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古代进入关中为什么要走函谷关潼关一道 沿黄河直接打不过不行吗

导语:军事地理学在古代战争中的应用非常重要,进攻方选择平坦的道路进行运输和旅行更为有利。同时,河运本身就是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运输方式,黄河水土流失严重影响船只通行。

对于那些对古代关中非常感兴趣的朋友,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你参考。

与现代战争相比,古代战争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在规划行军路线时,将军必须考虑军队行动的路线是否适合行军。物流供应方便吗?部队行军时容易被伏击或发生意外吗?能保持队形排队吗?行进路线会不会太长?会给物流带来多大压力?等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军事地理学在古代战争中的应用,对于进攻方选择决战地点或行军,或者防御方建造堡垒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古代,在没有有效可靠的高速信息传输手段的情况下,兵贵神速已经成为不可磨灭的真理,因为一个单位远离故土,打仗的时候总会比在国内接受训练、负责边防治安的时候消耗更多的物资。对于一个军队来说,使用它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快速前进,不给敌人任何反应时间,争取战略目标,在敌人反应之前击溃敌人的主力。这样既能减轻物耗的物流压力,又能以最小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效益。在古代,虽然不同部队的行进速度不同,但部队的行进速度普遍受到落后的路况和低效的运输条件的严重制约。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军队是无法有效前进的。只有保证基本后勤,军队才能前进。

我们指的是拜占庭帝国皇帝莫里斯所著的《战略》一书中的物流供给速度。据估计,如果地形平坦的话,一头骡子每小时能走5.2公里,但只能承担69公斤左右的负担,而一头牛理论上能承担近一吨的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说,在部队中大量使用牛来承担运输任务可能更划算。但是牛的行进速度比较慢,最多只有每小时两公里左右。同时,皇帝本人建议,牛的行进距离每天不要超过32公里,因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理论上牛的死亡会加快。同时,更加崎岖的地形不仅会严重阻碍部队的行军,而且更容易导致部队的非战斗减员。因此,进攻方选择平坦的道路进行运输和旅行更为有利。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中国想要进入关中,往往要走汉关、潼关,因为在华北平原运输更容易。即使不取潼关,也就是东西走向的路线,以四川为根据地,依托汉中进攻北方的关中平原,也就是说,从平原向平原推进。然后,就在这个时候,有人问为什么不过河去实现目标。我们都知道,相比陆路运输条件,河运更快,承载能力更大。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河运本身就是一种受到严格限制的运输方式。河道崎岖,水深较浅,河宽不足,会严重限制河流的输送能力。需要明确的是,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是西高东低,呈现三步走的趋势,即海拔越高向西,海拔越低向东。

我们都知道一个生活常识,“水往低处流”,水从高处流到低处。所以我国的河流一般都是从西向东流,最后汇入大海。在古代,在生产力条件下,人类无法完全战胜自然,仅靠人类跟踪器的拉力和河流的自然力和风力,船只很难对抗河流的流动。因此,在古代,如果你想用河流攻击关中,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在古代,我们不可能逆着黄河的水流从下游向上游移动。同理,这也是为什么你拿到四川之后可以顺流而下拿下荆州,但是从荆州逆流而上却很难拿下四川。

同时,自汉代以来,关中地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直在加剧。这导致黄河河床抬高,严重影响船舶吃水,使大型船舶无法在黄河上行驶,吃水浅的船舶容易搁浅。而且由于水土流失,黄河水浑浊,越浑浊越不利于船只,尤其是木船。

所以,如果用水进攻关中地区,就要要求木船在水损较浅的情况下逆流而上,这其实是违反自然科学的。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4296.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官员太穷把女儿卖掉,明朝三品官员俸禄很低吗?下一篇:朱见济 成化十四年朱见谋朱大善人是谁 明朝历史有这个人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