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古代更讲考试公平 宋朝15次没考上就可破格录取

导语:古代考试更公平?在宋代,以下书面材料可以15次不通过考试而被接受。它们由边肖为每个人收集和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考、会考、宫考三个等级。被录取后,相应的身份是举人、巩氏、进士。科举的录取率比现代高考低很多,不同朝代或同一

古代考试更公平?在宋代,以下书面材料可以15次不通过考试而被接受。它们由边肖为每个人收集和整理。让我们快速看一下它们。

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考、会考、宫考三个等级。被录取后,相应的身份是举人、巩氏、进士。科举的录取率比现代高考低很多,不同朝代或同一朝代不同年份也不一样。唐代录取率相对较低。据《通典选三》记载,在唐代,“公室之法沿袭隋制。上郡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有才有才。”唐初,大郡一般在3万以上,每户至少15万人,平均5人。换算后,录取比例为总人口的1/5万。当我们到达唐高宗时,录取率开始上升。特别是武则天上台后,录取名额大幅增加,科举考试成为士人进入官职最重要的途径。根据《执政与在野》:“在干封之前,每年不超过几千人;挂完牌坊,往往达到每年五万。”

曾任扬州刺史的唐代儒生赵匡在他的《论选拔》中说,尚书省的录取率在5%左右,“大率20人,中方收一人”。虽然比唐的录取率在开始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候选人数量的增加,录取率仍然很低,所以出现了《普通法典选举5》中提到的情况:“因此,有许多人没有牙齿,不参加课程。”唐代科举录取比例不同。根据《文学通考选二》:“学者人数达一千,第一个为一百一十二人;明朝加倍,你就得到第一个。”也就是唐代进士的录取率在1%到2%左右;明静的录取率较高,比进士高出10%。

进士的录取名额一次只有30人左右。因此,唐代诗人李山甫在他的诗中说:“用一只手托起麻布,只生下30棵桂花树。”唐代进士的录取要求严格,不缺。据《新唐书·选录》记载,唐文宗李昂曾命礼部:“三十岁取第一者三十人,无人,不必补之。”可能是因为科举时代唐朝的录取率是中国朝代中最低的。据许嵩《清代邓柯考》统计,唐末进贡士266人,进贡士6642人,平均每次不到25人。

宋朝连续15次考试不及格的可以照顾,可以录取

在科举考试的设计上,宋朝更注重录取的公平性。据《文学通考与选考三》记载,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赵恒就科举不公平表达了自己的立场:“前代进贡、谤是必然的。我今天把所谓的潜在家庭孩子叫做,不要坐以待毙。”宋代对“官二代”特有的“勿试”就是由此而来的。公平方面,宋朝的录取政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录取名额偏向平民百姓——科举的平民百姓,让普通学生有出头的机会;二是扩大招生,增加录取名额。

其实宋朝建国初期的录取率并不是很高,每年只录取一二十个学者。赵光义获得大职位后,他大大增加了录取名额。据宋继久《继续教育与以治为鉴》记载,太平、兴国两年共录取各科学者109人、学生207人,加上各科学人的特殊姓名和出生人数,共录取500人,创下新纪录。

考试前,赵光义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你不敢拿出十个,得到五个,你可以得到一个或两个。”可见朝廷选才的心情很迫切。那一年,5300多人参加了考试,按照赵光义10%左右的录取率录取。当时招生比例挺高的。当时,薛部长写了一本书,说“招人太多,用得太快”。

事实证明,赵光义的扩招是有远见的。在太平、兴国两年录取的学生中,有很多名人和重要的大臣。比如,从较低职位到首相高位的政治家吕蒙正,在109位学者的名单中名列第一,也就是俗话说的状元。可以说,没有法院偏袒“穷人”的录取制度,吕蒙正是很难出人头地的。

宋代招生人数最多的是在咸平三年。据《宋史选1》记载,今年各科录取740余人,其中专名900余人;此外,还赠送了350多名河北省的学者,从落榜的学生中增加了500多人。“特名”是宋朝特有的录取政策,用来照顾老考生。宋初,赵匡胤规定,15次以上未能参加考试的人不能再通过考试,并给予特殊的本科学历。这是一次难得的具有关怀性质的“例外录取”,名副其实的“科恩”。由于录取率高,宋朝可能是中国古代最容易成为第一的朝代。在有利条件的刺激下,宋代考试人口急剧增加。根据《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的统计,参加考试的全国考生多达10万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历史上有失踪的飞机回来么下一篇:中国古代五刑制度演变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