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62年中印战争 1962年中印战争中解放军用何战术打得印军无法招架

导语:1962年中印边境爆发的快速决战,至今仍是世界军事教科书中经常研究和讨论的经典战例。58年过去了,现在中印边境不断出现问题。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场战争的意义。纯粹从军事角度讨论战争和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有几个原因:第一,我军在战略

1962年中印边境爆发的快速决战,至今仍是世界军事教科书中经常研究和讨论的经典战例。

58年过去了,现在中印边境不断出现问题。有必要重新审视这场战争的意义。纯粹从军事角度讨论战争和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有几个原因:

第一,我军在战略指导上占优势

自古战争,神庙的胜利是最终胜利的前提。

中印在这场战争的战略指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印度方面,自独立以来,印度自信心过度膨胀,不仅要做南亚地区的领袖,还试图通过边境问题挑战中国的权威。尤其是印度社会,充满了莫名的自信,认为中国同时敌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刚刚经历了经济困难,这让它一点也不脆弱。

但是印度也有智者,比如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一方面,尼赫鲁认为中国不会下定决心打一场大战;另一方面,他觉得当时的形势仍然可以通过政治运作对中国施加压力。所以,尼赫鲁潜在的态度是打不打。然而,这一判断并没有得到反对党和舆论的支持,尼赫鲁不得不在公开场合多次采取强硬立场。

声明是声明,但尼赫鲁并没有认真准备战争。无论是军事动员、武器装备部署,还是国家战争动员,都是非常薄弱的。不打无准备之仗是世界军事领域的共识。如果印度带着这样的准备开战,无疑会先错过一招。

然而,中国从一开始就做了两个准备。在积极争取和平解决问题的同时,我们加快了进藏道路的整修,并向印度增派了部队。1962年5月和6月,几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的师、团被抽调驻扎在抗印前线。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959年,中国就成立了中央军委战略指导小组,组长不是别人,正是我军战略层次最高的军事家刘伯承元帅。

刘帅提出了几个重点建议,大致可以概括为:一是充分普及1950年入藏部队的经验,建立完善的后勤供应体系,这是支援对印战争的基础;二是组织高原高寒地区部队适应性训练,克服高原反应;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建议是我军士兵在高原地区高度机动灵活的基础;第三,针对印军继承英军不灵活的战术特点,建议在我军部署上采取重点突击、不分散点位的策略,快速突破印军防线,进行大纵深进攻。

二、可怕的穿插战术

1962年10月20日,战争开始了。印度入侵的方向分为东、西两段,其中东段的柯吉朗地区是重点,部署有印度军队王牌之称的第四师第七旅准将·达尔维将军。

该旅的部门和分遣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了英国军队,在意大利、中东和北非进行了艰苦的战斗。他们还参加了第一次印巴战争,几乎没有输过一次。他们是印度精英中的精英。

刘伯承多次告诫前线部队不要害怕,要以狮斗凤,以数倍的兵力优势打歼灭战,使之不能打,必须歼灭。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是我军前线司令员。张将军原是二野十八军军长,自然是从老首长刘伯承那里得到消息的。根据这一指示,我军对印度军队的部署进行了分析和针对性的部署。印度军队继承了英国军队的作战特点,喜欢在战争中搞所谓的开放师,把主力放在广阔的战线上,与主力作战。他们部署的弱点很明显,就是翅膀弱,纵深浅。

然而,我军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屡试不爽的穿插分割战术,是印度军队在这种形势下的天然克星。

我军很快确定了先打两翼,再抄后路,分割包围圈的战术。

1962年10月20日上午7时30分,经过15分钟的炮火准备,我军第155团负责印刷左翼炮等阵地,第154军印刷右翼沙泽阵地,第157团迂回进攻印军后方的张铎阵地。

这种进攻套路完全出乎印军的预料,其主力部队全部部署在前沿阵地,而左右两翼的兵力相对薄弱,每个地方只有营级兵力,短短三个小时就接连失守。

有很多迂回章节的157团收获更多。第七旅的旅指挥所部署在这里。印军认为前面有主力,后面问题不大。而且从主阵地到张铎,山高林密,道路极其通畅。即使中国军队来了,也需要很大的努力。所以旅部周围只部署了工程师、通信兵、后勤兵等一些非战斗兵。157团一营之前的高原适应性训练成果此时显现,部队适应高原气候,快速机动几乎不受影响。翻越悬崖、河谷等恶劣地形时,由于做好了前期训练的准备,都顺利通过。

因此,我军打到第七旅旅部时,几乎没有发生激烈战斗,印度军队全部被歼灭。准将·达尔维将军逃到山里藏了起来。后来,他忍不住又冷又饿。当他逃到后方下山时,被我的搜索队抓住了。

达维尔被俘后,第七旅群龙无首,被解放军包围。经过一场混乱的战斗,它被彻底歼灭了。

第七旅的陷落用了不到24小时。

在这次战斗中,我军俘虏敌旅长1人,师长1人,营长2人,击毙通信兵团副司令员1人,俘虏敌人1900余人。

被俘后,达尔维哀叹说,在世界战争史上,24小时内歼灭一个旅是罕见的。他还对解放军的迂回穿插表示极大的不解,认为这根本不符合步兵作战条例的基本原则。

我们的指挥官和战士笑而不语。24小时干掉一个旅,这在解放战争中并不少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该战术多次上演为经典胜仗,美军深谙此道,并制定了专门的针对性战术。旅长这么说很少见。

第三,印度蒙着眼睛打仗

从10月20日到24日,我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只用了5天就打败了东、西印度军队。印度不甘心失败,于11月16日再次调集3万军队入侵我国领土。

根据前线报告的情报,刘伯承发现,印军并没有吸取第七旅被全歼的教训,而是仍然将主力集中在东段,采取“先重后轻、先浅后深”的布局,试图将我军平推回去。

刘帅告诉总参分析,印军的部署是铜头、锡尾、紧背和松腹,而我军仍可采取迂回和穿插战术。根据刘帅的指示,边防部队于11月18日发起全面反击,再次击败印军。印度军队的这波攻击付出了更高的代价,而其第62旅的旅长中将·辛格。到了11月21日,印度军队基本上被赶回了真正的控制线一侧。在两个阶段的战斗中,我军彻底清除了印军越境非法设立的哨所,俘虏印军8900余人。

有关中印战争政治影响的相关著作早已为世人所知。先说军事影响力。

战后,由于供给条件不足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为了保持主动权,选择无条件撤军。战后立即增加了山地作战部队的建设和西藏腹地交通线的建设。

在印度方面,尽管外界对中国可能入侵印度恒河平原感到非常恐慌,但从痛苦经历中吸取教训的决心远远不够。

印军反映,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印军多为平原部队,不适应青藏高原的形势和气候,因此加强了山地部队的建设和训练。然而,培训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近年来,印度军队邀请美国山地作战部队教官进行军事交流,态度诚恳。然而,印度人骨子里的傲慢、散漫和缺乏进步让美国教官感到困惑。印度军官对美军提出的新作战概念和战术指导方针不感兴趣。他们总是喜欢用只有他们能听懂的英语反驳他们。可想而知,这种沟通不会有任何效果。因此,美军评论说,如果中印再次爆发战争,印度军队当年犯下的一些错误很可能会再次上演。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连坐制度 连坐制是什么下一篇:立木为信的故事简短 商鞅是如何取信于民的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