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服部直臣 韩略村伏击战:李云龙原型的成名之战

导语:在抗日战争的第一部话剧《亮剑》中,李云龙率部伏击日军战场观察组,击毙日军一名少将,令楚云菲佩服不已。这场战斗的原型是汉弗村的埋伏,由李云龙最重要的原型人物王近山将军指挥,王近山在这场战斗后名声大噪。然而,围绕这场战争有许多

在抗日战争的第一部话剧《亮剑》中,李云龙率部伏击日军战场观察组,击毙日军一名少将,令楚云菲佩服不已。这场战斗的原型是汉弗村的埋伏,由李云龙最重要的原型人物王近山将军指挥,王近山在这场战斗后名声大噪。然而,围绕这场战争有许多争议和疑虑。

王近山

作者:广亭

在抗日战争的第一部话剧《亮剑》中,李云龙率部伏击日军战场观察组,击毙日军一名少将,令楚云菲佩服不已。这场战斗的原型是汉弗村的埋伏,由李云龙最重要的原型人物王近山将军指挥,王近山在这场战斗后名声大噪。然而,围绕这场战争有许多争议和疑虑。

说到亮剑,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李云龙的原型是谁。其实解放军几位开国将军的故事,比如杨成武、皮定均、钟伟等。,都体现在李云龙身上。当然,绰号“王疯子”的王近山最受欢迎。王近山1915年出生于湖北红安,著名将军县,1930年参加红军,从战士、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到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团长,陕甘宁晋祠联防军副旅长、旅长、关中卫戍副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纵队副司令员兼司令员,第三兵团副司令员兼第十二军司令员兼政委,重庆警备区司令部司令员兼政委。1955年,他被授予中将军衔,并因在叶儿的英勇表现而闻名。伏击《亮剑》中的日军战场观察组无疑是重头戏,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原型就是本文介绍的汉弗村伏击,也是著名的王近山之战。

参加这次战争的部队是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第十六团。这支部队最早的前身是1938年1月由386旅第769团第1连、第5连、第10连、第2营机枪连、骑兵连组成的129师东进纵队。5月,扩大为东进纵队第一、二、三团。7月,东进纵队改组,1团、3团合并为新的1团,转编为386旅在“梁健”,李云龙从一开始就是新的1团团长;现实中,1942年5月,王近山被任命为129师386旅旅长,后成为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是第16团的直属上级。

汉弗村埋伏

1943年10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员冈村宁次从69师、62师、37师抽调16个旅,与伪军一起,共2万余人,采用铁壁合围、铁滚扫、梳扫的“铁滚三级阵地新战术”横扫太岳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国民党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胡宗南的何方军计划进攻陕甘宁边区。于是,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遵照刘伯承、邓小平的指示,派太岳军区386旅、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王近山率领16个团西渡黄河,冲向延安。

10月中旬,王近山率领16个团从长子县出发,跳出日军封锁,于18日抵达临汾,22日来到洪洞县南、北瓜地。距离临屯公路很近,公路上的日军运输相当频繁,警戒非常松懈,王近山决定在汉洛村打一个埋伏。汉弗村是公路旁的一个大村庄,北距洪洞约25公里,西距临汾约18公里。它位于临屯公路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在1939年,日军就在汉弗村东侧修建了炮楼,驻扎了一支小分队保护公路。王近山的伏击地点距离炮楼不到500米,因为在这个位置,道路正好在沟底,是一条只能通过一辆卡车的狭窄道路,两侧有几米高的陡峭围墙。这条狭窄的道路延伸约500米,非常适合伏击。因为距离炮楼比较近,公路上来往的日军自然会有点瘫痪,但是炮楼被村子的风口墙挡住了,看不到伏击地点。

但是16团的干部不同意王近山的方案,因为16团的任务是护送部分政府干部及其家属到延安,将在16团的基础上扩编为新的守备旅。出发前,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明确指示:原则上集中行动,只派小股部队作侧翼掩护,全速前进,不沿途作战。如果有战斗,尽量快速战斗,快速决策,快速离开。因此,主动求战是不符合使命精神的。如果你战胜了它,问题会很严重。但是王近山作为最高指挥官,做出了最后的决定:战斗!但是,王近山不敢怠慢主要任务。他派16团政委常祥考率1、3营两个连,共5个连,团直属队保护干部家属。代理团长袁带领一个排和当地民兵封锁了汉洛村东侧的炮楼,以确保伏击行动的顺利进行。他率领二营三个连和三营四个连负责伏击。可见王近山心里很清楚轻重缓急。10月23日下午,参战的各团、营、连干部们盛装出发,仔细侦察汉弗村附近地形。当地干部也迅速动员群众和民兵准备配合部队作战。

10月24日凌晨,王近山带着四个连悄悄进入伏击阵地。8点左右,临屯路尘土飞扬,明显有日本车队出现。8时20分,日军以前三辆车,后十辆卡车,逐一进入伏击圈。王近山立即发出攻击信号,负责斩首行动的3营9连将火力集中在3辆车上。日本司机被杀,汽车翻倒在路边。车上的军官从翻倒的车里爬出来,赶紧组织力量试图突围。与此同时,负责拦截的二营六连用手榴弹和榴弹发射器炸毁了最后两辆卡车,堵住了日军车队的退路。这时,两边的伏击部队一齐开火,先是投掷手榴弹,然后踩机枪,但日军在这样突如其来的攻击下仍然顶住,甚至有十几个人组织起来对八路军的机枪阵地进行反击。王近山意识到,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战斗,如果日军在拖延时间前来附近援助,战斗形势将相当不利。因此,他立即发布了死亡命令,要求部队进行猛烈攻击,并不惜一切代价迅速歼灭敌人。他自己就是一个老习惯,脱下外套,指挥自己上前线。在王近山的带领下,部队向日军发起冲锋,迅速以肉搏战结束了战斗,并立即分几路向苏宝方向移动。汉弗村东部炮楼的日军阵容薄弱,在整个战斗中始终不敢出战。

在这场战争中,180多辆日本车队被歼灭,13辆汽车全部被烧毁。缴获一挺重机枪、两挺轻机枪、两个榴弹发射器和50多支步枪。而第16团则伤亡50多人。

有没有提前的信息?

汉弗村的战斗虽然结束了,但关于这场战斗的争议和质疑一直不断。很多资料都提到,被淘汰的180个日军野战观察组,大部分是军官。那么,第一个问题是,王近山有没有提前得到相关信息?

以前有很多资料说,这一战是王近山看到日军频繁在临屯公路上来来往往,就一时冲动抢过,又走了。这纯粹是一种偷窃行为,但他的运气太好了,用网钓到了一条大鱼。

但是现在有新的消息说,王近山提前得到了情报。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16团到达洪洞县后,洪洞县武委主任孙明烈带当地同志到部队慰问。他提到汉弗村村长王前一天报道过,汉弗村日军炮兵楼的鬼子透露,他们的大太君后天会坐车经过。这个信息引起了王近山的注意,于是他决定在汉弗村伏击并消灭日军太君。但值得怀疑的一点是,如果高级军官的行动一般都是机密信息,那么汉斯莱蒂村据点队级的日军又怎么会知道呢?而伏击开始后,明知是高级军官被伏击,为何不出来迎接?

第二种说法是太岳军区情报局长刘贵恒从临汾市获得情报,日本军官野外巡护团将经临屯公路进入太岳地区进行野外观察。当时距离临屯公路最近的部队正在前往延安第十六团的路上,所以太岳军区司令员陈赓通过无线电命令王近山全歼这个日军战场观察组。这种说法的疑点是,当时八路军的团部普遍配不上电台,如果这种说法是真的,那么王近山的埋伏不是他自己决定的,而是陈赓司令员下令决定的。那么十六团的干部怎么能反对呢?此外,王近山率16团到延安后,受到毛主席接见。毛主席称赞他:“早就听说四方面军有个疯子,敢不听命令就打。”如果有陈赓的命令,没有命令我们从哪里开始打仗?

如果没有情报,伏击日军军官观察组完全是个错误,那么王近山的运气就太好了。

战场观察组是什么样的部队?

最大的争议和疑问在于汉洛村伏击的是什么样的日军。

一般认为,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员冈村宁次组织了一个军官团,观摩“打铁扫荡新战术”。然而,人数有180人和120人。从日军3辆轿车和10辆卡车的规模来看,180人的说法应该比较合理。

至于180人中有哪些军官,争论就更多了。最可笑的是有9个少将军衔的军官,99个少校、中、小军衔的军官,甚至还有皇室成员。9位主要将领在一次战斗中阵亡,这在抗日战争史上从未发生过,所以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

常说少将·服部哲·直树,6名联队队长,10名少佐阵亡,其他人都是“志那步兵学校”两个中队的成员,都是中队队长以上的军官。然而,这种说法有很多疑点。首先是少将·直树·服部哲,日本军队中有这样一个数字,但是这个人在1944年成为独立步兵第二旅的旅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在石家庄投降,1947年去世。1943年在汉洛村伏击身亡,显然不符合历史事实。还有信息说他是第21旅的团长,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华北军的序列中没有第21旅。第21旅属于第5师的建制。1939年11月参加桂南战役,12月昆仑关战役中重创;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被调到南方军,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莫尔兹比港作战。1943年,他根本不在中国战场。六队队长也有疑惑。在日本军事编制中,小队队长一般是上校军衔;如果上校阵亡,他通常会以少将的身份追击金,而日军却从未有过一次战役追击金六位少将的记录。

至于“吉娜派遣步兵学校”的说法,也是有争议的。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中国大陆有四所军校,但都是东北关东军办的学校。只有吉娜派遣步兵教育队和北志那步兵后委任步兵队属于中国派遣军,这只是“教育队”的建立,而不是学校。相比之下,他们更有可能还是吉娜派遣的步兵教育队。这个步兵教育队主要为基层军官提供短期培训。如果所有军官都在中队长以上,那么恐怕至少六七个师的所有中队长都能达到这个数字,所以不太可能。

另外,如果180人都是军官,没有警卫,那就更不可能了。从缴获的武器来看,基本上是一个步兵班准备的武器,所以很可能有一个班的护卫,加上十几辆车的司机,真正的军官大概有100人左右。

虽然对于这场战斗还有很多质疑,但是大量日军军官阵亡是不争的事实,这确实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恼羞成怒的冈村宁次声称,即使牺牲两个联队,也要消灭八路军,于是从清剿部队抽调兵力前来围剿,使他苦心筹划的太岳根据地清剿计划流产。而16团则按原计划迅速离开洪洞,毫发无损地前往陕甘宁边区。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卿卿我心 《卿卿我心》讲了什么下一篇:金门海战 为什么说金门战役失败的真相是什么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