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脉络 唐朝发展历史脉络

导语: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脉络中,唐朝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在唐朝,叙事诗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包括《长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经典作品,为后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目录导航:

  1. 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脉络
  2. 小石潭记的脉络
  3. 竹编发展脉络梳理
  4. 请问:唐朝的草书艺术的发展脉络是怎么样的
  5. 道统由唐代谁提出的
中国古代叙事诗发展脉络

我国诗歌源远流长,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至今也有2500多年历史了。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但古代诗歌的体裁却不外乎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古体诗

所谓古体诗,指的是唐代以前形成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歌形式,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和七言体等,大致押韵,不讲究平仄,句数不限。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其中曹操所作的《观沧海》便是其中的经典。临川文学人物王安石也有古诗歌大作。

近体诗

近体诗是隋唐出现的新诗体,有绝句、律诗两种,律诗通常为8句(超过8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律诗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绝句为4句。根据每句字数可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讲究韵律平仄,律诗还讲究对仗。除排律外,句数都有限定。结构整齐、讲究押韵、规定平仄是近体诗的最大特点。

小石潭记的脉络

《小石潭记》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后,游历当地山水时发现的一处美景,并写下了该篇。该管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发现小潭一一潭中景物一一小谭源流一一潭中气氛。以此为序,文章五个自然段,一段一内容,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发现小石潭。第二层:潭水清澈,游鱼活泼。第三层:潭外溪流曲折蜿蜒。第四层:潭上气氛凄清及自己感受。第五层:介绍同游的人。

全文文字简洁,脉络清晰。既写出了小石潭的概貌,又细写了潭中水、潭中石、潭中鱼、潭岸的景物,又写了自己的感受。文章观察入微,描摹细致,情景交融,表达自己抑郁忧伤之情。

本文可以说是借景抒情的佳作。

《小石潭记》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竹编发展脉络梳理

其发展脉络可以概括为

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发展于战国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并在现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竹编工艺的发展脉络:

传统竹编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富含着中国汉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中国的陶器也始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形成与竹编的编制密切相关,先人在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以竹藤编制的篮筐作为模型,再在篮筐里外涂上糊泥,制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后来人们直接用黏土制成各种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编编织。但是还是对竹藤几何图形十分喜爱,便在陶培半干状态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的纹样作为装饰。

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

龙灯起源于汉代,到宋代更为盛行。龙头,龙身大多以竹篾作内骨编制而成,龙身上的鳞片也往往用竹丝扎结。

还有一种叫“竹马戏”的民间小戏。自隋唐起流传至今。戏的演出与马相关,如《昭君出塞》等,演员骑的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褐漆竹编圆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种竹编圆盒。

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由150余种编织法。

1937年后,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竹编艺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篾刀从事他业,只有少数艺人流落在破庙旧庵继续这门竹编工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主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的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也大量涌现,有的还被评上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职务。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

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儿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

竹编发展方兴未艾,具体分三步发展。南方是产竹的地方,竹编发展历史悠久。特别是现在强调环保的情况下,竹编发展方兴未艾。发展脉络:

一是它可以代替塑料做许多的日常用品,有利环境保护。如用竹编做篮子、淘米箩丶领包等替代塑料制品,二是还可以织成各种工艺品,美化环境,供人们欣赏。

三是制订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竹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请问:唐朝的草书艺术的发展脉络是怎么样的

唐代草书代表书法家有孙过庭、张旭和怀素。孙过庭的草书取法二王,但有出新。他的草书后放复纵,有渴猊游龙之势。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活。所谓的“放纵”和“破”、“纷”就是他的出新之处,如《书谱》。张旭草书开一代新风,强调情绪的表达,撇开文字的可读性,写得豪放激越,如《古诗四帖》。怀素在张旭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奔放的气势,相抵触的横和竖全都变为圆转的弧线,用笔纵横使转,畅通无阻,草书的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如《自叙帖》。这就是唐朝草书发展的主要脉络。

唐朝草书艺术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首先的明白草书艺术在唐朝的地位如何,在说脉络。

大家都知道唐朝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书法艺术得到了皇帝李世民的推动,尤其弘文馆书法院,办学,大义凛然气象产生,书法楷体流传,唐楷涌现,名家辈出,初唐四杰,颜柳,欧风行。相比草书就发展缓慢。

草书分小草,最著名的是孙过庭《书谱》。另外草书分大草,狂草。最著名的就是“颠张醉素”。发展的脉络就是就是孙过庭直接学习二王,,而张旭是草圣张芝学来的,并传给颜真卿,而颜真卿传给乌彤,乌彤传给怀素的,都自己领悟,自成一家的,张旭看公孙大娘舞剑,草书神速。怀素观蛇急入草,而悟笔法。至于孙过庭直接变王羲之十七贴而成唐代草书王羲之的传承者。

草书起源早,入唐以后变化极快。草书不重单体字,而是解字重组,融篆、隶、真、行于一体。往往只追求通篇意境、体势和书家个人气质的抒发,因而艺术性的追求重于功用,强调作为欣赏品的美学价值,而不是易为人读懂。

唐代草书的发展脉络大致也可以分为初唐、盛中唐和晚唐三个阶段:

初唐书法基本上是对汉魏、六朝书法的继承和发展,由于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大力推崇,初唐书法总体风格几乎为王羲之一人书风所覆盖,是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再加上唐代科举取士的需要,初唐书法以楷书为重,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就以楷书为代表。所以此时的草书还处于王羲之一脉的延续稍加创新的阶段个人风格并不十分突出,代表作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和孙过庭的《书谱》。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其实并非全篇草书,其中有工整端正的楷书,有急徐相生的行书,更有简约快捷的草书,诸体集与一篇,完美尝试了王羲之对初唐书风的影响。孙过庭《书谱》实则是一篇书法理论著作,而作者运用了通篇草书的写法,其书法特点既有王羲之草书的飘逸,也增加了率意之趣,以至于后世将《书谱》作为草书入门的门径。

到了盛、中唐书法风格彻底摆脱了前朝书法的束缚,尤其是摆脱了“二王”娟秀清雅的书风,走向了雄浑肥厚。此时也是真正意义上唐代草书风格的创立和成熟期,达到了草书艺术美的极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是合称为“癫张狂素”的张旭和怀素。他们的狂草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纯情任性、自由奔放的风格。张旭的草书看似无序无法,线条与结构的空间伸缩力好像自由多变,不受约束,实际上一招一式无不法度严谨、规矩方正。他的特点是专注并善于观察,将自然万物的概括为抽象的线条,同时由于他嗜酒使得情绪亢奋,助长了书协的狂态。《古诗四贴》就是他的狂放之作,字数不多,却展开了一副风云变幻、气势磅礴的画卷,杜甫评论:“锵锵鸣玉动,落落长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如李白的诗歌昭示着盛唐诗歌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张旭的狂草掀起了盛唐书法浪漫主义的狂澜。再说到怀素,后世虽然常将二者并列,但从后人的诗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怀素比张旭更出格。他的草书有四个特点:一是他书写的速度之迅疾,二是书写时的气势,三是书写过程中任性而为,四是创作时的无意识。怀素的创作时一种炽情创作,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甚至变古雅之意,形成诡异之形。他代表作《自序贴》是他盛年而作,是一副较大的作品,长为7.5米。在此贴面前洋溢的热情扑面而来,前半篇援笔疾驰,却依然温和,线条精炼还不见狂态,而到后半篇显出肃杀凌厉,墨气苍茫,实则是后人难以效仿企及。此二人共同奏响了盛世大唐的最强音。

晚唐书法正如晚唐的国势一样,呈现出衰败的气象。由于社会衰败,教育废弛,科举制破坏,造成书法艺术整体水平降低。而另一方面,书法实用功能减退,却使书法艺术摆脱了前唐代过分追求法度的束缚,更加注重自我情绪的表达和自我意愿的展现,使得晚唐书法更加注重“神韵”“意趣”等内涵之美的追求,开启开启宋代书法文化艺术崇尚意蕴的先河。草书到这里就没有出现什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硬要说可以把杨凝式提出来说一下。杨凝式并不专是草书书家,但他的书法师从欧阳询、颜真卿和怀素,同时上溯魏晋。这个被被称为“杨风(疯)子”的怪人,他的书风十分敏感,宋人张齐贤曾在《洛阳缙神旧闻记》中说他每每见到白色的墙壁就会发疯般想写字,直到把白墙都写满才搁笔。这样的即兴创作,写行书或者草书非常顺理成章,可大家熟知他的确实略显工整的行楷《韭花帖》,成为了唐末五代书法的标志。

道统由唐代谁提出的

道统由唐代韩愈提出

他著有《原道》一文,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作为道统的授受脉络。宋代理学受韩愈的道统说影响甚大,涌现出许多著名理学家与理学学派。

他们均有一种重要的文化使命感,即要复兴先秦孔孟的学说,并视自己为这一道统的承传者。如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以《四书》为主要经典而建构理学体系。他在《中庸章句序》中既描述了从尧、舜、禹到孔、孟的道统脉络,又特别强调了自己的《中庸章句》“于道统之传”的密切联系。

道统由唐代韩愈提出。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作为儒教圣人道统传承的谱系成型标志着实际上圣王的分离。这一从孟子开始提及的道统源流再次发扬光大。从此道为治本的观念造成了圣在王先的事实。而自东汉以来破除谶纬的成功,也将圣人的各种神化逐出了正统儒教学说。

自韩愈后的儒者们大都接受了这一道统论,并以孟子传人自许,由此大开宋代道学成圣续道之风。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7254.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慕容恪在战争中使用了哪些兵器?下一篇:低聚果糖益生元海淘购买指南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