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劝君莫谈陈寅恪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墓在哪里

导语: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墓在哪里陈寅恪墓所在地位于江西九江庐山植物园,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及其妻子唐筲的永眠之地迁移到此处,众所周知,陈寅恪唐筲父夫妻二人与1969年相继离世,但却时隔4年,几经周转才葬于此地,这中间又是多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墓在哪里

陈寅恪墓所在地位于江西九江庐山植物园,2003年6月16日,陈寅恪及其妻子唐筲的永眠之地迁移到此处,众所周知,陈寅恪唐筲父夫妻二人与1969年相继离世,但却时隔4年,几经周转才葬于此地,这中间又是多番曲折。

陈寅恪墓

原本依照陈寅恪先生生前遗愿,是将其葬于父亲陈三立之墓旁侧,于杭州西湖,但因陈寅恪去世仍是文革期间,他的女儿难以完成其夙愿,只能供厝在家。

直至80年代初期,陈寅恪的大女儿陈流求联络多方故人相助,望达成其父遗愿,虽然有高层人士相助,但迎葬陈寅恪之事仍旧一拖再拖,之后西南联大校友会等组织也出面相助,但也没有结果。杭州有关部门遂颁布文件,声称西湖风景区不能建墓,迁墓西湖之事从此无望。

陈流求琢磨着祖父陈三立曾经于庐山松门别墅生活了四年,若是能将父亲迁葬与此,也算了却心愿。但松门别墅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观难以改动,更别提出现新的墓葬了,就在一筹莫展之际,2003年,江西省科技厅厅长李国强到庐山植物园例行检查,与当时的植物园园长郑翔谈及陈寅恪老先生的生后事,颇有感慨,郑翔立刻回复到:“植物园是中科院直属单位,不划分为风景区,故而可葬先生。”

机缘巧合之下,植物园方面与陈氏姐妹商讨后,将迎葬陈先生夫妇骨灰视为植物园的光荣,选址施工,事无巨细皆安排妥当,最后选择良时入土为安。

关于陈寅恪的故事有哪些

陈寅恪的一生可以说是铸造了多少的名誉,便承受了多少的磨难,他这一辈子时刻以家族为荣,背负了家族与民族的使命,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辗转于德国、瑞士,后又去了法国、美国,游学13年,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精通22种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掌握广泛的学识。

陈寅恪故事

陈寅恪出身名门,其父陈三立不同其他传统官宦之家相继没落的结局,一改家族官宦性质,专注于诗词创作,成为清末“四公子”之一,且思想先进,不令其儿子走考取功名之路,而是在陈寅恪13岁时便将其与兄长一同送出国,前往日本深造。

早年的日本留学经历,使得自小便打下坚实旧学传统思想基础的陈寅恪接触了完全相反的西学文化,这无疑是一次打破陈规、焕然一新的尝试。之后陈寅恪因病归国,考入复旦公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陈寅恪为今后出国游学做准备,在此掌握了德语、法语两门语言,毕业之后,陈寅恪凭借复旦公堂的文凭前往欧洲。

父亲陈三立前往港口相送,对其殷殷嘱咐,将救国图强的大任寄予陈寅恪的肩上,这是陈氏一族两代父辈的心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北平陷入被攻克的危机,陈三立已85岁高龄,体力羸弱的他在也回不到曾经在上海“一二八”抗战时的热血沸腾,老人家选择了绝食,以报效祖国,五天后,陈三立在家国忧患中去世。陈寅恪在为父亲守灵期间,立志为民族大业而治学。

陈寅恪的儿子到底是谁

陈寅恪作为我过着名的大才子,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和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得一见的人物,陈寅恪的父亲也同样如此,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也是一位着名的诗人。也就是说陈寅恪的基因很优秀,对于这样的成就,很多人就想到了,那陈寅恪儿子呢?其实陈寅恪的儿子并不存在,陈寅恪只有三个女儿。

陈寅恪

陈寅恪虽然没有儿子,但陈寅恪三个女儿各有千秋,学医、学园艺、学化学,总之都不是普通女子。再者说,陈寅恪和其妻子唐筼都不是重男轻女的人,因此一家人过得也算是其乐融融。1939年,英国牛津大学聘请他为汉学教授,还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

要知道这是该校聘请的第一位中国汉学教授,这一份荣誉是多少人都换不来的,这不是崇洋媚外,这恰恰证明了陈寅恪的学问和研究得到世界认可和肯定。陈寅恪对待自己的女儿也是比较关心的,但是很少有资料,不过从陈寅恪一家生活的幸福感也可以推算出来,女儿们对自己父亲的成就也是充满了崇拜和尊敬的感觉。

由于陈寅恪一直致力于研究学术,导致患了眼疾,后赴伦敦治疗眼睛,还是不能挽回的认定失明成定局。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最让陈寅恪伤心的不是身体上的摧残,而是自己很多书籍文稿都被毁于一旦。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离开人世,同年11月21日,妻子逝世,陈寅恪的女儿们继续相互扶持生活。

劝君莫谈陈寅恪的详细解读

陈寅恪作为一名历史学家,他所涉及的文学层面并不大众所熟知,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陈寅恪热”顺势而生,一系列关于陈寅恪生平轶事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大众视野之内,如此泛滥的情境不知多文学界是福是祸,更多的学者声明陈寅恪的学术不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保证高层学术的严肃性势在必行,因而“劝君莫谈陈寅恪”之说风生水起,此话的涵义是指学术造诣为达到一定高度,就不要将陈寅恪所代表的文学视为通俗文化,为众人所谈论。

劝君莫谈陈寅恪

当然陈寅恪并非一般文化人,他与金庸等诸多文学创作者,为大众文化所服务,他所研究的范畴偏门又古奥,对此感兴趣的人实为少数,自然能理解期间奥秘更是屈指可数,哪里会成为家喻户晓的热门人物,他与一切故作噱头的作家毫无契合点,更甚至他与钱钟书也是不同的,钱先生虽然与陈先生同样博通古今,融汇中西,性情也属淡泊名利不好张扬,但是好歹钱先生还写过《围城》,这本小说还被拍摄成为电视剧,成为了大众传媒趋之若鹜的对象,也算走下了文学的神探,走向亲民路线了。

骆余名教授曾发表言论说:“陈寅恪最不应该成为公众人物。”而面对如今人人都谈及陈寅恪以期附庸风雅,只能如易中天所言“劝君莫谈陈寅恪”。

关于陈寅恪先生的轶事有哪些

陈寅恪一直以来都被冠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他在清华研究院任职期间,每堂课都座无虚席,连朱自清、吴宓如此的知名教授都一堂不落的旁听陈寅恪的课。在清华园里至今还流传着关于陈寅恪经典名言与轶事。

陈寅恪轶事

陈寅恪的博学通识不仅受清华学子追崇,更是受当世名人教授的认可,他所授课的涉及范围极为广泛,宗教、历史、语言等各方面学术类科目皆有独到的研究与着述,陈寅恪曾在其课堂上立下了“四不讲”的规矩:“前人讲过的、近人讲过的、外国人讲过的、我自己过去讲过的,我皆不讲。”随着陈寅恪的课堂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甚至教授的慕名而来,这个“四不讲”的规矩也在学界广为流传开来。

陈寅恪行事自有一派风格,往往不受常规拘束,不受舆论左右,1932年,清华大学组织新生入学考试,当时的国文系主任刘文典便邀请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国文考试代拟试题。当时陈寅恪便负责出作文题《梦游清华园》,另一题为对对子,引起了考生哗然,仅一人获得满分。题目为上联“孙行者”,满分下联为“胡适之”,另有“祖冲之”、“王引之”答案尚能得分,而满分获得者便是之后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陈寅恪出题怪异,与当时盛行的白话文运动格格不入,但陈寅恪出此题是为了测试学生的读书量的多少与词汇量的贫富,更想考察学生的思维条理。

陈寅恪先生的夫人是谁

陈寅恪的夫人唐筲,便是“涕泣对牛衣,卅载都成断肠史;残废难豹瘾,九泉稍待眼枯人”中的女主人公,1967年夏天,唐筲心脏病发作,性命垂危,她的丈夫在悲悯中为其写下预挽爱妻的对联,伉俪情深尽在三言两语之中。

陈寅恪夫人

陈寅恪与唐筲两夫妻晚年在暗无天日的文革批斗中度过,经历造反派长久时日的折磨与压迫,夫妻两的精神健康与身理健康早已枯竭,尤其是六七、六八这两年,生活境遇更是走到了极限,二位老人的身体情况都在忍受病痛的折磨,陈寅恪特此还冒着巨大的风险向校方递交了一份申请书,望校考虑二老的特殊情况,请工友照顾其起居,以减轻唐筲照顾自己的负担。当时的陈寅恪饱受失明与腿疾的困扰,原本相互依存的夫妻两,如今生活的所有重担都由唐筲一人背负。

1969年十月,陈寅恪最后先爱妻而去,在这之后发生了一件令人心痛的事,四十五天之后,唐筲也跟随陈寅恪去往另一个世界,人们都说故人离世,会在世间停留七七四十九天,想必是陈寅恪放心不下唐筲,便与之相携而去了吧。

唐筲的死因是因为心脏病,但在她料理陈寅恪生后事的期间,更像是在料理他们夫妻两人的后事,她曾嘱咐特意从四川赶来悼念的大女儿,若是她不久离世,便不必跑这一趟来相送了。唐筲的死是理智的,对于一个依赖药物维持生命的人来说,死亡在轻易不过了,只要她寻得值得离开的理由,她便可以结束这世间的凄苦,潇洒远去,不再回头。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赢荡为什么不传位赢壮 芈月传嬴稷结局是什么下一篇:贾诩论战 贾诩论战有什么揭露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