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中国最牛关系网曾国藩 为湘军正名:书生为何能带好兵

导语:学者为什么能带来好士兵?不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写得好,也不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有古代君子的风范,而是因为他们是学者,能整合国家资源,对筹饷有很大帮助。晚清曾国藩庆太平宴、年画。李鸿章和曾国藩坐在中间的长沙发上。左和罗从左到右坐

学者为什么能带来好士兵?不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写得好,也不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有古代君子的风范,而是因为他们是学者,能整合国家资源,对筹饷有很大帮助。

晚清曾国藩庆太平宴、年画。李鸿章和曾国藩坐在中间的长沙发上。左和罗从左到右坐在左边,而和坐在右边。

作者:谭伯牛

学者为什么能带来好士兵?不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写得好,也不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有古代君子的风范,而是因为他们是学者,能整合国家资源,对筹饷有很大帮助。而能筹饷的,甚至可以不断筹饷,所以,这样的人来领导一支军队,已经不再合适。这就是秀才带兵的精髓。

“湘军”的构词方式值得说几句。“湘”是湖南,指的是地域,“军”是军队,可以说是产业。于是,把地域和产业结合起来的所谓湘军就成了名词。同样,晋商、徽商,甚至绍兴一代宗师、扬州瘦马,都是用同一个构词法,先有地域,后有行业,都成了历史上一个特殊的词汇。

“湘军”中的“湘”

如果你仔细分辨“湘军”这个词,你会有新的理解。“湘军”的“湘”现在理解为湖南。然而,当这个词第一次被使用时,我们发现“湘”并不是指湖南,而是指湘乡。王、在湘乡训练了千余人,到长沙接受曾国藩的约束,这支军队就叫,湘乡人。当时除了项勇,还有包勇、刘勇、平勇、甄勇等各种称谓,都是与项勇平行的名词。可见,当时的项字只是一个县的代表,而不是全省的简称。

随着湘军的知名度上升,还有一句名言“没有湖南就没有军队”;通常的理解是,军队中没有湖南兵很难成为强大的力量,所以“湘”字也指湖南。其实这是另一种误解。这个词最初还是指湘军,但这句话只是用来称赞湘军的创始人罗泽南,意思是他率领的项勇是当时湖南最精锐的军队。原意是说“湘军无湘乡不可勇”。

曾国藩大概东移,最终来到南京。与此同时,“湘军”一词逐渐出现在官方文件中,这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当时所谓的“湘军”和今天的湘军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当时的公文有时用湘军,有时用楚军,有时叫项勇,或者也叫楚勇,这些词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那就是“湘军”。同时,“豫军”“苏军”“江军”“鄂军”等称谓都是指一个省的军事实力,与“湘军”用法相同。后来人们所理解的湘军,具体是指以曾国藩、胡林翼、左等人为首,以湖南士兵为主体的军队。这两者是有区别的。当时的湖南,除了曾、胡率领的湘军外,还有总督、提督控制的绿营,还有分散的地方武装,都被称为湘军。湘军真正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知道的湘军,被赋予了专有名词的含义,以后还需要时间来进化。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胡林翼、曾国藩、左、、刘坤一等湘军将领先后代兴作战。直到那时,“湘军”一词才从普通名词变成专有名词。此后,提出了所谓的湘军部和湘军集团。

项制,即湘军制。曾国藩和他的弟弟权国都是湖南部的,胡林翼、左、刘长友、、刘坤一等也都是湖南部的。当然,这些人和他们的部队是亲戚,但他们的亲戚不同。他们不是挤在一起,不分彼此,甚至长时间没有联系。在湘军内部,长期以来都有非湖南人担任高级将领的例子,比如塔兹伯、鲍超,他们都是湘军的军长。后期有一位著名的徽商胡,他与左关系密切,也可以算是湘军的一员。又如吴大淆,率领湘军参加甲午战争,全军覆灭于北方。可以说,湘军最终是“毁”在了他的手上,他也可以算是湘军集团的一员。从这个意义上说,“湘军”不仅仅是一个军事组织,更是一个政治、经济乃至文化概念。

有趣的是,从1894-1895年的甲午战争到民国成立以及后来的抗日战争,“湘军”一词频繁出现。有些军队也叫湘军,是因为他们在湖南打仗,或者是因为军队里湖南兵多。当然,这些只是在遵循历史惯性,使用之前的标题。

湘军的“国”

湘军将领大多来自湘乡。但是除了曾国藩和权国兄弟,其他湘军将领都不是湘乡人,比如益阳的胡林翼、湘阴的左、衡阳的、新宁的刘坤一。看士兵,有句话叫“无湘则无军”,意思是湘乡士兵绝对是高素质的士兵,但是否意味着只有湘乡士兵才是湘军的主力,才能成为精锐部队?那不是真的。湖南一省之内,湘乡一县之外,出产优质兵的地方很多,比如邵阳,比如湘西的陈语安地区,比如衡阳。再者,按照一直流传的湘军选兵标准,尽量选择“淳朴的农民”而不是“城里油滑的人”,比如长沙人。看似判断长沙政府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士兵,但就是这些“城里油滑的人”一旦遇到名兵,就能练成高手,比如湘军各部门的“是否从军”。

曾国荃回湘乡鼓足勇气时,曾说士兵最好从离家几里的地方来。即使他们是湘乡人,也不可靠。这个标准的理由是什么?除了同乡语言风俗相近,容易沟通之外,恐怕没有太多的道理可讲。曾国荃好像说我们家门前的人都是极坏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才能,真是狭隘的偏见。这种地域偏见,确实是日后湘军集团地方主义、宗派主义的根源。一个县的人要歧视,其负面影响可想而知。未来湘军中湖南人与外省人的矛盾会愈演愈烈,直至最终导致“湘淮不和”。比如,李鸿章作为安徽人,愤然离开湘军阵营,另立淮军;程学启原本是曾国荃麾下的一名猛将。因为受不了湖南人的歧视,他离开湘军,转投李鸿章;还有朱洪章,攻克南京,先入城。因为他是贵州人,也被湖南人排挤,不幸福;直到光绪年间,王闿运仍哀叹湘淮矛盾无法调解。当然,负面影响也可能产生正面结果。比如淮军的建立,淮军的强大,李鸿章的成大事,都是这种消极斗争的结果。与此同时,湖南人也打得很惨。比如湘军初建时,王与曾国藩并不和睦,合作之初便分道扬镳。此后,曾国藩与左、左、郭嵩焘也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可以说,他们从始至终都没有原谅过对方。例如,郭嵩焘告诉左唐宗,当他听到左唐宗去世的消息时,他在日记中写道:“很痛,很遗憾。”“伤”是指左是国父,与自己有几十年的交情。他的死令人悲伤,因为他的公共和私人利益。“悔”是指左的“骄”和“骄”。他本可以成为“下一代名臣”,但因为这些坏习惯,他没能达到标准。这真的是“自我毁灭”。众所周知,左是一个伟大的人,但郭嵩焘有个人恩怨,拒绝承认。可想而知他们的矛盾有多深。

这些战斗有时看起来很残酷,与“团队精神”相冲突。这么说吧,团结不是湘军的特点。曾国藩在军事上经常强调一句话,说:“胜不骄,败不馁。”如果你赢了一场战斗,你会得到奖励,如果你有一些信用。不要拿别人的功劳,也不要谎报自己的成绩。这就是“不劳而获”;“输了就救”,意思是你们一起打,谁的情况更好,友军有麻烦,那你有余力就应该救友军。虽然这样做可能会给你自己的军队带来麻烦,但你必须拯救它;如果你什么都不做,甚至在军队中形成这样的氛围,那么湘军就不会成功。曾国藩的话原本是用来总结绿营崩溃的教训——清朝的国民经济制度军队是绿营,绿营崩溃后,像湘军这样勇敢的军队走上了历史舞台。曾国藩不希望项成为另一个绿营,所以他总是拿这句话来提醒将领们。这是真的,但正是因为项将军与各路军队之间“胜则工作繁忙,败则不救”的事实,他才要强调这种军令。这种情况不是一个孤立事件,有两个事件。可以说,它经常发生在湘军作战过程中。所以可以说,团结不是湘军的特点。

至于不团结,可以做成大业。原因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回顾湘军的历史,看看从形成到征服南京,再到各军分头发展,都发生了什么。整理这些事实可能有助于我们找到答案。

湘军的“军”

湘军不是一支组织严密的军队,只有统帅和禁军的命令。湘军有不同的出身、派系和山头。湘军主要分为老乡营和曾军两个集团,其实在此之前,已经有一支由湖南人组建的军队,规模相当大,堪称湘军之敌。这就是咸丰元年由江忠源率领援助江西的楚勇。不过,江忠源死得早。他的军队虽然是哥哥继承的,但是没有发扬光大,不足以组成派系。

老乡营几乎全部由湘乡人组成,由王创建、训练和指挥。他死后,他的军队由左领导。在唐宗的领导下,这支军队逐渐扩大,从江西经安徽到浙江,并与曾国藩、李鸿章的军队合作消灭太平天国;之后,他转战福建广东,追击其余太平军;继续出兵北上,与中原捻军作战;最后,他奉命进入西北,在陕西、甘肃、宁夏和新疆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里是老乡营。

曾俊泽是曾国藩直属单位,权国的弟弟。起初,部队在湖南和江西作战,但战绩不佳。之后,郭帆回家守制,军队被权国接管。此后逐渐成为精锐之师,攻克安庆,收复南京,立下清廷打败太平天国的第一功。但在夺回南京后,这支军队大部分被裁撤,不可能像老湘军阵营那样攻克南京后继续战斗十几年。

此外,胡林翼在湖北期间,李和鲍超受到他的约束,被称为“湖北军”。李和鲍志军是当时大清阵营中最精锐的部队,他们不接受曾国藩的指挥。直到延客去世,林翼去世,鲍超才转由曾国藩指挥,“鄂军”才解体。

老乡营的生命力强于曾军,鄂军的战斗力强于曾军,二军与曾国藩的关系并不密切。但一般认为三者自始至终都属于湘军体系,其首领都是曾国藩;这不是真的。

书生领兵

总的来说,曾、胡二人都被誉为“秀才领袖”——二人都出生于翰林,在创立湘军之前都没有军事经验。然而,为什么学者能带来好士兵?不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写得好,也不是因为他们高尚的品德和古代绅士的作风,十万农民愿意被他们赶跑,放下锄头,抢枪,忘掉生活,保卫国家。我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因为他们是学者,善于学习,事业好。在传统中国,只有官僚体系中的人才能获得和使用国家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政资源和政治资源。他们能够整合这些资源,这对加薪有很大帮助。而能筹饷的,甚至可以不断筹饷,所以,这样的人来领导一支军队,已经不再合适。这就是秀才带兵的精髓。

胡林翼、曾国藩、左都有出色的理财能力。胡在湖北,一次在安庆,一次在兰州。巨额军费从何而来,又是如何精心分配的?这是他们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俗话说,统帅要能“运筹帷幄”。他该怎么办?我觉得主要是算盘。策划具体战役确实需要人才和真正的将才,但不需要经理策划,或者说不需要经理天天策划——当然,三位指挥官可以懂得如何拉出将才,指挥具体战役的工作自然就可以放心了。总司令总是担心的是柴米油盐,而不是钱:钱从哪里来,来了怎么花?如果预算没有做好,或者出现紧急情况,就会产生巨大的赤字。你能弥补这个差距吗?几支部队挤在一起需要钱。谁先给,谁后给,应该怎么决定?紧急的时候,找谁挖一大笔现金?没有出路,你敢冒险对你的同事甚至对皇帝说几句谵妄的话,先拿到钱再谈事情吗?因为金钱之争,是否值得反目成仇,吵到北京,在皇帝面前亲自攻击对方,无视国家大臣应有的休息和宽容?这一切都是总司令每天的计划。胡、曾、左之所以能成为湘军军长,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品德高尚、能力超群——无论他们的文笔、个人修养,无论他们是战略大师还是天才勇士,湘军中绝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能成为湘军大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出色的筹饷能力。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平阳是哪里 虎落平阳的平阳是哪里下一篇:段九娘 《有翡》段九娘的结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