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民国大师 为什么民国时期会有大师、大家出现

导语:行政权利和政治与教育的脱钩是民国大师辈出的根本原因。其实这是个老生常谈的伪命题。现在还有人拿出来玄说,就我看来此大大的谬论!为什么?要知道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旧中国几乎都在内忧外患中度过。自清末始,内有太平天国战乱,白莲教乱,义和团乱,稍后的民国军阀混战等,外有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可说战乱使的中国人极弱也极穷,国民最

行政权利和政治与教育的脱钩是民国大师辈出的根本原因。

其实这是个老生常谈的伪命题。现在还有人拿出来玄说,就我看来此大大的谬论!为什么?要知道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旧中国几乎都在内忧外患中度过。自清末始,内有太平天国战乱,白莲教乱,义和团乱,稍后的民国军阀混战等,外有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等。可说战乱使的中国人极弱也极穷,国民最大的问题是有口饭吃,所以国民的识字率不到2%,可说旧中国几乎是文盲国度。这个可以抗战中,北碚有个统计数据可证明,当时北碚乡村教育还算全国最好的地方了。但是那时的北碚连初小都没普及。新中国始至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才开始在普及小学。那时任何一个出过洋向人,可说不到万分之一,所以那时评说起来,出个洋的人都是大师。好象大师辈出。

看看今天的大学生几乎普及了,研究生也多如牛毛,博士生,教授,留过洋的数不甚数。如果还以民国时的大师标准来评说,那大师简直就是多如繁星。今天,可说要出书或以文字量为标准,那更是大师遍地的野草样。比如说,我原来以为记者,作家,歌唱家,画家等很高尚,也很大师的,可玩自谋体的,好象人人都是大师了。

所谓的大师,没什么神秘的,与时俱进,人人都可成大师。吹个牛吧?我在网上发表的文章,小说等至少有千万字,我也可称作家了!我曾出去唱歌,别人以为我是教授和哪个省歌舞团的歌唱家。哈哈,啥子作家大师哟,我就是好玩的老百姓。

当然那些商业炒作起来的大师只是些赚钱广告而已。过好自已的日子,别去瞎攀瞎评什么大师,盲目崇拜什么大师,本来就是十分幼稚的表现。

也许还没有人仔细研究国内外大师、大家的兴起和消亡的规律。并非定量的分析,只是定性的感悟。人说乱世出英雄。在世道混乱、世纪更替、瞬息万变的局势下,百姓无所适从、民不聊生。于是盗贼四起,各种思潮汹涌,多有欺世盗名之徒浑水摸鱼,亦有代表新兴的革命势力崛起。一部分大师大家抱着旧有的思想制度不舍丢弃。而另一些人,或大师大家,或被大师大家所鄙视的人,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拥抱新思想新制度新时代。所以,反过来说,大凡大师大家蜂拥迭出的时代,也是改朝换代的时代。预示着旧有的秩序即将崩溃,而新兴的进步的时代即将到来!

倒不是民国时期会有大家大师出现,应该说社会动荡,人们生活不安,更能促使人们思索和探求。民国之后确有不少知识分子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特别是中西荟萃,融汇东西方文化等方面,也许这就是所谓大家大师吧。但恰恰说明了民国是个何等动荡的年代,民国的一般百姓生活何等的不得安宁稳定。那时的中国经历了清末的大动荡之后积贫积弱,被列强瓜分。有识之士欲求救国救民,或办实业,或从医,或从文,或留洋海外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这些都为大家大师辈出提供了萌芽的土壤环境。待到国内军阀混战,国土被外敌沦陷,治学之士多手无缚鸡之力之力,潜心苦研,欲从古今中外的书本中寻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待到新中国建立,这些知识分子已满腹经纶,知识的储备和积累远非现如今的学者可比,见地和造诣也绝非现今混文凭拼职称者能望其项背,成名成家便是自然也是必然。当今社会理应有更好的做学问的环境和条件,但是却失去了做学问的目的和动力,急于成名或急功近利彻底扼杀了大师的诞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陈果夫 「国子」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政治命运有着怎样的传奇下一篇:陈立夫陈果夫 「国子」陈果夫、陈立夫兄弟政治命运有着怎样的传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