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快来算算 你娶媳妇前缴的「 ”彩礼” 在古代 能跻身哪个等级

导语:来算算,在古代,你娶媳妇之前交的“彩礼”能排到哪个级别?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已经或即将结婚的各位男士们,或许对「 ”彩礼”并不陌生吧?要想把心爱的女子娶回家作媳妇和孩他妈,「 ”彩礼”是万万不可或缺的。而且,随

来算算,在古代,你娶媳妇之前交的“彩礼”能排到哪个级别?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已经或即将结婚的各位男士们,或许对「 ”彩礼”并不陌生吧?要想把心爱的女子娶回家作媳妇和孩他妈,「 ”彩礼”是万万不可或缺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彩礼”的内容、数量等,也是不断「 ”与时俱进”。 很多家境一般,甚至贫困的男子,往往不堪「 ”彩礼”重负,抱怨岳父母「 ”见钱眼开”。甚至,前些年中国大陆房价如火箭般迅速蹿升时,网上就有段子调侃说:中国的房价,就是被丈母娘拉升的! 其实,男子结婚前,向女方家输纳一定数量的钱物,是一项渊源甚久的婚姻礼俗。至迟在西周时,男子娶妻成婚的法定「 ”婚姻六礼”中,就有「 ”纳征”礼,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 ”纳彩礼”。自西周以后,历代皆传承此项礼俗不变。变化的,是不同时代、等级、地域、民族的男子,向女家缴纳的「 ”彩礼”的内容、数量等,不完全相同。下面,我们就「 ”穿越”回古代中国,盘点一下历代的「 ”纳征”之礼吧。 一、周代「 ”纳征”礼 郑玄画像 纳征,周代也叫「 ”纳币”。为什么叫纳征呢?东汉儒学大师郑玄注释《仪礼·士昏礼》时说:「 ”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也就是说,只有男家向女家缴纳一定数量的「 ”币”,才可以促成婚礼的确定和举行。 周代贵族阶层中,地位最低微的「 ”士”,结婚前,需要向女家缴纳多少「 ”彩礼”呢?《仪礼·士昏礼》记载是「 ”玄、纁束帛,俪皮”。玄是黑色,纁是红色。束帛,俪皮又分别是什么东东呢? 郑玄注释说:「 ”束帛,十端也。”唐代儒者贾公彦继续解释说,「 ”十端”就是五两。《周礼·春官·媒氏》记载,嫁子取妻,纳币,纯帛,不得超过五两。《礼记·杂记下》也记载,纳币一束,束五两。与《仪礼》及郑玄、贾公彦的诠释吻合。《左传·闵公二年》杜预注说:「 ”三十两,三十匹也。”由此可知,一两帛就是一匹帛。据学者考证,汉代时,一匹帛的价值,大致与720斤大米相当。 当然,有读者会说,现在大米的品类、质量不一样,价格也高低不等。低的几块钱一斤,高的十几、几十块钱一斤。这里提到的汉代大米,是啥品种?今天应该算多钱一斤?说实话,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再说,好像也不能据汉代大米与帛的比价,去推断西周帛的价格。无论如何,西周时,帛的价格相当昂贵,应无疑义。 郑玄说,俪是「 ”二”的意思,皮是鹿皮。也就是说,周代的「 ”士”纳征的内容、数量是:五两帛,两张鹿皮。看起来好像不是很多,但在当时,对地位、家境一般的「 ”士”来说,估计是一笔不菲的支出。 地位高于「 ”士”,低于「 ”卿”的「 ”大夫”,纳征的内容、数量,与「 ”士”相同。地位高于大夫、士的天子,除玄、纁束帛,俪皮外,还要增加七寸宽的「 ”谷圭”;诸侯国的国君,则增加「 ”大璋”。这两件玉制礼器价值几何?这几件玉器,在今天的收藏界,估计应该是天价了吧? 圭和璋 二、汉代「 ”纳征”礼 两汉时期,婚嫁、丧事,皆崇尚奢靡。汉代人的「 ”纳征”数量、内容,完全取决于婚家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地位。 汉代皇帝娶皇后的聘金最高,一般是黄金2万斤,折合货币2万万钱;皇帝娶嫔妃,聘金约为4千万钱。诸侯王娶王后,聘金一般为数百万钱。公主的嫁妆费,多者,可达百万、千万钱;少者,一般不会低于二、三十万钱。按照现在黄金价格,则汉代1钱,购买力大约折合今天人民币28.8元左右。 高官与豪富娶妻聘金数,一般在数十万至百余万钱之间。如东汉末董卓娶妻,聘金是:辎车百乘,马20匹,奴婢钱帛无数。按照汉代物价推算,折合货币约160万钱以上。女子的嫁妆,多数为20、30万钱,高者可达数百万钱。 《三国》董卓剧照 中、小富豪、官吏,聘金数大概在二、三万钱至十万钱之间。西汉东方朔娶妻,聘金10万钱左右,可能是当时这一阶层男子娶妻聘金的上限;东汉议曹史展允娶妻,聘金为二、三万钱,或许是当时这一阶层男子娶妻聘金的下限。这一阶层女子的陪嫁,通常为二、三万钱左右。 东方朔剧照 家资或在数万钱至10余万钱间的小农、小手工业者和平民,男子娶妻的聘金,当在万余钱至数万钱之间。女子的陪嫁,大约为二千钱左右。 三、魏晋南北朝时「 ”纳征”礼 曹魏时规定,诸侯王娶妃,聘礼是皮、马、大璋、绢190 匹。 晋朝时规定,诸侯王娶妃,用绢300 匹。一般官员的聘礼,还包括酒、羊、雁、缯、采、钱、米等。 升平元年,东晋穆帝娶皇后何氏,纳征是玄、纁皮、帛,另有马、羊、钱、璧。 北齐时,进一步依据即将娶妻男子的地位、官品,制定了详细的,等级特征鲜明的纳征礼。 皇子封王者,纳征时,按玄3纁2的比例,用6匹黑色、4匹红色的帛,共计10匹,及大璋1枚。皇子王以下,纳征,用羔羊1头,雁1只,酒、黍、稷、稻、米、面等各1 斛。流外官及庶人,再减一半。 一品以下至从三品官,有璧、玉;四品以下,无璋、璧。 兽皮:一品以下至从五品官,豹皮2张;六品以下至从九品官,鹿皮2张。 彩锦;一品官40匹,二品官30匹,三品官20匹,四品官杂彩16匹,五品官10匹,六、七品官5匹。 绢:一品官140匹,二品官120匹,三品官100匹,四品官80匹,五品官60匹,六、七品官50匹,八、九品官30匹。 羔羊1只,羊4只,酒、黍、稷、稻、米、面,各10斛; 一品至三品官,牛犊2头,羊2只,酒、黍、稷、稻、米、面各4斛;四、五品官没牛犊,酒、黍、稷、稻、米、面各2斛;六品官以下,酒、黍、稷、稻、米、面各1斛。 四、宋代「 ”纳征”礼 宋代人称「 ”纳征”为「 ”下财礼”。男方的聘礼,依家境、地位差异,而有不同。仕宦人家送给女家的彩礼,有各种衣服,如销金大袖黄罗、销金裙段、红素罗大袖段,珠翠团冠,四时冠花等首饰,上细杂色彩段、花茶、果物、羊酒等物品。富贵之家,给女方准备金钏、金鋜,金帔坠,谓之「 ”三金”。 男方如果家境普通,提供不了金器,可用银镀器物代替。家境再穷的人,无论是拼凑,还是借贷,也要尽量送给女家一些帛、银、鹅、酒、茶饼等,作为聘礼。女方若家境贫困,无钱陪嫁,男方就要准备一些首饰、衣帛、钱财,交给媒人,送给女家,谓之「 ”兜裹”。将来作为女子的嫁妆,再送回男家。 五、金朝女真人的「 ”纳征”礼 女真人最初虽然将男方给女方送聘礼叫「 ”纳币”,但实际上送给女方的是马匹。《松漠纪闻》记载了女真人纳征时的具体过程:婿牵马列于妇翁面前,少者十匹,多者百匹。妇翁若说「 ”塞痕”,就留下;若说‘辣辣’,就退还男家。大多数情况下,女家留下的马匹,不过十分之二、三。如果妇翁「 ”挑剔或”,婿送来的马,皆不满意。那么,婿所乘坐的马,也要留下充数。在女真人观念中,妇翁留马少,对女婿来说,是一件耻辱的事情。 金朝铸造铜钱 后来,女真人逐渐放弃以马匹为聘礼的传统民族风俗,改用钱币;还制定了不同等级者纳征钱币的数目:一品官,不得超过七百贯;三品官以上,不得超过五百贯;五品官以上,不得超过三百贯;六品官以下,及上户庶民,不得超过二百贯;中下户庶民,不得超过一百贯。宋代一贯钱,约折合今天人民币465元。 六、蒙元「 ”纳征”礼 蒙古人的聘礼,最初用马或其它财产,盛行厚聘。以至于西方传教士曾误认为,蒙古人婚嫁是在「 ”卖姑娘”。据说,「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对厚聘之俗,是比较抵制的。 成吉思汗剧照 如果男子入赘,那么,新娘要以生母的名义,备办礼物,赠给婆婆,蒙古语称之为「 ”失惕坤勒”。 至元八年二月,朝廷制定「 ”纳征”礼。聘礼包括衣物、首饰、宝钞。上述钱、物,可由婚家商议,用牲畜折充。至于纳钱数目,取决于官品及户等高低: 品官:一品、二品,五百贯。三品,四百贯。四品、五品,三百贯。六品、七品,二百贯。八品、九品,一百二十贯。 庶人:上户,一百贯。中户,五十贯。下户,三十贯。 行「 ”纳征”礼,确定婚约后,年满15岁的女子,无任何理由,五年内不与未婚夫成婚;或者未婚夫逃亡,五年不归家。存在上述两种情形,婚约作废,女家无需向男家退还聘财。 大德八年,元廷鉴于以往所定「 ”纳征”礼近乎停废,重新制定如下: 上户:金一两,银五两,彩段六表里,杂用绢四十匹。 中户:金五钱,银四两,彩段四表里,杂用绢三十匹。 下户:银三两,彩段二表里,杂用绢十五匹。 七、明清时期「 ”纳征”礼 明代,天子纳皇后,纳征礼遵循《周礼》、《仪礼》等儒家经典记载,用玄纁束、帛,六马、榖圭等物。 清代,皇帝「 ”纳征”叫做「 ”大征”。皇帝与皇后正式定婚后,皇帝赐给皇后父母的礼品有:黄金200两、白银1万两、金茶器1具、银茶器2具、银盆2个、缎1000匹、具鞍辔文马20匹,冬、夏朝服、朝衣各两套,貂裘两件,以及甲胄、弓箭等。 清代民间称「 ”纳征”为「 ”过大礼”。定婚后,男方要再给女家120块银元、6至8身绸缎衣料、一对戒指、一对耳坠、一套头饰、一条勒子,及数块各色内衣料等。 文史君说 从《周礼》、《仪礼》等文献记载来看,周代「 ”纳征”的钱物种类、数量,已有明确的等级差异。秦汉以后,婚丧诸事,崇尚奢靡,「 ”彩礼”也日益繁重。家境贫困的男子,因无力承担沉重的「 ”彩礼”负担,而终生单身!如东汉有一名叫展允的郡府小吏,因负担不起2-3万钱彩礼钱,快50岁了,还没有定婚!以至于连他的上司,郡守李膺都看不下去了,写了一篇《为展允助婚教》,贴在郡府大门上,为他「 ”众筹”。「 ”公务员”尚且如此,更遑论一般的贫困平民百姓了。统治者有鉴于此,往往制定政策,明确各等级需承担的「 ”彩礼”数目,遏制女家「 ”漫天要价”。 一些游牧民族,如女真、蒙古人,最初流行以畜养牲畜作为「 ”彩礼”的传统民族风俗。不过,随着他们汉化程度的加深,这种传统民族风俗,逐渐被摒弃,改用汉族通行的钱物等。 时至今日,很多狠心索要「 ”彩礼”的女方父母,除少数确系见钱眼开、贪得无厌外,大多数家长,还是希望借助这一传统的婚俗,既考验未来女婿的经济负担能力,也给女儿未来的幸福生活,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毕竟,独生子女时代,老两口的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最后还不是由女婿、女儿来继承吗?越来越多通情达理的女方父母,对女婿倒没有多少钱物的索取。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女婿能庄严地承诺:在未来的日子里,真心疼爱、呵护他们的女儿,自己的妻子。让她在今后的生命旅途中,幸福顺遂、无忧无虑! 参考文献 1. 佚名撰、郑玄注、贾公彦疏、阮元校刻:《仪礼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2.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3. 陈绍棣、彭卫等:《中国风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 钟敬文主编:《中国民俗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的得奖手抄报下一篇:古人的身高是多少 和现代人有什么差别

文章评论

  • 北柠陌寒

    揭露古代彩礼之重,警醒现代婚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