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庙号谥号 古代帝王的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 太宗是李世民的庙号还是谥号

导语:在皇帝的历史上,我们经常称他们为汉高祖、武帝、杨迪和唐太宗,而不是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 其实汉高祖、武帝、唐太宗的封号,都是死后对他们功过的评价。分为谥号和庙号。 那么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呢?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死后头衔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他死后,官方根据他的生平事迹和道德修养,授予他

在皇帝的历史上,我们经常称他们为汉高祖、武帝、杨迪和唐太宗,而不是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

其实汉高祖、武帝、唐太宗的封号,都是死后对他们功过的评价。分为谥号和庙号。

那么谥号和庙号有什么区别呢?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死后头衔

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他死后,官方根据他的生平事迹和道德修养,授予他法官称号。

据王国维等人考证,谥号制度形成于西周中期。

在周代,皇帝、诸侯、卿大夫及其妻子都有资格获得谥号。

按照汉朝的说法,只有以生前名字命名的人才有资格在死后获得谥号。

唐朝规定,具备三种以上资格的官员有资格获得谥号。

而谥号,秀才之子,是由自己的亲友或者自己的知心朋友亲戚给的,这叫个人传承。不像朝廷,他没有官架子。

当初的谥号只有“美谥号”和“平谥号”,是后人对先人成就的纪念。而作恶多端或对君主没有贡献的人,死后没有谥号。不用谥号表达“恶”。

“恶诬蔑”也起源于周朝。在位期间的乖张行为,死后被贬为“李”。

从那以后,清晰明确的审议方法逐渐得到改进。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为了达到以伦理来褒贬人、拯救社会风气的目的,撰写了《卜筮释文》,成为后世实行卜筮的重要依据。

但是到了秦朝,秦始皇觉得这种“议父议臣议王”的行为很不通情理。他干脆废除谥号,自称“先帝”。他的后代是第二代和第三代。

汉朝独尊儒术后,遗书复兴,逐渐规范。

  

三国时,魏国皇帝曹睿在世时,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被世人耻笑。因为谥号只有死后才能得到。曹睿本人只活了三十六岁,英年早逝,以至于魏国的大权被司马氏篡夺。

陈楠灭亡后,已故的陈大师包书被俘,回到长安,死于公元604年。同年,隋文帝隋文帝去世,即位。杨光认为陈包书当皇帝是荒唐的,于是下令“谥号”。

当时杨光雄浑,隋朝以前也很强盛空。有谁想过隋朝很快就会分崩离析,被唐朝取代?唐朝给杨光的谥号,和董祺、陈后主一样“遥远”,这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南宋时,奸臣秦桧死后,朝廷给予他“忠义”的褒奖,还封他为王诜。后来,宋宁宗赶走了他的骑士身份,并将谥号改为“荒谬的丑陋”,这被认为是对这位被时代唾骂的奸臣的最终判决。

明清时期,皇帝和大臣的谥号是由礼部拟定的。

明朝时,文坛领袖、内阁首辅李东阳临死前不肯闭眼。身边的人都很惊讶。他的老同事,另一位部长,杨一清,握着他的手,告诉他,法院已经下令给他一个“郑文”的谥号。奄奄一息的李东阳听后激动地站了起来,可见“郑文”这个谥号对士大夫是多么珍贵。

清朝时期,谥号的起草越来越严格。

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推动洋务运动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使他死后谥号“郑文”。另一位著名的大臣张之洞知道,即使曾国藩能得到“郑文”的谥号,他死后也不会更惨。谁知道他死后,只得到一个“文祥”的谥号;别说“郑文”,就连李鸿章的“文忠”也比他的谥号高了十几级。

  

皇帝的谥号

庙名,顾名思义,是指君主在祠堂内牺牲牺牲时使用的名称。起源于商朝,到秦始皇时期废止,历代沿用。庙号和谥号最大的区别就是只有君主才能享受庙号。

比如:刘邦,谥号:高帝;庙号:太祖。刘彻,谥号:孝武皇帝;寺号:世宗。

东汉光武帝刘秀删改后,西汉只有四位皇帝有真正的庙号:

太祖高皇帝刘邦

太宗恒

世宗孝武皇帝刘彻

中宗小轩皇帝刘询

就连开创文婧统治的汉武帝刘启也没有庙号,可见早期庙号的严格程度。

至于刘秀,虽然没有改朝换代,但他的皇帝不是祖上传下来的,而是自己打的,还算开国皇帝,所以谥号:光武帝;庙号:世祖。

早期寺庙名称只有一两个字,只有业绩突出的皇帝才能有。

唐朝以前,死去的皇帝一般都被称为谥号,比如汉武帝、汉光武帝,而不是庙号。

唐以后,由于谥号的字拉长,成了一堆各种褒义词,所以改名为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一般王朝的创始人叫太祖是常事,其次是太宗,后面的皇帝要根据在位表现给相应的庙号。

明·成祖·朱迪原名唐太宗,嘉靖朱厚熜为褒扬明·成祖开创了小宗承袭大制的先河,将其改为成祖。嘉靖为朱迪提高了庙号,因为他也是一个诸侯宗室来继承这个制度。养朱迪就是养自己。朱厚熜自己的寺庙名叫世宗。

  

指导委员会

相比较谥号和庙号,年号最晚开始使用。是汉武帝为了记录年份而创造的名字。历史上第一个年号叫建元。

之后只要新皇帝登基,一般都是从第一年中期或者第二年年初下诏改称。

明朝以前,大部分皇帝改元都不止两次,也就是说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可以使用多个封号。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用封号18年。

民国成立时年号正式废止,改为“民国年”。因此,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称号是宣彤。至于袁世凯称帝后使用的“洪宪”称号,并没有得到后世的认可。

皇帝对头衔的选择通常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汉武帝刘彻在打猎时捕获了一只独角兽,所以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元寿”。一方面是纪念这种狩猎活动,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他将与匈奴作战。

光武帝刘秀登基后,世界上分裂势力众多,所以他的第一个称号是“建武”,意为继续战斗。

杨迪皇帝杨光登基后,把他的头衔改为“伟大的事业”,以向世界表明他要从事伟大事业的雄心。在位期间修建东都,修隋朝大运河,开创科举制度,巡视吐谷浑,征收高句丽三次,滥用人民权力,最终导致国家崩溃。“伟大事业”的称号成了他最大的讽刺。

武则天是年控。当她遇到重大事件时,她会改变自己的年号。她刚登上皇位时,用“天赐”告诉世人,她是做皇帝的宿命。后来,她把自己的生活改成了“长寿”,表达了她想活得更久的愿望;为了纪念洛阳建成,唐明将其改名为“天空万岁”。

从明朝开始,除了战败被瓦拉俘虏的明英宗,还有两年——即“正统”和“天顺”——其他明清皇帝都只有一年:洪武、永乐、宣德、弘治、郑德、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康熙、雍正、甘龙等。,所以后世也用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焚书坑儒的影响 古代思想文化的浩劫:焚书坑儒的原因及影响 秦始皇“无道”吗下一篇:历史上嬴政最爱的女人 秦朝秦始皇最宠爱的女人是谁 叫什么是什么来历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