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明清瓷器 精美的明清瓷器以及工艺品第八辑

导语: 清乾隆 仿官釉双龙耳方瓶 官釉又称“仿铁骨大观釉”,据唐英《陶成记事》载:“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罍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一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将其置于五十七种

清乾隆 仿官釉双龙耳方瓶 官釉又称“仿铁骨大观釉”,据唐英《陶成记事》载:“兹举其仿古采今宜于大小盘碗盅碟瓶罍尊彝岁例贡御者五十七种,……一仿铁骨大观釉,有月白、粉青、大绿等三种,俱仿内发宋器色泽”,将其置于五十七种供御瓷器品类之首。

该方瓶器形仿古,两侧双耳造型简洁有力,通体施仿官釉,釉质莹润,开片舒朗有致,饶有宋韵。

19世纪 仿哥釉小罐 罐口内收,圆鼓腹部,卧足,两侧凸塑兽面纹,通体饰仿哥窑釉,肥厚凝润。哥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造型古朴典雅,釉色莹润,精光内蕴,深沉含蓄,更有独特的黑色、米色纹片纵横交错、变化万千,即金丝铁线纹。清代历朝对哥窑瓷器喜爱尤如,命景德镇进行大量仿制,此器形纹饰为仿宋代的金丝铁线,古今同器,秀丽典雅。

清乾隆 豆青釉壁瓶 壁瓶,亦称“轿瓶”,乾隆皇帝酷爱以壁瓶装饰宫廷,曾多次下令烧造,在《乾隆纪事档》中即有多处命唐英制作壁瓶的记载。此器方口,短颈,束胫,造型优美别致。通体施豆青釉,釉质匀净,光润如玉,典雅别致。

19世纪 豆青釉模印花盆 六方形花盆,盆口折沿起线,腹部设六组长方形开光,内饰螭龙纹,纹饰左右对称,寓意吉祥。通体施青釉,色调宁静清雅,釉下纹饰清晰,在釉色的衬托之下更富立体感。花盆外壁所饰螭龙纹,先于素胎上加以模印,再施釉烧造。由于此种工艺对技法要求较高,需熟练掌握,方能使釉下纹饰完整清晰。本品釉面匀净,纹饰凸起处显现白色胎骨,别具韵味,非良工而不能为。

明 哥釉四足花盆 本品呈海棠式,底设四如意形足,形制古雅。通体满施仿哥釉,釉质肥厚,金丝铁线满布,开片裂纹自然均匀,细小,釉面与胎体紧密贴合。海棠型四面突出,外观浑圆,大器端正,充分显示古人高超设计与烧制精工技巧。足端施釉不甚整齐,胎色深褐,益见古拙之气。

清乾隆 粉彩百鹿尊 圆口,器形以下渐广,垂腹,圈足,肩部饰双螭龙耳,胎体厚重,釉面洁净,造型端庄。腹部满绘粉彩百鹿图,百鹿神态各异,或嬉戏,或奔跑,或觅食,或小憩,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粉彩绘画技法高超,不仅将百鹿的神态描绘的生动传神,更衬以参天古树,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极为自然逼真。

清康熙 铜鎏金巴沽拉尊者 此尊者造像,出自康熙年间,面容呈青年男子像,自在坐于须弥座上,衣着也是汉地典型僧侣装束,手指细长写实,鼬鼠亦刻画得栩栩如生,整体感觉沉稳大气又不失细腻,且此尊仍保有原封底,殊为难得,可谓清代罗汉造像之上品之作。

喀尔喀蒙古17/18世纪 铜鎏金绿度母 此尊绿度母禀承了扎纳巴扎尔风格造像的一贯风格,杏核眼,樱桃口,面相极为秀美温柔,与中国古代仕女图中人物相貌极为相似。度母头戴小五佛冠,叶片偏小,间距较远;藏传佛教中相传,为了调化所有女性者,阿弥陀佛左手发出绿光化现为圣者至尊度母,故而此尊绿度母头顶发髻正中端坐托钵阿弥陀佛化佛;度母呈游戏坐姿,双腿左盘右展,下伸的右脚踏在自莲座底部延伸出的小莲台上。身躯肌肤丰腴,光洁细腻,胸部饱满,腰细臀圆,肌体的结构和肌肉均起伏有致,圆润柔和,呈微扭坐姿,令造型曲线更为玲珑优美。在比例上,因为宽厚的肩膀、丰满的胸部衬托愈发纤细的腰肢,令度母身材产生的拉伸的视觉效果,更为修长匀称。下身着长裙,仅在双脚脚踝处以阴线浅刻梅花纹以示裙边轮廓,使布料更为轻薄贴身。

绿度母周身鎏金,无珠玉镶嵌,颈间花朵和叶片图案的项链,组合成倒三角形;胸前绕双乳外侧挂U型长链垂至腹间;左肩至右肋斜披圣带;腰部以下,前后均饰以连珠纹式缨络;臂钏、足钏、腕镯均呈摩尼宝形状,并以双道连珠纹绑缚,这些装饰细节都是扎纳巴扎尔造像的常用表现手法。整尊造像于静中显现出流畅飘逸,生动优美。造像的背面处理,也是精美绝伦。头后盘发秀美婉约,黑直长发随身形飘逸扭动,帔帛和缨络自然垂落的如此生动,表现出高超的写实技艺。莲台采用的是扎那巴扎尔风格造像的典型底座。整体较高,上下莲瓣宽度接近,皆饰有连珠纹,底部有几层台阶,莲瓣靠近上部,双层莲花瓣呈半月形,扁平宽阔,内外莲瓣尖部均微翘,上下交错排列,追根溯源,这种样式亦是借鉴了早期帕拉造像莲座风格。此尊造像亦胎体厚重,铜质细腻,这也是扎派造像另一大明显特征。更为难得的是此尊尚保有原封底,底板嵌刻鎏金交叉十字金刚杵。

西藏16世纪 木质护经板 护经板,主要用于保护佛经,函装重要经册。此护经板刻绘主题是一位穿着藏式僧衣袈裟的上师。左手禅定印托钵,右手结触地印。坐姿手印均与佛陀仿佛。主尊两侧刻绘翻卷云纹,边缘一圈刻均匀大小莲花瓣,排列整齐。画面清晰整洁,以上师为主尊的护经板极为少见,更具收藏价值。

19世纪 北京或蒙古 棉布矿物颜料五守舍神唐卡 五守舍神,在藏语中被称为“郭维拉阿”,直译为“最根源的五位神灵”。藏族民众世代相传,这五位神灵居住于人们的身体上,自人们出生时就与他们形影不离、休戚相关,如影随形,时刻护佑他们的安全。五守舍神分别是阴神、命神、阳神、地方神和战神。

此幅唐卡中央主尊所绘即五神中的阴神,是一位标致的年轻女子。其身呈白色,一面双臂,右手持一支卜神箭,左手持灵镜。她身披一件白色印花丝质披风,头戴五叶宝冠及其他饰物,游戏姿坐于一头雌鹿上。主尊正上方,身蓝色金刚手菩萨立于火焰中。

其余四守舍神居于主尊四隅。左上角所绘为阳神,呈少年模样,右手持如意宝,左手托着盈满宝石和珍稀金属的托盘。白色长发盘在头顶,结丝绸结。身披红披风绿飘带,穿橙红色长袍,骑在一匹装饰华丽的白色骏马上;唐卡左下角是命神,一面双臂,头戴盔帽,身穿铠甲,右手高举托盛满珠宝的宝盘,左手拉缰绳,足蹬长靴,骑在一匹黑马上;右上角为地方神,双手拉开一张弓,箭在弦上,头戴盔帽,身穿铠甲,腰间挂有一个虎皮弓囊和一个豹皮箭袋,足蹬战靴,骑在一匹黑鬃白马上;战神很像一位年轻男子,呈白色,面带微笑。一面双臂,右手持一根带翼旗的长矛,左手持一根套索。他身披丝绸披肩,亦是白色长发,头顶结扣,足蹬饰有绿色长靴,骑在一匹装饰华丽、疾驰如风的白马上。画面下方描绘了颇为热闹的场景,有背着经书赶路的僧人、羊、鹿、狮、马等各类动物每种一对,以及带有蒙古风格的盔甲和建筑场景。

清乾隆 铜鎏金黄财神 藏传佛教信奉白、黄、红、绿、黑五姓财神,黄财神因身相黄色而得名,是南方宝生如来的化现,在五姓财神中最受崇奉。相传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讲大般若经时,各方妖魔前来搅扰,不仅让整座山崩塌,还以碎石攻击释迦牟尼佛。当时黄财神现身保护,使得闻法比丘安然无恙,后释迦牟尼佛嘱黄财神皈依佛法,帮助一切贫苦众生,遂成为大护法神。

此尊乾隆时期的黄财神像,双腿左盘右展,游戏坐于单层覆莲座上,面庞方圆,双眉紧蹙,双目圆睁,下颌蓄短须,呈薄怒相。上身袒露,胸前佩饰项圈璎珞,下身着贴体长裙,仅在脚踝处阴刻图案表现裙边;右手持摩尼宝,象征宝光普照十方,增添众生的福报;左手抱一只吐宝鼬,口中含着珠宝,象征财宝。右脚下伸踏一只海螺,象征着他能随时入海取宝。整体造型朴素紧凑,生动写实。

西藏17世纪 合金铜财宝天王 财宝天王发髻高耸,髻饰宝珠,头戴五叶花冠,面部肌肉鼓起,双目圆睁,头微左倾,余发结辫披两肩,与汉藏风格身穿铠甲的财宝天王造型不同,本尊藏地的财宝天王像,袒胸露腹,周身饰钏环璎珞,飘带在头后拱起,灵动又富有装饰性,造型与忿怒相护法相似。右手持胜幢,左手持吐宝鼠,双腿右盘左伸,赤足舒坐于狮吼背上。坐骑雄狮卧伏莲座之上,作回首怒吼状,雕塑的力度十分到位,劲头十足。莲座为高台单层覆莲座,底边是层叠递进式高台制式,莲巧小巧饱满,尖端略翘,整个作品做工精细,体形较汉藏风格的财宝天王造型偏瘦,但力量感很强烈。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上一篇:戎马一生 清朝第一战神:戎马一生 几乎从无败绩下一篇:了却君王天下事 了却君王天下事:冯道一生历五朝八姓十一帝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