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刘毅夫 东北军名将冯庸晚年清苦严谨:遗嘱'五不'淡名利

导语:“生于作乱,浮躁不算什么,人的道德在下降,隐患无穷。子伦经常解体的时候,可以葬在母亲的坟下,我就放心了。”这是冯勇在1971年70岁时立下的遗嘱的开始。没有五颜六色的文字,没有军事战斗的记忆,只有一个老人临死前最简单的嘱托。通过这样的遗嘱,人们也可以了解到老

“生于作乱,浮躁不算什么,人的道德在下降,隐患无穷。子伦经常解体的时候,可以葬在母亲的坟下,我就放心了。”这是冯勇在1971年70岁时立下的遗嘱的开始。没有五颜六色的文字,没有军事战斗的记忆,只有一个老人临死前最简单的嘱托。通过这样的遗嘱,人们也可以了解到老人晚年的生活。

晚年定居台湾时,冯勇的生活可谓严谨。他嘲笑酗酒的社会风气,甚至教育学生不要腐败。他就是这样一个倔强的老人,70岁写了15份遗嘱,梳理了自己的生活,妥善安排了自己的事情。

面向学生的另类师生友谊展示

冯勇晚年的生活非常严谨,甚至单调乏味。冯勇没有参与社会氛围,他也不喜欢这样。除此之外,他还教育身边的学生不要参与其中,甚至用老校长的作风当面批评学生。

每年的8月8日,原台湾省丰永大学的师生们都会照常举行庆祝晚会。这一年一度的聚会,成了这些老人缅怀久违的丰永大学的唯一方式。然而,随着台湾省经济形势的低迷,冯勇开始对这样的聚会犹豫不决。在一年校庆前夕,冯勇给学生刘义夫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都是老年人,没有新的活力、思想和见解。大家聚在一起只能回忆起过去的辉煌。我认为今年的晚会不应该组织。”就这样,一年一度的冯勇大学师生庆祝晚会落下帷幕。

在冯勇晚年,学生是主角,他的财产被托付给学生。在冯勇的遗嘱中,许多事情都由学生处理。遗嘱第五条写道:“于之是先进的,是亲戚朋友给的。他被托付给程春的哥哥...他应该还徐邦友两千块钱。”遗嘱第十四条还要求冯勇大学学生夏尔康为冯勇题词。在遗嘱的最后一条中,冯命令九个人来处理他的葬礼,他们都是大学的学生,除了的四哥。可见,冯勇晚年与学生的感情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而这样的感情也来源于他对冯勇大学的感情。

在的遗嘱中,第二条写道:“余忠于国家,以诚实和正义为目标;我也尽了我对国家的孝心,带着耻辱去教导。”这两句话,第一句是关于冯勇的军事经历,第二句是关于他创办的冯勇大学。在冯勇看来,这两次人生经历是对国家和民族忠诚孝顺的重要事情,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事情。如今,冯勇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历史名词,冯勇只记得他和身边的同学们一起难忘的冯勇大学。

为什么冯勇委托他的学生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来处理他们的事情?这大概是冯勇晚年的遗憾。他的孩子高中毕业后,都被母亲龙送到了美国,后来留在了美国。也就是说,在冯勇生命的最后一个生命中,孩子们不在身边,这让老人感到有些凄凉。他在遗嘱中写道:“美国的孩子不用通知,他们现在不是中国人,也不用了解中国人。”

淡泊名利会提出“五不”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晚年的冯勇可以凭借过去的成就享受天伦之乐,而冯勇却不能。虽然晚年不穷,但他真的很惨。

冯勇晚年的资产加起来有23万新台币,其中一部分是他的学生捐赠的。冯勇遗嘱中提到,偿还徐邦友2000美元是徐邦友每年给冯勇的生活费。除了徐邦友,冯勇还要求华春城尽最大努力偿还他人捐赠的财产。“其他补助无法偿还,剩余新台币三四万元用于安葬。”毕竟,冯勇70岁时的身家只有12.3万新台币。

为什么冯勇这么惨?如果你真的想找到原因,你只能怪冯勇自己。60岁时,冯勇在家闲着。当时陈诚通过关系安排冯勇担任台电公司董事,但冯勇拒绝了这一提议,因为当时电力公司有规定,冯勇的年龄已不符合担任董事的条件。冯勇一生严谨,自然拒绝接受这封聘书。无奈之下,电力公司最终聘请冯勇为电力公司的顾问,冯勇同意了。冯勇在遗嘱中回忆这件事时写道:“月薪给几千...感谢您救死扶伤,令人难忘!”

并不是冯勇不知道自己可以当顾问,这是电力公司的“特殊照顾”。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这样的善良,但他从来没有想过,如果他想,他可以依靠自己的优点和资格,获得更丰富的物质生活。

冯勇生前对自己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他对自己的善后工作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冯勇在遗嘱第四条中写道:“死后不发讣告,不张贴告示,不设祭祀,不收任何礼物,尤其不发表生平事迹。”而在第10条中,他被要求在死后10小时内进入棺材,并在24小时内下葬。这样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真的让人不得不佩服。

租金和墓地都有要求。

在冯勇的遗嘱中,对他一生的回顾可以说是寥寥数语,这很符合冯勇的性格。然而,在善后的安排上,冯勇却花了很大篇幅来解释,从棺材到墓地,从墓碑到遗物,冯勇都亲自写下了安排。

遗嘱第七条写道:“现房年租2万,已还清。如果没有满,你可以不要求部分租金。”生活用品方面,冯勇希望送给四嫂,四嫂会和大家分享。冯勇要了一口自己的棺材,上面写着“头后有四本书和五部经典,身边放着一根拐杖,还有一套工作日的服装。”

对于他的墓碑,冯勇希望他的学生们能刻上它。除了碑文的内容,冯勇还对墓碑的尺寸和碑文的深度做了详细的要求。很难想象一个70岁的老人怎么能把事情安排得这么细致。在给后人的安排上,冯勇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至今未解的谜。

在安排墓地用途时,他把自己买下的一块墓地分给了张夫人和吴夫人,但在遗嘱中没有说明这两位夫人是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给出答案。

献身国家,是冯勇一生的不懈追求

纵观冯勇的一生,可谓辉煌灿烂。他在东北乃至全国联合组织的一些重大事件,对整个中国历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回顾这些大事,都是为了冯勇祖国的统一和繁荣,冯勇晚年也是如此。

由于经济形势混乱,当时台湾省的“伪慈善”活动太多。虽然冯勇对当时台湾省的社会风气非常反感,但冯勇还是毫不犹豫地捐款。有一次,冯勇通过新闻得知了一个筹款活动。他打电话给负责他财务的学生华,要他捐20万台币。当时,华春城并未遵照冯勇的委托办理相关事宜。后来,经过冯勇几次催促,华春城开始劝说冯勇不要捐钱,让他留下一些“渡河钱”,但冯勇不同意。他告诉学生,他的月薪足够自己生活,并坚持让华春市处理这笔捐款。无奈之下,华春城只好捐出20万台币。当时,冯勇拥有所有的资产。

冯勇的慷慨源于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他在遗嘱第二条写道:“自九·一八以来,中华民族忍受了无数伟大的创造和无尽的尴尬,希望有血有肉的后代能够报仇雪恨。中国同胞在日本惨遭屠杀,文物被毁。难忘,祈祷中国人民不要忘记。”

也许现在人们很难理解冯勇的感受。尽管相关宣传铺天盖地,但冯勇作为历史的见证者甚至奠基人,对国家、民族、和平与统一的特殊感情是不人道的。

重建冯勇大学是冯勇毕生的愿望,但不幸的是,这一愿望直到老人去世才得以实现。为了让老人更安心,冯勇的侄子章雯淇在海城修建了“冯勇大学历史与韩庆兄弟纪念馆”,讲述了冯勇大学从成立到解散的历史,而这段历史的背后,反映了冯勇对和平统一的向往。

章雯淇说:“我无法弥补老人的遗憾。我只能通过这样的纪念馆来警示后人,呼吁和平统一。这对冯勇来说是一种安慰。”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中国十大戏曲种类 戏曲简介戏曲的种类中国有名戏曲有哪些下一篇:谷正伦 '一门三中委 天下第一家'的民国豪门是哪家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