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台湾“湖口兵变”始末:蒋纬国对蒋家有二心

导语:台湾“湖口兵变”始末:对蒋家有二心?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1964年1月21日上午10时许,台湾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在湖口基地主持装甲师第一师的例行战备检查。谁也没有想到,赵志华在部队发表讲话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句

台湾“湖口兵变”始末:对蒋家有二心?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1964年1月21日上午10时许,台湾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在湖口基地主持装甲师第一师的例行战备检查。谁也没有想到,赵志华在部队发表讲话的时候,突然冒出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

演讲的主要内容是:国际形势不利于台湾当局,世界各国竞相讨好中共,国民党的“外交”处于孤立的危机中,当局没有能力处理“外交”,有人逆历史潮流而动,鼓吹“两个中国”的论调;台湾军队的高级将领只关心自己的生活,享受生活,而不顾军队的生活。比如“总统办公室”军事指挥官周至柔养的狼狗,每个月吃的东西比一顿饭还多,花的钱也比一顿饭还多;台湾小姐的选拔无异于鼓励奢侈生活,小姐们自己也成了高官子弟的靶子。面对这种情况,为了台湾的进步,为了台湾军队的发展,装甲兵应该站出来,去台北的“清军边”,因为装甲兵是“国军”的精锐,曾经是镇守台北的“御林军”。

数据过滤=“过滤”赵志华

智赵华在台上口干舌燥,观众目瞪口呆。没有人鼓掌,甚至没有人拍板。这真的出乎赵志华的意料。他看到人们冷淡的反应就忍不住生气。

他大叫:“谁敢跟我走?”观众依旧安静,没有任何回应。赵志华看到了,忍不住掏出了手枪。他朝空开了两枪,又喊了一声:“谁敢跟我走?”这一次观众终于回应了,但赵志华倒霉的时刻也来了。

先是一个“老士官”从队列里走出来,喊道:“副司令说得对,我跟你走!”后来,一个叫张敏山的“少尉”也走上讲台,假惺惺地表示愿意跟随副司令员。

他一边说,一边走近智赵华。赵华看到有人响应他的号召,心里一阵幸福。他一遍又一遍地表扬这两个人,号召更多的人站出来“报效国家”。

可就在这时,张敏山等人突然抱住了赵志华,大声喊道:“抓住!抓住它!”还有一些人从队伍里冲出来,帮助张敏山等人制服赵志华。

从赵志华的演讲到被降服大概用了一个小时。赵志华被捕后,在场的官兵在许老师的指挥下驱车返回营地。

赵志华被捕的时候,湖口基地外面已经“翻天覆地,一片混乱”。赵志华讲话刚开始,基地值班人员听到不对劲,一步一步汇报。

当“铁甲起义”的消息传到“参谋本部”时,“参谋长”彭·,“陆军总司令”并不在台北。事实上,接替梁出任“国防部副部长”的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湖口以北的军队和装甲部队进入临时阵地,准备拦截任何北上的坦克或装甲车。如果封锁失败,他们会炸毁进入台北市的中兴、中正、台北。指挥驻扎在桃园、台中的空军机群进入战备状态,随时准备配合军队阻击“叛军”;位于台中清泉港的“装甲兵司令部”由参谋长金钟源和政治部陆军部部长吴焕红率领,并任命前总司令蒋纬国负责联络。

在事件应急过程中,蒋经国的军事指挥只发挥了一次,可谓“井井有条,井井有条”。

数据过滤=“过滤”蒋经国

不幸的是,一个小时后,报告只是赵志华的“口头政变”,而不是“装甲叛乱”,失去了证明蒋经国军事才能高低、军事决策对错的实战机会。

以上是史书上所说的“湖口兵变”的全过程。

“湖口兵变”名副其实吗?

赵之华鼓动铁甲兵进军台北是否可以视为“兵变”,在历史上颇有争议。

赵志华被捕后,并未按《鲁海空军事刑法》规定的“叛乱罪”起诉,而是按“违反军纪”处理。

如果赵志华真的想带领装甲部队造反,台湾当局会杀了他,绝不会只判他无期徒刑。14年后,他被保外就医,赵志华的妻子和孩子被允许移居美国。以上处理结果基本表明,赵志华事件不是“兵变”。

1988年3月,他的兄弟蒋经国去世仅两个月后,蒋纬国在台大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上说,“户口哗变”绝不是事实,这一切都是外界歪曲的,不可信。

不是“兵变”,是什么?据当时在场的一位将军称,“所谓‘湖口兵变’远非有计划有预谋的‘兵变’,而只是赵之华将军的个人事件。”

赵志华为中央陆军军事学院第十届学生,然后去西点军校专攻装甲战斗课程。抗日战争时期,他参加选举,应征加入新装甲团。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被编入装甲兵部,成为蒋纬国的下属。

淮海战役期间,他是上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1949年4月,他逃到台湾,找到了老首长蒋纬国,并被恢复为装甲旅的上校和旅长。在台湾军队的改组中,装甲部队被组织成两个师和四个旅。蒋纬国赞助蒋介石后,赵之华被提升为装甲师第一司令。军官晋升为少将副指挥官后。

赵志华在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时只能当俘虏,但他平时在台湾军队里真的有点“才华”。他在担任第一装甲师师长时,治军严谨,管理有方,多次受到台湾军事当局的表彰。

前司令员胡鑫曾称赞赵志华“赢得了蒋纬国将军的真传”。赵志华,一个东北人,一个老实坦白的人,直言不讳,深切感受到国民党尤其是上层阶级的腐败,感受到社会尤其是官场的腐败。平时怨声载道,最后导致对时政的批判,号召铁甲兵做一个“清君侧”“反腐倡廉”的“1·21讲话”。

在狱中服刑期间,赵之华给蒋纬国写了《万艳书》,列举了选台小姐、军中伙食差、高级将领生活奢侈、人事升迁过快等弊端。,并把“一·二一讲话”系统化。

这篇文章中的抱怨充满激情,言辞犀利。要说赵华是煽动叛乱和预谋叛乱,真是冤枉他了。赵之华完全是出于对蒋王朝的忠诚,让国民党减少恶习,避免走向灭亡。这种敢说出来的人应该得到奖励,但是虚伪的环境和虚伪的官场容不得说真话的人,赵志华只能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赵志华的演讲和万艳树对台湾的精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总统府军事司令”周至柔等人不遗余力地杀害赵之华。蒋纬国见救赵之华命难,遂将万艳书呈父,让蒋介石秉公办理。

数据过滤=“已过滤”

蒋介石见了完颜书后,以为赵之华只是一时气愤,没有明显的谋反意图,说自己忠心耿耿,从礼仪的枪口下救了赵之华一命。

然而,由于蒋介石不容忍赵之华的鲁莽行为,他不禁考虑到,如果装甲师第一师的坦克和装甲车开到“总统办公室”,局面不会由赵志华能或“大总统”本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将赵之华交给了军法部门。

蒋介石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类似的事件和类似的人物出现。因此,蒋纬国后来评论说,赵之华“动机简单,方法错误”。这种说法不失客观公正的理论。

然后,赵之华地位很高,军衔很高,军队很重。为什么要做这种既没有成功把握又没有断头风险的“蠢事”?综合来看,有几个原因:第一,蒋纬国离职时被提拔为总司令,爬到他的头上,阻碍了他的升迁,使他不满;第二,买房向官方借钱未获批准,心里充满怨气;第三,郭冬雨没有把自己放在老副司令眼里,欺负自己,让自己处于尴尬的境地;第四,上层对腐败的看法很多,并不不满;第五,他高估了自己在旧军装甲师一师的影响力,高估了装甲师一师官兵的盲从程度,以为只要用胳膊喊一声就跟着人群走,坦克隆隆开到台北就能查出贪官污吏。所以他在没有组织准备,没有接触过一个士兵,没有调查的情况下,突然发表讲话,制造骚动。

这些都在赵志华在狱中写的《湖口兵变真相》手稿中有详细描述。不幸的是,随着1982年赵志华的去世,他的手稿消失了。

“户口哗变”影响了蒋纬国

湖口兵变虽然不是严重的兵变,但却是“孙立人事变”后台湾军队的又一“大事件”。这严重影响了蒋纬国的职业生涯。

数据过滤=“过滤”蒋纬国

长期以来,蒋纬国把装甲兵视为“第二生命”,致力于装甲兵建设。大陆时期,蒋纬国集中精力创办国民党装甲部队,做出了“突出贡献”。

国民党军队逃离台湾后,蒋纬国主持恢复和重组装甲部队。在国民党政权逃离台湾后的15年里,蒋纬国担任了10年的“装甲兵总司令”,大大超过了台湾军方对陆军总司令RQ的规定。

对于装甲兵来说,蒋介石的内心一直很矛盾,很难放下心来。从坚守台湾的角度来看,坦克和装甲车无疑是对抗登陆和攻击滩头阵地的理想武器。当步兵单位或军队的其他兵种兵变时,装甲部队是最好和最快的镇压力量,因此装甲部队在台湾社会被称为“身体警卫”和“警卫”。

就内部兵变而言,装甲兵是最危险的部队,不像空陆军和海军,它需要大量的后勤支援、复杂的技术要求和精密的通信设备。不受气候和地形限制,速度快,可操作性强;它火力集中,杀伤力极大,机动性极强,所以极具攻击性;它具有相当的防御能力,并且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攻击性,不像其他军种和兵种那样容易相互拦截和限制。

特别是台湾岛,南北长不足400公里,东西宽不足150公里。坦克装甲车可以日夜来回扫荡。正因为装甲兵如此强大,蒋介石特地任命他的小儿子蒋纬国为装甲兵总司令。

虽然装甲兵由江家族控制,但由于装甲兵总部设在台北,总部的坦克和装甲车总是虎视眈眈地盯着台北的中央机构,社会上也不断传出“装甲兵要造反”的谣言。

说到底,关于“铁甲部队叛乱”的谣言是蒋经国的人散布的,他们的根本目的是“帮助他的主人”,确保蒋经国的“王子”地位。他借蒋介石之手,将蒋纬国贬为“小委员会”,使他无法与蒋经国“争夺职位”。

数据过滤=“过滤”蒋纬国和蒋介石

关于“铁甲部队要造反”的谣言一波三折,蒋介石不禁起了疑心。他推想,还是把蒋纬国调离装甲兵,把装甲兵总部从台北艾国东路迁到台中,以便台北在装甲兵发生变化时,能争取时间研究对策,调兵遣将。“赵之华事件”后,可见蒋介石把装甲部队带出台北。

当赵志华还在鼓励他的演讲时,湖口和台北之间所有的十字路口、重要的地方和桥梁都被忠于蒋经国的军队占领了。就算赵之华成功策动坦克开到台北,那也是巨大的损失,伤痕累累,强弩之末,再难打下去。

蒋纬国作为“总统”的儿子,长期以来一直在指挥装甲部队。装甲部队成了他的专属势力范围,别人不敢染指。就连无处不在的蒋经国也从未去过装甲兵营地。在装甲兵内部,人事关系和军官晋升都是以总司令蒋纬国为中心,只按他的意志行事。

针对这一现实,在“湖口事件”后,蒋经国直接指挥装甲部队进行清理整顿工作,这被称为清除赵之华的影响和势力,实际上是一次围剿蒋纬国的机会。从此,装甲兵从蒋纬国转移到了蒋经国,蒋纬国与装甲兵的密切接触也就此结束。

蒋纬国和赵志华的关系非同寻常。两人共事20年,蒋纬国非常喜欢这位西点军校的毕业生。赵之华在蒋纬国的栽培下稳步上升,尤其是在他逃离台湾之初。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囚犯,他得以恢复完全由蒋纬国提拔的装甲旅上校旅长的职务。

不幸的是,因为赵志华有被俘虏的历史,当蒋纬国离开装甲兵去陆军学院时,他没有担任装甲兵总司令的职务,郭东阳是“第一个取得胜利的人”。事件发生后,蒋纬国无视自己的困境,尽可能为赵志华辩护,称赵志华的行为属于莫名其妙的精神障碍,所以他不必被送进军事法庭和精神病房。

甚至说服了陆军总司令刘安琪一起出面调解。赵之华入狱后,经常看望他,并亲自安排赵之华的妻子和孩子在美国定居。后来赵志华因病被安排取保候审。赵之华去世后,蒋纬国出面操办丧事,自始至终都是一位恩爱正直的朋友。

由于与装甲兵和赵志华的密切关系,虽然蒋纬国在“湖口兵变”期间离开装甲兵担任陆军参考大学校长近一年,但他逃脱不了“军队”带来的麻烦。

“户口事件”发生后,蒋纬国立即要求“国防部长”于大伟对他进行处罚。虽然于大伟是蒋介石的忠臣,连任“国防部长”10年,也是蒋经国子弟的公婆,但他不敢执掌蒋纬国,只向蒋介石报告执政。

蒋介石没有公开惩罚蒋纬国,但也没有放过他的小儿子。蒋介石之所以不满蒋纬国,是因为他的小儿子辜负了老子的期望,没有好好利用装甲部队。他日夜担心装甲部队要造反,终于发生了,几乎造成混乱。混乱的根源是赵之华,他一直信任蒋纬国。

装甲兵的不稳定与蒋纬国的长期管理有关。蒋纬国的行动与蒋经国截然不同,后者没有犯任何错误,并连续取得稳步进展。

在蒋介石眼里,蒋纬国已经没有资格带兵了。从这时起,蒋纬国停止了晋升,保留了15年中将的标志,直到蒋介石死后才晋升为将军。与此同时,蒋介石彻底切断了蒋纬国的军事力量,使他投身于军事教育,成为纸上谈兵的将军。

蒋纬国对蒋氏有没有二心?

先做“总统”的儿子,再做“总统”的弟弟的家庭现象,在当代社会很少见。蒋纬国先是“总统”的儿子,后是江朝“总统”的弟弟,所以他很幸运。那么,蒋纬国到底是忠于蒋家,还是有二心呢?

有人认为蒋纬国诡计多端已久,但这很难成立。

蒋介石、蒋经国和蒋纬国

如果蒋纬国想要争夺这个位置,正常的方式是不可能的,而使用非正常的手段需要实力。从台湾目前的情况来看,装甲部队是发动政变的最佳力量,世界上也有很多将坦克开上街头,控制总统府后政变成功的先例。

从政变最好的时候来看,应该是五六十年代初。因为50年代初,国民党政权刚到台湾,衣食无着,社会混乱,军队残缺,大败气氛笼罩全岛,统治秩序尚未建立,政变者可以在混乱中夺权。除此之外,美国大老板们也有在台湾扶植新政治势力,抛弃蒋家王朝的打算,政变者可以得到美国的呼应。

60年代初也是政变的最佳时机,因为1958年8月以来,金门炮战开始,给台湾当局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压力。次年秋,台湾岛中南部遭受特大洪水,主要产糖地区基本被淹,损失惨重,给当局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在这些压力下,人心不稳,社会动荡。如果政变选择在这一刻开始,会大大增加成功的系数。作为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台湾装甲兵的总司令,蒋纬国控制着发动政变的最佳力量。他有两次发动政变的最好机会。他没有动手,也没有篡位的打算,也没有谈这个案子。

从蒋纬国的后半生来看,正因为他作为“总统”的二儿子,没有继承权,所以瓜田在谈到兄弟关系和父子关系时,对自己的政治前途非常谨慎。

由此可见,蒋纬国为了维护台海政局的稳定,从内心对其弟做出让步,以确保蒋经国上台。因此,尽管蒋纬国有时对他的父亲和兄弟不满,但他仍然忠于蒋介石和蒋经国。

既然蒋纬国对蒋王朝没有二心,蒋介石为什么要改变他早期的计划——长子继位,小儿子掌握军队;文字是武术,武术是文化艺术——放弃让蒋纬国执掌军权的计划?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300万元贷款事件和赵之华事件后,蒋介石觉得小儿子思想容易,情绪奔放,稳定性不足,轻狂。虽然他不会背叛蒋家,但是成功的能力不如失败的能力,放在一线位置很容易闹事。最好早点安排。

第二,在旧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说话声音最大的始终是枪,蒋介石本人就是用枪政变上台的。蒋介石担心蒋纬国独掌军权后,会成为蒋介石在国民党上层的第二号人物,打乱长子蒋经国的继位步骤,所以决定及早防范。

第三,蒋经国的继位意图明显后,他的父亲把儿子传给了他,这让全世界都嘲笑他。蒋介石为了减少民众的议论,故意让放弃部分权力,不再担任作战部队的大副,美化自己的形象,淡化“蒋济”的色彩,以的损失换取蒋政权的延续。

第四,蒋介石看到的不可否认的现实是,他的家族儿子有限,但奴才众多。江家族成员放弃的职位可以由听话的下属代替。而且下属比儿子更容易管理,更能理解和贯彻蒋介石和蒋经国的意志,对蒋政权有利,尤其是军事力量不易落入一人之手的被动局面。

当然,为了防止军事首领的自尊,消除赵之华式人物的出现,江父子采取了加强对政治和战争制度的监督、对军事首领实行RQ制度等预防措施。

第五,对于蒋纬国的自我发展,蒋介石希望蒋纬国能够根据自己在黄埔的经历和蒋经国在各个岗位上的经历,通过执教和办学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这种效果来得很容易,也很快。

此外,蒋纬国有条件在军校任教。他口才极好,举止得体,读过很多书。大学毕业后,他曾三次出国专门研究军事。他消息灵通,文武双全。

正是鉴于蒋纬国对蒋家缺乏二心,在“湖口兵变”后,当蒋介石大发雷霆,打算返回蒋纬国时,宋美龄和蒋经国都站出来为蒋纬国美言几句,劝蒋介石尽可能减轻对蒋纬国的惩罚。

♦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究竟是谁提的建议?台湾原生民族高山族是从哪里来的?

台湾人使用的“ㄅㄆㄇㄈ”一词是什么?

长按右图识别二维码的一键关注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李天纲:德国和中国的早期相遇下一篇:刚毅奇女子何香凝:掌掴悍妇陈璧君 题诗羞辱蒋介石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