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清代八旗制度答案 在清朝的八旗制度中一旗有多少人

导语:清朝八旗制度的答案,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一面旗下有多少人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家快来看看吧!清朝八旗制一面旗有多少人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接连获胜。随着权力和人口的扩张,他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建立了黄、白、红、蓝四面旗,称为真黄、真白、

清朝八旗制度的答案,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一面旗下有多少人是边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大家快来看看吧!

清朝八旗制一面旗有多少人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接连获胜。随着权力和人口的扩张,他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建立了黄、白、红、蓝四面旗,称为真黄、真白、真红、真蓝。四十三年,努尔哈赤根据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记的基础上,创制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基础上,增加了黄、白、红、蓝四旗。除了四面正色旗外,黄、白、蓝三色旗都设置红色,红旗设置白色。把后金管辖的人都放到旗里。制度规定每300人为1牛记录,牛记录量为1人;5头牛被记录为1卡拉,1个人被设定在卡拉;5.基拉是一座坚固的山,有一个人建立了一座坚固的山。据史书记载,满族牛记录308头,蒙古族牛记录76头,汉族牛记录16头,共计400头。这时候八旗就编好了,也就是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期建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相同。八旗受帝、王、贝勒控制,旗制不变。

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定制为204个。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乾隆五十五年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兵丁12万人。

满清八旗制度在本质上与传统的儒家制度是不相容的吧

什么是八旗制

先要说到满族的由来。女真部落靠狩猎为生,有三千年的历史。满族其实是来自女真族的,1616年努尔哈赤一统各地女真分支组建“后金”政权,1635年皇太极将其改为满族。努尔哈赤在统一各地区女真族的战争中,连连告捷。势力逐渐扩大,人口激增,他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创建了黄、白、红、蓝四旗,又称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帜都采用纯色。 这里不得不提下女真人的牛录制,汉语的意思就是大箭。女真人狩猎或进行军事行动,每个人都需要出一支箭,十个人就称为一牛录,首领叫“牛录额真”。牛录制是女真部落早期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努尔哈赤正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八旗制度。万历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了适应本族人民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四旗的基础上增加到八旗,即后来的八旗制度制度,这四旗分别是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后金政权把所有管辖下的人都纳入八旗制进行管理。当时的一牛录达到300人的规模。 八旗制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凡属于八旗的人都可以为兵,即以旗统兵。努尔哈赤正是靠着这种军事组织制度,在1636年建立大清王朝。1912年,八旗制随着清朝的正式灭亡也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清代八旗制度有什么特点?

满洲实行八旗制度,丁、庄战时为兵,平时为民,使其部队战斗力强。

努尔哈赤的八旗制度其实就是分封制。 皇太极征战多年,身兼两黄旗的主子。直到1644年后,多尔衮带着八旗入关争天下,巨大的成就和名望,让他的正白旗实力大涨,成为八旗中的扛把子。后来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夺走正白旗的统治权,和两黄旗一起归属于皇帝直领,称为“上三旗。” 我们熟悉的八旗,正式定型。 通过皇太极的一系列操作,废除选举大汗的邪路,采用称帝世袭的正路,拿到八旗集团的一票否决权。顺治又亲自统领上三旗,掌握37.5%的股权。 这种民主和集权、严肃和活泼融为一体的集团,在明末清初的乱世中,具有极其强大的战斗力。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

八旗制度将民族分为八个部分。满族八旗的地位有什么不同?

八旗制度是清朝皇帝努尔哈赤在明朝万历二十九年正式建立的。它刚成立的时候有四面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回役惠民”而将四旗改为黄、白、红、蓝,并增设黄、白、红、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军队。规定每300人要有一头牛的记录,一头牛的记录,五头牛的记录为一个嘉拉,一个嘉拉E镇,五个嘉拉为一个固山,一个固山E镇,一个副职,称为左右梅勒E镇。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因旗色为黄色镶 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 禧和慈安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因旗色为纯红而 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 口约11.5万人。着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因旗色为红色镶 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 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 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 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 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 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因质色为蓝色镶 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 人。着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八旗制度是什么?

满清领袖努尔哈赤建立的军事制度。努尔哈赤最开始把自己的军队分为四面旗,分别用黄、白、红、蓝四种旗帜标识。随着军队的壮大,四面旗帜被框成黄、白、红、蓝四种旗帜。满清依托这种军事组织体系,于1636年建立了清朝。

清代八旗盔甲

清朝的“八旗制”是什么意思?

三百人记作一头牛,五头牛作一个甲,五个甲作一面旗,共八面旗。分为:黄、白、红、蓝,镶嵌黄、白、红、蓝,统称八旗。

清朝八旗的身份有什么规定吗

旗制由清朝皇帝努尔哈赤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正式建立。它刚成立的时候有四面旗:黄旗、白旗、红旗、蓝旗。1614年,因“回役惠民”而将四旗改为黄、白、红、蓝,并增设黄、白、红、蓝四旗,合称八旗,统率满蒙汉军队。规定每300人要有一头牛的记录,一头牛的记录,五头牛的记录为一个嘉拉,一个嘉拉E镇,五个嘉拉为一个固山,一个固山E镇,一个副职,称为左右梅勒E镇。

  皇太极即为后为扩大兵源在满八旗的基础上有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其编制与满八旗相同。满、蒙、汉八旗共二十四旗构成了清代八旗制度的整体。满清入关后八旗军又分成了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   正黄旗   以旗色纯黄而得名。正黄,镶黄和正白旗列 为上三旗,上三旗内无王,都归皇帝所亲统.兵 是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从上三旗中选。 至清末,是八旗满洲中人口最多的一个,下辖92个整佐领又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5万人   镶黄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因旗色为黄色镶 红边而得名,镶黄旗是上三旗之一,旗内无王,由 皇帝所亲统,兵为皇帝亲兵,侍卫皇室的成员也 从上三旗中选。清末时的规模是辖84个整佐领又 2个半分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13 万人。很多清皇室成员都是镶黄旗.如嘉庆帝的 皇后孝和睿,乾隆帝的皇贵妃,“垂帘听政”的慈 禧和慈安都是,朝廷的高级官员中 也有不少是来自镶黄旗的。   正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因旗色为纯红而 得名,正红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 统。至清末,是八旗中人口最少的一个旗,规模 为下辖74个整佐领,兵丁2.3万,男女老少总人 口约11.5万人。着名作家老舍先生原隶正红旗; 清乾隆年间的大贪官和绅也是正红旗人。   镶红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请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因旗色为红色镶 白而得名,镶红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诸王.贝勒 和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6个整佐领. 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清光绪 帝的宠妃珍妃就是镶红旗人。   正白旗   位置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 明万历二十九年,努尔哈赤初定,以旗 色纯白而得名。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 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在 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 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正白 旗是皇帝亲统旗之一,旗内无王,兵为皇帝亲兵, 并从中挑选侍卫皇室的成员。清末规模为辖86个 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清末代皇后婉容是正白旗人。   镶白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因旗色为白色镶红而得名,镶白旗属于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贝于分统,清末时的规模是84个整佐领,约2.6万兵丁,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万人。   正蓝旗   在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闪电河流贯, 邻接河北。清代八旗之一。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因旗色纯蓝而得名。正蓝旗在顺洁前 与正黄,镶黄列为上三旗,顺治初,被多尔衮降 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亲统而由诸王,贝勒和 贝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3个整佐领又11 个半分佐领,兵丁2.6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 万人。   镶蓝旗   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东部。清代八旗之一。 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因质色为蓝色镶 红而得名,镶蓝旗是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 子分统。清末时规模达到下辖87个整佐领又一个 半分佐领,兵丁2.7万,男女老少总人口约13.5万 人。着名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便是镶蓝旗人。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其制规定:每300人为1牛录,设牛录额真1人;5 牛录为1甲喇,设甲喇额真1人;5甲喇为1固山,设固山额真1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编有满洲牛录308个,蒙古牛录76个,汉军牛录16个,共400个。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太宗时,又建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八旗由皇帝、诸王、贝勒控制,旗制终清未改。   八旗组织中蒙古旗与汉军旗的建立比满洲旗稍晚。清太宗皇太极天聪三年时,已有蒙古二旗的记载,称为左右二营。八年改称左翼兵和右翼兵。九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蒙古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编审,正式编为蒙古八旗,旗制与满洲八旗同。汉军单独编为一旗,据考证是在天聪五年正月。皇太极崇德二年分汉军为二旗,旗色玄青,四年分二旗官兵为四旗,七年正式编为汉军八旗,旗色与满洲八旗同。从明万历四十三年八旗制度建立,直到清崇德七年才完成八旗组织三个部分二十四旗的组织建设,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满洲、蒙古、汉军三个部分。   上三旗与下五旗八旗又有上三旗与下五旗的区别。顺治七年底多尔衮死后,清世祖福临为了加强对八旗的控制,对八旗的顺序进行了调整。由皇帝控制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统辖的正红、镶红、正蓝、镶蓝、镶白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上三旗较下五旗为崇,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驻守京师及各地。清世宗雍正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王、贝勒对各旗的控制,严格区分下五旗中的旗分佐领和府属佐领的隶属关系。下五旗中的主要部分旗分佐领,实际上也由皇帝直接控制。诸王及贝勒仅能控制其府属佐领。又以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居左,称为左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居右,称为右翼。   八旗制度的特点   八旗制度的特点是以旗统人,即以旗统兵。凡隶于八旗者皆可以为兵。实际上,清代兵有常数,饷有定额,随着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并非所有满族人都能披甲,而到后来披甲的人数占满族人口的比例愈来愈小。清太祖、太宗时期,八旗组织有较快的发展。入关前满洲八旗共309个佐领,又半分佐领18个;蒙古佐领117个,又半分佐领5个;汉军佐领157个,又半分佐领5个。八旗满、蒙、汉佐领共583个,又半分佐领28个。清统治全国之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康熙时满洲佐领达到669个,嘉庆时增加到681个。此后维持在这一水平上。蒙古佐领顺治时增加11个,康熙时又增加76个,雍正二年定制为204个。八旗制度建立时有蒙古人编在满洲八旗内,直到清末亦有蒙古佐领35个,又半分佐领2个,编在满洲八旗下。顺治十五年有汉军佐领206个,又半分佐领3个。康熙五十一年增至258个,又半分佐领1个。雍正十二年定制为270个。此后,因八旗生计愈来愈困难,一部分汉军出旗为民。乾隆五十五年汉军佐领减少到266个。此后终清不改。八旗官兵的额数,清末光绪、宣统时,实存职官约6680人,兵丁12万人。   八旗初建时兵民合一,全民皆兵,凡满洲成员皆隶于满洲八旗之下。旗的组织具有军事、行政和生产等多方面职能。入关前,八旗兵丁平时从事生产劳动,战时荷戈从征,军械粮草自备。入关以后,为了巩固满族贵族的统治,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控制,同时为了解除八旗官兵的后顾之忧,更好地为清王朝效命,建立了八旗常备兵制和兵饷制度,与绿营共同构成清朝统治全国的强有力的军事工具,八旗兵从而成了职业兵。八旗兵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以营为单位,由都统及副都统率领,称作骁骑营,用于驻防或征战。并有炮营、枪营、护炮藤牌营,附属于汉军骁骑营。   八旗有一套完整的制度。如封爵,天命、天聪时期定王公爵止于贝勒,崇德元年始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九等。顺治十年增奉恩将军为十等。亦有异姓封王、公、侯、伯、子、男的,但汉人甚少。清代世职,太宗时与官名本多相同,顺治四年成为荣誉称号。乾隆元年定民爵精奇尼哈番为子爵,阿思哈尼哈番为男爵,阿达哈哈番为轻车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为骑都尉,拖沙喇哈番为云骑尉。八旗按引军旗色定户籍。壮丁原则上三年编审一次,分正户、另户、另记档案及旗下家人等。八旗兴办宗室觉罗学、官学等,课其子弟。八旗宗室王公及官兵的婚丧等均有规定。清初定满汉不通婚,直到光绪二十七年才取消禁令,实际上民间早已通婚。   八旗制度的兴亡   禁卫军制清朝定都北京以后,绝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驻在北京附近,戍卫京师的八旗则按其方位驻守,称驻京八旗,俗称京旗。另抽出一部分旗兵派驻全国各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称驻防八旗。驻京八旗负责皇宫和京师的安全,实即禁军。清禁卫军制大类有二,即郎卫和兵卫。郎卫即指御前近卫,专门负责皇帝及后妃等的警卫与服务,其内部又根据具体任务的不同,设置侍卫处、銮仪卫、善扑营等不同的机构。侍卫处初选上三旗子弟中才武出众者分班入值,掌上三旗侍卫亲军之政令,供宿卫扈从之需。銮仪卫亦系侍从武职,掌管帝、后车驾仪仗等机构。宣统元年避溥仪名讳,改为銮舆卫。善扑营,顺治初年曾设善射鹄、善强弓、善扑等侍卫,各有专管,统在三旗额内。康熙八年为惩治鳌拜专横乱政,选侍卫中一部分年少有力者练习扑击之戏,鳌拜入见时,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于是有善扑营之设。该营专习掼交、射箭、赛马等技艺,供皇帝游玩宴乐时表演。兵卫即指京师及宫禁的警卫,也根据不同的任务及防卫的需要,分设前锋、护军、步兵等不同的营制。   八旗的驻防入关以前,已有八旗驻防之设。清统治全国以后,分为畿辅驻防、东三省驻防和各直省驻防。畿辅驻防为守卫京师附近地区,包括保定、张家口、热河、察哈尔及木兰围场等地。各省驻防多为省会或重镇。八旗驻地及兵额,视各代而有增损、裁并,但变化不是太大。清末全国驻防共有817个佐领。   八旗在全国各地驻防,一般不设都统。在重要地区如盛京、吉林、黑龙江、江宁、杭州、福州、广州、荆州、西安、成都、绥远等处设将军。凡设将军处下设副都统。将军为该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但不理民政。后热河、察哈尔由副都统升为都统后,即为该地区长官。   八旗的旗务管理无论满洲、蒙古或汉军,均由固山额真管理。顺治十七年,固山额真一律改称都统。各旗均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雍正元年,设八旗都统衙门,由上述各旗都统二十四人及副都统四十八人组成,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之政令,稽其户口,经其教养,序其官爵,简其军赋。凡八旗之方位,京师及各地之驻防,陵寝守卫,壮丁编审,选子弟充执事,选送秀女,以授地之法定八旗世业,奴仆管理,田租定额,房产购置,红白赏恤,选送俊秀入官学出具考试名册,会选旗营官员,功过劝惩,世职袭废,稽户丁,定兵额,选马甲等等,无不统一管理。   八旗的兴衰八旗制度建立在“兵民合一”的基础上,入关前没有兵饷规定。天聪四年皇太极说:“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当时,兴京内城居宗室勋戚,外城居宿卫亲兵万余。此外远近十余万户,散处辽河东西,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征调时所发行粮也很有限。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兵饷的主要形式是坐粮,包括钱、粮两部分,从征时发给部分行粮。八旗兵丁按其兵种可分为亲军、前锋、护军、领催、马甲、步兵、炮甲、养育兵、匠役等,其兵饷的数量亦有所差别,且时有增损。   清军入关,满族人口大量涌入北京及其附近地区,为了安置八旗官兵和闲散人口的生活,从顺治元年底至康熙四年清政府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圈地运动,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官兵三次共分得旗地二百三十三万五千四百七十七晌零九亩。八旗兵丁的份地为五晌,终清没有大的变化。兵丁份地大多数靠本人带同家属从事耕种,后迫于生计被典押出去。清初规定旗民不交产,几经反复,直到光绪三十一年才最后取消禁令。   清统治全国以后,由于八旗制度的严重束缚,八旗兵丁生计日渐拮据。八旗生计问题主要是北京正身旗人的生活问题。康熙、雍正时业已出现,乾隆初更趋严重,从而引起清统治集团的严重关注。康熙、雍正时曾先后赏赐银两数次,但不久即罄尽无余,于是增加兵额,扩大食饷面。雍正二年始设教养兵,后改称养育兵,给予钱米。光绪时养育兵共计27408人,清末达到29407人。乾隆时曾准许京城和各省驻防汉军八旗出旗为民,令其各得生计。但直至清末,八旗生计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而且陷于贫困的境地。   八旗制度从正式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共存在296年。它是清王朝统治全国的重要军事支柱,曾在中国历史上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为发展和巩固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满族社会的发展,更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嬗变,八旗制度中落后的一面也日益明显,严重地束缚了满族人民的发展,在征战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小。八旗制度与清王朝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过了由盛而衰、由衰而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补充说明   1. 固山:满语 gūsa 之音译,意为‘旗’,即八旗制度中最大的组织单位。   2. 甲喇:满语 jalan 之音译。意为‘段’、‘节’,为固山额真与牛录额真之间的环节官员。   3. 牛录:满语 niru,作‘大箭’解   4. 额真:满语 ejen,作‘主’解   5. 梅勒:满语 meiren,原意是‘肩’,有两边、副手之意。   * 正黄旗 : 上三旗之一。   【清末期管辖兵力】:92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3万兵力   【总人口】:约15万人   【名人】:纳兰明珠纳兰性德、索尼   * 镶黄旗 : 上三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4个佐领、2个半分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孝和睿、慈安等   * 正白旗 : 上三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6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郭布罗婉容、荣禄   * 正红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74个佐领、兵2万3千   【总人口】:约11万5千人   【名人】:和珅老舍   * 镶红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6个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珍妃   * 镶白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4个佐领、约2万6千兵力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曹雪芹、阿桂、善耆   * 正蓝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3个佐领、11个半分佐领、兵2万6千   【总人口】:约13万人   【名人】:崇绮   * 镶蓝旗 : 下五旗之一。   【驻屯地】: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东部   【清末期管辖兵力】:87个佐领、1个半分佐领、兵2万7千   【总人口】:约13万5千人   【名人】:侯宝林、慈禧、肃顺(辛酉政变中遭处死的户部尚书 清朝有多少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杀心早萌:慈禧狠心毒杀光绪背后究竟有何隐情下一篇:乐毅为何3年攻不下即墨和莒 实际上这两座城是齐国的两大战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