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什么时候建立文官政治 南宋文官可以换皇帝

导语:南宋时期建立了文官政治制度,文官可以通过选拔进入政府任职,甚至可以成为皇帝。这一制度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录导航:

  1. 什么时候建立文官政治
  2. 宋朝贬官制度
  3. 两宋时期武官受到排挤打压的原因
  4. 什么是宋朝文官政体
  5. 南宋最后一任枢密使
  6. 为什么宋朝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的地位
  7. 南宋的统治措施
什么时候建立文官政治

我国古代的中原王朝,以宋朝为界,前后明显不同。前者以汉唐为代表,对外开拓进取;后者以宋明为代表,对外内敛守成。

这一特点的形成,是因为宋朝创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体制,而这一体制之所以会形成,则由于唐朝的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巨大影响

安史之乱,始于公元755年,763年平定,近八年的时间,而安禄山、史思明叛乱的根源在于唐朝开边后在统治边疆的制度上的变化。

唐朝初年是府兵制,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开边之后采取羁縻式管理。这一方式优点是中央稳固,但缺点也很明显,边疆统治极不稳定,四夷叛服无常。

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为了守住已开拓的领土,唐朝开始在边防驻军,设节度使,最终在边境上形成了十大节度使的局面。于是,府兵制瓦解,募兵制产生,边将专兵,逐渐尾大不掉。

安史之乱的平定,仅仅只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及其儿子死了,但在平定安史乱局之时设立的节度使却越来越多,史载: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即由节度使形成的藩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所以,五代十国的分裂之局,其实并非从唐朝结束的907年才开始,而是从安史之乱便已发轫。宋朝的文官体制,其实便是对安史乱后的唐朝的矫枉过正。

2、宋朝建立文官体制的四大途径

“兵强马壮者可为天子”的局面由藩镇割据造成,而藩镇的形成源自开边,源于武将势力的强大。于是,宋朝极力打压武人的地位,除了收复汉民族传统区域之外,从不主张开疆拓土,并逐渐通过四大途径形成了文官政治。

由于唐宋在各方面制度上的明显不同,所以有“唐宋变革论”之说,接下来我们看宋朝如何创立文官体制。

其一,完善科举制度

科举创立于隋唐,但在唐朝时期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其重要表现便是录取人数少,且在唐朝从世家大族选官远比以科举取士更普遍。

据统计,唐朝科举共录取的人数为6603人,而宋朝则达到了45640人。

从宋朝开始,科举形成了严格的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

初级为地方的解试,由州或国子监举行,合格者送礼部。

二级为省试,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合格者上呈皇帝

最后为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立名次。

同时,宋朝的考试手段更为严格,与唐朝可以请托奔竞不同。

宋朝考试需要搜身,防止舞弊;

还要弥封,也就是封住考生的姓名;

三为誊录,防止考官识别笔迹;

四是锁院,考官皆为临时差遣,不得外出见亲友;

最后与考官有私人关系的回避

所以,从宋朝开始,科举做到了最大可能的公平,也正是从宋朝开始,“科举取士”几乎成了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阻断了武人出将入相的可能。

宋朝贬官制度

宋朝时期,跟历代官场一样,官员在朝为官是极易获罪的,获罪免不了受到处罚,其中贬谪外放是最常用的处罚方式。遭贬谪的原因也很多,一般有:触犯刑律、谏议不当、惹怒皇帝、同僚诋毁、党争等等。在激烈的官场斗争中,是非罪过一般是皇帝说了算。皇帝一旦心情高兴,或者新帝登基,这些罪过还可以赦免。所以在朝为官,宦海沉浮那是身不由己。运气好的赦免罪过,可以官复原职、升官。运气差的就只能是终身流放,客死他乡。

宋代官员被贬某地,往往有三种处分形式:最重的是编管,即在指定地区居住,行动完全受到管制;其次是安置,在指定地区居住,行动有一定限制;最轻的是居住,即在指定地区居住,行动有一定自由。此外,除名也是比较重的处分,即除去官员名籍,成为平民老百姓,而降职任用算是比较客气的做法了。

《宋史》传记中记载,在两宋320年间,许多官员的履历中都有着一次又一次的黜降经历。黜降、贬谪这些令宋代官员为之色变的字眼,与某些官员的仕宦生涯贯穿始终。虽然宋代官员的黜降有其特殊的原则精神,然而官员一次又一次的黜降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宋代对官员的黜降主要以照顾到官员的仕途和生老病死为基准,未曾发生过大规模的贬官情况,总体上还是以宽厚、优待为主的。

宋朝算是对士大夫最宽容的一个朝代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就是指的宋朝。然而,为什么官员总是被贬?从客观因素看,两宋朝廷内部党争比较严重。例如范仲淹、司马光、苏东坡、王安石、欧阳修、文彦博等人被贬,都与朋党之争、得罪权臣或当权者、或大臣之间不和有关,官员因"被人告发"而黜降。也有因经济环境、各种灾害而引起的官员黜降。从主观因素看,宋代官员的黜降与贪污犯罪,或自身思想教育等等有关。

一:两宋官员因政治和经济环境引起的黜降

宋代“文死谏武死战”,被视为文武官员的最高道德标准。这就形成了不同政治决策、思想的朋党之争。历代王朝中,两宋的台谏是最宽松的,而大臣们也多能不看皇帝和上级脸色行事,敢于痛陈时弊,点人痛处。像范仲淹、包拯,都是动不动就敢于纳谏的,但是他们可以安然无恙,还成为了朝野内外大厉名节的模范人物。

然而也有因为纳谏而受到黜降的,例如苏东坡因敢于直言,先后得罪于新党、旧党,而不为两党所容。正所谓“峣峣者易折”,注定了苏东坡在朋党斗争激烈的北宋朝堂难于立足。

另外一方面,宋朝重视商业发展。使得宋朝文化和经济高度繁荣。宋朝百官的俸禄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最为优厚,月薪饷最高达400贯(一贯为千文),是汉代的10倍,清代的2至6倍。除俸钱外,还有禄米,宋朝大小官员锦衣美食,生活奢华。大宋朝文官武将的高级优厚的待遇,使官员很少有自愿退休的,有的为延长任职期限,竟改动年龄。因此,朝廷只好黜降官员,对年满七十的老官僚,不予考课,不给升迁。

另外,根据《宋史 五行志 火》当中的不完全记载,宋朝在三百余年里大大小小的地方火灾就有200多次,其中以首都东京城最多。在这其中,有无数的百姓以及财产受到损失,也因此,那些纵火者的下场会很惨。在古代,对于那些故意纵火人的处罚虽然严重,但一般来说不会牵涉到当地官员的,却独独在宋代不是这样。宋代失职官员也难逃其咎,会一并遭受小处罚甚至黜降。这也真的是“火烧乌纱帽”了。

二:两宋官员因道德文化所导致的黜降

宋朝是中国历史最腐败的一个朝代,苛捐杂税之多令人发指。如果看收入,宋朝百姓应该是过得不错的,但实际上由于政府搜刮的太狠,百姓的生活质量和其他朝代比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只是由于生产力高所以挨饿的人少一些。

在两宋年间,朝廷共开展科举118次,选拔出进士就达两万人以上。与唐代不同,宋代是考中即授官,如此一来,要使官不冗,便是不可能的。

宋朝政府缺乏培养理财人才和军事守卫,学校教学内容无非课试文章,与办事、治国理政完全脱节。国家没有真正的人才,官帽子却满天飞,那么国家财政就难以养官,官俸自然就日益微薄,而在一个城市经济发达、盛行奢靡之风的时代,官俸微薄就意味着纵容官员去贪腐去搜刮百姓。因此,官员因贪腐犯罪被黜降的也不在少数。

两宋官员的思想文化也是造成官员黜降的原因之一。宋代有着中国历史上最优质的官僚队伍,这群人在气质上是非常儒雅的,这些人都接受了长时间的儒家思想教育,他们是可以“以天下为己任”的。他们为了自己心中的道义可以对抗自己的上级,甚至是不惜惹怒皇帝。

例如苏轼、欧阳修等都因此几经黜降波折。就苏轼来看,他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敢于保持独立思考和提出独立见解的官员,有着高尚的政治品格和操守,而且敢于向如王安石、司马光等权势人物挑战。

苏轼不仅不会像蔡京那样见风使舵,左右逢源,甚至不愿意隐藏自己的独立见解,明哲保身。再如欧阳修,年轻的时候,他身上还有些才子之气,在朝廷上特别能说会道,特别敢批评人,所以后来就得罪了很多人,再后来被认为是范仲淹的同党而被黜降。可以说他们的文化思想决定了他们几经黜降的命运。

宋代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时期,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宋代官员的儒家文化思想深入人心、宋代政治斗争和宋代的经济、文化环境,以及各种灾害等都造成就了宋代官员一次又一次的黜降经历。

同时,宋代对百姓、士大夫和黜降官员的优待,也是其他朝代不能比的。以至于西方大史家汤因比感慨,如果他有自主权利可以选择托生的时代,他会毫不犹豫选择降生在宋代的开封或杭州。我们看两宋历史,王朝几百年,和其余王朝比起来,宋代确实是太文明了。

主要贬谪罢黜方式。

①对移:

“对移”是两宋时一种相对最轻的贬黜惩罚手段。

州级主官(如知府、知州)、路级主官(亦即“监司”,如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地方军事长官(如制置使、宣抚使),可以在上报中央的同时,将自己辖下部分官员的差遣或职事官进行两两对调。

如是由于官员因老、病、昏庸等缘故不称职,抑或由于官员有不法行为,而导致的“对移”,则即为一种惩罚手段。

②左迁:

即贬降职务,这在宋代有各色各样的形式,我于此试举几种——

如“出外”。例如北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四月,“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差遣)张戬落职【3】出外,“知(江陵府)公安县”。

【注3:宋代有时也会用“落职”来指代“失去中央差遣或职事官”的状况。这与前文所述的对职名的“落职”全然不同。】

如“近、大降远、小”。例如前文曾提及北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之前举荐不当,降本官(阶官)、差遣一事。他的差遣就是“大降小”,从“知庐州”降为“知池州”。

③差替、冲替、放罢:

这三者相当类似,都是不等该官员的差遣或职事官任满,即行罢免,由另一官员顶替。该官员被罢免而失去职务后,情节较轻的,只好等待下一次铨选、任命;情节较重的,则还需要等待审查。

其中,“冲替”作为惩罚手段,重于“差替”。这两者在北宋前期并不(或者说至少并不完全)具有贬黜、惩罚的意味,之后才渐渐成为了惩罚手段。

而“放罢”则出现于北宋后期,并在南宋时逐渐取代了“差替”与“冲替”。

④责授(责降):

指直接将该官员贬降、责授为各种闲散官,即基本无职守或完全无职守的,常用于安置各色人等的一些特殊的差遣或职事官。譬如分司官、祠禄官、添差官、散官(散秩)等等……

针对全部官职的主要贬谪罢黜方式。

①勒停:

指停止该官员所拥有官职的全部职守与权力。

“勒停”,或同时“追官”,称“追官勒停”;或同时“除名”,称“除名勒停”。前者一般还保留了某种程度的官衔,后者则失去了官员的身份。

②除名:

即俗称的“削籍为民”,指官员被剥夺全部官职头衔。之后,若其父祖近亲仍有官身,则该官员的身份变为官员亲属;否则,为庶人身份。

这是宋代那些直接对官员的官职起作用的惩罚手段里最重的一种。但即便遭受除名,通常依然有机会叙复原官。

两宋时期武官受到排挤打压的原因

从太祖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起,一直到南宋灭亡,前后共经历了三百余年,纵观整个宋朝的历史,你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宋朝是历代王朝中最富有的朝代,可是也是历代王朝中军事力量最为低下的王朝。造成这样的现象原因主要是由于宋朝以文治国的政策,宋朝对于武将的防范很严,限制了他们的权力。

宋朝在对于压制武将的政治和话语权方面,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方面严防他们兵权过大,另一方面对于失败或者逃跑的将军却又网开一面,这样的矛盾处理,引发的后果十分严重,使得整个宋朝军事薄弱,经常处于被挨打的被动局面。下面我们就从宋朝对于武将防范说起,深入来分析一下宋朝对于武将的制度。

两宋时期文官对武将的防范

两宋时期,统治者对武将的防范很严,这个起源于开国皇帝赵匡胤,众所周知,赵匡胤的天下是继承了北周的疆域,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基本没有什么刀枪流血就得到了天下。

得到天下之后,赵匡胤为了防止武将对朝廷的威胁,杯酒释兵权,解除了一大批武将的兵权,有文人来治理和管理国家,所以,后人都说北宋是文人的天堂。

绕是这样,在两宋期间,也涌现出了不少的名将,对于严密的防范武将,限制他们的权力,很快就与以文人为主的士大夫集团和君主达成共识,限制武将的权力。

以范仲淹,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除外,他们两人的目光和胸襟可不向其它的文官那样没有远见,在他们认为,想要让大宋朝富强起来,首先要在军事上强硬起来,改变宋朝被动挨打的局面。但支持他们观点的没有几个人,很多人都认为武官只能是附属的官员,治理国家还得他们这一帮文臣才行。

狄青是宋朝历史上少见的德才兼备的武将,他的仕途并不是很顺利,遭受到各种打压,面对外部如狼似虎想要吞并大宋的金国,辽国,他有心杀敌,却奈何朝廷不给他机会,最后只能是郁郁而终。

从狄青的遭遇我们就可以看出来,除了官僚士大夫对武将猜忌外,宋朝的那些赵家皇帝对武将也很猜忌,他们坚信,只有王道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军队只是治理天下的辅助工具而已。

宋朝的文官跟赵家那些皇帝们一样,对于领兵打仗,德才兼备的武将帅才政治很敏感外,遵循儒家那套思想,认为治理国家,就应该是以仁道来宣扬王道,对于军人,亦或是军事行动,没有足够的重视。

欧阳修曾给皇帝上书,说道:“武为救世之良方,文其膏梁软,乱以定,必以文治之……,”出自《欧阳修文集》

在元佑年间,执政的文官不顾当时任大理寺卿的游世雄反对,将临近西夏的四座城池丢给了西夏。

宋朝被迫南迁以后,南方那种阴柔的天气对文官来说简直太适合了,而且南方离敌人很遥远了,不可一世的金人向大宋王朝妥协的局面在文官中间几乎都成了定局,每次遇到战争,在他们想来,就是一味的求和,换取天下的太平。

因为政见不同,文官与武官之间的矛盾冲突不断加剧,不过都是以文官占了主导为主。

两宋时期帝王与武将之间的矛盾对立

南宋时期,著名的将领岳飞率领岳家军大破金兵,就在岳飞踌躇满志的进一步收复中原之时,以文臣为首的秦桧在皇帝面前大肆造谣生事,让皇帝听信了他们的谗言,据《宋史:岳飞传》记载,“君以京师不时之名,下十二令与将军”,将岳飞十二道金牌紧急召回京师,并且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岳飞。

追究其中的原因,其实秦桧也只是皇帝的一颗棋子,秦桧虽然不主张对金国兴兵,但也绝不会蠢到把国家的利益抛弃在脑后,他主张以和为贵,“金国攻打宋朝不就是想要钱吗,行,我大宋有的是钱,只要用钱财来换取和平,那也无伤大雅。”,秦桧的这种消极是当时大批文官的心态写照。

到了皇帝这儿可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在南迁以前,发生了靖康之耻,两个皇帝同时被金国俘虏了过去,岳飞一旦攻破金国,把被俘的两个皇帝救了回来,自己怎么办,难不成要把辛苦得来的帝位拱手送给别人。

他不愿意,却又不能明目张胆的说不能让岳飞攻取金国,只好找到秦桧,这位自己最为信任的宰相,用他的名义将岳飞弄了回来,然后,不,没有然后,直接处死他算了。

岳飞死了,举国震动,他得要给天下臣民一个交代,只能是又把秦桧推到了前面,做了自己的替罪羊,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皇帝一手策划的,秦桧只不过是代人受过而已。(以上观点纯属个人见解)

岳飞的死在宋朝绝不是个别现象,只要是有能力,有谋略的将领,那个不被受到打压,最后的结局无一例外的都是悲剧收场。

从表面看,这些武将发生的矛盾都是跟文官有关,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所有的矛头均指向帝王,若不是帝王受意,凭文官的本事,扳倒一个德才兼备的将领,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到了北宋晚期,一些武将开始效仿文官们那种奢侈的生活方式,不论从衣着打扮,还是生活方式上,当时的君主看到后非常震惊,于是就颁布了很多禁令来制止。

宋朝武将无能之辈辈出,导致两宋军事低下

两宋时期,四周全是虎视眈眈的敌人,北有契丹辽人,西有西夏虎视眈眈,东边有如狼似虎的蒙古铁骑,还有一心妄图吞并宋朝的金国。

四周强敌环绕,发生战争不可避免,宋朝的武将在领兵打仗时发生了很多逃跑的事情。北宋初年,宋朝与辽国发生了高粱河之战,此战一开始,宋朝军队作战很勇猛,打的辽军主帅耶律休哥身负重伤。

就在这么有利的条件下,宋朝军队因为没有生力军而失败,逃亡途中,太宗皇帝差点没被辽军活捉,在逃跑过程中,驻守南京的军队竟然没有前来救驾,大概率是军队的首领听到风声先逃跑了。事后,逃跑的军队指挥官居然没有受但任何处罚。

这样的事情在史书中记载的屡见不鲜,时任楚州知州的赵立,突然遭遇金军的围攻,他连忙给朝廷发书请求支援。文书到了兵部,时任兵部主管的张俊,刘光世嫉贤妒能,拒不出兵去支援,这时候只有在淮阳的岳飞派遣一部分军队前去救援。最后,赵立和岳飞派去支援的军队全部英勇战死,而张俊和刘光世事后居然没有受到丝毫的处罚。

面对军事强大的金国,南宋政府只好采取讲和,每年给金国大量的财物换来和平。讲和以后将士更是慵懒不堪,每次有个啥风吹草动的,他们往往望风而逃,敌人要是退了,他们就会追赶上去,向朝廷邀功。

到了南宋末年,军队中竟然流传这样一句话,“百战不如一溃”(语出《宋史》卷357)。南宋末年的襄樊之战,是关系到南宋命运的一场战争,当时的宰相贾似道一直对昏晕的皇帝隐瞒襄樊已经被元军包围的事实,宋军的多次救援被元军阻隔,就在情况这么危机的时刻,贾似道还受意听从他的将领不能够听从统帅李廷芝的指挥,导致救援部队无人接应而全军覆没,襄樊也就变成了一座孤城。

从以上的事列可以看出,南宋末期,军队将领之间的配合很差,掌握大权的朝中奸臣干预军队政务,直接造成了南宋走上覆灭之路。

总结

总之,两宋时期,军事是大宋王朝绝对的致命弱点,造成这个的原因就是朝廷对待武将打压,不给予实权,不信任造成的。让宋朝成为了文化极度繁荣,军事极度落后的朝代,宋朝富强但不强大,这也是历史上很少见的朝代。军队军事素质低下,势必要造成被挨打的局面,所以两宋时期,经常被迫向周边的国家纳岁,用大量的财物来换取和平。

重文而轻武,国家肯定要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重武而轻文,国家就会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只有两者之间相互平衡,国家才能强大。从我们现代的目光来看,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军事建设,只有国家富强了,军队战斗力提高了,才能维护我们的生命安全。

这主要有以下四大原因所致:

1. 王朝得以建立的历史原因,导致宋朝的传统国策重文抑武。

2. 文官集团的强势,加深了内外有别的程度。

3. 与游牧民族政权在军力对比上处于劣势,也是外战不强的直接原因。

4. 宋朝的治国方略和治军政策,虽使得国内反叛难成大势,但也和当时的客观形势不符。

什么是宋朝文官政体

宋朝政治体制的主要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有五大特点,即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内重外轻。宋朝的政治体制演变,以元丰(宋神宗年号)改制为界限,改制前与后各为一阶段,南宋又为一大阶段。

南宋最后一任枢密使

文天祥。

南宋最后一任枢密使是文天祥,而且他是右丞相兼枢密使。

枢密使

古代官名

职官名。枢密院的长官。唐代宗始置,以宦官为之。其后宦官以此干预朝政,甚至废立君主,至昭宗时始改任士人。五代、后梁改名崇政使,后唐复称枢密使。宋代则以之称枢密院的长官。明以后多用为掌管军事的大臣的代称。

文天祥。1276年,文天祥被新的南宋朝廷复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他向左丞相陈宜中建议从海路进攻元军,收复两浙地区,却遭到陈宜中的排挤和反对。

见此情形,文天祥坚决辞去右丞相,自愿以枢密使身份到福建南平建立都督府,在东南一带招募义军,抗击南下的元军。

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权力中枢:

南宋流亡小朝廷任命陈宜中为左丞相兼枢密使;任命文天祥为枢密使、同都督诸路军马,升为右丞相;任命张世杰为枢密副使;任命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共同组成了南宋流亡小朝廷的权力中枢。

宋朝枢密使大多是文官担任,南宋把金军打得连连败退主要有中兴四将,后四将中的刘光世出局了。等到宋金双方皇帝都不想打了。

宋高宗招其余三员大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入朝。韩世忠、张俊授枢密使,岳飞授枢密副使,并同时撤销了三大帅的宣抚司,用兵大事须经过皇帝同意,并枢密院会同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联合执行。因此,岳飞三人被剥夺了实权。赵汝愚突然在任所暴卒。

为什么宋朝文官地位高于武官的地位

因为宋朝吸取教训,唐朝就是死亡与唐朝藩镇割据,藩镇割据就是因为有兵权,将军可以自己招募士兵而且兵归将有,不会听从皇帝指挥,只会听藩镇将军的命令。

所以宋朝矫枉过正,杯酒释兵权,把兵权收回来。不然武将掌管兵权,士兵都不认识将军,这个也导致北宋打战不行特别是与契丹与女真的战争中老是失败。

北宋不仅作战将军平时没法直接过来军队,而且降低了将军的地位与待遇,文官待遇和权力都比武将高防止武将造反。

因为宋太祖得国不正。宋太祖赵匡胤因掌据禁军,手下军官为了自身利益把赵匡胤推上皇帝宝座。所以宋朝为防止武官学样,刻意打压武官地位,所以宋朝文官地位高于武官。

具体原因如下: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武官出身,然后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帝。为了预防属下武官复制黄袍加身造反的事情,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并且定下遗训,重用文官丞相,取消兵马大元帅,用文官统领武将。

南宋的统治措施

南宋初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权。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官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

政治:

南宋时期是加强中央集权、“干强枝弱”的时期。南宋继承了北宋“强干弱枝”政策,在中央地方权力、官僚机构、司法、军权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为维护国家内部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从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

经济:

南宋时候,水田增加,产量进一步提高。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等地,稻米产量很大,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的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绵纺织业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有了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

思想文化:

南宋是古代中国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的巅峰时期,最明显的一个标志是新儒学——理学思想的诞生。作为程朱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是继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家学者。南宋时期维持了近百年学派间互争雄长和欣欣向荣的景象,形成了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盛况。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1207.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历史俄罗斯考点下一篇:古代死者为何要戴戒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