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戚家军编制 戚继光为何要组建戚家军只因他看到了惊人的一幕

导语:明朝的戚家军是带有私人武装性质的军队,但是它是由明朝政府允许特批的。也就是说,戚家军是在明朝授权的情况下由戚继光自己组建的,隶属于明朝军事编制,但是由继戚光个人指挥运营与管理,相当于《亮剑》里的独立团。后期清朝曾国蕃、李鸿章、左宗棠和袁世凯组建的湘军、淮军、楚军和北洋新军也都是这样性质的军队。戚家军的组建产生两个问题:朝廷不得不允

明朝的戚家军是带有私人武装性质的军队,但是它是由明朝政府允许特批的。也就是说,戚家军是在明朝授权的情况下由戚继光自己组建的,隶属于明朝军事编制,但是由继戚光个人指挥运营与管理,相当于《亮剑》里的独立团。后期清朝曾国蕃、李鸿章、左宗棠和袁世凯组建的湘军、淮军、楚军和北洋新军也都是这样性质的军队。

戚家军的组建产生两个问题:朝廷不得不允许这样做。朝廷有保全防范之策。

朝廷不得不允许这样做

明朝实施的不是募兵制和征兵制,而是卫所军户制,后来清朝的八旗世袭也是如此。军士都是一代代世袭的,主要任务有二:一是守卫地方,一是屯田生产。即有仗的时候打仗,没仗的时候种地。而明中期有很长时间不打仗了,只忙生产的后果就是战斗力衰落,军队内部官僚腐败,面对凶残的倭寇是望风而逃。

别的不说,单说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吧:

一是大明嘉靖三十四年,有67名倭寇在浙江绍兴登岸,流劫杭、严、徽、宁、太平等地,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明正规军望风奔溃。这区区67名倭寇,居然在中国腹地流窜数千里,杀伤中国军民四五千人以上,共杀一御史、一县丞、二指挥、二把总,攻入两个县城。

二是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事,开始了抗倭生涯。然而,戚继光参加领导的第一场抗倭战役却让戚继光傻了眼:威风凛凛的明军遇到人数远少于自己的倭寇竟然一触即溃,别说攻击,连逃命都顾不上,selina与妹妹合照后燃起新仇要不是戚继光以个人之力射死了几个倭寇头目扭转了战局,这就是一场活脱脱的闹剧。正是这场战役和往后的几场小战役让戚继光看到了明朝军队腐败无能的惊人一幕,深深地认识了贪生怕死的正规军。

于是,戚继光上书请求组建一支募兵制的私人军队,这就是后来的戚家军,从兵源上挑选一些身体强健、好勇斗狠的农民来当兵,再加以严格的训练和配合的战术,必能成为了一支战无不胜的虎狼之师。事实证明戚继光的眼光和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朝廷也知道自己嫡系军队的战斗力不足问题,于是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明朝批准了戚继光的计划。

朝廷有保全防范之策

毕竟戚家军不是明朝的嫡系正规军,朝廷还是有所顾虑的,于是设计了以下保全防范之策:

人数控制在小范围内。戚家军人数维持在四千人左右,与大明上百万正规军比起来是很小很小的比例。就算戚家军造反,也不太严重。

后勤粮饷全由朝廷供应。就算戚家军反叛,朝廷一断了供给就维持不了多久。

调派由朝廷掌握。军队如何打仗是由戚继光说了算,但是军队去哪、打谁、后勤、粮饷等等是朝廷说了算。如果你擅自调兵,就会有谋反嫌疑。这样戚家军的一举一动都被朝廷监控着,想造反是很难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上柱国 进士及第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下一篇:安徽历史名人 盘点:安徽省历史上十大名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