小多了。 【姓了一辈子庄,最后被人搞成严子!】 关于刘阳改名的问题,参考了网友「 ”冀南一士”的见解,在此表示感谢! 【图片来自网络】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李莲英墓地址 李莲英墓地址 李莲英的墓地在呢下一篇:求魔兽世界官方历史版本 求魔兽世界官方历史版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