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第一颗氢弹 中国第一个氢弹外国震惊 中国第一颗氢弹多少钱

导语:如果没有原子弹氢弹,难以想象今天的中国会怎样?漂亮的蘑菇云,中国从此打破美苏的核讹诈,真正挺起了胸膛! 中国的氢弹能长期保存,而外国的不能长期保存,设计的原理不一样。为中国的科学家点赞! 原标题:52年前的今天,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为了这一天,他怀揣“中国绝密”隐姓埋名28年 于敏先生 52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

如果没有原子弹氢弹,难以想象今天的中国会怎样?漂亮的蘑菇云,中国从此打破美苏的核讹诈,真正挺起了胸膛!

中国的氢弹能长期保存,而外国的不能长期保存,设计的原理不一样。为中国的科学家点赞!

于敏先生

52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一时间,举国沸腾。

今年1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岁,一代巨星就此陨落。

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人心。

可惜的是,如今说起于老,恐怕并没多少人知道。世人多念同为“两弹一星”元勋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老前辈们。其实,“两弹一星”元勋一共授予了23人,每一个人的贡献都无可替代,功勋卓着。

很多时候,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声名不宜大肆宣扬,所以在非学术界,人们很少能听到他们的名字。

于老的名字解密时间是1988年,而第一次公之于众,是在1999年的“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发布会上,此时距离于敏从事氢弹研发,已然过去整整28年。

28年隐姓埋名,从接受核科学研究这项任务开始——于老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就一起成为了国家的最高机密。

直到2014年,于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名字才逐渐为人所熟悉。他没有在西方留过学,是真正的“国产土专家1号”!

正如网友说的:

于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bug级的人物,宇宙级别的人物!

甚至有人赞扬,于敏得到最高科技奖,不是于敏的荣幸,而是这个奖项的荣幸。

网友纷纷缅怀于敏院士的功绩。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

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

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这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生在73岁时所作七言律诗《抒怀》,亦是于老平凡而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

亲历民族苦难,励志报孝国家

1926年8月,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

尽管出身于草根家庭,但于敏具有同龄人望尘莫及的聪慧,从小便过目不忘,数理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他的童年是在沦陷区的天津度过的,那段生活给他留下惨痛印象,也形成了先天的民族忧患意识,这使得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学科学、爱科学,从事科学研究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宏远志向。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入学不久,他发现工学院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运用,而不告诉其根源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自己。

1946年,性格内向、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的他,出于对个人的兴趣热爱,主动转到理学院学习理论物理,并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回忆说:“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 国产土专家 ” 一号,盛年展露头角

1951年起,于敏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并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着《原子核理论讲义》。

于敏从未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

作为一个未曾留过学的权威物理学家,于敏先生开创性的原子核理论,钱三强称赞他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

工作中的于敏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访华,31岁的于敏参与了这场当时在科学研究领域规格非常高的接待任务。于敏的才华给日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朝永振一郎回国后发表文章赞誉于敏先生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中国氢弹之父,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上世纪60年代初,于敏参加到代号为“中子物理研究小组”的工作中,开展氢弹的基础研究。他是当年第一批被调去研究氢弹的研究人员,这一转变,影响了他的一生。

他回忆说,“我曾经想过,等突破氢弹原理,我国有了自己的氢弹以后,再回去搞基础科学研究。然而,世事难料,一干就是40年,我几乎一生都从事我国的核武器研制事业了”。

研究氢弹的于敏小组,根本得不到国际上任何研究报告,人们只知道要用原子弹的裂变引爆氘氚产生核聚变,他们只能每个人提出自己的想法,互相讨论攻关,有时想法不同吵得不可开交,但正是在大家的相互激辩下,氢弹研制的道路也越来越清晰。

1965年,于敏带领一只小分队去往中国唯一的计算机研究所进行模型分析,那时候的计算机还是那种打孔纸带式的,效率低,有时还罢工,即使这样,这台计算机也只有5%的时间可以分配给氢弹研究,往往都还是夜里。

研究人员在空闲时,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来进行前期数学演算,努力赶进度。

在一次模型结果出来后,于敏果断推测当时设计的原型不能够引燃氢弹,他思来想去,提出了一种新想法,跟别的科学家一分享,大家均佩服得不得了,赶忙照着这个模型重新演算。

终于,于敏提出的新模型,解决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氢弹制造,初见曙光!

1967年7月,中国成功进行了氢弹试验,世界为之震惊。

在氢弹突破中,于敏又组织领导攻关小组发现了实现氢弹自持热核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途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起了关键作用,被称为中国氢弹之父。

后来据美国那边分析,于敏提出的氢弹结构原理,与当时其他国家的泰勒-乌拉姆结构类似,但于敏提出X射线透镜而非X射线反射镜来实现从初级到次级的能量传送,在设计上更有先进性,因此,我国的第一个氢弹就实现了小型化,实现弯道超车。

可以说,一个现代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拥有真正的独立。于敏对中国氢弹技术的贡献非常大,氢弹有2种结构类型,t-u构型和于敏构架。从这便能看出于敏的地位。

后来,于敏长期领导并参加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于敏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1984年于敏与邓榢先在核试验基地

上世纪80年代初,于敏意识到惯性约束聚变在国防上和能源上的重要意义。为唤起注意推进发展,他在一定范围内作了“激光聚变热物理研究现状”的报告,并立即指导组织开展理论研究。

1986年初,邓稼先和于敏对世界核武器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作了深刻分析,向中央提出了加速我国核试验的建议。事实证明,这项建议对中国核武器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5年荣获“五一劳动奖章”,1987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92 年获光华奖特等奖。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他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并代表获表彰科学家作了发言。他在发言中总结道,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美国用了7年3个月,前苏联用了6年3个月,英国用了4年7个月,法国用了8年6个月。中国人只用了2年8个月的时间,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2015年,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

在80高龄之时,于老仍然在研究激光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他几乎为我国国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于老曾言:“我当然不愿意打仗,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都彻底销毁、完全禁止。可是,在50年代,核大国几次威胁要使用核武器来打我们,你要想不受人家欺负的话,就不能没有核武器。”他也坚信“核武器最终会被销毁”,和平与发展将真正成为现实。

其实,于老一直对于自己的工作成就看的很淡,别人说,要给他封一个“ 中国氢弹之父 ”的称号,他总是拒绝:“ 这个提法不对,我受之有愧。核武器事业是一项集体的事业,是全国各条战线、多个部门大力协同的成果,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能够独立完成的。我自己只是做了应当做的工作,荣誉属于参加核武器研制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

其实于老太过于谦虚,“中国氢弹之父”并不是记者们强行冠名,而是同为核物理学家,也是诺贝尔奖得主阿格·玻尔在到访中国时提出的。作为同行,波尔当然知道于敏的成就到底有多么巨大。

他说,中国能做出氢弹,于是中国有了。

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于老说:“一个现代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而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我要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

这是一个甘愿抹掉姓名的男人对他的祖国,说出的最动人的情话。

时代的使命与需要决定了于老的人生道路和命运,而他在这条沉默且艰辛的核武器研究道路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核武器研究难题,贯注了全幅的生命与全部的感情,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深深铭记。

“中国氢弹之父”这个称号,于老受之无愧。国士无双,民族脊梁,深切缅怀于敏先生!

美国英国法国苏琳中国第一颗氢弹分别是在什么时间爆炸

1951年5月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恩尼威托克岛试验场进行氢弹试验。但其是一个极其笨重的试验装置放在60余米的钢架上,装置以液态氘作为核聚变原料,并有冷却系统使氘处于极低温。基本不具备实战价值。

1953年8月,苏联宣布氢弹试验成功,当量40万吨。苏联是第一个成功把氢弹实用化的国家。但是其构造问题导致爆炸比较小。

1954年3月1日,美国的第一颗实用型氢弹在比基尼岛试验成功。预测当量600万吨,实际当量高达1500万吨。随后,在美国帮助下,英国于1957年5月15日进行了第一次氢弹实验。

1966年12月28日中国成功地进行氢弹原理试验,当量30万吨。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由飞机空投的330万吨当量的氢弹试验获得成功。

1968年8月,法国也拥有氢弹。

美国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用了7年零3个月,英国用了4年零7个月,苏联不到4年,法国是8年零6个月,中国用了2年零8个月。

知立方:邓稼先

邓稼先,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网友有话说:

@玩黄易的时间比Q还多:其实可以想想像当年如果原子弹不炸不知道会不会?

@下层民众:别国的恐惧与轻蔑。代表着他们把我们当成不容轻视的对像。至少。中国人的声音。全世界都会倾听。

如果没有原子弹氢弹,难以想象今天的中国会怎样?漂亮的蘑菇云,中国从此打破美苏的核讹诈,真正挺起了胸膛!

中国的氢弹能长期保存,而外国的不能长期保存,设计的原理不一样。为中国的科学家点赞!

于敏先生

52年前的今天,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上空爆炸成功,一时间,举国沸腾。

今年1月,“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在京去世,享年93岁,一代巨星就此陨落。

一句嘱托,许下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人心。

可惜的是,如今说起于老,恐怕并没多少人知道。世人多念同为“两弹一星”元勋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老前辈们。其实,“两弹一星”元勋一共授予了23人,每一个人的贡献都无可替代,功勋卓着。

很多时候,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声名不宜大肆宣扬,所以在非学术界,人们很少能听到他们的名字。

于老的名字解密时间是1988年,而第一次公之于众,是在1999年的“ 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发布会上,此时距离于敏从事氢弹研发,已然过去整整28年。

28年隐姓埋名,从接受核科学研究这项任务开始——于老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就一起成为了国家的最高机密。

直到2014年,于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的名字才逐渐为人所熟悉。他没有在西方留过学,是真正的“国产土专家1号”!

正如网友说的:

于敏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bug级的人物,宇宙级别的人物!

甚至有人赞扬,于敏得到最高科技奖,不是于敏的荣幸,而是这个奖项的荣幸。

网友纷纷缅怀于敏院士的功绩。

忆昔峥嵘岁月稠,朋辈同心方案求,

亲历新旧两时代,愿将一生献宏谋;

身为一叶无轻重,众志成城镇贼酋,

喜看中华振兴日,百家争鸣竞风流。

这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先生在73岁时所作七言律诗《抒怀》,亦是于老平凡而伟大一生的真实写照。

亲历民族苦难,励志报孝国家

1926年8月,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

尽管出身于草根家庭,但于敏具有同龄人望尘莫及的聪慧,从小便过目不忘,数理化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他的童年是在沦陷区的天津度过的,那段生活给他留下惨痛印象,也形成了先天的民族忧患意识,这使得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学科学、爱科学,从事科学研究报效祖国、振兴中华的宏远志向。

1944年,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入学不久,他发现工学院只是把知识告诉学生运用,而不告诉其根源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自己。

1946年,性格内向、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的他,出于对个人的兴趣热爱,主动转到理学院学习理论物理,并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他回忆说:“童年亡国奴的屈辱生活给我留下惨痛的记忆,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负,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这种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动力。”

“ 国产土专家 ” 一号,盛年展露头角

1951年起,于敏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他在国内率先开展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在物理学报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并与北京大学杨立铭教授编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着《原子核理论讲义》。

于敏从未出过国,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他几乎是惟一一个未曾留过学的人。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进行理论探索。

作为一个未曾留过学的权威物理学家,于敏先生开创性的原子核理论,钱三强称赞他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

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原子核理论,他是开创性的。”

工作中的于敏

1957年,以朝永振一郎为团长的日本原子核物理和场论方面的访华代表团访华,31岁的于敏参与了这场当时在科学研究领域规格非常高的接待任务。于敏的才华给日方留下了深刻印象,朝永振一郎回国后发表文章赞誉于敏先生为中国的“国产土专家一号”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严阁老 严嵩为什么要把价值二十万两的戏班子送给徐阶下一篇:江夏镇是现在哪里 年羹尧在江夏镇杀了多少人 年羹尧最后结局又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