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云冈石窟简介 云冈石窟昙曜五窟介绍

导语:“谭瑶五窟”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五个石窟的中央雕刻着巨大的佛像,象征着北魏和五代的皇帝。云冈石窟,古称梧州山石窟,是北魏皇室发掘的皇家寺院。它位于梧州山南麓,距大同市西郊16公里。是内蒙古到山西

“谭瑶五窟”是云冈石窟的第一期,开凿于公元460-465年。五个石窟的中央雕刻着巨大的佛像,象征着北魏和五代的皇帝。

云冈石窟,古称梧州山石窟,是北魏皇室发掘的皇家寺院。它位于梧州山南麓,距大同市西郊16公里。是内蒙古到山西的主要交通路线,也就是乐圣到平城的必经之路。

谭瑶五窟是云冈发掘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五洞六洞毗连,形成一组双洞,规模宏伟,雕刻华丽,技法纯熟,是云冈艺术的精髓。

16号洞穴

公元460-470年

16 ~ 20号洞是云冈发掘的最早的一组洞穴。它被称为“谭瑶五洞”,因为它是由著名的和尚昙曜建造的。石窟有相同的系统,马蹄形平面和圆顶。石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要造像为第一世雕刻装饰,象征北魏五帝。

洞穴16和17是一组。16窟主像为释迦牟尼佛,高13.5米,波纹髻,清秀飘逸。佛像身穿束腰垂胸袈裟,属于北魏太和时期进行汉化时的服制。

16号-洞穴1

公元494-525年

水平的长方形洞房,洞门,明窗,顶都塌了。北墙上有三个壁龛,上面有美丽的雕像。上层中间的菩萨雕像,20世纪初被盗,现藏于法国巴黎塞努斯基博物馆;中间层门帘龛左侧的十字脚菩萨雕像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17号洞穴

公元460-470年

主要形象是弥勒,脚扮成菩萨,高15.6米,头上有冠,胸前有蛇饰和短璎珞,臂上有钹,腋下有斜伤,腰和腹,下侧有长羊裙。狮子座有强烈的异国情调。站在西墙的佛像,圆脸,造型古朴雄伟。坐于东墙,佛肩齐整,衣纹流畅,刀法娴熟。洞壁以千佛雕为主,造像清晰、古朴、刚健、笔直,体现了云冈早期造像的艺术特色。西墙的佛像在灯的后面支撑着天空,单腿跪着,双手捧着莲花。它看起来很安静,形状也很漂亮。明窗东墙太和十三年造像龛是云冈石窟分期的重要标尺。

18号洞穴

公元460-470年

第18、19、20洞为一组,第19洞为中心洞,最早发掘。第十八洞设计精良,布局完整。北壁主佛像高15.5米,发髻高,两颊圆,鼻梁高,富贵淳朴,身着千佛袍,以胁佛、胁菩萨、两侧十弟子。左边的佛陀头上有一顶华盖,圆脸,身体雄伟。左侧菩萨戴花冠,美观大方。五大弟子的雕刻都是西方人的特色。他们拿着瓶子站着不动,拿着花笑着,闭上眼睛听着,或者如果他们意识到了什么,他们喜欢发自内心的出生,这很神奇。

19号洞穴

公元460-470年

主佛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第二大佛像。佛螺旋齐肩,下颌塌陷。举起你的右手,肘部下方有一根小柱子。衣服简单明亮,轻盈合身,袈裟饰条折叠。南壁罗绮因果报应是云冈最早的佛教故事意象。洞外东西各有一个耳洞,洞内有一尊佛像。这种置三佛于窟内的布局设计,既有变化,又有庄重,是北朝石窟形制的新开拓。

20号洞穴

公元460-470年

窑洞前的竖墙和窑洞顶部早年坍塌。辽代时,木洞檐筑,毁于火,形成露天塑像。主佛高13.7米,高髻,宽额,长目高鼻,八字髭,手上有禅定印,厚裸右袈裟,提衣纹。大佛高大强壮的身躯和苍劲有力的表情彰显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力量,是云冈石窟雕塑艺术的代表和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塑艺术的前杰作,佛的两边各立一尊佛,扬言要侍奉菩萨,而西尊则毁于一旦。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唐小兵 唐小兵:《十字街头的知识人》下一篇:程巍 程巍:《泰坦尼克上的“中国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