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北库历史网>中华杂谈>正文

明朝火器简史 明朝最重要的一战

导语:《明朝火器简史 明朝最重要的一战》是一部关于明朝火器发展及其影响的历史著作。本书重点讲述了明朝最重要的一战,揭示了火器在战争中的崭露头角,并对明朝的军事战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目录导航:

  1. 明朝火器简史
  2. “会稽之战”是什么意思
  3. 李自成最后的一战
  4. 李自成潼关之战细节
  5.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
  6. 官渡之战简短概括40字
  7. 戚继光抗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
明朝火器简史

从宋朝以来,中国的火器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到明朝时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明朝军队普遍使用了火铳、鸟铳等各种火器,广泛用于各类战场,还组建了独立建制的炮兵——“神机营”。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明朝甚至还大胆地从欧洲引进、仿造先进的大炮,如佛朗机炮和红夷大炮。

在明朝和清朝最初的战争中,明朝火器技术明显占优。在1626年打响的“宁远之战”一战中,努尔哈赤率13万精兵读渡过辽河,强攻宁远城。袁崇焕利用包括11门红夷大炮在内的12门大炮防守宁远城,让后金军队伤亡惨重,取得了对后金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提起明朝火器,不得不夸赞太祖朱元璋眼光颇高,他对火器甚为推崇,早在1363年鄱阳湖大战时朱军就使用了不少火铳,火筒。尽管这时的火器威力相当有限,即使水战也无法完全替代冷兵器,但是他依然对之青睐有加。明初中国火器发展在他的努力下有了不少进步,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制定了全国卫所军队武器配备比例,“凡军一百户,铳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明初军队火铳配备率达到10%。第二,为了满足全国卫所火器装备,火器生产地大大增多,除了传统的国家军器局制造外,部分卫所也被允许生产,此时的明朝对火铳研制生产的限制比较少,这对提高火器生产工艺大有帮助。

就目前出土的洪武时期火铳实物而言,地方生产的火铳才是明初军队配备的主流武器。中央政府的军器局所生产的火铳只有当地方火铳不足时才会调拨补给,而地方可以自产火铳,故而朝廷火铳几乎没有发配给地方军队使用,由此洪武火铳只有地方产的实物,没有中央军器局的。

成祖时期创建了神机营,每次北征也会大量生产火铳,此时火铳的装药环节还发明了一个标准装药勺,这种发明可以大大减少火铳因为装药过少而射程太近或者装药过多造成炸膛的概率。

明初朝廷对重视火器,但朝廷在推广火器时也严密控制最关键的火药技术。火药配方和火药制造是完全封闭的,由内官监和兵杖局下负责生产火药。朝廷对火药配方控制过分严密,以至于到今天还没发现完整的明初火药配方(类似希腊火配方失传的悲剧),这种做法造成了火药技术长期得不到提高。

成祖时发展火器的态度已经出现保守倾向,最典型表现就是朝廷禁止各地卫所所在的军器局生产火铳,只有工部的军器局和内府兵杖局才有权利制造火铳,这个做法导致明前期火铳长期得不到改良,以至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设计的手火铳在百年后葡萄牙人入侵时还是那副模样,制造技术几乎停滞不前。注:明代自成祖后基本禁止地方生产火器,唯有九边重镇会酌情允许生产少量火器,不过因技术被中央控制,边镇制造火器质量很差。

成祖之后统治者出于当心火器技术外泄影响其统治,对军队火器配备多持消极态度,《明史.兵四》“宣德五年,敕宣府总兵官谭广:“神铳,国家所重,在边墩堡,量给以壮军威,勿轻给。”正统六年,边将黄真、杨洪立神铳局于宣府独石。帝以火器外造,恐传习漏泄,敕止之。”《明会典.火器》“正统七年、密云奏讨数多(要火器)、减半给予”“景泰五年令各处守备官采取杂木制锐箭火药操演(跟二战前美国人很像),务在密切关防、不得漏泄法式。违者从重治罪。”

正德末期到万历末期

从宣德年间到正德末年,火器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促使朝廷重新发展火器是葡萄牙人。

早在正德末年,葡萄牙人进入中国沿海,当时东莞白沙巡检就发现葡萄牙人火炮威力强劲,于是通过其船上的中国水手那里盗来制造方法。因此当嘉靖元年(1522年)中葡西草湾之战时,明军已经有佛朗机炮。(注:这只是佛郎机炮传入中国的一种说法)嘉靖二年明朝政府首次仿制佛郎机炮,造32门“发各边试用”。佛郎机炮比起明朝前期火炮有很多优越之处,比如将火炮分离为母铳和数个子铳,事先装填弹药于子铳,战时只要将子铳放入母铳中即可发射,数个子铳又可轮流装填弹药;安装有瞄准仪器,大大提高命中率;装配有炮耳,可调整射击角度。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双屿港之战中明军俘获了一些擅长制造鸟铳的倭寇,通过学习其技术,明朝完全掌握了鸟铳制造技术。鸟铳比之明初火铳威力强大许多,主要是其枪管长且直,弹丸射程大大提高,又配有瞄准照星,而且轻便易携带。

明朝开始批量生产鸟铳是在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大明会典.火器》提到的仿制鸟铳10000支。

佛郎机炮在十六世纪末已经开始落伍,西洋大炮也就是所谓的“红夷大炮”在利玛窦来华后就曾经向徐光启,李之藻等官员介绍过,不过当时明朝人尚未意识到西洋大炮的强横。一直到1601年荷兰人闯入广东沿海,明朝水师第一次遭遇荷兰人,“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徐徐扬帆去,不折一簇,而官军死者已无算。”自此明朝才算知悉红夷大炮的威力,但是知道不等于会去学习,学习的契机还没出现。

“会稽之战”是什么意思

“会稽之战”是指历史上的两个著名战役:

1、东汉末年,割据势力间的混战汉建安元年(196)八月,孙策率军进攻王朗盘踞的会稽(治今浙江绍兴),王朗军迎击于固陵(今浙江萧山西),孙策水军初战失利。

入夜,孙策军燃火为疑兵,分兵绕道查渎(今萧山境),突袭王朗军之后,攻占朗营垒高迁屯(今萧山境)王朗仓猝迎击,溃败而降。孙策遂夺占会稽。

2、明代,明军在会稽歼灭倭寇的作战。明嘉靖兰十四年(1555)十月,倭寇200余人自乐清(今浙江乐清)登岸后,劫掠台州(今浙江临海)、宁波、绍兴三府及其州县,于十一月由上虞渡曹娥江(今浙江绍兴东)进攻会稽(今浙江绍兴境)。

明典史吴成器率军迎击,倭寇大败。十二月,明军在峰县(今浙江嵊州)将其全歼。

李自成最后的一战

李自成的最后一战是富池口之战,1645年4月,李自成在清军的一路追杀下,率部退至富池口,但由于李自成对清军疏于防范,导致清军阿济格部偷袭富池口得手,李自成老营遭到毁灭性打击,大将刘宗敏被杀,全军溃散。

闯王李自成富池口一战,便是明末清初阿济格置李自成于死地的最后一战,此战大将刘宗敏,左光先及闯王的两个叔叔都战死了,最后李自成跑进九宫山被当地武装杀害。

李自成潼关之战细节

李自成在山海关败给吴三桂和清军,随后退出北京,撤往西安,清军一路紧追,双方在潼关决战,此时,李自成的军队尚有六十多万。然而,在潼关一战,李自成大军惨败,只好退往湖广,最终,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被当地的地主武装杀害。

阿济格、多铎两路进攻,总计兵力10万,李自成则没多少精兵。为了守住陕西,李自成决定御驾亲征,前往潼关抵御清军。

东拼西凑,李自成得到数万大军,精锐不足一万。即便如此,大顺的士兵也打得很精彩,让清军大开眼界。

李自成抵达潼关,列阵迎战清军,双方往返冲杀,互有胜负,但没能击退清军。

大将刘方亮率1千骑兵抵达战场,乘着夜色突袭清军大营。清军防守严密,以火铳、弓弩还击,大顺兵没能得手。

接着,李自成出动骑兵、步兵,再次与多铎决战。孔有德、耿仲明以火器还击,八旗从两侧包抄,大顺兵再次失败。

连续受挫,大顺士兵也保持昂扬斗志,他们经常发起夜袭,让清军不得安宁。

李自成屡败屡战,八旗却很少出击,这足以表明大顺士兵的战斗力确实很强。即便大顺士兵整体素质不如清军,却也相差不大,只是人数少而已。

大顺主动出击,八旗几乎都是坚守营垒,很少攻打大顺的营垒。如此,多尔衮派人质问多铎,让他解释情况。

多铎看来,与大顺士兵死磕,八旗即便获胜也会元气大伤。八旗损失到一定程度,吴三桂等“汉将”未必靠得住,很可能会倒戈。

为了确保获胜,多铎等待后续部队送来红衣大炮,然后再发起进攻。红衣大炮,明清战争的利器,松锦之战、潼关之战、扬州之战,红衣大炮都是获胜的关键。

八旗的骑兵并不多,重甲步兵是战斗主力,骑兵还得靠蒙古。再则,清军组建火器部队,无论是攻城战斗,还是野外对决,红衣大炮都是踹门武器。

红衣大炮到来之前,多铎很少发起进攻,李自成则经常出击。红衣大炮抵达潼关时,多铎主动出击,李自成则挖掘壕沟、构筑堡垒,坚守不出。

大顺依托防御工事,清军以红衣大炮猛攻,李自成临时构筑的堡垒,纷纷被摧毁。炮火掩护下,清军朝着缺口处蜂拥而入。

清军摧毁堡垒后,孔有德、耿仲明率步兵冲杀,八旗随后跟上,与大顺士兵肉搏,双方喊杀声不断。

此时,李自成亲率300精锐骑兵,快速绕到清军的侧后,突然发起进攻。大顺骑兵非常勇猛,即便人数少,也毫不畏惧。

大顺的骑兵多次穿阵而过,往返冲杀,无奈清军人数众多,且战斗力强悍。激战过后,这300骑兵死伤过半,李自成只能退入潼关。

红衣大炮投入战斗,改变了战局。此时,阿济格、吴三桂、尚可喜率8万兵马攻克榆林、延安,朝着西安进军,李自成腹背受敌。

阿济格、多铎两路大军的汇合,李自成难以招架。为保存实力,李自成放弃潼关、西安,率兵转战湖北。

洪承畴对此早有防备,他和孙传庭分析,李自成势穷,必定出潼关东走河南。他遂命孙传庭于潼关南原设置三重埋伏,而他的直属部队曹变蛟等,则有计划地将李自成的部队向潼关驱赶。潼关南原的地形,按孙传庭的说法是:“潼关之南,有平野四十里,直抵南山之麓,为之南原。”

李自成军在包围圈中遭到了相当重大的损失,侥幸逃进汉南山中的,也被当地村民堵截,“遇则棒杀,秦贼遂尽”。李自成本人仅率少数亲信逃走。从者有说七骑,有说十四骑,有说十七骑、十八骑的,纷纭不一,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李自成在这一战中,几乎是全军覆没了。

李自成就带着这十来个人的小部队,逃到商洛山里隐藏起来。从起事以来,他还从来没输得这么惨过。

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他在潼关之战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对明朝政权的覆灭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是潼关之战的一些细节:

1. 时间和地点:潼关之战发生在公元1642年,地点是河南潼关,这是通往明朝首都北京的重要关隘之一。

2. 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由来自陕西、河南等地的农民、流民和其他受压迫的社会阶层组成。他们起义的目标是反抗明朝政权的腐败和剥削。

3. 北京方向的重要关隘:潼关是连接京畿地区和陕西地区的关口,控制了通往北京的要道,因此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重大战略价值。

4. 农民起义军的胜利:潼关之战中,李自成的起义军发动了一系列进攻,最终攻克了潼关,并击败了明朝守军。这场胜利使得农民起义军获得了更大的声望和资源,进一步推动了他们推翻明朝政权的势头。

5. 明末帝国崩溃:潼关之战标志着明朝的崩溃进程加速。明朝朝廷在战败后丧失了对北方的控制,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逐渐向首都北京进发,在1644年最终攻陷了北京,明朝灭亡,开始了清朝的统治。

潼关之战对明朝和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预示了明朝的灭亡和清朝的建立。这场战役也突显了农民起义军在明朝政权崩溃中的重要作用。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七大战役

以中国为例,古代有名的以少胜多战役有巨鹿之战,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采石叽之战,萨尔浒之战等。

近现代以少胜多战役有苏中七战七捷,淮海战役。国外的以弱胜强的战役有印第安战胜美国卡斯楚骑兵队的巨角河之战,非洲祖鲁人战胜英军。

1、赤壁之战(5万胜83万)

孙刘联军兵力:5万;曹军兵力:20余万(称80万)。三国赤壁一战历来被誉为经典。除了战术上的可鉴之处外,历史意义也十分重大。东汉末年208年,刘备孙权联军,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此役以少胜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它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而孙刘联军的胜利,又意味着三国鼎立的局面从此奠定,历史展开了新的篇章。

2、淝水之战(8万胜97万)

东晋兵力:8万;前秦兵力:80万+。淝水之战发生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当时北方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战役之一。此役中,东晋终以八万大军胜于八十余万的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经典的以少胜多战例之一。秦军固有绝对优势,但依然败给东晋,随后前秦走向衰败,进而分裂为后秦、后燕等政权。而东晋则一鼓作气,借此机会北伐,将边界线延伸至黄河,至此以后的数十年间,东晋再无外族侵略。

3、巨鹿之战(数万胜40万)

楚军与诸侯联军兵力:15万+;秦军兵力:40万。赫赫有名的巨鹿之战是在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与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战役,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历史上最为经典的以少胜多战役之一。在战斗过程中,项羽破釜沉舟,以断绝后路的勇者精神猛攻秦军,历时八个月的战斗,秦军大败。而在此次战斗中,秦军主力几乎丧失,更让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

4、官渡之战(不到2万胜10万)

曹操军兵力:2万;袁绍兵力:11万。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在官渡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乌巢粮仓,进而又击溃袁军主力。曹操在此次官渡之战中,其实力明显不及袁绍,无论在人力、物力等方面,袁绍都占有着绝对性的优势,但曹操却能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取得全胜,这其中的取胜之道,值得后人学习与反思。此战后,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5、彭城之战(3万胜56万)

彭城之战在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发生,是楚汉战争其中一场大战。彭城一战,刘邦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创造了古代战争中速决战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6、昆阳之战(不到2万胜42万)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今河南省叶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新汉两军的命运和未来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国运,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明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曾这样赞扬昆阳之战中的刘秀:“一战摧大敌,顿使何宇平”。

7、虎牢关之战(3500胜10余万)

虎牢关之战,发生在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率军在洛阳、虎牢关(今中国中部河南省荥阳汜水镇西北)各个击破王世充军(郑军)、窦建德军(夏军)的一次极其重要战役。李世民将智谋、勇猛、耐心、果断等各种统帅才能发挥到了极至,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也被消灭。

8、长勺之战(3万胜30万)

长勺(sháo)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9、牧野之战(4.5万胜17万)

牧野之战,它这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淇县南、卫河以北,新乡市附近)进行的决战。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它终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确立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10、鄱阳湖之战(20万胜60万)

鄱阳湖之战又称鄱阳湖水战、鄱阳湖大战,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决战以朱元璋的完全胜利而告终。这次战役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也是继赤壁之战后的又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此战,朱元璋乘陈友谅军久攻坚城受挫,分兵据守鄱阳湖口,先断其退路;继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歼其主力;后水陆截击,全歼陈军于突围之际。创造了中国水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为统一江南奠定了基础。

古有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今有苏中战役、晋中战役、淮海战役。历史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很多,这些是比较大和有名的。我想说的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固然称道,但不能仅以此为准来凭判一个人的军事能力和功绩,其实打仗人多是很难组织的,人多有人多的打法,人少有人少的打法,至于艺术问题要从多方面考虑,人少灵活机动,像蚊子,人多,说不定就变成了大象,闹起来得乖乖的让蚊子咬。

古语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说明在古代,公认的认为战争就应该是以多欺少,才有胜利的机会;但是,也有极少数能够以弱胜强传奇;这十场战争就是其中佼佼

者。最著名的:①巨鹿之战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人民解放军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有很多,如:苏中战役 晋中战役、淮海战役。

官渡之战简短概括40字

1 官渡之战是唐朝末年李世民夺取皇位的重要战役2 郭子仪与李世民联军在此战击败王世充,确立李唐王朝基业3 这场战役对中国历史造成深远影响,是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战争。

1 官渡之战为明朝末年战争中的重要一战2 明朝政治混乱,袁绍与曹操争夺天下,曹军以少胜多,袁绍元气大伤3 此役成为明末魏蜀吴三方中魏的奠基之战,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曹操和袁绍的两支大军在官渡一次大战,曹操袭击了袁绍的粮仓乌巢,从而一举击败了袁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曹操率领的东汉军队在此战中战胜了袁绍的军队,标志着曹操逐渐成为统一北方的强大势力。

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对峙于官渡,曹军兵疲粮缺,袁军的兵力远胜于曹军。曹操的谋士荀彧认为此时曹军以弱敌强,退兵会被袁军乘胜追击,必须出奇制胜。曹操采纳了荀彧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袁绍因为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屡次拒绝部属的正确建议,一再丧失良机,最终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的结果

官渡之战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官渡之战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结束。曹操出奇制胜,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击破袁军十万。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1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曹操与袁绍之间的一次军事决战。
2 官渡之战的胜者曹操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和将领。
3 官渡之战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官渡之战是曹操跟袁绍之间进行的一场战争,曹操听取帐下谋士的建议采取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袁绍,此战奠定了曹操为北方霸主的地位!

戚继光抗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

仙游之战”在明代抗倭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争,是福建总兵戚继光指挥明军解围仙游,击败倭寇的城邑争夺战。

戚继光不眠不休,不吃不喝,靠着过人的体力和保家卫国的强大意志投入战门,在花街与倭寇发生激烈巷战。戚家军在鸳鸯阵的基础上变阵三才阵和五行阵,再次大获全胜,歼敌一千多人,戚家军仅阵亡三人,堪称军史奇迹。

花街一战后戚家军转战大田、仙居、白水洋、藤岭前后一个月九战九捷,共歼倭寇八千余人,史称台州大捷。这几场战役更奠定了戚继光抗倭战神的地位。

免责申明:以上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北库历史网立场!登载此文只为提供信息参考,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或内容不符,请联系我们处理,谢谢合作!
当前文章地址:https://www.beikuopc.com/zatan/578778.html感谢你把文章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一篇:初中生适合看素媛吗 韩国性教育历史下一篇:杨幂唐嫣与刘诗诗的恩怨纠葛

文章评论