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枇杷读音 枇杷和琵琶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读音会是一样

导语:枇杷和琵琶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发音一样?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枇杷和琵琶发音相同,但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一种是水果,另一种是乐器。两者在命名上有没有参考关系?历史上枇杷的出现早于琵琶,所以如果有借鉴的话,就是后者借鉴了前者

枇杷和琵琶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发音一样?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枇杷和琵琶发音相同,但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一种是水果,另一种是乐器。两者在命名上有没有参考关系?历史上枇杷的出现早于琵琶,所以如果有借鉴的话,就是后者借鉴了前者。然而,它们的形状似乎并不相似。琵琶为什么要借用枇杷的发音?其实这是一个完全的误解。让我们揭示枇杷和琵琶的真实关系,以及琵琶的名字故事。让我们快速看一下。

每年阳历五月,江南地区都有枇杷上市。我是北方人。我小时候从来不吃枇杷。年纪大了吃的时候,坦白说,你觉得就这些了——虽然有些又凉又甜,但是要去皮,其次要吐出一个巨大的核,而果肉只是比较薄的一层,内侧的味道又硬又难受。但是,在枇杷短期上市期间品尝这种南方水果,真的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体验。

说起枇杷这个名字,江南地区有两个古老的笑话。明朝末年,有一位“伏白斋大师”编纂了一部名为《雅学》的笑话集,里面记载有一个叫莫的人到袁绿山家做客,正巧遇到一个献枇杷果的乡下人,却把枇杷误写为献单上的乐器名称“琵琶”。他们笑了。这时,另一位县长前来拜访。当他们看到两个人微笑时,他们问这是怎么回事。袁绿山告诉了我刚才发生的事情。县令便随口唱了两首打油诗:“琵琶非此枇杷,只为当年识字不佳。”莫韩婷马上回答:“琵琶若能结出果实,城中笛声必将开花。”知府连连称赞莫的机智,并因此与他成为朋友。

清初文学家褚仁寿也在《建轩第一集》中写道:有人送给明代画家沈周一盒礼物,外面写着“琵琶”二字。沈周打开一看,是枇杷,于是在感谢信中调侃道:“照顾好琵琶,打开它,静静地听,津津有味地吃。众所周知,司马懿在江干落泪,费明在塞上写下苦情,这些都是需要的。”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谢谢你给我琵琶。当你打开盒子时,它听起来不响,但味道很好。白居易成为江州司马时落泪。王昭君嫁给塞北后,利用自己的怨恨。原来他想咬一口。”

枇杷和琵琶完全是谐音,字形相似。两者都使用了“比”和“把”的音标,难免让人怀疑两者是否有同源关系。本草学界的传统观点是一琵琶先出;枇杷出现在后面,因为它的叶子形状像琵琶。把今天的琵琶和枇杷的叶子放在一起,我们真的可以看出它们的形状很相似,所以这个观点似乎很有道理。然而,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在传世经典中,“枇杷”比“琵琶”出现得更早。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有一句“枇杷与柿子”,是对枇杷作为植物名称的最早记载。据考证,《上林赋》定本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当时张骞刚刚开始通西域。直到东汉刘茜的《史明》才出现了最早的琵琶记录。但起作用的不是“琵琶”二字,而是木字旁的“枇杷”二字:“枇杷出胡,立即击鼓。推手之前比较别扭,但是牵手的时候就像鼓一样,因为很出名。”由此可见,植物名枇杷绝不是来源于乐器名琵琶,而是乐器琵琶最初借用了“枇杷”这个名字,后又为其创造了“琵琶”一词。

所以,不是叶子像琵琶的枇杷,而是形状像枇杷叶的琵琶?情况仍然不是这样。音乐史界对琵琶的历史做了非常详细的考证,发现“琵琶”其实是中国古代竖式弹拨乐器的总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秦琵琶、汉琵琶、曲香琵琶。秦琵琶原名“弦”,是一种拨浪鼓。琴弦是一种简单的乐器,通过将琴弦绑在类似拨浪鼓的钢琴上制成,是后来三种琴弦的前身。

关于中国琵琶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东汉刘茜的“史明”是从“胡钟”传入的乐器。刘茜还认为,这种乐器之所以被称为“枇杷”,是因为它的两种主要演奏技法被称为“枇杷”和“枇杷”。另一种说法见于魏晋文学家傅玄的《琵琶赋序》:“汉派乌孙公主嫁昆米,当街念其思,使知其友之工,切琴、筝、建筑、琴诸属,立竿见影。出于方形语言的目的,它很容易传到外国。”也就是说,西汉元朝第六年,汉武帝封侄孙刘锡钧为公主,嫁给了西域乌孙王。临行前,他让乐师们参考钢琴、郑等四件乐器,还特意做了一件新乐器,让她骑马时弹奏。他还在《郁芳》中把这种新乐器命名为“琵琶”,因为这个名字能让乌孙人感到亲切。

音乐史圈一直在争论这两种说法到底是对是错。在我看来,最大的可能是刘茜和傅玄有一半是对的。正如刘茜所说,中国琵琶应该是从西域传入的乐器。很难想象中国的音乐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四种与琵琶不太相似的乐器混合在一起,制作出一种全新的乐器,而且这种乐器的造型特别像西域乃至西亚的“巴巴琴”。但是,正如傅玄所说,“琵琶”这个名字也应该是西方语言的音译,而不是两种演奏技法的统称。其实现在很多学者都认为琵琶是barbat的音译。因为它的发音与现成的汉语单词“枇杷”相似,起初人们叫它“枇杷”。这就像“霓虹灯”中的“霓虹”,是霓虹灯的音译,但“霓虹”恰好是汉语中现成的词汇。

汉代琵琶是后世乐器阮的前身,其特点是盘、直。如果王昭君弹过琵琶,那么她弹的是类似阮的汉琵琶。显然,这种形状一点也不像枇杷叶。受琵琶的影响,中国原来的乐器以真名“冼夫人”也叫“秦琵琶”。直到西晋时期,巴巴琴的另一个变种——曲香琵琶才从西域传来。它的共鸣箱呈梨形,手柄呈弧形,是后世俗称的“琵琶”。这是白居易被贬时听的琵琶。

现在我们可以简单总结一下上面的话:“枇杷”早在汉武帝初年就有记载了。虽然这个名字的词源不明,但考虑到它的起源在现在的四川地区,可以猜测是西南地区的一个词。汉武帝经过西域后,从西域传入了芭芭琴的圆盘型,中国人将其音译为“枇杷”,正好利用了现成的植物名称,后来用特殊的汉字写成了“琵琶”。西晋以后,巴巴琴的梨盘音乐类型也从西域传入,抢占了琵琶的先机,而中国原来的琵琶则改名为阮。《本草经》说枇杷“叶似琵琶,故名”,只是因为看到琵琶的形状和近代传入的枇杷叶有些相似,所以通过看文造义来解读。

谈完枇杷和琵琶的关系,顺便提一下枇杷的学名和英文名。枇杷原产于中国,但学名为枇杷

粳,具体的绰号粳的意思是“日本人”。这是因为枇杷在唐代传入日本,成为一种广泛种植的植物。18世纪植物学家、林奈的学生汤恩伯去日本采集植物时,也采集了许多中国原产、日本栽培的植物,最后用“日本人”一词命名。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但我们现在只能无所作为。

受学名影响,枇杷也有日本枸杞甚至日本的

英文名字像李子,但最常用的是枇杷。虽然这个词是粤语中“陆菊”的音译,但表面上正确地暗示了它的中文来源,但不幸的是,它又犯了一个错误。原来“芦菊”也见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与枇杷明显不同。后世中医考证应该是金桔。然而,北宋著名美食家苏轼却对此视而不见,坚持称枇杷为“鲁酒”。他在著名的诗《吃荔枝》中写道:“罗浮山下四季如春,陆九阳美为先。日本荔枝三百颗,从来不是岭南人。”受苏轼的影响,后来广东一些地区的人习惯称枇杷为芦柑。

自古以来,枇杷就是这样一种不断纠结于各种名称混淆的植物。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黑夫人 尉迟恭到底有几个老婆 黑夫人和白夫人到底是怎么回事下一篇:关于孔子的小故事 关于孔子的故事 孔子10则小故事让你领会人生真谛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