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高启 高启是明朝少有的才子 朱元璋为何要杀他 因为“卧虎藏龙”吗

导语:高启,元末明初着名诗人,文学家。长洲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元朝末年,在苏州曾和张士诚有来往,因此朱元璋对这个人不满意。高启经常卖弄自己的文采,抨击当时的时政,写过一首朱元璋的后宫诗——《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高启,元末明初着名诗人,文学家。长洲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元朝末年,在苏州曾和张士诚有来往,因此朱元璋对这个人不满意。高启经常卖弄自己的文采,抨击当时的时政,写过一首朱元璋的后宫诗——《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讽刺朱元璋后宫很乱,把陈友谅的妃子全部抓来,留下来做自己的妃子。史书上记载当时功臣子弟到宫里面去偷看这些妃子。朱元璋很气愤,但是当时并没有杀高启,把他赶回苏州。有一次重修苏州府衙,要写上梁文,于是魏观请高启来写上梁文。在文章里写了一句“虎踞龙盘”,因为府衙是建在张士诚的旧宫殿上,因此被朱元璋抓住把柄,朱元璋派一个御史伪装成工匠到工地上搜集证据。最后高启被腰斩,魏观被杀头。

个人认为朱元璋杀高启,借明朝文字狱,报侮辱自己的私仇,最终是为了达到打压江南士族的政治目的。

明初,诗坛上百家争鸣,以刘基为代表的越派,以高启为代表的吴派,以林鸿为代表的闽派,以孙蒉为代表的岭南派,以刘崧为代表的江右派。其中,以高启的诗歌成就最高。

高启是苏州人,才思敏捷,诗的内容和风格也是多种多样,长期隐居的生活让他撰写了一首首关于田园生活的诗篇,比如《牧牛词》、《田家行》、《养蚕词》等,语言质朴真切。

更为难得的是,高启的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疾苦,这是明朝诗坛少有的。

所以说高启是明朝少有的才子,那就是有理有据的。可惜,高启壮年就被诛杀了,未能成为“一代诗人”,明朝的诗歌自此也算是陨落了。

至于,高启是怎么死的,史书记载是被朱元璋腰斩,因诗文致祸。

高启是苏州人,在张士诚占据苏州时,他虽然没有跟风加入张士诚的阵营,但是才子风流,高启和张士诚手下的文人还是往来颇多。

在明朝建立后,高启也入朝为官,但是朱元璋想几次提拔高启为户部右侍郎,可高启却以年少不能委以重任拒绝了。

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让高启归乡。

回到老家后,高启算是如愿以偿,放飞自我,天天与好友饮酒作乐。当时,苏州的知府叫做魏观,这人在张士诚的皇城的基础上重修个府衙,当地有“上梁文”的习惯,于是魏观就请高启来写上梁文。

高启一时兴起,一挥而就,就写了篇《上梁文》。可是,这篇诗文本没有什么不妥,可文中出现了“虎踞龙盘”的词语,加上是张士诚的皇城,朱元璋就怀疑起来,这不是造反吗?

最终,高启被“腰斩于市”。

高启之死,是“虎踞龙盘”,还是“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这就是高启的被处死的经过,也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高启的死因不仅仅是因为“虎踞龙盘”,还因为之前评论后宫之乱,惹怒了朱元璋。为此,朱元璋新仇旧恨一起算,处死了高启。

说到洪武年间,马皇后所掌管的后宫,人人都称之和谐,管理的井井有条,为朱元璋免除很多后顾之忧。

但是,真的如此吗?

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寝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这是高启入朝做官后所作的一首诗,看似是描绘后宫生活的诗歌,其实后两句有讽刺之意,是在讽刺朱元璋的后宫不严,也有丑闻,后宫深夜还有人来访?这是做什么就不知道了?

《明史》中谈到高启时,说“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我想说得就是这首诗吧,因此而得罪朱元璋。

清朝人修的《明史》似乎也证实了这一点,胡美乱宫被诛杀,“胡美……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长败,帝手诏条列奸党,言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入乱宫禁,事觉,子婿邢死,美赐自尽云”。

从这些记载来看,朱元璋时期的后宫确实不严,没想想象中的那样好,而高启诗中所言的“夜深宫禁有谁来”,就说韩国公李善长和豫章侯胡美等人的乱宫之事。

细想一下,这也是有可能的,朱元璋农民出身,一步一步地做了皇帝,半个天下可谓是乡里、兄弟打下来,肯定会有抱团取暖的局面出现。

而且,由于朱元璋的乡里观念,大力扶持淮西勋贵,同时,淮西勋贵又与皇族联姻,淮西勋贵之间又相互联姻。因此,这时的朝局关系可谓错综复杂,宫人得罪谁也不是,左右为难,牵一发而动全身,祸乱自此来了。

可惜了一代才子

为此,乱宫也不是空穴来风,而高启也可能听闻此事,作诗嘲讽,朱元璋记恨在心,找了个借口杀了高启,这也是有可能的。

【小皮】

  高启,字季迪,自号青丘子,是元末明初着名诗人,有《青丘子歌》留世。高启在何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同时也与杨基、张羽、徐贲共称“吴中四杰”。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原名朱重八,早些年因为穷困出家为僧讨生活。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朱元璋因此与同乡之人一起参加了农民起义军。朱元璋才智过人、谋略无双,所以很快就在起义军中起势,到了后来甚至接手所在起义军,成为一方割据势力。后来更是将这支起义军发展壮大,推翻元朝统治,合并消灭其他起义军势力,建立大明王朝,统一天下。

  一个是诗人,一个是帝王,这两人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后,人才稀缺,所以向天下颁发诏书,广招人才,高启才名远播,自然也在他征诏之列。洪武元年,高启开始进入明朝官场,任翰林院编修,修《元史》。

  初时朱元璋和高启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甚至因为高启十分有才,朱元璋经常表示对他的欣赏。但是随着后来一些事情的发生,朱元璋对高启的看法逐渐发生改变,以致于后来竟然取了高启的性命。

  高启在明朝为官几年之后,朱元璋便想将他提到户部右侍郎的位置。但是当时高启对官场早就没有期望,所以想要辞官归隐,于是多次拒绝了这个请求,并且最终选择了辞职。

  朱元璋虽然同意了高启的请求,并且还赠给他不是金银,让他安然归乡。但是高启的屡次拒绝,仍然在朱元璋心里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后来高启作的一些诗,尽管并无特殊含义,但是在朱元璋看来却是对自己的冷嘲热讽。所以到了后来朱元璋甚至认为,高启并不承认明朝的正统,也并看不起自己这个皇帝。

  朱元璋将高启杀害的导火索,或者说是直接原因,源自于高启写的那篇《郡治上梁文》。

  今天我们修建大楼开土动工或者竣工的时候,还会请人来算算日子,然后放鞭炮。古时候的生产生活条件远没有现在这么好。修房子绝对算的上是一件大事,民间平常人家盖房子上大梁的时候,会摆上祭品祭祀神明,还会放鞭炮驱逐小鬼。

  当时朱元璋选的新任苏州知府魏观,在当地修建新的办公府邸。房子建好之后上大梁,便依例祭祀,并且请一位非常有才名的人写一篇好的上梁文。而高启就是魏观选的那个人,高启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最终却引出了祸事。

  魏观修建的官府地址正是当年张士诚在苏州的宫院,朝中于是上奏弹劾魏观心思不正,有谋反之心。因为这件事,魏观被诛杀。而高启那篇上梁文,也被人找出有“龙蟠虎踞”的字眼。朱元璋看后,顿时大怒,在他看来“龙盘虎踞”之地当然只有自己这个皇帝能够居住。你在文中用这个词,意思是不是说你认为张士诚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

  就这样,高启因为这么一篇被处以腰斩之刑。当然这篇文实际上只是一个导火索,朱元璋对高启的疑心早就种下。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袍哥文化 袍哥为什么在四川能广泛长期的存在 但是为什么没有发展到外省下一篇:李如辉 罗成如果有裴元庆的力气能打败宇文成都吗 你怎么看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