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蝗灾的中国蝗灾 蝗灾的中国蝗灾

导语:中国的蝗灾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一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蝗灾频发的国家,灾情的范围和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因此,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研究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课题之一。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许多影响深远的治蝗农书,对蝗虫习性、蝗灾发生规律、治蝗技术等作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和总结。比如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明代以前蝗灾的统计分析,获得了对古代蝗灾的季节和孳生地的正确认识,成为中国古代蝗

中国的蝗灾以下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文字资料。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蝗灾频发的国家,灾情的范围和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

因此,中国历代蝗灾与治蝗研究成为古今学者关注的课题之一。

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许多影响深远的治蝗农书,对蝗虫习性、蝗灾发生规律、治蝗技术等作了初步的科学认识和总结。

比如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通过对明代以前蝗灾的统计分析,获得了对古代蝗灾的季节和孳生地的正确认识,成为中国古代蝗灾研究中的一项杰出成就。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不同专业的学者致力于我国蝗灾和治蝗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为响应联合国提出的“减灾十年”,学术界掀起了中国灾害科学和灾害史的研究热潮,蝗灾史研究成为热点之一,出现了许多文章和理论。

据笔者初步统计,20世纪以来已出版专著100余部,有关蝗虫史研究的专著30余部。

纵观近百年的研究过程,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50年代到70年代;从80年代开始。

20世纪初至40年代末的研究现状

20世纪初,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的传入,吴富珍、、邹等人从西方留学归来,进行了近代蝗虫的分类和分布,观察了蝗虫的生活史和习性,预测和防治了飞蝗,同时将研究触角伸向蝗史资料,以期对蝗灾有深入的了解。

其中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陈家祥的《中国文献蝗灾志》和马俊超的《清代江苏旱灾与蝗灾关系的推断》。

与此同时,一些历史学家在他们的著作中也开始了对蝗灾的统计,例如被视为中国救灾史的开山之作的《中国救灾史》,就对中国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频度进行了统计,其中就包括蝗灾。

陈主编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记载了257年的蝗灾。

其中,邓统计的蝗灾次数,多为后人所引用。

20世纪50-70年代的研究现状

真正意义上的蝗虫史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

背景是我国大规模的化学治蝗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蝗灾的发生规律,当时很多学者对蝗灾历史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曹纪《历代蝗灾志析》论述了公元前200年至公元1901年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等省蝗灾的发生,以及与旱灾、水灾、气温、天敌、人为控制等因素的关系;运用定量统计和比较分析的方法,绘制出各种关系曲线。

这是利用自然科学方法统计古代灾害的早期尝试,也是后来研究者使用较多的方法。

郭伟《中国古代治蝗成就》分析了中国古代治蝗成就。

安徽省文史研究所自然灾害收集组的文章《安徽地区蝗灾史籍初步整理》是对该所编制的《安徽省近千年自然灾害统计表》中蝗灾记录的分析。得出该地区蝗灾的发生是连续而广泛的,蝗灾与干旱有一定的相关性。

此外,还有白勤的《历代治蝗记》、赵胤的《陈震龙对农业的另一贡献——治蝗记引论》、王梓春、刘长之的《徐光启对蝗虫生活习性的认识》等。

当时一些省市文史博物馆和气象单位也编有蝗虫或包括蝗虫在内的自然灾害史料,如广东省文史博物馆编的《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和湖南省历史考古研究所编的《湖南省自然灾害年表》。

20世纪70年代,国家气象局组织收集气象史料,出版了由中央气象局、华北和东北气象局、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等单位编写的《华北和东北近500年旱涝史料》。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省气象局和中央气象局研究所联合编制了《华东地区近500年气候史料》,武汉中央气象台编制了《湖北省近500年气候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后,随着科学春天的到来和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特别是减灾活动的发展和灾害科学学科的兴起,中国古代的蝗灾和治蝗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们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研究蝗灾的频率和强度以及防治蝗灾的措施和方法。研究呈现出多角度、系统、全面、深入讨论的趋势,尤其是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应用。

为了清晰展示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介绍了以下五大类:综合研究、断代与区域研究、治蝗技术与治蝗文化、古治蝗书研究、治蝗史资料整理。

黄河流域蝗灾特征

洪水过后,黄河流域经常发生严重干旱。

水旱灾害的交替发生,在湖泊、海岸、河流、内涝等地区造成了大量的荒地或弃土,直接形成了适合飞蝗发生和猖獗发生的自然地理条件。

郑州以下黄河泛滥蝗区和渤海湾蝗区也是由历代黄河漫流改道、海沟变迁和河口泥沙堆积直接形成的。

因此,根据现代黄淮平原东亚飞蝗发生基地的分布,近300年来蝗虫猖獗发生的原因,以及当地县志记载的资料,结合历代各种河流的变化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该地区东亚飞蝗发生基地和蝗区的形成与历代黄河的变化密切相关。

另外,从黄淮平原东亚飞蝗基地形成的时间顺序来看,海口黄河形成的三角洲蝗区应该处于相对原始的阶段。追溯黄淮平原的形成历史,推断东亚飞蝗最原始的地方可能是郑州-开封东北至临清-禹城南的古黄河冲积扇带。河泛蝗区的形成次之,湖滨涝蝗区的形成较晚。

黄河大分流对飞蝗区和湖滨蝗区的形成起着明显的作用。

除了利津以下的沿海蝗区,东亚沿黄河中下游蝗区主要有两种类型:河漫滩蝗区、老黄河和洪水蝗区。

黄河流量和水位与滩区淹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流量大,水位上升,淹没滩区增大,对滩区东亚飞蝗的发生影响很大。

充水期和积水时间对东亚飞蝗的影响:5月河水泛滥,6月河水消退。

降低当年夏蝗发生程度。

7月1日和7月中旬灌水,8月1日和8月中旬退水,秋蝗面积最小。

8月底之前,将水进行补排,秋季蝗虫会用排干的水产卵,而夏季蝗虫在来年会更受重视。

9月上旬和中旬,秋蝗产卵季节积水时,东亚飞蝗集中到未被淹的较高老滩。在即将到来的夏季,面积小、密度高的蝗群往往出现在地势较高的地区。

如果黄河流量连年较小,滩地水域面积将减少,东亚飞蝗面积将增加;相反,当大部分海滩连年浇水时,东亚飞蝗的发生是轻的。

由于黄河在夏、秋、春夏三季断流,是东亚飞蝗的发育繁殖期,黄河断流直接影响到河南、山东两省黄河滩地的发生动态。

据调查,河南省黄河断流的20年间,15年间同时发生了100头/m2以上的高密度。根据1971-1997年27年蝗虫发生情况分析,东亚飞蝗在黄河流域发生17年,除1985-1986年发生与黄河无直接关系外,与黄河断流有直接关系。

广大牧区蝗灾的特点

中国牧区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43%。北方和西北广大牧区和农牧交错带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约50-400 mm,干旱发生频繁,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严重影响牧草产量和质量。

辽阔的草原包括沙漠、半沙漠、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山地草原草甸地区。

由于草地和草甸的地域性和植被类型的不同,蝗虫的发生特点与我国黄河流域农业区有明显的不同。

其主要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密度高、食性宽窄,优势蝗虫种群早晚发生期不同,一些优势蝗虫种群如西伯利亚蝗、意大利蝗、亚洲飞蝗等扩散、迁徙和繁殖能力强。

因此,草原蝗虫的灾害特征不同于农业区的飞蝗。

牧区和农牧交错带蝗灾的发生特点往往是由于草地严重退化、荒漠化、过度放牧和粗放耕作,不仅破坏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而且导致一些蝗虫种群的猖獗发生和危害。

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草原和畜牧业的发展。

因此,在治理蝗灾时,仍应以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为原则,以协调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维护其动态平衡为指导思想,继续实施“改控并举,消灭蝗灾”的方针,以实现草原保护和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丘逢甲:面对日本的入侵 丘逢甲:面对日本的入侵 临死前说:葬须南向 吾不忘台湾下一篇:揭秘: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揭秘: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