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周人被犬戎驱逐后 为什么要迁徙到周原

导语:周人被残戎驱逐后为什么要迁徙到周元?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09 太王迁岐 文/图/辑|寒山忆雪 上节说到,商国打败鬼方诸部后,在西北罢兵50余年,羌戎和犬戎借此机会

周人被残戎驱逐后为什么要迁徙到周元?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微信公众号|寒山喷史 《上古先汉民族史》系列 109 太王迁岐 文/图/辑|寒山忆雪 上节说到,商国打败鬼方诸部后,在西北罢兵50余年,羌戎和犬戎借此机会坐大。 坐大后的姜戎遭遇到商王国的反击,有两个部落首领被商人俘虏,并带到商王都献祭祖灵。 羌戎被削弱后,与犬戎的均势被打破,犬戎开始从陇东高原南下,侵扰周人所在的豳地。 这个时代,豳地的周人部族的君主,是公叔祖类和公亶父。 前文说过,从武丁早期的周侯亚圉,到康丁晚期的周公亶父,两者之间相差了将近80多年,却只有一位君主公叔祖类。很显然,在公叔祖类之前或者之后,都有可能存在被史书遗漏的周人君主。 链接:周人的祖先来自哪里,山西还是陕甘? 因此,我们不能肯定公叔祖类与公亶父是父子关系。 《竹书纪年》中记载,祖甲十三年,商王册封周侯组绀。《世本》中,将组绀和公亶父记载为父子关系。因此,有说法认为,组绀就是公叔祖类。 但在这里,笔者认为,组绀有可能就是《史记》中漏掉的公叔祖类与公亶父之间的周人君主。 当然,这些都是推测,不成定论。公亶父的父亲是公叔祖类也好,还是组绀也好,甚至公叔祖类与组绀是同一个人也好,都不妨碍我们解读后面的历史。 在这里,我们权且采用「 ”公叔祖类——组绀——公亶父”这一传承世系。 有人或许要问,为什么周人先祖的名字会那么奇怪。原因很简单,这些并不是周人先祖的名字,而是后人追加的尊号。 比如公刘、公非,是把尊号「 ”公”加在名之前,而高圉、亚圉,则很明显是商人册封的某种官职称号,意思为防御官。 同样的,公叔祖类与公亶父,最前面的「 ”公”字,就是后人追加的尊号,或者周人君主的专称,类似于「 ”王”的意思。 但他们的称号不单单是尊号+私名,还有其他尊称也组合进去了。比如「 ”叔祖类”,「 ”叔”是表示排行,「 ”祖”表示称谓上的尊称,「 ”类”才是他的本名。而「 ”亶父”,「 ”父”是一种尊称,通甫,「 ”亶”才是他的本名。 而组绀,很可能原本的写法是「 ”祖绀”,「 ”祖”是后世子孙对他的敬称,「 ”绀”可能是本名,语法结构类似于叔祖类,或者商王国的「 ”祖庚、祖甲”。 链接:为什么上古汉语爱用倒装句 话归正题,羌戎、犬戎分别在周人的南北两侧壮大时,正直商王祖庚、祖甲和冯辛时代,这一时期的周人君主,就是组绀。此时周部族未来的君主亶父,可能刚刚成年。 在前文「殷墟羌牲」一节中我们已经说过,羌人的崛起,除了迫使商族人放弃关中西部的拓殖据点之外,还侵占了关中中北部的漆水河与泾河下游地区,使得先周文化在这一地区一度中断。 链接:殷墟祭祀坑里的羌人是什么民族?他们来自哪里? 在这一文化剧变的背后,则是羌人部族攻打周方,并夺取周人在漆水河流域的领地。周人从公刘时代以来积累了300多年扩张的领地,一下子丢掉了大半,实力大为削弱。 此时的羌戎部族,就如同几十年后占据关中西部的周国一样,实力可以横扫关中各国和陇东、陕北各部。但为什么面对羌人的进攻,周人没有完全灭国,只是丢掉了一半领地,保住了剩余的「 ”半壁江山”呢? 除了后来商国反击羌方,使得羌方没有继续攻灭周国以外,更主要的原因,可怕就是周人向羌人认怂了。 周人作为商国的藩属,向羌方投降,对羌方来说有两个好处。一个是解除了羌人的后顾之忧,可以全力应对商王国,避免陷入两线作战。另一个是可以利用周国继续阻挡陇东的犬戎各部。试想,如果羌方一鼓作气攻灭周国,就要直面犬戎的压力,也一样很容易陷入与犬戎和商人两线作战的局面中。 当然,投降后最好的联盟方式,就是联姻。后世汉朝接受南匈奴的投降,便把皇室子女嫁给匈奴首领,上古时期也是一样。羌戎也把他们的贵族女子嫁给了周国的储君,也就是周公组绀的儿子亶父。 这个羌人女子,就是亶父的正妃,周人敬称她为「 ”太姜”。太姜为亶父生下了太伯、仲雍和季历三位王子,以及其他不知名的子女。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投靠了羌方,并不是事情的结束。很快,过早暴露实力的羌方,就迎来了商人的一顿暴揍,损失了两位首领,以及无数青壮,实力严重削弱。 失去了羌方作为靠山后,周人因为是被迫与羌方联盟,不用担心商王国兴师问罪,但却要直面犬戎的压力了。 商王康丁后期,就在商国集中兵力,征讨东南方的厃方时,犬戎开始南下侵扰周国。 此时的周国,陷入了第二次部族危机,周人的君主组绀,很可能就在这个「 ”危急存亡之秋”撒手人寰,给继承人亶父留下了一个「 ”烂摊子”。 面对犬戎的进逼,亶父最初的应对之策是,赔款,用周人的粮食物资换取犬戎退兵。当然,在当时,这种行为叫上贡也许更为合适。 但犬戎的目标显然不是要周人臣服并上贡这么简单。周人所在的豳地,位于陇东高原进入关中盆地的交接处,是一处交通要地。所以,攻灭或者驱逐周人,占据豳地,通向更加富庶的关中平原,才是犬戎真正的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犬戎很快便再次兵临城下。这一次,犬戎给周人提出的条件很明确,纳土投降,让出豳地,献出领土,《史记》记载为,已复攻,欲得地与民。 《史记》中还记载,周人想与犬戎奋力搏杀,但亶父却说,用部众的生命来保住自己的君王之位,不是他忍心做的事情。最终,亶父与一小部分亲近的族人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河,翻越梁山,抵达岐地。而周人部众随后也偕老扶幼,跟随亶父而来,迁徙到岐地。 这一段记载,无疑是想把亶父刻画成仁德的君主,以符合后世儒家的道德标准,但在弱肉强食、竞争残酷的上古时期,靠这种仁德之举,是活不下去的。 在方国部族纷争的时代,很多方国的百姓与贵族都是同族,血浓于水,尤其是比方国更原始一些的部族,可能都是同族或稳定姻亲关系的几个部落组成的部落群。犬戎就算逼走了周人的君主,也不可能留住周族人,就算留住了周族人,也很难让周人为自己所用。 更何况,犬戎的目的就是夺取豳地,从而获得进入关中的通道,不可能还把大部分周族人留在豳地。更真实的情况,应该是驱逐周人,给犬戎自己的部众赢取更多的土地。 不过考古显示,豳地的先周文化并没有中断,也就意味着,周人并没有全部迁离,至少还留下了一部分族人。这一部分族人的命运,很可能是沦为了犬戎贵族的农奴。 我们在前一篇文章中说过,周原并不是无主之地,而是羌戎的地盘,那么凭什么亶父可以率领族人,占据周原呢? 原因就在于,周人曾经与羌戎联姻,亶父的正妃太姜,就是羌戎的公主。周人蒙难,居无定所,率领族人投奔妻子的娘家,实在是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那么疑问又出现了,既然周人是去投奔亲家,又怎么会反客为主,成为关中西部的主人的呢? 其实,我们对这段历史一直有一个误解。以往,我们都认为,亶父迁到周原,成为关中西部的主人,当地的姜姓族人也成为了周人的臣民。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上古时期,人口稀少,即便到了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宋郑两国之间,还有大片的无主荒地,遍布原始森林。且不说上古了,即便是宋明时期,中原地区仍然存在很多未开发的森林,比如《水浒传》中动辄出现的人烟罕至的黄泥岗、野猪林。那么,更早的商末时期,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周人投奔羌戎之后,姜戎的领地内也有大片无主之地,而且成片集中。其中的岐山南麓,恰好赠送给周人安家置业。周人在此定居后,这里也开始被称作周原。不过一开始的周原并不大,很可能类似于豳地一样,方圆不到百里。周原范围扩大,是随着周人强大起来之后而扩大的。 这就像明朝的女真内迁一样。最早的女真人位于松花江下游和乌苏里江地区,因为某些原因南迁到吉林境内。因为吉林境内存在大片无主荒地,明朝也就默认他们在吉林定居了。若干年后,女真各部整合成「 ”满洲”,再若干年后,这个族名演变为地名,并成了整个东北的代称。 除了这一点以外,周人在关中地区并没有反客为主,成为姜戎的君主。 周人定居周原,重建国家,但姜戎的各个方国依然存在,可考的有吕国、申国、许国,他们与周国是平等的姻亲之国,而非宗主与藩属的关系。 周人的君主成为羌戎各部的君主,要到后世周国强大起来之后了。 话说,周人既然是以投奔者的身份去投靠亲家羌戎部族的,那么自然对自身的前途充满担忧,即便连亶父在内,都不能确定投奔羌戎之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在这种情况下,周人也就「 ”不能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在离开豳地,抵达漆水河流域之后,周人决定把部众分为两部分,兵分两路,一支由亶父率领,向西投靠羌戎,一支由他的长子——可能刚刚成年的太伯率领,向东迁徙。 那么,向东迁徙的周人,目的地是哪里呢?他们真的是像后世传说的那样,一路长途迁徙数千公里,到达江东的吴地,建立吴国吗? 这个问题,我们下节继续解读。 END- 本文为寒山喷史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作者。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曾国藩教育六法 子女个个成才下一篇:嫫母 揭中国历史四大美女与四大丑女的命运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