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流放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清朝为何把罪犯流放宁古塔 宁古塔是什么地方

导语:在很多清史剧里,我经常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生气时的一句经典台词:“派人去宁古塔,千万别入关!”宁古塔不是“塔”,而是满族的发祥地,清朝皇室的故乡。为什么要把罪犯送到老家? 宁古塔其实是一个城市名,是清朝时罪犯被流放关外的地方。后来,宁古塔将军被确立为吉林将军的前身。宁古塔

在很多清史剧里,我经常听到不同时期不同皇帝生气时的一句经典台词:“派人去宁古塔,千万别入关!”宁古塔不是“塔”,而是满族的发祥地,清朝皇室的故乡。为什么要把罪犯送到老家?

宁古塔其实是一个城市名,是清朝时罪犯被流放关外的地方。后来,宁古塔将军被确立为吉林将军的前身。宁古塔是偏远地区。以前这里环境不好,气候异常,没有草生,粮食不长,很适合罪犯改造。既不是塔,但为什么又叫“塔”?相传清朝皇室的六位远祖曾在此居住。满语叫“顾宁”,古称“顾宁塔”。

把罪犯流放到宁古塔,有两层意思:一是惩恶扬善,让犯罪的人能离乡背井,吃苦耐劳,出关投降,思考忏悔,接受洗沙;二是给清皇室的故乡“添砖加瓦”。清朝的时候,中国偏远落后地区很多,但是清朝为什么不把罪犯流放到外地改造,而偏爱宁古塔呢?用意很明显,就是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朝皇室的故乡。罪犯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为了开荒、造桥修路、改变清皇室家乡的面貌,更是为了饿死、成为地方官和满人的牛马、成为奴隶,以示祖先的荣耀。

自清顺治十年宁古塔安邦张静建立至今已有360多年。明清时期,大量被朝廷处罚的官员和将领被送往宁古塔,特别是顺治至乾隆期间,有数千人被流放到东北,使宁古塔成为当年著名的流放地之一。

历史上的罪犯流放起源于五代金朝天府时期,到清代有了很大发展,逐渐完善了罪犯分配制度,设立了一批刑罚流放点。顺治初年制定了《大清律》,对罪犯流放作了详细规定,主要包括流放的原因和类型、刑期和生活。乾隆初年颁布的《大清条例》规定:“抢劫犯免死减罪,抢劫数家,拦第一家的,偷第一家的,立即得到,盗墓两次的...同宁家塔等。”一个被送到宁古塔的罪犯,通常会呆上10年,然后调查他的现实表现。如果他能悔过自新,他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被允许回到自己的家乡。但如果被判无期徒刑,就永远不准入关,除非皇帝特别许可。

根据《中国通史》、《清史稿》等史书记载,被送往宁古塔的罪犯不仅是平民和旗人,还有朝廷大臣。顺治十二年,吏部副职彭长庚,一级子爵徐二安,盛赞睿亲王多尔衮,要求多尔衮平反,恢复爵位。皇帝把这件事交给大臣们秘密讨论,秘密讨论的结果被判死刑。但是皇帝看了,说他们两个对朝廷立功,就被召见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鸡林旧闻》记载:清军入关之初,绝大部分民工罪犯都是掌管吉江两省的。而且康熙在云南的时候,云南是平的,所有依附于吴三桂的云南人都分到商鞅堡。今天开元县的边门外,满语称之为台湾尼堪和尼堪汉人。

原文解读:清初入关时罪犯大多被流放到吉林、黑龙江两省。康熙二十年春,清朝平定了昆明吴三桂部的叛乱,吴三桂滇军的所有人都被流放到商鞅堡。商鞅堡位于开元县东部边界外,满语称之为“泰尼坎”,“尼堪”是汉人的名字。

为什么宁古塔是清初最重要的流放地之一?

清初流放地主要在东北,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地区是清代的“龙兴之地”,更重要的是一直处于清政权的控制之下。把不放心的政治人士的后勤放在安全的地方,可能是中国当局世世代代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而其他地区还没有完全稳定下来,南方也没有完全被控制,所以更别说西北了,所以主要的流放地是东北。而且鉴于当时的中俄关系,为了防止俄罗斯入侵,也是出于国防需要,让俘虏守卫边疆。

清代东北有很多流放地。最开始是把犯人送到沈阳和上阳堡,再到吉林的乌拉和宁古塔,最后到黑龙江的爱辉和齐齐哈尔。其中最著名的流放地是宁古塔,也就是今天黑龙江省的海林和宁安市。仅在清初顺治时期,就有数千人因常可案、浙东通海案和文字狱被流放到东北宁古塔。

移民对宁古塔有哪些贡献?

中原和江南的移民来到这里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里的萧条和荒凉。

移民放弃了东北的原始耕作方式,从内地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粮食品种从四五个增加到十几个。特别是在土地开发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到雍正初年,宁古塔将军管辖的耕地已经达到原来的十倍。明朝末年兵部尚书张玉嬿流放宁古塔后,把中原的蔬菜、花种、农作方法带到这里,被当地人尊为“国外敬粮之神”。

宁古塔地区商店很少,几乎没有贸易活动。移民岳洋建议宁古塔将军建立一个毛皮人参交易场所。仅仅一年时间,宁古塔就开设了30多个贸易仓库,人参、香菇、皮草等进行交换销售,迅速吸引了盛京、乌拉、吉林等地的客商。20多年后,之子吴在《宁古塔概论》中这样描述:“货郎才尽,山水甲天下”。可以说,宁古塔的商业贸易是从人流开始的。

在医药卫生方面,流放宁古塔的鲁家族做出了前所未有的贡献。雍正时期震惊全国的文字狱案是由吕留良的反清思想引起的。雍正十年,吕留良死后49年被屠戮,孙辈被送往宁古塔。全家12个家庭的111人离开家园,踏上了长城以外的漫长旅程。他们在雍正十一年冬到达宁古塔。宁古塔是信奉萨满教的全民土人。当他们生病时,他们经常采用一些当地的方法。吕留良的孙子艺鹭擅长医术,于是他开始在当地行医,挽救了无数生命,改变了落后的医疗环境。据史书记载,他被任命为宁古塔卫戍的医官,后来清廷下令不许流亡者在他被免职前担任官员。

据记载,吴兆骞离开北京时,用牛车带了几万本书。他和移民用这些书带来了四书五经、史记、等书籍,并建立了“读书小屋”教育当地人。

流放宁古塔的名人有哪些?

因江南科学场案而在顺治十五年被流放三年的宁古塔方公干,写诗近千首,几乎每天写一首。不仅沿途所见所闻,他在流放期间的许多小事也被收入诗中,编成《何陋集》,是宁古塔最早的诗词歌赋集。

移民吴兆骞在宁古塔生活了20多年,发挥了他的“江左味”风格。他的许多诗歌都有保卫边境、保卫国家的内容。它们是守卫边境的士兵的绝唱。其中《秋收》歌颂安步海东将军抗罗刹,《长白山赋》讴歌山河之美。他的书信集《还乡家书》,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流亡文人是如何生活在宁古塔的:他们平日里活得像岁月,无休止地思念家乡,为父母和成年人祈祷平安,和朋友们一起吟诗,这些都是一个接一个呈现给后人的。

自古以来,宁古塔山川留下的名字,大多是当地土人用民族语言描述的。明末,兵部尚书、河南新乡人张玉嬿,游览了宁古塔新老地区周围的山川、村落、河流,并对其进行了更名,增加了这些山川的文化底蕴。这些默默存在于古荒地上的河山,都有自己的名字,收录在他的《宁古塔山水笔记》里。他还对宁古塔的风土人情、物产丰富做了非常详细的记录,让关内的人了解了塞外的山水、村落、民俗以及塞外的物产丰富。今天想了解宁古塔的景观,一定要读《宁古塔的景观》。文章虽然不多,但内涵广泛,文字优美,笔法简练。它们不仅是宁古塔乃至黑龙江最早的游记散文,也是一部优秀的区域文集,为宁古塔的区域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证据。很多正史找不到的材料,在这个记录里都能得到,可以说是对历史的补充。

张的另一部散文集《域外文集》,值得一读。以“笔记、论、书、赋、书、说”为主题的文章共22篇,多与流亡者有关,也有对塞外山水、风土人情、物产的论述。对于研究宁古塔长城外流亡者的生活和风俗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清代宁古塔的史书记载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活动,给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和宝贵的财富,让我们可以通过它们了解300多年前的习俗和历史曲折。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生不是生,死不是死”,这是诗人吴梅村对移民处境的写照。今天研究移民,追寻他们的足迹,也算是对祖先的一种安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女人最痛结局 史上那些惊艳绝伦女子的最终结局:红颜多薄命下一篇:尼泊尔在哪 揭秘:尼泊尔与中国从哪朝哪代开始有渊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