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包拯后人 包公子孙后代现状 包公有后代吗

导语:凡是历史名人,都有人抢着当嫡孙,也并不见得受多大益。 宋代的包公是否有后代 在民间有包拯无后的传言。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宋史》中,在包拯去世前些年,宋仁宗曾经询问包拯有无后人,想给包拯加恩,封赏其后人。可是,包拯却告诉宋仁宗,自己无后。宋仁宗还发出慨叹,说上天不公,像包拯这样的大臣,为何绝后云云。 那么,包拯为何会在宋仁宗面前

凡是历史名人,都有人抢着当嫡孙,也并不见得受多大益。

宋代的包公是否有后代

在民间有包拯无后的传言。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宋史》中,在包拯去世前些年,宋仁宗曾经询问包拯有无后人,想给包拯加恩,封赏其后人。可是,包拯却告诉宋仁宗,自己无后。宋仁宗还发出慨叹,说上天不公,像包拯这样的大臣,为何绝后云云。

那么,包拯为何会在宋仁宗面前,说自己无后呢?

只因,当时的包拯认为自己只有过一个儿子,而他的儿子早在近二十年前就去世了。

包拯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包繶。大约在包繶十七八岁的时候,包拯为儿子迎娶了崔家的一个女儿。

包拯的儿媳妇崔氏,乃是宋朝名门之后。崔氏的母亲,乃是太宗、真宗时期三次拜相,前后执政二十年的吕蒙正的女儿。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可惜,没过二三年,包繶在二十岁的时候竟然就去世了。幸亏去世的时候还留下一个种,崔氏怀孕了。

崔氏生下遗腹子后,崔家希望女儿改嫁,可是崔氏就是不从。

可是,没过五六年,崔氏这个遗腹子,包拯唯一的孙子竟然也病死了。这下包拯深受打击,他也希望崔氏能够改嫁。可是,崔氏依然决定为包繶守节。

《宋史》中如此记载: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取媵子归,名曰綖。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包拯六十多岁的时候,他老人纳了一房小妾。也不知怎么的,包拯和小妾同居了一二年,竟然执意要把小妾赶走。

或许是因为包拯年老,身体不好,不想耽误小妾?

或许就是在这段时间,宋仁宗询问包拯有无后人,包拯回答没有。

事实上,小妾离家的时候已经怀孕。崔氏在得知了这一情况之后,也不敢告诉包拯,自己偷偷派人去照顾小妾母子。

等孩子出生之后,崔氏把孩子接到家中,取名为包綖。

大约就在小儿子出生的这一年,包拯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包拯在去世之前,应该知道自己后继有人。他曾经留下一段遗言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包拯这个多出来的小儿子,也算是老天对包拯一生清廉,公正无私的褒奖吧。

包公还有后人吗?

包拯有一个儿子,名叫“镱”,娶崔氏为妻,担任潭州通判时死了。崔氏为亡夫守节,不再改嫁。包拯曾经把她的陪嫁女送走,在娘家生孩子,崔氏暗中慰问她的母亲,让她好好照顾那个陪嫁女。包镱死后,崔氏把陪嫁女的儿子带回家,取名叫“包纟廷”。

“包青天”包拯后人今何在?35代后人:默默守护包氏祠堂绝不打工

如果你去合肥肥东县包公镇大包村游览包氏宗祠,里面为你介绍包氏宗祠、为你讲述包拯那些神奇故事的人,很可能就是包拯的后人。我们熟知的“包青天”包拯大人已经离世一千多年,而他的后人也散布在各个地方,其中比较集中的是安徽和江苏一带。

包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族祠堂,经过多年风雨,包氏宗祠也经历了无数次整修翻新,现存的祠堂是光绪年间建筑,如今已经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包拯第35代孙包先良便在祠堂守护,如今已经有20多年了。

如今,包先良也已经是将近80岁的老人了,他从1994年起就一直坚守在祠堂。这二十几年,很多村民已经离开村子,到城市谋求更加舒适的生活。而包先良却一直不为所动,他当时并非没有劳动能力,但是却一直默默坚守宗祠,这是什么原因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包拯留下的一首诗中找寻答案。包拯在《书端州郡斋壁》一诗中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写明了包拯期望的官吏形象,也写出了包拯做人、做事的原则。他认为做官首先要端正思想,一定要刚正不阿,做人修行自身也要保持刚正的品行。如果树木足够优秀一定能够成为栋梁之才,韧度好、制作精细的钢也不会轻易弯折。

包拯在诗中传递的思想就是坚守自己,不为所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为官期间,一心为公,无比清廉,百姓都称他“包青天”。包拯有着这样的品格,也同样希望把他认为美好的品格传承给后世子孙,而恰巧包氏后人也继承了这样的品质。

《能改斋漫录》中记载包孝肃公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在家训中讲到,后世子孙如果有人为官贪赃枉法,不仅被家族除名,而且去世后不许葬在家族墓地中。

有包拯这样的家训,子孙后世也都时时警醒,不敢有半分松懈。其实包氏后人守护的不只是包氏宗祠,更多的是守护包拯的精神。正是随着包氏后人长达千年坚持不懈的守护,包拯的形象也越来越丰满、深入人心,使得古往今来为包拯写故事的小说家层出不穷,也留给我们很多令人遐想的故事。

小说《七侠五义》中,包拯被塑造为不畏强权、屡断奇案的父母官。在民间,开封府三宝,即包拯用来断案的工具——古今盆、阴阳镜和游仙枕也广为流传。

小说《龙图公案》中,包拯既维护皇权,又不卑不亢,总是为民请命,替民众伸冤。他被塑造成了下凡的神仙,上至玉皇大帝,下至阴曹地府无一不对包拯另眼相看,有求必应。

事实上,包拯虽然不如小说中那么神乎其神,但绝对铁面无私。有这样一则故事,包拯被派到端州做知县。端州我们听说得不多,但是端砚的威名我们还是有所耳闻。端州生产的砚台质地良好,到哪里都是抢手货。

包拯以前到端州任职的知县都会打着朝廷的旗号大规模征收砚台,往往比朝廷要求的砚台多出很多,知县们就拿着多余的砚台出去送礼。久而久之这已经变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为了生产这些砚台,百姓们苦不堪言,疲劳不已不说,还会耽误农业生产,误了农时。

包拯到任后,果断废除这一规定,自己也从来不收取一块砚台,同时严格要求自己手下当差的官员,直到包拯任期届满离任之时,身上也没有一块当地的砚台。

关于包拯严于律己、为官清廉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现在包氏后人在当地大家的帮助下,组成了委员会,专门负责管理包氏宗祠。他们说包氏宗祠不只属于包氏家族,而是属于全社会的共同财富。为了这样的精神,无论是包先良还是其他的包氏后人,都会毫不犹豫一直默默守护宗祠,守护包拯传承的精神,也会一直为世人讲解、传播那些永远鼓舞人心的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网友有话说:

@U148647631:若无展昭,包公就是刺头活不过几岁。

@潇湘卖油郎:觉得有些不靠谱:宋朝至民国,历经多少年了,包姓才传29代?一代得多年啊记得老夫家的族谱,是明未年间开始修的,传至老夫这一代,已经是21世了。

@v24440186638:包玉刚是包青天的后代,那我的家族也是姓包,也是包青天的后代啊!

@回家的人儿:在戏曲里包拯因为太黑而被父母抛弃,是他嫂子把他养大的,所以也叫嫂子为嫂娘,可为什么又是在他父亲的熏陶下长大的呢?

凡是历史名人,都有人抢着当嫡孙,也并不见得受多大益。

宋代的包公是否有后代

在民间有包拯无后的传言。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宋史》中,在包拯去世前些年,宋仁宗曾经询问包拯有无后人,想给包拯加恩,封赏其后人。可是,包拯却告诉宋仁宗,自己无后。宋仁宗还发出慨叹,说上天不公,像包拯这样的大臣,为何绝后云云。

那么,包拯为何会在宋仁宗面前,说自己无后呢?

只因,当时的包拯认为自己只有过一个儿子,而他的儿子早在近二十年前就去世了。

包拯在二十六岁的时候就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包繶。大约在包繶十七八岁的时候,包拯为儿子迎娶了崔家的一个女儿。

包拯的儿媳妇崔氏,乃是宋朝名门之后。崔氏的母亲,乃是太宗、真宗时期三次拜相,前后执政二十年的吕蒙正的女儿。两家可谓是门当户对。

可惜,没过二三年,包繶在二十岁的时候竟然就去世了。幸亏去世的时候还留下一个种,崔氏怀孕了。

崔氏生下遗腹子后,崔家希望女儿改嫁,可是崔氏就是不从。

可是,没过五六年,崔氏这个遗腹子,包拯唯一的孙子竟然也病死了。这下包拯深受打击,他也希望崔氏能够改嫁。可是,崔氏依然决定为包繶守节。

《宋史》中如此记载:初,有子名繶,娶崔氏,通判潭州,卒。崔守死,不更嫁。拯尝出其媵,在父母家生子,崔密抚其母,使谨视之。取媵子归,名曰綖。

一晃,许多年过去了。包拯六十多岁的时候,他老人纳了一房小妾。也不知怎么的,包拯和小妾同居了一二年,竟然执意要把小妾赶走。

或许是因为包拯年老,身体不好,不想耽误小妾?

或许就是在这段时间,宋仁宗询问包拯有无后人,包拯回答没有。

事实上,小妾离家的时候已经怀孕。崔氏在得知了这一情况之后,也不敢告诉包拯,自己偷偷派人去照顾小妾母子。

等孩子出生之后,崔氏把孩子接到家中,取名为包綖。

大约就在小儿子出生的这一年,包拯去世,终年六十四岁。

包拯在去世之前,应该知道自己后继有人。他曾经留下一段遗言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包拯这个多出来的小儿子,也算是老天对包拯一生清廉,公正无私的褒奖吧。

包公还有后人吗?

包拯有一个儿子,名叫“镱”,娶崔氏为妻,担任潭州通判时死了。崔氏为亡夫守节,不再改嫁。包拯曾经把她的陪嫁女送走,在娘家生孩子,崔氏暗中慰问她的母亲,让她好好照顾那个陪嫁女。包镱死后,崔氏把陪嫁女的儿子带回家,取名叫“包纟廷”。

“包青天”包拯后人今何在?35代后人:默默守护包氏祠堂绝不打工

如果你去合肥肥东县包公镇大包村游览包氏宗祠,里面为你介绍包氏宗祠、为你讲述包拯那些神奇故事的人,很可能就是包拯的后人。我们熟知的“包青天”包拯大人已经离世一千多年,而他的后人也散布在各个地方,其中比较集中的是安徽和江苏一带。

包氏宗祠始建于宋代,是北宋名臣包拯的家族祠堂,经过多年风雨,包氏宗祠也经历了无数次整修翻新,现存的祠堂是光绪年间建筑,如今已经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个世纪90年代初,包拯第35代孙包先良便在祠堂守护,如今已经有20多年了。

如今,包先良也已经是将近80岁的老人了,他从1994年起就一直坚守在祠堂。这二十几年,很多村民已经离开村子,到城市谋求更加舒适的生活。而包先良却一直不为所动,他当时并非没有劳动能力,但是却一直默默坚守宗祠,这是什么原因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包拯留下的一首诗中找寻答案。包拯在《书端州郡斋壁》一诗中写道“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这首诗写明了包拯期望的官吏形象,也写出了包拯做人、做事的原则。他认为做官首先要端正思想,一定要刚正不阿,做人修行自身也要保持刚正的品行。如果树木足够优秀一定能够成为栋梁之才,韧度好、制作精细的钢也不会轻易弯折。

包拯在诗中传递的思想就是坚守自己,不为所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在为官期间,一心为公,无比清廉,百姓都称他“包青天”。包拯有着这样的品格,也同样希望把他认为美好的品格传承给后世子孙,而恰巧包氏后人也继承了这样的品质。

《能改斋漫录》中记载包孝肃公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汉武帝儿子 揭秘:汉武帝的倒霉儿子三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下一篇:铁杵磨成针的上一句 用心做事的古诗文十句加作者 做事专一的古诗词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