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冬天打雷死皇帝 冬天打雷真的是不祥之兆吗 中研院学者研究发现:不是时局影响气候 是气候影响时局

导语:冬天打雷真的是不祥之兆吗?中央研究院学者发现,影响气候的不是现状,而是气候影响现状!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为什么要研究“历史气候”?中央研究院环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不仅以云物理研究而闻名,还

冬天打雷真的是不祥之兆吗?中央研究院学者发现,影响气候的不是现状,而是气候影响现状!以下文字资料由边肖为大家整理出版。让我们快速看看他们!

为什么要研究“历史气候”?

中央研究院环境变化研究中心主任王不仅以云物理研究而闻名,还致力于历史气候的研究。他从古代文献中寻找线索,了解了过去的气候变化,发现气候经常影响人类历史。

小时候读古文的疑惑

气象学家王从小就有一个特别的兴趣,那就是看古文。他说他小时候,他爸爸买了很多古书。“事实上,他没有时间读它。我在帮他读!”因此,他在小学时就已经读过《史记》这本书了。

小时候读古文,王总有一个疑问:冬天打雷为什么不祥?他还是得不到答案。我进入台大地理系气象科,问老师这个问题,老师不知道。

直到他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留学,他终于有机会解开自己的疑惑。当时他看到一篇中国大陆气象学家朱克真写的文章,讲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化。有一条曲线,是利用古代文献中的物候资料拼凑而成的中国历史上的温度演变曲线。

物候现象,如燕子的来来往往,河流是否结冰。通常燕子应该有一天会到,但今年燕子来晚了,这可能意味着今年的气候更冷。如果今年河水异常结冰,也意味着气候更冷。

为什么冬天打雷意味着不祥?

王看到了朱克真的做法,觉得很有意思。他真的可以从古代文献中研究气候。于是,他开始翻找二十四史,花了很大力气才找出气象数据。目的是解答多年的疑惑——为什么冬天打雷是不祥之兆?

王在整理史书中有关冬雷的记载后,统计了过去2000年中每30年发生一次的冬雷次数。起初,人们认为冬天打雷应该是在温暖的年份,因为温暖时对流更强,当雷暴发生时,就会打雷。

没想到,和朱克真的曲线相比,结果正好和王的预期相反,而且关系很好!也就是说,冬天打雷多的时候,是寒冷的一年。

做研究有趣的是,你以为是那样的,结果却和你想的相反。

那为什么在寒冷的年份容易出现冬雷呢?目前还没有定论,但王有一个暂时的解释:冬季雷暴意味着强对流,但这种对流不一定是“热对流”,而可能是冷锋的对流。冷锋附近对流相对较强,但如果冷锋后面的冷空气团特别冷,冷暖对比特别强烈,气象“斜压”强,容易造成“斜压不稳定”。不稳定的斜压容易引起强对流,更容易引起雷暴。

回到“冬雷不祥”的说法,古人说“不祥”应该是异常,伴随冬雷而来的异常在于当年天气寒冷。

天气冷了对社会和政治有什么坏处?

气候变化史!

天气干燥寒冷时,农作物收成相对较差,百姓无饭吃,不得不抢粮仓,引发社会动荡。以王为例,明朝末年进入“小冰期”,气候变得干冷,导致大面积干旱,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李自成、张成为“流寇”的背景,应该与小冰期的气候背景有关。

王说,也许明朝末年的皇帝并不是真的坏,而是运气不好。相反,大家会说唐太宗很有智慧,但现在他知道唐朝的气候是温暖的,所以唐朝的盛世可能也与这种气候条件有关。

我现在从整个历史气候来看,现有的政治体制比较不好的时候,往往发生在气候比较不好的时候,容易发生动乱。

干燥寒冷的天气也与频繁的战争有关。王与当时在加拿大工作的学者合作,统计了各个朝代的战争次数。他们发现战争的次数和冬天打雷的次数在统计上有很高的相关性。冬天打雷多了,战争就多了;而且,在冬天雷声大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的边界相对向南移动。这说明天气干燥寒冷的时候,汉族和北方民族之间可能会有更多的摩擦。

明清时期的台风路径与今天有很大不同

王还根据台风登陆地点统计了明末清初的台风路径。他发现当时几乎所有的台风都停留在广东沿海,不会北上福建浙江。

这一结果与目前的气象理论一致:台风需要温暖的海面来维持,但明末小冰期气候较冷,所以海面较冷。因此,只要台风北上,就没有足够温暖的海面来供应水分和能量,很容易消散。

此外,王分享了一个有趣的例子,表明东亚季风区的特征也可以从古诗中看出。

南宋诗人赵师秀在《招客》一诗中写道:“黄梅时节家家下雨,草塘里青蛙遍地”。如果你只看那首歌,你会觉得黄梅时节家家都下雨。然而,南宋另一位诗人曾在《三条路》中写道:“黄天梅花晴,溪水满山。”看了这首歌,觉得黄梅的天气应该很好。然而,南宋时又有一首诗说:“梅子熟时天气半晴半阴”,梅子熟时天气半晴半阴,出自戴复古《初夏游园》。

你说,是雨天,晴天还是半晴天?都有可能。东亚季风区的特点是天气变化极大。

甲骨文隐藏了商代气候的密码

不仅是历史文献的记载,还有引以为傲的中研院甲骨文集,有人还用它们来研究气候。在中国学者关注古文字含义的时候,德裔美国学者魏府谷从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研究甲骨文,即试图从317块有时间记录的甲骨中推断古代气候的信息。

魏府谷看了数万甲骨,收集了有气象记录的铭文。一个有趣的推论是,现在中国北方冬天雨水不多。但是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冬天经常问未来几天会不会下雨,这意味着商代的气候应该比现在更温暖、更湿润。

此外,魏府谷还从战争季节引入了旱季和雨季,因为大雨时不适合打仗。他的结论不能说完全正确,但它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想法。

大型项目-历史气象数据库

王几年前回到中央研究院后,他启动了一个更大的计划,将气象历史记录纳入数据库。

现在,我们把书面记录变成计算机代码。雨、大雨、大雪都编码成一套代码,用一套历史编码系统数字化。

该系统将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樊一军制作的中国历史GIS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让学者们可以方便地查询历史上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的气候信息。目的是建立一个开放的数据库,每个人都可以使用。该数据库即将上线,未来将惠及多个领域的学者。比如想知道古代社会的动乱是否与气候有关,或者想知道疾病的发生与气候和环境背景的关系,可以用这个系统。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笔友用英语怎么说 笔友用英语怎么说 笔友用英语怎么说下一篇:乌云仙 通天教主的随侍七仙 与元始天尊的十二金仙 谁的实力更强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