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枪林弹雨 抗战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站在了十字路口

导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站在十字路口。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战事爆发后,日军除了在战场上对中国人残酷杀戮外,对我国教育文化事业之破坏尤其深重,日军蓄意且有计划地摧毁中国各地的大学。清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站在十字路口。以下文字资料是边肖为大家收集出版的。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战事爆发后,日军除了在战场上对中国人残酷杀戮外,对我国教育文化事业之破坏尤其深重,日军蓄意且有计划地摧毁中国各地的大学。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难逃轰炸,且在日军占领后改为军营;天津沦陷后,日军即以飞机、燃烧弹及重炮,对南开大学展开毁灭性的攻击,次日,再持汽油往该校放火续烧。总计自7月7日至10月21日止,平津、上海、南昌、广州、苏州及保定等地的大学教育机构,“被敌机炸毁炸损者已有23校”。战争一年内,大专院校、教职员与学生之数量,均因“学校暂时结束办学或被迫关闭”而骤减。 相较于1936年度,1937学年度里教员由7560人减为5657人,少了1 903人;学生自41922人减为31188人,少了10734人;毕业生人数自9154人降至5137人,少了4017人。教师与学生数量,损失超过总人数的四分之一;毕业生人数则减少约二分之一弱。 >由于教育设备多被摧毁,教师生员流失严重。在对日本开启全面抗战后,基于兵源与动员的考虑,为节省经费并配合作战之需,部分人士即主张教育体制应做改变:“凡高中以上学校与战事无关者,应予以改组或停办,俾员生应征服役,扞卫祖国。初中以下学生未及兵役年龄,亦可变更课程缩短年限。”更有激进者主张,各级学校之课程皆暂停一年,授以军事战技训练。上述言论一出,立即引发了极大的争议,尤其在南京沦陷后论争更甚嚣尘上。 >持反对意见者,以军事专家蒋百里与教育部长王世杰为代表。在一次讨论《招大学生参战事》的国防参议会上,蒋百里指出:“不可利用大学青年之热血赴前线参战,仍当尽力设法完成其学业,勿使其失学。”言时泪下,全座感动!王世杰则于会晤新闻记者时表示:“战时一般学校教育仍不可忽视基本训练,至于为应对战时需要,望可举办特别训练班。”之后,又在谈到《关于今后教育》问题时,再次表达了可以“举办学生服务训练”的立场。也许正是因为教育理念上的执着, 1938年1月1日,王世杰终得辞卸了教育部长;1月7日,由陈立夫继任。 >蒋百里 >王世杰 >陈立夫 张宪文、张玉法:《中华民国专题史》 编辑: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史硕士研究生 谢敏 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以上内容由整理发布,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折磨 布达拉宫雪监狱 各种残酷刑罚折磨得人生不如死下一篇:大唐帝国的灭亡:唐朝灭亡的真正凶手是恶劣气候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