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姐妹塔的名字的由来 历史南宋尼姑有哪些人

导语:姐妹塔是南宋时期尼姑所建的古塔,得名于塔内供奉的两位姐妹尼姑。这座塔历经数百年的风雨,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成为了当地的一道景观。南宋时期也有许多著名的尼姑,如慧能、灵照、永嘉等人,她们对佛教的传承和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导航:

  1. 姐妹塔的名字的由来
  2. 南宋奇案女主角
  3. 普陀山普济寺有什么传说
姐妹塔的名字的由来

姐妹塔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

在传说中,有一对姐妹,名叫灵照和善长,她们拥有一个神奇的椰子“聚宝盆”,里面总是有取之不尽的米和金银。

她们常常从“聚宝盆”中取出米和金银,分发给附近的穷苦乡邻。为了纪念这两个信仰佛教的女儿,人们建造了这两座塔。

姐妹塔是元代古塔,建于800多年前,据《正德琼台志》记载,这是乡绅陈道叙为两个女儿兴建的,近千年的古塔让殷殷父爱保留到现在。

建于元代初年的美榔姐妹塔,为佛教舍利石塔,原为辑瑞庵前塔,今庵毁塔存。据记载,双石塔是家道殷实的乡绅陈道叙为纪念长女灵照出嫁士庶、次女善长出家为尼捐资兴建。尽显老父亲怜爱女儿的切切情愫。民间还流传着关于两姊妹的传说:她们有椰子“聚宝盆”,常常从盆里取出米面金银分发给穷苦的乡邻。

俗称“姐妹塔”。据《正德琼台志》载,元代人陈道叙有二女,长女出嫁,次女出家为尼。他为了纪念二女而建此塔。塔高17米,一座为平面呈六角形长层,现存六层,仿木结构阁楼式。每层有塔檐上连平座,自一层至三层,每层檐下有圆柱12条,并设有斗拱承托着枋。从第四层起,各层只见外壁隐出半圆倚柱,开尖形券门龛内空无佛像,须弦座正中雕有带冠坐像一尊。另一座平面呈四角形,分七层,外观结构与上塔相同,但更为细腻,每层外壁内龛均雕有佛像,姿态各异须弦座上沿为莲瓣连续纹饰,四面刻有象、狮、獬豸、虎、马、麒麟等瑞善和佛教图纹浮雕,四角还雕有力士顶托,刹为相轮圆珠宝顶。双塔相距20米,均有高大的台基立于山池水中,台面四周设有栏杆,阶级。

海南美榔双塔整体造型协调美观,互有变化,数十尊石雕浮雕刻工精巧细致,形象栩栩如生,反映了宋末元初的社会世俗生活,堪称琼州石塔的艺术珍品。尤其是双塔的建筑材料系采用琼北火山地区的玄武岩,建筑工艺系采用榫眼凹凸相接,条石干摆不粘合的独特方式。经过800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虽然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损害,主体建筑却没有倒塌毁坏,实属国内罕见。 美榔双塔四周长着茂林翠竹,溪涧叮咚,环境清幽怡静,游人身临其境地,犹如步入一方净土,大有回归大自然之感觉。

美榔双塔不愧为中华古塔中的珍品,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南岛现存的为数不多的古塔之一。它不仅为研究海南古代文明发展史和建筑艺术提供直接依据,而且也具有较大的海南旅游观赏价值。

美榔双塔又称为“姐妹塔”是因为这两座古塔建造因其流传下来的一个美丽传说,关于这个双塔的历史记载讲到在宋朝期间的元代人陈道叙有二女,长女出嫁了,二女当了尼姑。他为了纪念这两位女儿而建造了这两座塔。关于古代他们的传说故事也是可歌可泣的,流传下来的美丽传说也成为美榔村世代相传的美谈

日美朗双塔,又名“姐妹塔”,建于元朝初年。这是一座佛塔。它原本是辑瑞庵前塔,但已经被摧毁了美榔双塔是元代的一座古塔,俗称“姐妹塔”。位于海南省澄迈县美亭乡美榔村东南部。

南宋奇案女主角

女主角董师秀

南宋奇案不少,这桩尤为特殊,一个长相清秀的尼姑,利用自己独特的身体为非作歹,而且专挑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小姐,借各种机会混入她们的闺房,做了不少令人作呕的事,因为身份特殊,多年后才被发现,被抓后县令也不知如何定罪,更弄不明白这尼姑是男是女,找到接生婆后才识别这尼姑是阴阳真身,县令得知后,觉得此人不祥,当做妖人斩首示众

王旦的妻子马远是南宋奇案的女主角。
因为在南宋时期,王旦被指控通敌,他的妻子马远受到牵连而被逼供。
在审讯中,马远凭借自己的才智和机智,不仅成功地为自己辩护,还揭露了案件中其他人的罪行,最终化险为夷。
这个故事被后人广泛传颂,马远因此成为了南宋奇案的女主角。
南宋时期,由于科举制度的推广和人才选拔的需要,女性地位逐渐提高,出现了许多才女,如李清照、秦淮八艳等。
这些女性很多都被后人称为“女侠”、“女才子”,为南宋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董师秀。

祸害了上百名寡妇,后来被无赖举报后被判斩立决。董师秀平时最喜欢去寡妇家,每次她总会耐心教导寡妇们佛法和刺绣技术,晚上则和她们一起睡觉。但是董师秀是阴阳人,拥有两套生殖器官。

当时审案的大人觉得不能留着这样的妖人继续祸害人间,便宣判他斩立决。

普陀山普济寺有什么传说

普陀山的普济寺又称前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南面,是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

如今但凡能被命以普济寺这个名字的,大多都是北宋年间被赐名的古庙。

但普陀山的普济寺却不一样。

普陀寺始建于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年),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

相传在唐咸通四年(863年),日僧慧锷从五台山请了一座观音像归国,在途径普陀山莲花洋面之时,他的船突然触礁受阻。

慧锷因此以为是观音菩萨不愿意东渡到日本,于是便在附近的潮音洞上岸,将佛像留在了普陀山供奉。

于是后人就称之为“不肯去观音院”。

北宋.元丰三年(1080)神宗钦建殿宇,赐额“宝陀观音禅寺”。

南宋绍兴元年(1131),郡请于朝,命真歇禅师为住持,迁出渔民700余家,使普陀山成为清净的海天佛国。

宁宗.嘉定七年(1214),赐钱万缗修殿并御书“圆通宝殿”额,钦定普陀山为供奉观音道场。

到了明代,普济寺的命运就变得坎坷起来,由于近海,所以普陀山经常遭到倭寇袭击,损失惨重。

洪武十九年(1386年)普陀寺殿宇被毁,佛像被转移至宁波栖心寺(如今被称为七塔寺)。

正德十年(1515),僧淡斋募缘兴复,对普济寺进行了修缮。

嘉靖三十二年(1553),佛像又内徙至镇海招宝山。

隆庆二年(1568)重修。

万历二十六年(1598)损于火灾之中。

三十年(1602),神宗遣使莅山督建,并拨帑金千两造藏经殿;

三十三年(1605),又拨帑金二千两扩充圆通等殿,最终赐名“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明末清初,由于施行海禁,僧人和尼姑被迫迁徙,普济寺再遭火灾,毁于一旦。

康熙四年,荷兰殖民者在沿海一带劫掠,普济寺再次元气大损,除开大殿之外,其他地方均被焚烧殆尽。

康熙二十三年,海禁逐渐松弛,僧侣和尼姑们纷纷再就业,普济寺迎来了新的转机。

到了1689年,定海总兵黄大上奏,请求兴修普济寺。

过了十年,清朝再拨两千金在此地修建寺庙,并赐下了“普济群灵”——“普济寺”的名字。从此之后,普济寺这个名字就一直沿用至今。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5883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哲学的起源及简史 古希腊哲学好学吗女生下一篇:o型血为什么是正宗的汉族 古代汉族人什么血型多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